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3 唐长城

隋炀帝不但在国内大搞建设,使得隋朝人民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对外穷兵黩武地三次发百万之师征讨高句丽更使得隋帝国的承受能力逐渐达到了极限,终于仅仅两代便在天下风起云涌的起义中分崩离析,隋炀帝本人也被叛臣所杀。之后的唐朝吸取隋亡之教训,励精图治,爱惜民力,休养生息,大力发展,使得唐太宗时期便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复兴景象,至唐玄宗“开元盛世”更是把唐朝推上了中国历史的巅峰时期。当时唐王朝控制的地域东到日本海,西出葱岭,南面进入中南半岛,而北面的宿敌突厥也在太宗年间的几次军事打击之下归顺于唐,原来桀骜不驯的颉利可汗甚至成了唐朝的俘虏。面对如此四夷臣服的大好局面,昔日的边患似乎已经成了陈年往事,唐朝还需要修建长城吗?

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强大的唐王朝是从没有修建过长城的,并被列入了中国历史上几大不修长城的朝代,以此来证明建长城是无能和保守的表现,真正强大到唐朝的程度,根本不需要长城来保护。长城的作用和目的在前面早已说过很多,仅就实际需要而言,唐朝也不可能绝对同长城绝缘。唐朝与汉朝一样,一直控制着西域地区,建立了都护府,并在丝绸之路旁五里设一烽堠,十里设双烽堠,从唐都长安城的开远门一直延伸至安西都护府,绵延了近万里之遥,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做的《路旁堠》“堆堆路旁堠,一双复一只”,所指的便是这种景象。

另据《资治通鉴》载,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焉”。这也是唐代在青海地区修建烽燧戎所的记录。

另关于唐朝确切修建长城的记载,最重要的一段来自《新唐书·地理三》,“天宝中析置妫川县,寻省。妫水贯中。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筑。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常山,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西有宁武军。又北有广边军,故白云城也”。张说曾在开元四年(716年)之后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所以这段长城应该是张说在此之后修建。

但关于这段长城的位置也仅有一句话,使其显得特别神秘。现在河北省宣化区、崇礼县和赤城县交界处的大尖山向东过龙关镇、康庄、雕鹗堡、黎家堡到石家窑村东南有一条古长城,再过了四十里长嵯之后,又出现断续的墙体经上堡村延伸到古子坊村附近止,被认为就是张说所建的唐代长城遗址,全程约有70公里,整体上位于赤城县中南部。长城在接近平川的地方多为夯土,山顶上则为石砌,大致每隔1公里左右设墩台一座,许多墙体已经坍塌成石碓状。但这段长城的大部在明代被修缮过,并成为宣府长城的一部分,除了位置与史书记载较为相符,并未有更多的唐代遗迹。

若从位置上看,这段长城似乎可以成为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所筑长城的东南段补充,但其目的到底如何,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证。

另据明《宣府镇志》载:“突厥寇边,朔土州镇尽被抄掠,帝因拜张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节度大使,巡行州镇,说至妫、檀寻秦、汉所为塞故迹,酌量修复之。又赈济贫穷,苏息困敝,简募强勇,罢斥贪残,将吏而下,莫不震悦,朔土以宁。”这里所说的则是张说重修了秦汉旧长城,又更加扑朔迷离了,但无论如何,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唐代也是修过长城的。 ec2CPG3OU/shv3OXXbkUZk1/VpEug0r8aLhoLnC4PdhVI/rf2M8c46dvCClFwm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