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2 运动微分方程的解

4.2.1 面积积分(动量矩积分)

卫星在地球质心引力作用下绕地球质心作周期运动。地球质心引力 F 0 为有心力,其力心在地心,方向与卫星位置矢量 r 方向相反。因此,根据有心力对力心之矩为零的特性,即由式(4.1)可得

注意到 ,括号内部分为常矢量,则有

式中, 为卫星速度矢量; h 为积分常矢量,它的方向为 r 组成的平面的法线方向。

式(4.8)称为面积积分,又称为动量矩积分。由积分式可知,卫星运动平面 的法线矢量 h 是个常矢量,因此,卫星运动的平面在空间上是一个固定平面,并通过地心 O ,如图4.1所示的平面 OSN

如设 h 的三个坐标分量为( A B C ),即

则由矢量叉积公式可将式(4.8)写成如下分量形式:

将式(4.10)中的三个等式分别乘以 X Y Z 并取和,则得

至此,已经把三元二阶微分方程化解为三元一阶微分方程(4.10)式,其中 A B C 为三个积分常数。式(4.11)是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方程,是一个通过坐标原点地心的平面。其法线矢量为常矢量 h ,积分常数 A B C h 的三个坐标分量,有

(1)积分常数 A B C 与轨道平面参数的关系

如图4.1所示, OSN 为卫星轨道平面, i 为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间的夹角,称为轨道倾角; N 为卫星自南半球行至北半球时与赤道的交点,称为升交点。平春分点♈至升交点 N 的角距 Ω 称为升交点赤经。 h 为轨道平面的法线常矢量。 i Ω 两个参数确定了轨道平面在空间的位置,称为轨道平面参数。

现以轨道平面法线矢量方向为 z 轴,以升交点方向为 x 轴, y 轴按右手坐标系取向,建立 O xyz 坐标系。则 h 在此坐标系内的三个分量为(0,0, h ),即

由图4.1所示的赤道直角坐标系 O XYZ 与坐标系 O xyz 的关系可得

由式(4.14)可得

由此可知,面积积分的三个积分常数 A B C 可以用 Ω i h 代替,两者是等价的。所以,通常也称 Ω i h 为积分常数,而且采用这三个独立参数比较直观,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

(2)积分常数 h 的几何意义:二倍的面积速度

如图4.2所示,卫星在空间某点的相应运动参数 r 。其中, 表示卫星速度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由式(4.8)可得

设卫星在Δ t 时间内由 P 1 飞行至 P 2 ,对应点至地心距离为 r r r ,如图4.3所示。记 OP 1 OP 2 所夹面积为Δ A ,则由图4.3所示可知

将上式各除以Δ t ,令Δ t →0取极限,则得

显然有

式中, 为面积速度。通常把矢径 r 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称为面积速度 ,所以 h 为二倍面积速度。

因此,式(4.8)和式(4.10)称为面积积分。

图4.2 卫星在空间运动参数

图4.3 求面积速度辅助图

4.2.2 轨道积分——椭圆轨道参数

上面已经推导出,卫星运动是在轨道平面上运行的,该平面由轨道面参数 Ω i 确定。因此,为了简化,在进一步求解其他积分时,可在轨道平面上进行求解。为此,建立轨道平面上的二维坐标系 O xy ,如图4.4所示,其原点仍为地心, x 轴指向升交点 N x 轴按卫星运动方向旋转90 ° y 轴。

在此平面坐标系内卫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为了讨论方便,现建立辅助极坐标系 O ,如图4.4所示。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关系为

图4.4 卫星轨道平面坐标系

由式(4.18)求出

将式(4.18)和上述 代入式(4.17)得

上式中, ,②×cos θ -①×sin θ ,即

卫星轨道平面的运动微分方程是二元三阶微分方程组,解这样的微分方程组,需要四个积分常数。二体问题运动微分方程的完全解需要六个独立的积分常数,前面已解出三个积分常数。显然,解式(4.17)或式(4.19)出现的四个积分常数中必有一个不独立,需要将它舍去。

由式(4.19)的第二式可直接积分得

式中, h 为积分常数,而 是面积速度的两倍,所以此处的积分常数就是前面已经导出的积分常数 h 。因此,式(4.19)可写成

此微分方程组的解应该有三个独立积分常数。为了便于求解,首先求解卫星运动轨道方程;然后,再求出卫星运动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为推导方便,作变量置换,令

则式(4.21)的第二式变为

将式(4.22)和 表达式代入式(4.21)的第一式,可得

式(4.23)是一个 r θ 的二阶微分方程,其解是卫星运动的微分方程,它有两个独立积分常数。

式(4.23)是二阶非齐次微分方程,它对应的线性齐次方程为

其通解如下

式中, K 1 K 2 为积分常数。

对于二阶非齐次微分方程式(4.23),它的一个特解为

因此,式(4.23)的通解为

为了使轨道方程中的积分常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现用两个新的独立的参数 e ω 代替 K 1 K 2

将以上两式代入式(4.24)有

整理后可得

将式(4.22)代入上式,即可得卫星在轨道平面上的运动方程,即

由解析几何可知,式(4.25)是以焦点为坐标原点的圆锥曲线方程。 e 为圆锥曲线的偏心率(离心率)。当 e <1时,式(4.25)为椭圆方程,即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这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当 e =1时,为抛物线方程;当 e >1时,为双曲线方程。此时都不能形成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而是飞向宇宙空间,作星际航行,如宇宙飞船、空间探测器等,这不是本书讨论的范围。

当坐标原点(极点)位于椭圆一焦点上,极轴为从该焦点指向最近一个顶点(近地点)的射线,而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式中, e 为椭圆偏心率,又称离心率, f 为极角,自极轴正方向(近地点方向)量至动径 r 方向; a 为椭圆的长半轴; b 为椭圆的短半轴; p 为半通径,又称焦点参数,有

式(4.25)与标准椭圆方程式(4.26)相比较,可以知道以下三点:

(1)参数 e 为椭圆偏心率

它表示椭圆轨道的形状。当 e 越大,椭圆扁平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当 e =0,轨道为圆。这就是参数 e 的几何意义。

(2) θ - ω f 的关系

比较两式,可知, θ - ω = f ,即

这表明, ω 是近地点方向与升交点方向间的夹角,称为近升角距,如图4.5所示。近升角距 ω 确定了卫星近地点与升交点间的关系,当升交点方向由 Ω 确定后, ω 就确定了近地点方向。这就是 ω 的几何意义。

图4.5 卫星椭圆轨道参数

极角 f 又称为真近点角,是下面经常要应用的重要参数,而式(4.26)就是用真近点角表示的卫星轨道方程。

(3) h p 的关系

这说明积分常数 h 可以用参数 p a 来代替。由于长半轴 a 具有更明显的几何意义,通常都采用 a 代替 h

另外,由椭圆方程式(4.26),可得近地点 P 的向径 r P 和远地点 A 的向径 r A 的表达式

4.2.3 平均角速度公式和速度公式(活力公式)

在推导最后一个积分之前,先讨论两个常用的重要公式。

4.2.3.1 平均角速度公式

设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一周的周期为 T ,其平均角速度为 n ,则

将式(4.29)代入上式,可得

这就导出了卫星运行的平均角速度 n 与长半轴 a 的关系。当已知或测定椭圆长半轴 a ,即可计算得到平均角速度 n

另外,将式(4.29)代入式(4.31),可得

这表明,卫星绕地球运行周期的二次方与其椭圆轨道的长半轴 a 的三次方成正比。当已知 a 可求得 T ,反之已知 T 可求 a

4.2.3.2 速度公式(活力公式)

由轨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运动方程式(4.17),即

分别乘以第一式和第二式,然后取和,得

上式可写成

由于速度 v 的二次方和向径 r 的二次方为

所以

积分可得

此式称为活力公式,或称能量积分,是一个重要的积分,它表述了二体问题的能量守恒问题。但它不是独立积分,其积分常数 L 可用其他积分常数代替。

因为有

并注意到式(4.21)第二式及式(4.29),则

将上式代入活力积分式(4.35),可得

因为活力公式对卫星椭圆轨道上任意一点都满足,而在近地点时

于是

将此式代入式(4.35),可得

此式称为活力公式,也称为能量公式。该式给出了卫星运动的速度 v 与向径 r 、椭圆轨道长半轴 a 的关系。利用活力公式可以方便地求出速度 v ;同时,它又是表述动能和位能关系的公式,是今后经常应用的重要公式之一。

4.2.4 开普勒积分——轨道时间参数

轨道平面坐标系的运动微分方程式(4.21)为

前面已经基于第一式解出了两个独立的积分常数 e ω ,并解得了卫星轨道方程。因此,现在需要从第二式出发,求解第六个积分常数,即时间 t 与向径 r θ 的关系。

将式(4.29),即 h 2 = μa (1- e 2 )代入运动微分方程第二式,有

由活力公式可得

由式(4.37)求出 并代入上式,得

将式(4.33) μ = n 2 a 3 代入上式,得

为了便于对上式积分,现引入重要辅助变量 E ,常称为偏近点角。偏近点角的定义为

它的几何意义如图4.6所示。图中, O 为地球质心,是卫星 S 运动的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O′ 为椭圆轨道的中心; P 为近地点; A 为远地点; f 为任意时刻 t 卫星的真近点角。现以 O′ 为圆心,以长半轴 a 为半径作一辅助圆;过 t 时刻卫星位置 S 作一垂直于近地点方向 OP 的垂线 SH ,其延长线交辅助圆于 S′ ;连线 O′S′ 线,则 O′S′ 方向与 O′P 方向间的夹角即为偏近点角 E 。因为 O′O = ae ,所以有

而由轨道方程式(4.26)可得

r (1+ e cos f )= a (1- e 2

图4.6 偏近点角与真近点角

将此式代入式(4.40),即

则由上式可以得到

这就是用偏近点角 E 表示的轨道方程,也是今后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公式。

r E 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由式(4.40)可得

将上式和式(4.40)代入式(4.38),有

积分后可得下式

E - e sin E = nt + T 0

式中, T 0 为积分常数,通常都用常数 τ 代替,即 τ =- T 0 /n ,则

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积分,它导出了二体问题的第六个积分常数 τ ,给出了偏近点角 E 与时间 t 的关系,即式(4.41), r = a (1- e cos E )。

现分析积分常数 τ 的物理意义。因为当卫星过近地点时 E =0,其相应时刻为 t P ,则由式(4.42)可得

τ = t P

由此可知,积分常数 τ 就是卫星过近地点的时刻。

在一些计算和应用中,为了方便,常令

此时开普勒方程式(4.43)可写成

式中, M 为从近地点起算卫星以平均角速度运行的角度,称为平近点角。此时,是以 M 0 代替过近地点的时刻 τ M 0 相当于 t =0时的平近点角。

4.2.5 开普勒轨道根数

上面通过对二体问题的卫星运动方程的求解,求得全部六个积分常数和有关公式。它们确定卫星轨道面在空间的位置,决定轨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方位,同时给出计算运动时间的起算点,所以,具体地描述了卫星运动的基本规律。通常将这六个积分常数称为开普勒轨道根数,或者开普勒要素。

开普勒轨道根数定义如下:

1) Ω 为升交点与 X 轴的角距,从 X 轴开始逆时针方向度量为正, Ω 称为升交点赤经,0°≤ Ω ≤360°。

2) i 为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在升交点由赤道面起逆时针方向度量为正, i 称为轨道倾角。 i 也是卫星动量矩矢量 h Z 轴的夹角,0°≤ i ≤180°。当 i <90°时称为顺行轨道,当 i =90°时称为极轨道,当 i >90°时称为逆行轨道。

3) ω 为轨道面内由升交点到近地点拱线的夹角,由升交点起顺卫星运动方向度量为正, ω 称为近地点中心角,0°≤ ω ≤360°。

4) a 为轨道长半轴。

5) e 为轨道偏心率。

6) τ 为卫星飞过近地点的时刻。

在这六个经典轨道根数中, i Ω 决定了轨道面在惯性空间的位置。 ω 决定了轨道本身在轨道面内的指向。 a e 决定了轨道的大小和形状。轨道长半轴 a 、偏心率 e 和轨道半通径 P 三者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因而可取三者中的任意两个作为轨道根数。 τ 决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图4.7给出了轨道根数的意义,表4.1给出了各轨道根数的名称和作用。

表4.1 开普勒轨道根数及其作用

图4.7 开普勒轨道根数

经典轨道根数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将出现病态,此时要对轨道根数的定义做相应的改变以消除病态。

第一种情况为 i =0 ° 或180 ° ,由于升交点不定,因而 ω Ω 为不定值,这时引入下式:

ω 称为近地点经度。在一般情况下, 是两个不同平面上角度之和,但在所述的特殊情况下为同一平面上角度之和,即为近地点赤经。因此,虽然 ω Ω 是不定的,但 是确定的。在这一特殊情况下轨道根数为 a e τ

第二种情况为 e =0,轨道为圆,由于近地点为不定,故 ω τ 为不定值。这时引入轨道要素 ξ η λ 代替 e ω τ ,新的轨道根数定义为

因此,在这一特殊情况下,轨道根数为 a i Ω λ 。其中, λ t 时刻卫星在轨道面内距升交点的角距。

此时开普勒方程变为

其中

i 等于0°或180°,同时 e =0时,这时引入轨道根数 p q ξ η λ ,其定义如下:

在此特殊情况,描述轨道的轨道根数为 α λ λ t 时刻卫星的赤经。 jLt6waNuCJCnrfB0/jROIuwKqg5bx+mPqT66tR2NR0RDcgCS6VHWUH+uOGWQbX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