辽东镇是明长城最东边的一镇,东起点位于今天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虎山,这也是一处久已被人们忘记的重要位置,因为此地同样是整个明长城的最东端起点,原本应该是和甘肃的西起点嘉峪关遥相呼应的地方。《明史·兵志》云:“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确记载了明代万里长城东起点在鸭绿江边。
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长城
但在清代,辽东地区被柳条边封锁,虎山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清朝统治者有意保护龙兴之地,以山海关为界,大力抹杀明朝在辽东留下的遗迹,如《盛京通志》《读史方舆纪要》《柳条边纪略》等书中对明辽东镇长城并不记载,在地图中不画出,只说“长城东尽处曰大龙头……土人呼为老龙头”。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额应当有着雄壮为天下诸关隘之冠的意思,后人见不到山海关以东还有长城,或者根本就没机会见到,所以便理解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边的第一道关口了。以讹传讹直至今日,虎山之名应予以澄清。
辽东镇辖区大体就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这里燕、秦、汉都曾经修筑过长城,到了明朝时,其北有蒙古诸部,东有扶余、女真,南有朝鲜,所处形势十分复杂。早在明成祖时期便开始修筑边墙以防御,“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抵开原,七百余里”。至正统七年(1442年),“巡抚王公翱……开设迤西边堡墙壕,增著烽堠,兵威大振,虏人畏服”“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边垣,浚沟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这是关于修建辽河以西长城的记载。
明辽东镇长城示意图
“辽东边墙,正统二年(1437年)始立。边墙阻辽河为固,濒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宣德年间,本镇初无边时,仅严于瞭望,烽堠甚远……至毕恭立边后,将辽河套置于境内。”这是辽河套段长城的大致创建时间。
辽河东长城大致从成化五年(1469年)后开始修筑,将最东端推进到叆阳堡和宽甸一线鸭绿江边。万历元年(1573年)又对辽河西、辽河套和辽河东三段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大修,使辽东镇长城基本形成了一条连贯完整的防御体系。万历四年(1576年)还将东端边墙从虎山向东推进至北起本溪碱厂,南到鸭绿江边长甸村东山的位置,并筑五堡,但在明末废弃。
辽东镇下辖五路,镇城初设于广宁(今北镇市),后移驻辽阳。其下长城大致从今天辽宁丹东虎山起,经凤城市、宽甸县、叆阳堡、本溪市的鸦鹘关,再北上抚顺市、昌图县,然后向西南拐,经开原、铁岭两市进入沈阳市东北方。一路向西南过辽中县、辽阳市,在海城牛庄再次调头北上,经台安县、盘山县到达黑山县白土厂门,这里原是明长城的镇远关,清朝柳条边将这里改为白土厂边门。明长城在这里向西进入义县,再向西南走锦州市、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北部辽西走廊北缘的山区,到达辽宁、河北两省交界处的锥子山南侧无名口。整个辽东镇长城的走向基本为一个不规则的“M”形,应该是明代九镇之中,修筑最为粗疏,被破坏最为严重,现存遗迹也最少的一镇了。
另辽东镇所处地理位置西、南、东南三面临海和鸭绿江,决定了这里的海防压力也不可小觑,《明史·兵志》载:“岛夷、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山海关外,则广宁中前等五所兵守各汛,以宁前参将为应援,而金、复、海、盖诸军皆任海防,三岔以东,九联城外创镇江城,设游击,统兵千七百,哨海上……”明朝在沿海设置了诸多卫、所、堡以及烽火台,形成海防系统,这也是辽东镇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