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2 隋长城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宇文邕御驾亲征,一举攻灭北齐,再度统一北方。北周也曾修补和利用北齐长城来防御北方新崛起的劲敌——突厥,但规模不大。《周书·宣帝纪》载,大象元年“五月(579年)辛亥……突厥寇并州……六月丁卯……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

北周武帝宇文邕本是个难得的雄霸之主,面对把控朝政的权臣宇文护,他能够选择十几年低眉顺眼、隐忍不发,一朝出手便一击致命,强势夺回权力。接着仅用了五年时间就灭掉了父子两代的宿敌北齐,展现出要一统天下的势头来。灭齐第二年,宇文邕又率领五路大军亲征突厥,可惜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北征途中,令人惋惜。仅仅三年后,北周政权便被国丈随国公杨坚篡夺,公元581年,杨坚正式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隋朝原样接下了北周的江山,也就同样要面对北方强大的突厥集团,不过隋朝已经有了北齐修筑的长城作为依托,对突厥的侵犯采取强硬回击与外交上分化瓦解等手段,在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扶植亲隋的东突厥启民可汗,使得隋朝边塞获得了一段时期的安定。在此同时隋文帝也没有放松对长城的建造。

《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元年(581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上敕缘边修保鄣,峻长城……屯兵数万以备之”。

《隋书·崔仲方传》载,开皇三年(583年),“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584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这一段长城大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到陕西省的绥德县东南,勃出岭正位于绥德县东南方。显然史书中把东西两起点和黄河的相对位置搞反了,绥州也就是今绥德县,是在这条线的东端,不会出现“西拒绥州”的情况。

《隋书·高祖纪》载,开皇六年(586年)二月,“发丁男十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长城示意图

《隋书·高祖纪》载,开皇七年(587年)二月,“发丁男十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综上所述,隋文帝在建国伊始便开始于边境上修建长城,虽然有明确记载的施工大致是以上几次,但具体说明线路的只有灵武到绥德这一段。此条线基本把黄河河套之地切割在了长城以外,也是后来明朝延绥镇长城的大致线路,应该说明这个时期隋朝还没有准备好与突厥争夺这一地区,比如对内消除北周残余势力,对外开始准备南下灭陈,因此对待突厥的态度相对谨慎。其余几次的建造时间都很短,所以应该主要是增补和防御。基本可以肯定隋朝东部当时还是沿用了北齐旧边,西线在河套这里修筑了新边。“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中隋代的朔方郡治所在岩绿县,即今陕西省靖边县以北无定河南岸的白城子,因此可知这数十城大致类似于汉代的列城,之间并无长城连接,是为了拱卫朔方郡和前一年从灵武到绥德的长城而建的。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型的土建工程就几乎没有间断,世人皆知他营建东都洛阳、开挖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其实他也曾花大力气来修筑长城。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明《宣府镇志》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一旬罢役,死者过半。”发动百万人力所建的长城虽然只干了十多天,竟然死伤过半,如果不是写史者有意抹黑隋朝来彰显隋炀帝之暴虐和罪恶,那这个死亡至少五六十万人的短期工程到底是什么样的炼狱,真是叫人不寒而栗。隋代的榆林郡包含榆林、富昌、金河三县,所辖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及托克托县,治所榆林县旧址在托克托的黄河南岸。而紫河即今天自东向西从清水河县境内流入黄河的浑河。所谓百余万人修筑的“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的长城其实就是黄河与浑河之间大致百余公里的一段距离。十多天的时间,几十万人命的代价,隋炀帝到底要干什么?

史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乙酉,启民饰庐清道,以候乘舆。”不到一个月,隋炀帝带领50万大军到草原上炫耀国威和军威来了,修这段短期长城的目的,不在于军事用途,也许是想紧急搭建一个天子出塞巡边的布景,否则缺少仪式感,毕竟北齐旧边在恒山一线,太靠南,而北魏旧边在阴山一线,又荒废近百年,既太远又不太像样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一道长城,然后由天子带大军从这里出塞,就好像演出了一场彪炳古今的历史大戏,也顺便给突厥的启民可汗展示了天朝上国人力物力的调动能力吧,至于工本民力乃至生灵涂炭,隋炀帝根本无所顾忌。

大业四年(608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九月……辛巳,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这一段记载内的榆谷具体地点以及工程规模未详,只能存疑了。“是年,燕、代缘边诸郡,时发卒百余万筑长城,帝亲巡塞表,百姓失业,道殣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迁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资治通鉴》提到此事也记载道“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连妇女也被征去修筑长城了。

综上所述,隋朝虽然修了几次长城,但看起来除了从灵武到绥德段的河套长城外,几乎没有什么创建的新线路,所以,几次大规模的施工,应该还是以对北魏和北齐的旧长城进行修补为主,这一点也逐渐得到了考古方面的证实。

2007年时,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块长41厘米、宽21厘米、厚9厘米的碑碣,上有“开皇十九年(599年)七月一日,栾州元氏县王口黎长口领丁卅人,筑长城廾步一尺,西至……”经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先生实地考察并认定,此碑出土位置正是在一条呈土埂状的碎石与夯土相间的古长城遗址上。

另在清顺治《岢岚州志》、光绪《山西通志》和光绪《续修岢岚州志》中都记载了明朝“嘉靖间,牛圈窊掘石刻云‘隋开皇元年(581年)赞皇县丁夫筑……’”牛圈窊距此只有10余里,属同一条长城线。而这条线正是从兴县黄河边一路东去的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开始修建的“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的长城旧址。由此证明,所谓隋长城,绝大部分其实是翻修的北齐长城。 qEFBNawWA0sfTGTXwzPUicXfXEfFqNK5MnJ9l7JoV2W948imnb0HPR61b2lWkn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