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环境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其实是在以环境为媒介而进行一种对话:人理解环境的“语言”,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这种表达印刻在环境中,又让后人去理解。
人是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理解环境的呢?当我们看到一座房子,也许会感到很舒服或是不舒服。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内心想到了什么?我们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在环境中表达的?有人建造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奇形怪状的房子,他们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种“对话”是用什么逻辑和语言进行的呢?在大多数情况下,显然不是用日常所用的这种逻辑思维和语言。
例如,我们看到月亮,并不会去想月亮的意义是什么,而是立刻会感到一种情怀;我们看到长城,也不需要先回忆中学教科书中所写的长城代表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而是立刻会觉得壮观。
这时候我们所用的认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叫作形象思维,但更合适的叫法是原始思维或原始认知。
这种认知方式是人类在没有使用逻辑思维之前的时代所运用的,更加原始。简单地说,它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关系。人们在写诗、进行其他艺术创作以及体验宗教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思考的。同样,当人们醉酒、高烧或者静坐冥想的时候,也会用这种方式来思考,所以李白醉酒之后创作的诗歌更为美妙。
原始认识始于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比如,科学家眼中的蛇,就是一种爬行动物,但是作为意象的蛇,则含有“神秘”“性感”“危险”“邪恶”“智慧”等各种象征意义。所以,蛇的意象会勾起人的多种情绪感受,如恐惧、被诱惑等。
原始认知中,相似的东西会被看作有关系。比如,蛇是神秘、性感和危险的,那么像蛇一样的东西也有类似的特质,会给人们带来类似的感受。女性穿上黑丝袜,特别是有暗条纹的黑丝袜,使其大腿看起来有点像一条蛇,于是她也会变得更加性感、神秘,也让人有点恐惧。
意象和意象之间也有联系。比如,蛇吃青蛙,因此在人们的原始认知中,样子像蛇的东西就会压制样子像青蛙的东西。如果一栋楼的外形像青蛙,旁边另一栋楼的外形有点像一条蛇,那么原始认知的结论就是前者会受到后者的压制,也就是说在前者中居住的人会遇到危险。
这显然不科学,不过人们在心灵深处往往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而且会受到这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即使是那些非常相信科学的人,也同样会受其影响,且这种影响会引起他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并不明显、强烈,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人和环境对话时,使用的认知方式就是原始认知。 因此,我们要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必须用原始认知的方式来思考,而不能仅仅用逻辑思维。 环境和人的对话是用意象来进行的,而不是用逻辑进行的。
我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叫作意象对话,它专门研究这种原始认知方式下的心理活动。环境和人的对话也属于意象对话,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会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环境心理学。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逻辑思维才算科学,不认可原始认知或者意象对话,那么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假设你吃饭的时候,面前的电视机中正在播放一个画面——从一团黏糊糊的黄褐色的东西里冒出一些白色的蛆虫,还有许多苍蝇在四周飞舞。这时有个人走过来,抓起这团黏糊糊的东西吃下去。按理说,这不过是一些电视画面而已,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摆在你桌子上的食物还是同样的味道。但是,你能像往常一样吃饭,不受这个画面的影响吗?我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食欲都会被这个画面摧毁。
同样,假如你住在一个青蛙形状的帐篷中,打开门就看到前面有个帐篷,仿佛蛇一样张开大口对着自己,你会住得很舒服吗?想必不会吧。
我们在环境中看到形象,把它看作意象,然后受到其影响,这就是我们倾听环境的方式。而我们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意象去改变环境,就是我们对环境说话的方式。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说,当用心眼看世界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看得前所未有地清楚。这种所谓的“心眼”就是原始认知。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在不知不觉地使用原始认知,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意识地使用这种认知方式。
这本书就是用这种心眼来看环境,以及环境和人的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