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祖归宗,皆大欢喜

大概在孔子15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按农家的标准,此时她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老颜家祖坟也是现成的,办个农家规格的丧事不成问题。但这桩丧事,要是像颜家庄无数先祖那样波澜不惊地办完,中国的历史一定和现在不一样了。

事情就出在这个当口。史书的记载有很多缺环,我们先从最清晰的部分看起。

《礼记》和《史记》上说,孔子母亲去世的时候,孔子想把她埋到父亲的坟墓里,但他还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坟在什么地方,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边。

五父之衢在鲁国很著名,是都城曲阜东郊外的一条大道,常举行集体政治活动,比较热闹。孔纥埋在曲阜城东二十五里的防山,五父之衢就通往那个方向。孔子家陬邑在曲阜的东南近郊,也就是曲阜和防山之间。

把棺材停在大路边有点奇怪。别人问起来,就说是母亲死了,想跟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埋在哪儿。

乍听是笑话。谁会不知道自己父亲埋哪儿?而且,孔纥是十里八乡有点名气的小贵族,普通老乡打听他的坟在哪里,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所以,这背后藏着的问题或许是,孔子从小跟着单身的农妇母亲长大,他们这家庭跟小贵族孔家没任何关系。停丧不葬,而且故意停在大路边,是在制造社会影响,让孔家那边注意到他是孔家的血脉。他没有跑到孔家去哭闹着认亲,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和贵族身份差别太大,这么做有危险。

孔子这时才15岁,没太多社会经验。停丧不葬、制造舆论这事儿,未必是他自己的主意,也许有老乡们的“指点”或是他母亲临终前有些嘱托,这外人就不清楚了。

停丧的消息,加上一些暗示信息,通过适当的中间人辗转传递了过去,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实,孔家一直人丁单薄,这时早没在世的男人了。受颜家庄停丧消息影响的,可能是孔老爷已经出嫁的老姐妹。一咂摸,万一是真的呢?——这可是好事啊,孔家有后了!那就把孩子叫家来看看吧。不看尚可,一看这老泪就止不住了。别的不说,光这个头、相貌,也不是能冒充的……

老孔家终于承认了这个迟到的儿子,结局是双赢,皆大欢喜。

《史记》记载,给孔子充当沟通中间人的,是他们村庄里的一个老太太,“輓父之母”。“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殡、挖坑掘墓的“入殓师”,当年孔纥办丧事,他可能也跟着帮忙了。但为什么不是“輓父”本人出面,而是他的老母亲,大概是孔家那边只剩下女眷了,所以让个老太太做中间人最合适。 XVVeWRsjRgJW1Cut9GpHRhsL2Hlqsb/zBz79Zlm+/MvCCuFD/7phRg4WxRu4QL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