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二版与第一版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所有研究者的需要而写。这里所指的研究者不仅包括初学者或研究生,还包括企业与政府部门中那些被指定从事技术、政治,或是商业性研究的人。我们的目标是:
●引导你完成组织、撰写一份研究报告的复杂过程,在报告中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告诉你如何从读者的立场来阅读自己的研究报告初稿,借此你可以找出读者可能觉得不易理解的段落,并且加以修改。
虽然其他的研究指南的议题也触及上述内容,但本书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多数研究指南的作者都同意,研究者走的从来都不会是一条“找题目→建立假说→整理注释→撰写及修改研究报告”的直线进程。真实的研究过程是不断反复的,有时前进一两步,有时又退回来,接着可能又向前迈进,并预想着尚未开始的步骤。但是就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本研究指南尝试解释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对一个题目的提问如何让研究者为撰写草稿做好准备?撰写草稿如何揭示出一个论证里的难题?为何撰写导言会让你得跑回图书馆找资料?
研究是如此复杂,但我们已尝试做到事无巨细,包括那些通常被当成神秘创作过程的一部分而没被论及的事项。这些事项包括:
●如何将模糊的兴趣转为一个值得提出和解决的难题;
●如何建立一个论证,并让读者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如何预知那些思维缜密且具有批判力的读者的不同意见,并适当地加以回应;
●如何撰写导言和结论,回答这个最棘手的问题:“那又怎样”;
●如何从读者的角度阅读自己的作品,因而知道该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修改你的研究报告。
我们在每一章的重点都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想象读者会如何评判你写出来的东西。然而,满足读者的期望并非掌握研究报告之形式要素的唯一报酬。当你学到了这些形式要素后,你将更有能力去规划、执行及评价一份报告的创造过程。一份报告的要素——其结构、行文风格和证明的方法——并不是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你研究观点的空洞公式。它们帮助你检验自己的作品,并在其中发现新的方向。
如同你所猜测得到的,我们相信,做研究和发表研究报告的技巧并不是精英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的。虽然高级研究的某些方面只能在特定研究团体的环境中才能学到,但令人欣慰的是,即使你尚未属于这样的团体,也可以自己创造出类似的环境。为了这个目的,在本书最后《写给老师的后记》中,我们向诸位读者(以及各位的老师)说明一个班级创造出这种环境的方法。
我们也必须指出本书所没有探讨的部分。我们不讨论如何将叙事(narratives)和“浓密描述” 整合到论证中,也不检验论证如何合并录音或其他听觉形式的证据。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议题,但对我们而言,这些议题所牵涉之范围过广,因而无法于本书中处理妥当。关于互联网搜索及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中更先进的技巧,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篇幅来讨论它们。
在修改第一版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感谢所有称赞过初版的人,特别是那些使用过的人。我们当初确实期待本书有广大的读者群,但没想到本书的读者群竟然如此广泛:从作文课的大一新生到研究生,还包括资深的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终身教授——假如我们的电子邮件信箱可靠的话。我们要特别感谢所有对本书不吝提出改进建议的人。
因为对第一版的反应是如此积极,我们起初对修订感到不安。我们不想因为修订而舍弃第一版中读者认为有用的任何内容。但是过去10年来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新的事物,而且也知道第一版确实有些地方可以改进(此外,我们三位作者总是希望有机会再修改一次我们所写的内容)。
我们整理每一章的内容,删掉重复的部分,修改了不顺畅的字句。我们讨论了更多关于电脑如何改变研究的看法、大幅度修改有关论证的章节,力图把一些议题讲得更清楚,也弥补了第一版里所遗漏的重要区别——理由与证据之间的差异(真不知道我们怎么会造成这一疏漏;但稍感安慰的是,罕有讨论研究论证的书作出了这个区别)。第二版修改了有关“限定条件”(qualifications)及“反驳”(rebuttals)的内容,现在改为“承认”(acknowledge)与“回应”(response)。我们也重写了有关数据之视觉呈现的章节。最后,我们将章节顺序重新做了一些安排。在整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尽量保留许多读者认为在第一版里很重要的语气、语态和直率感。我们做修订是为了这本书变得更好,但有时修订反而会带来反效果,我们希望这些修订为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前者。
当我们在修订本书时,布斯接到一位从前的学生的电话。就像布斯其他学生一样,布斯过去曾经要求这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他的论文。这个学生现在已是一个40多岁的专业人员。他在电话中告诉布斯他前一天晚上做的一个梦:“你在天堂入口的珍珠门,站在守门的圣彼得之前,希望能获准进入。圣彼得看着你,犹豫不决,最后说道:‘对不起,布斯,我们要你再修改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