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5 金长城

北宋失去幽云十六州的屏障,不设长城之守,终究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当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席卷而来时,灭辽攻宋,直接就打到了汴梁城下,徽钦二帝被俘,国家沦亡。在许多年内,龟缩一隅的南宋高宗在金朝的军事压力下只能采取被动防守或者屈膝求和的方式来换取苟且偷安的和平,虽然有岳飞这样的主战派,仍然不能改变他议和的决心。

但入主中原的金朝也面临着与当初北魏类似的烦恼,就是在他们曾经纵横无敌的草原上又不断崛起着新的劲敌,给南下攻宋,有鲸吞天下之志的金朝造成了一种腹背受敌的局面。尤其最后当蒙古各部落被铁木真统一后,形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军事集团,这股力量令已经沉沦于中原富足享乐生活中的金朝贵族们如芒在背,坐卧不安。其实早在蒙古尚未势大的时候,金朝便已经开始在西部和北部修筑界壕,配合界壕还建有众多的戍卫城堡,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于长城的防御体系。但早期的金界壕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兴建的,又是防御谁的呢?在史书上似乎能够找到些端倪。

《金史·太宗纪》载,早在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年),金朝即将灭辽的前夕,“耶律大石自称为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虽然第二年金朝就生擒了辽天祚帝,灭亡了辽国,但后来耶律大石重整旗鼓,仍然称国号为辽,史称西辽,一直威胁着金朝的西北边境。

金天会七年(1129年),泰州路都统婆卢火上奏:“(耶律)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也就是说,这时候金朝已经开始筹谋在西北建造界壕抵御西辽的进攻了。另在同年六月,金太宗“命移赉勃极烈宗翰为都统,昊勃极烈昱、迭勃极烈斡鲁副之,驻兵云中,以备边”。可知在天会七年起,金朝西部和北部的界壕已经开始修建,由宗翰负责。不过后来耶律大石向西远遁,金朝西北的压力也就逐渐减轻了。

《金史·地理志》云:“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大青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金史·婆卢火传》有天会八年(1130年),“泰州婆卢火守边屡有功,太宗赐衣一袭,并赐其子剖叔”。“泰州婆卢火守边屡有功……天会十三年(1135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此可知在天会年间(1123年—1137年),东北路泰州境内也已经开始挖掘界壕了,婆卢火屡次守边有功受赏,就是开挖界壕和守边御敌之功。泰州在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交界处,所防御的主要是蒙古草原上降叛无常的游牧部落。不过金朝初期界壕较为粗浅,大多面宽4米左右,深仅1米余,将挖出的土堆到沟内侧,形成简单的土墙,大致使墙顶到沟底有2米左右的高差,用来阻挡车马行进。但界壕多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所处地势较为平缓,“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所以真正能够起到的阻挡作用并不显著。这只是金朝早期的一部分工程,后来罕见提及,应该早已废弃不用。

金长城分布示意图

大定初年,局势颇为动荡,之前因海陵王完颜亮挥军攻宋,精锐尽皆南调,于是境内契丹人趁机起兵造反,占据桓州,兵锋直指临潢府,给金朝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直到大定二年(1162年)九月,契丹叛军首领耶律窝斡被擒,才逐渐稳定下来。这一时期,为了防御耶律窝斡,在桓州以南仓促修筑了界壕。叛乱平息后,金朝开始再次重整西北防务,防御线向前推进,重修新城,但却再也没有恢复到金初的最北线位置。

《金史·移剌按答传》载:“参知政事完颜守道经略北方,大定三年(1163年)八月,摄咸平路屯军都统。入为兵部侍郎,徙西北、西南两路。旧设堡戍,迫近内城者,于极边安置,仍与泰州、临潢边堡相接。”旧界也许是毁坏淤埋严重,价值不大,于是予以放弃。

大定五年(1165年)正月“乙卯,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

大定十七年(1177年)“以两路招讨司、乌古里石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

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路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午河地分,临潢路自鹤午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这是金世宗大定年间诸多有关界壕和边堡的记载,足见修建未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金长城遗址

《金史·完颜襄传》载,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时胡里乣亦叛,啸聚北京(今内蒙古宁城)、临潢之间……远近震骇”。明年(1191年)“北部契丹复叛,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言者多异同。诏襄问方略,襄曰:‘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诏可”。“迹襄之开凿壕堑以自固,其犹元魏、北齐之长城欤”。由是金界壕与长城相提并论。

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前后,增缮西北路,“计工七十五万,止役戍军,未尝动民,今已毕功”。西南路亦“治徼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营栅相望,烽堠相应,人得恣田牧,北边遂宁”。金界壕在这时终于东西相连,烽堠相望,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御网络,相应的城堡、墩台、堑壕及墙垣一应俱全,的确像长城的样子了。在平缓的大草原上,堑壕又宽又深,甚至挖2~3条副壕加强防御,主壕内侧的土墙上还筑有密集的马面,屯戍城堡紧邻墙内而建,并辅以烟墩,这些措施都比金早期界壕更加完善和强大,金朝的西、北边防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此时,界壕以北的蒙古也已悄然崛起了。

金界壕从金初天会年间初创,大定和明昌年间大规模增修,承安年间基本告竣,近乎贯穿了金朝的始终。

东北路界壕东起纳水(今嫩江)西岸,向西南过挞鲁古河(今洮儿河)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北的鹤五河堡子止。在扎赉特旗以西界壕分为外、中、内三道,外线由索伦西去,经乌兰哈达进入蒙古国境内;中线由索伦西南行至新庙;内线则与临潢路界壕连接。

内蒙古自治区金长城遗址

临潢路界壕东起鹤五河堡子,向西南经庆州(今巴林左旗西北)至达里泊(今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

西北路界壕过汉克拉后分北、南二线,北线走正镶白旗、镶黄旗北转向西南;南线过桓(今正蓝旗)、抚(今河北省张北县)、昌(今太仆寺旗)三州,至商都县与北线会合。再西行到四子王旗北部,与自蒙古国入境经苏尼特左、右旗到此的外线界壕交汇。

西南路界壕从四子王旗向西南经达茂县、武川县,越过大青山,直抵黄河岸边。

终金一朝,大约修筑了14000里的界壕,几乎横贯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但由于所处环境以及修筑方式所限,主要为土筑的墙体和壕沟在800年的风蚀雨浸和风沙淤埋下,大部分都已经仅剩下茫茫荒原上一道微微隆起的土埂,远观虽仍可见其绵延的走向,但来到近前却好像只是草原上的一垄荒丘了。

不过金界壕或者说金长城并没有挽救金朝的江山社稷,早已腐朽没落的女真人在蒙古帝国的攻击下节节败退。金大安三年(1211年),在野狐岭一战中,金朝45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从此,蒙古骑兵肆意在金朝的土地上驰骋掳掠,如入无人之境,可怜耗费了几十年心血修筑的金长城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变成了历史的陈迹。 gNayFL+YvLkteD/bxhy+lpKJuX9BcrhgA3ZRbrnc9W0aQMr/cA/NTCcc/avwll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