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虽然环境心理学曾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但两者关注环境的不同方面。社会心理学比较多地关注人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更加关注物理环境。两个领域的工作彼此呼应、互相补充。但相比来看,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影响要远大于环境心理学,无论是放眼国际还是调研国内心理学培养单位,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院系和相关的教科书都是非常有限的。这其实与各方需求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对比,比如建筑、设计、装潢以及城镇管理等领域都很需要环境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指导。

朱建军教授的这本《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很是应时应景,是一本非常棒的环境心理学科普小书。本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朱建军教授是释梦大师,我们这些老朋友都戏称他为“朱洛伊德”。但其实他也是国内较早涉猎环境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学者,还领衔翻译过美国最经典的环境心理学教材。

记得六年前,我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的《环境心理学》教材时,除了经典的章节内容,有四位老师建议增加颇具中国特色的章节,内容或与国内外这些年的研究热点有关,或与个人的兴趣和思考相联。其中,我在我们教材的主编序言中特别记录了与朱建军教授的交流过程,回顾如下:

这本教材分为五个部分,共16章。前面13章中,有12章是经典的章节内容,而池丽萍教授所撰写的第10章“地方依恋”则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后面3章的内容是在研讨和酝酿全书大纲时,由赵富才教授(环境与心理健康)、尹可丽教授(文化与环境行为)和朱建军教授(环境的意义与价值)提议增加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章节设计中,本来只有15章内容。但是,在朱建军教授与我沟通他希望承担撰写的章节内容时,提出“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受认知和行为模型的影响太大,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有更多的不同范式的研究,比较想写‘环境的象征意义’,内容是人对环境的意义的理解,而不只是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我觉得这样的思考对学科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于是当即决定增加一章。另一方面,虽然作者们在每一章节的撰写中都会包括一些目前国内的相关工作,但在这一版《环境心理学》教材中能够有几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特色,还是很令人兴奋的。希望我们的这些努力能够使更多学科参与到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并促进多学科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贡献。

看到今天的这本《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环境心理学》的成稿,特别感慨建军教授的执着。他把他的积累最终用这样轻松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尽管没有一般教材中典型的术语、文献以及理论的系统说明,但环境心理学常见的问题指向的思考却被他娓娓道来,真的是人人看得懂、个个悟得出。这种风格也许与他一直从事咨询实践有关,不以单向的输出为目的,而是追求彼此和谐的共鸣。

我很喜欢这本非正统但绝对正派的环境心理学科普作品,希望大家也喜欢。

是为序。 lL5Gren19BFuE7fWGMs93PZ6KNagNAej41Cu7EV7k9O3+MecTzI3O3fPjMiAnM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