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虽然最后叛乱得以平定,此后的天下却形成了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各地大小军阀表面上奉唐王室正朔,实际上相互兼并搏杀,战乱不断,其乱象简直可与春秋战国相比了。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仅剩一个空架子的大唐终于轰然倒塌,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仍然是战乱征伐的时代,北方已经强大起来的契丹人建立了辽国,也趁机南下插手中原王朝的斗争。后晋皇帝石敬瑭就是借助辽国的力量夺取了帝位,为此他竟然不知羞耻地认比自己还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自己这个儿皇帝的虚荣。
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石敬瑭此举等于是把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和山西、河北两省北部地区全部拱手相送了。这一地区自东向西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北段以及内蒙古高原作为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北魏以来依托这些山系和地形因险置塞修筑了大量的长城,进可以突击大漠,退足以自保无虞,一直是遏制柔然和突厥南侵的重要保障。十六州一失,中原即无险可守,辽国铁骑便能自由出入,任意驰骋于华北平原,随时可直奔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这对中原的威胁简直是毁灭性的。从之后耶律德光灭后晋、掳走晋出帝石重贵并领中原之主的情况看,没有了十六州之地与长城屏障的中原已经成为游牧骑兵尽情驰突的草场,契丹骑兵肆意杀掠,如入无人之境,自称为“打草谷”。
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就一直谋求收复十六州,却始终未能如愿,其弟宋太宗更是在对辽的高粱河之战中一败涂地,把打天下的精锐部队都折损殆尽,自此绝了北伐的本钱。到宋真宗年间,辽国萧太后还带着皇帝辽圣宗挥师南下,一下子就打到了黄河北面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迫使宋朝缔结了岁岁纳贡的“澶渊之盟”,从此宋辽在河北地面以白沟河为界相对峙。山西一侧大致维持在恒山山脉一线,基本以北齐长城旧址为界,最著名的前哨关隘便是代县雁门关了。那么宋朝自己修建过长城吗?
宋长城示意图
在之前隋长城一篇里笔者曾经说过清顺治《岢岚州志》、光绪《山西通志》和光绪《续修岢岚州志》里都记载了明朝嘉靖间,牛圈窊掘石刻云“隋开皇元年(581年)赞皇县丁夫筑”。其实后边还有“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筑长城于草城川口,历天涧堡而东。岢岚赵地楼烦故墟,现长城筑于赵,而隋、而宋修之无疑”。明确记载着宋朝初年在岢岚县城北面的天涧堡向东修筑了长城。
宋代文学家曾公亮在其军事专著《武经总要前集》中有这样的记载:“岢岚军,治岚谷县,在岚州北百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捍草城川贼路。唐长寿中,李迥秀奏置军,寻废。宋太平兴国中再建军,仍别屯禁军,援河外麟府一路……”其下川谷城堡五,即草城川、峨婆谷、胡谷、洪谷、飞鸢堡。“草城川,川口阔一里余,川中有古城。景德(1004年—1007年)中,筑长城,控扼贼路。”
两相对照,虽然时间上有所不同,但至少可以肯定宋朝初年的确在岢岚县北面的草城川口从天涧堡向东建了长城。
据光绪《山西通志》和《续修岢岚州志》载,公元979年,宋朝名将折御攻占岢岚,第二年置岢岚军。这段长城应该就是他主持修建的。实际上这段长城原本是北齐天保年间的旧边,隋朝曾经重修,宋代为了抵御契丹,再次加以重建。
目前只有县城北部的天涧堡向东经王家岔乡至海拔2784米的荷叶坪山段约30公里长城保存较好,残墙最高处可达3~4米以上,有的地段甚至还有宇墙残迹。这段城墙都是用石片垒砌,还有炮台遗址,这也是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后防御建筑产生的相应改变。另发现了许多宋代的瓷片,这都符合其时代特征,成大林先生认为,这段长城就是书中和碑刻上所说的宋代长城。
山西省岢岚县宋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