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皇位本来无缘的王爷

在这一章,首先要介绍一下宋真宗。因为本书所有的事件,都将围绕这个人展开。他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朝各项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

宋真宗,名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

本来,宋朝第三位皇帝之位与他没有半点儿关系。他还有两个兄长,大哥赵元佐,二哥赵元僖。在封建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已成为铁律,不管后世何人建立国家,皇位接替者都是嫡长子,非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并不多。这种铁律形成后,后世都在继承。

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里的背影》说:“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

在这种铁律下,有些人一出生,就决定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宋太宗的儿子中,排行老三的赵恒,本身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或许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宋朝的皇帝。从小到大,对于皇储身份,他不敢想象,也不敢觊觎,因为不管出何变故,都轮不到他。即使大哥赵元佐有变故,还有二哥赵元僖在前面接替。

赵恒最早叫赵德昌。在他们那一代人里,父亲给儿子们排辈分的时候,排到了“德”字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赵德芳,一个叫赵德昭。

赵匡胤的时代,一切都要遵从赵匡胤,因为他是宋朝开国皇帝。作为家中老三赵光义的儿子 ,也只能按照族谱“德”字辈排。

不过,赵德昌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生于宋朝建立八年后,也就是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此时宋朝已初步平定了天下,他也就注定了生活在深宫大院,不会经历艰辛和磨难。他没有父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即使与赵德昭、赵德芳相比较,他也显得非常幸运。

但赵匡胤的有些家事,尤其让人难以解释清楚。赵恒从小就表现出超于常人的睿智 。后来,他又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性情温和,彬彬有礼,深得大伯父赵匡胤的喜爱,被赵匡胤养在宫中。可大哥赵元佐却与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走得近。而赵光义与这两个孩子的关系,远不如赵匡胤和赵廷美。不过一直以来,赵光义都是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将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治理国家上,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们。

当然,这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让赵光义一生都追悔莫及。他悔恨自己对孩子疏于管教,只顾埋头打理国家。

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心中一直有些奇怪的想法,他似乎有意要回避赵匡胤时代制定的一些制度,以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即使是在给儿子们取名字这种事情上,他都要将他们的辈分改成“元”字辈,摆脱与赵匡胤那一脉的关系。于是,赵恒先被改名为赵元休,后被改名为赵元侃。后文为了叙述方便,一律称之为赵恒,或者宋真宗。

虽然名字改了,但皇储的身份,与赵恒仍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就在赵光义继承大统后,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层出不穷,逐渐影响着皇储人选。

首先是长子赵元佐之事,成为赵光义最痛心的事情。

赵元佐是嫡长子,也就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元佐也很争气,年幼时就禀性聪明机警,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领袖能力,加之相貌酷似赵光义,一直都深得赵光义的喜爱。 赵光义总能从赵元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赵光义继承皇位开始,赵元佐就被作为储君来培养。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一天,辽使来宋朝恭贺,赵光义兴致很高,便带着辽使和十三岁的赵元佐去近郊打猎。众人浩浩荡荡在丛林中穿行,寻找着猎物。此时,恰巧有一只兔子从众人眼前跑过,赵光义便让赵元佐射杀兔子。这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可能还心存畏惧,毕竟才十三岁。但赵元佐拈弓搭箭,一发中的。对于这一幕,旁边的人都纷纷叫好,辽国使者也颇为惊异。

后来赵光义北伐灭北汉,就将赵元佐带在身边,传授他一些统领将士的本领。太原歼灭战,赵元佐就参与其中,目睹了赵光义的王者风范。北汉灭亡后,赵光义不听众人劝阻,坚持要收取故土,因此北上攻打幽州,这次赵元佐也跟着,可见当时赵光义对赵元佐的器重。

后来,随着赵元佐成年,赵光义更加看到了赵元佐身上的优点。

太平兴国年间,赵光义晋封赵元佐为卫王,并让他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给他赐名赵元佐。

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级别了。赵元佐的职位日渐突出,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这是赵光义在确立继承人。

然而此时,宋朝却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波。

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功勋不亚于赵光义,可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却由赵光义继承。这种皇位的继承,总归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赵光义继承皇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赵匡胤去世后,皇位由他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继承,别人都无可非议。但此时皇位落在了赵光义身上,就破坏了大家公认的皇位继承规则。

这时候的赵光义非常清楚,他的皇位还不稳固。抛开嫡长子继承制,他能继承皇位,弟弟赵廷美一样能继承皇位。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就得重用赵廷美,达到平息舆论、稳固皇位的目的。

所以,赵光义对弟弟赵廷美进行了提拔重用,让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他当年的职务。开封是宋朝的首都,开封府尹就是首都的最高长官。

然而,身为亲王的赵廷美却并没有像赵光义一样处事低调、运筹帷幄,而是在职位上尽情地享受着权力巅峰的快感,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此时的赵光义以皇帝的宽容,对赵廷美做的一些不合政策之事都选择了容忍。毕竟自己是皇帝,弟弟赵廷美再怎么出格,只要不威胁自己的皇位,都无足轻重。如此一来,赵廷美便越发不可一世。对于赵廷美做的每件出格之事,赵光义都强压内心的不快,一直隐忍不言。

赵光义之所以忍让赵廷美,另一个原因是儿子赵元佐与赵廷美相处甚密。赵元佐对赵廷美的依靠,远远大过对赵光义的依靠。这让赵光义有一种不祥之感。当年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秦孝公临死还是对儿子嬴驷放心不下。秦孝公害怕自己死后,嬴驷被从小喂养自己的公子虔怂恿而对商鞅下手,于是动了杀掉公子虔的念头,但因为公子虔诈死,此事不了了之。然而,秦孝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死后,嬴驷在公子虔等人的鼓动下,车裂了商鞅。

这无疑是历史的警钟。如果赵元佐一味地依赖赵廷美,那么在他百年之后,赵元佐继承了皇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赢驷,将大宋王朝搅个天翻地覆?

不过,担心归担心,赵光义还是对弟弟和儿子关爱有加。

赵光义与赵廷美的关系白热化,是在几年后的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当年三月的一天,本来打算在金明池召集群臣宴饮的赵光义,却迟迟没有到场。等候在那里的大臣们,早已望眼欲穿。众人摸不清楚一向守时的皇帝何故把大家撂在了金明池,而他自己却不知去向。到了午间时刻,皇帝传来诏令,取消宴饮。

群臣迷惑地摇着头回去了。

事后,大家才知道,这一天赵光义得到了消息:魏王赵廷美企图在金明池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因此赵光义没有去金明池。政变这事不管是真是假,总会让人产生警惕。尤其对皇帝而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此时的赵光义,应该是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因为赵廷美是同平章事、开封府尹,与皇位的距离仅有一步之遥。

这时候,因为复出再次成为朝廷重臣的赵普便给赵光义进言:赵廷美与卢多逊等人走得很近。

赵普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种种迹象都表明,政变之事绝非空穴来风。

不久,关于赵廷美勾结卢多逊密谋篡夺皇位的消息甚嚣尘上。因为谋反之事本就扑朔迷离,没办法解释清楚,任何一个皇帝都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赵光义担心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便将赵廷美贬到西京,让其举家在西京留守。

随着赵廷美一道被贬的,还有卢多逊。

赵廷美被贬到西京后,实际上已经成了朝廷的监督对象。而具体负责监督赵廷美的人,就是赵普。赵普对于自己之前因遭受卢多逊陷害而被罢相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当他被赵光义从地方调回中央后,扳倒卢多逊就成了他的目标。但要扳倒卢多逊,首先要得到赵光义的宠信。因此,赵普拿出“金匮之盟” ,表明赵光义身份的合法性。当然,这还不能让赵光义对他另眼相看。赵普必须有一定的功业,才能让赵光义对他更加宠信。而此时,最让赵光义头疼的事情,就是弟弟赵廷美“谋反”之事。赵普要帮助赵光义消除烦恼,才能真正得到赵光义的信任。

赵普主动提出处理这件事,赵光义对此表示许可。于是,赵普就成了赵光义扳倒赵廷美的一把利器。

赵廷美被贬黜后,极为沮丧。他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成为赵光义忌讳的人。赵廷美悔恨当初自己不该那么放肆,如果夹着尾巴做人,或许就没有被贬之祸。

当然,在西京留守期间,赵廷美依然不安分,还是与卢多逊交往过密。这正中赵普的下怀。赵普暗中观察,收效颇丰。

不久,赵廷美勾结卢多逊谋反之事,就从洛阳传到了汴京,官场中流传着各种版本,难辨真假,就如当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赵光义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至于说这件事是否有幕后黑手操纵,不得而知。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五月,灾难再一次降临在了赵廷美身上,朝廷将赵廷美的两名亲信贬谪。 这便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赵光义要下手了。此时的赵廷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身边的人先被贬黜,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果然不久,赵普让开封府李符给皇帝上书:赵廷美被贬谪后不思悔改,请官家将赵廷美发配到边远的地方,防止他图谋不轨。

生性多疑的赵光义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对于开封府李符的话,他不得不认真对待。李符表达的意思就是赵廷美要叛变,但赵光义还是给自己的这个弟弟留了后路。不久,赵光义下了一道圣旨,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让赵廷美带着全家人到房州安置。

这个看似处置赵廷美十分合理的方法,却引发了皇室的动荡,而造成这种动荡的人,正是太子赵元佐。

赵廷美被贬之后,一直与赵廷美关系非常亲近的赵元佐无法接受叔叔被贬至边远地区这个事实。他或许知道其中的曲折,便主动出面为赵廷美求情,担保赵廷美绝不会反叛。赵光义本就担心此事会引发不必要的震动,一直对此避而不谈。可赵元佐竟然站出来为赵廷美求情 ,这让赵光义大为光火。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别人都缄默不言,可偏偏是他选择的继承人竟然这样和自己唱对台戏。即使赵廷美是冤枉的,这个申辩也不应该由赵元佐出面。

赵光义强忍心中的不快,对于儿子为赵廷美的申辩置之不理,并告诉他,这些事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可赵元佐似乎与赵光义较上了劲,极力为赵廷美辩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举更加激怒了赵光义,若此事由别人提出,尚有转圜的余地,可从太子嘴里说出来,那意味就变了。若赵元佐被人利用,与赵廷美一起趁机发动政变,那一切将不可想象。

赵元佐的辩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深了赵光义对赵廷美的猜忌。

赵廷美也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能举家迁至房州。从此,赵廷美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成疾,吐血而亡。

然而,赵廷美死亡这件事,给赵元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如果赵廷美全家只是迁居房州,赵廷美并没有死,此事或许就此了结,赵元佐也会蛰伏起来,等到自己荣登大宝后,可以将赵廷美全家调回,恢复赵廷美的王位,弥补父亲犯下的过错。可天不佑赵廷美,他竟然死了。

赵元佐在为赵廷美辩白的事情上是内疚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哀求非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加速了赵廷美的死亡。人一旦有了愧疚之心,就会做出一些难以控制的事情来,何况此时的赵元佐还是皇储。

赵廷美之死,导致赵元佐性情大变,原来那个素有大志的赵元佐已经随着赵廷美死了。从此,赵元佐变得多疑,变得癫狂。但这种癫狂如果仅限于个人自身也无甚大碍,适当调理或可根除。赵元佐只是心中的一些疑惑没有解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慢慢康复,并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再那么较真。

可因病发狂伤害他人,就让人不能容忍了,这已经触犯了大宋律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此时的赵元佐,偏偏因癫狂开始犯法。他素来以宽宏大量著称,如今对于那些稍微犯点儿小错的侍者,动辄就用刀剑杀之或者刺伤,以至于身边总有被刺死或者刺伤之人。 此举让赵光义大为恼火,堂堂一个皇储,竟然接受不了一个亲人的离世,将来如何掌控天下?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

赵元佐身上这种癫狂症持续了一年有余。到了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在赵元佐生病期间,赵光义都一直认定赵元佐就是他将来的继承人。那些被赵光义派出去照顾赵元佐的侍从,不时将赵元佐恢复之事报告给赵光义。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赵光义深感欣慰,他原来就满怀信心,随着时间的推迟,赵元佐一定会好起来,这样他的皇储身份就会保留。为了庆贺儿子身体好转,赵光义还特意下了诏令,大赦天下。

然而,情况并未像赵光义预料的那样,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赵元佐的心理遭受重创之后,变得血腥,变得多疑,变得刻薄。

这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赵光义举办宴会,邀请所有皇子皇孙、公主都来参加。此时,因赵元佐身体还未恢复,赵光义为了让赵元佐好好休息,便没有请赵元佐参加这次宴会。这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对赵元佐疼爱有加。

按说,没有受到邀请,赵元佐就不应该知道此次聚会之事,但不知何故,此事却被赵元佐知道了。现存的史籍资料中,无法找到是谁向赵元佐透露了这一消息。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到,应该是赵元佐的二弟赵元佑透露给了他,因为扳倒了赵元佐,赵元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储。

赵元佐知道此事后,也没有厚着脸皮去参加,而是等在了门口。

宴会结束后,诸王陆续回府。在他们路过赵元佐的府邸时,发现了守在门口的赵元佐。诸王面面相觑,对兄长赵元佐有些惧怕,不知该如何打破这种尴尬。这时,赵元佐却对诸王说,重阳佳节宴饮,你们都在宴会上侍候父皇,却唯独不请我,这明显是抛弃我。 众人知道赵元佐有病,性情怪异,也不予计较,都快速溜回了各自的宅邸。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多疑的赵元佐,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便要发泄一番。于是,他在晚上喝了很多酒,并借着酒劲点燃了自己的宫苑,顿时火光漫天。

听说赵元佐闯下如此大祸,赵光义彻底失望了。原来他还对赵元佐心怀愧疚,总觉得赵元佐可以慢慢恢复正常,可现在赵元佐变本加厉地践踏律法,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境地。

于是,赵光义命令御史抓捕赵元佐,将其关入大牢。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宋朝建国以来,他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大臣规劝赵光义,建议将赵元佐关起来,慢慢调养,毕竟赵元佐是有病之人,不能与他一般见识,但赵光义不同意这么做。赵元佐三番五次挑衅国家公法,坚决不能容忍。如果他在自己儿子身上动了私情,势必会给天下留下话柄。他连自己的家人都管不住,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于是,赵光义让人将赵元佐押送到中书省审问。最终,赵元佐被削去王侯爵位,废为平民,在均州安置。

这个重大的举动,再一次震动了朝野。宰相宋琪率百官集体上书,请赵光义手下留情,让赵元佐在汴京休养。但赵光义不为所动,他的手段之强硬,不是百官上表所能改变的。于是,赵元佐就被贬黜出了京城。从此,赵元佐与皇储身份再也无缘。

当赵元佐走了之后,赵光义似乎又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血浓于水。于是,赵光义又下了一道诏令,让赵元佐回到京城,不过还是废居南宫,派使者守护。此时,赵元佐身边的幕僚赵齐、王遹,翊善戴元等人,都上书请罪,自责没有把赵元佐辅佐好。但赵光义痛心疾首地对这些人说,朕都没办法将儿子教好,你们怎么能教好呢?

赵元佐这个最有资格成为宋朝第三代皇帝的人,阴差阳错地就此告别了皇储身份。即使如此,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此时的皇储也与三皇子赵恒没有关系,因为他前面还有个二哥赵元佑。无论如何,皇位都轮不到赵恒,如果不出意外,赵元佑就是宋朝第三代皇帝候选人。赵恒这一辈子,或许只能当一个位高权重的王爷,这就是宿命。有时候,在命运面前,人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如此,储君的职位便顺利地落在了二皇子赵元佑身上。

赵光义对长子赵元佐彻底失望之后,自然也就格外亲近次子赵元佑。选储君之事,绝不能马虎,大宋江山要绵延万世,所以在储君候选人上,一定要慎之又慎。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灾祸。

次年,也就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便任命赵元佑为开封府尹,赵元佑也随之改名为赵元僖。这个开封府尹可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五代以来,开封府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储君候选人。后周的柴荣、北宋的赵光义都出身开封府尹。

赵恒只能作为亲王,继续做好分内之事。现实不允许他有僭越的想法,皇权最忌惮那些心怀叵测之人。

赵元僖受命于开封府尹,给外界释放出了储君的信号。很多人都上门去恭贺,尽管此时赵光义并未表示自己百年之后,会将皇位交给赵匡胤的后代还是自己的儿孙。

但这已经很明显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二皇子赵元僖作为储君,正式出任开封府尹。他广开言路,招纳贤才,一切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这些事,零零散散地传进了赵光义的耳朵里。赵光义对这个次子还算满意,也给了他很大权力,让他全权负责开封府事宜,还网罗了一大批人才给他出谋划策。

这段时间,应该是赵元僖最春风得意的时刻。他大权在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时候,赵光义还不放心,他觉得赵元僖毕竟还是个孩子,处置开封府相关事宜尚欠缺经验。于是,赵光义又派出了两个新科进士,让他们去负责帮助赵元僖处理事务,顺便带一带赵元僖,让他迅速成长,将来好继承皇位。

这两个人,一个是张去华,此人少年好学,是宋太祖时的状元,已经有了几年的为官经验,各种工作也都干得很出色,赵光义让他出任开封府判官,协助赵元僖处理政务。另一个人是陈载,进士出身,深得赵光义喜爱,赵光义让他出任开封府推官。这两个人去开封府上任之前,赵光义还单独召见了他们,让他们务必尽心竭力辅佐赵元僖,帮助赵元僖成长,并赏赐他们每人一千贯钱。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的难以预料。当然,除了命运,也存在着人为因素。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赵光义对赵元僖产生了看法。这件事,由一个叫胡旦的人引发。

胡旦这个人从小天资聪颖,才气过人,善于文辞。考中状元后,朝廷先后让他担任过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等官职。后来,他入值史馆。但少年时代,满怀抱负想要指点江山的胡旦给朝廷上过一篇《河平颂》,议论朝政时局,此事让赵光义大为恼火,将其贬谪。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胡旦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变得不再那么激愤。被贬谪后,他发挥自己善于写文章的优势,又给皇帝上了一道《平燕议》,强烈建议朝廷收复幽云地区。这与赵光义意图北伐的想法不谋而合,赵光义便重新起用了胡旦,让他复值史馆,迁修撰。后来,赵光义又让胡旦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但胡旦是个不知足之人,觉得自己干了这么多年工作,一直还是个借调身份的知制诰,心里非常委屈,惋惜自己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于是,他就总想在政坛弄出些动静来,让高层知道他的存在。

于是,他就开始联络陈象、董俨等同科进士,常常半夜私下聚会,谈论朝政。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这帮蓄谋已久的人便怂恿一个叫翟马周的小吏给朝廷上书,揭露大臣们一些见不得光的隐私。

这种僭越之举,在朝中引起了巨大震动。一个小吏怎么如此大胆,居然敢上书朝廷,揭露大臣们的隐私?朝中很多大臣那些不敢见光的事情,被这个小吏都抖了出来。当然,翟马周也没忘了在上书中夸赞胡旦等人。明眼人一看这就是有人在背后操纵,否则一个小小官吏,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大臣的隐私?

这种上书揭露朝中大臣隐私之事,让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此时宰相赵普就找到了开封府尹赵元僖,有意讨好他。因为赵普也看得出来,赵元僖是将来的皇帝人选,这时候站队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赵普便对赵元僖出主意说,这是在晋王地盘上发生的事情,您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也好让官家对您的工作进一步认可。

赵元僖觉得赵普的话不无道理,便派人连夜逮捕了翟马周。

赵元僖亲自审这个案子,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先给了翟马周一顿杀威棒,翟马周瞬间被打得皮开肉绽。翟马周本身就没有头脑,更没有胆略,一看情形不对,吓得不得了,立马就服了软,招供了。

案子再清楚不过,这是胡旦等人在背后操纵的事情,翟马周不过是个马前卒,被胡旦等人当枪使了。案子结了,就得上报朝廷,毕竟这里面涉及的几个官员都是朝中要员,不能像对付翟马周一样对付这些官员。

于是,赵元僖就将此事上报给了赵光义,并要求处理这些人。然而,看到儿子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赵光义却并未高兴起来。他对此事有顾虑,毕竟处理这些人,势必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赵光义对胡旦等人还是非常赏识的,但赵元僖这时候想立功,也想树威,强烈建议赵光义处理这些事,甚至有些强迫赵光义做决定的意思。

看到赵元僖急不可耐,赵光义有些不悦,赵元僖这是要干什么?是要左右他的决定吗?但赵光义并没有发作,还是将此事交由赵元僖处理,不管怎样,将来天下都要交给赵元僖。于是,胡旦一干人等,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

这也埋下了胡旦等人仇恨的种子,后来赵光义去世后,他们企图发动宫廷政变,为自己谋取私利。

赵元僖做的这件事,让习惯独揽大权的赵光义心里颇为不悦。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干一番事业了,可这时候,赵光义还是当朝皇帝,国家的一切他说了算,儿子这么急于表现自己,想树立威信,将置他于何地?有些事过犹不及。当然,赵光义并未对赵元僖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毕竟年轻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才能成熟起来。但赵光义却叫来了赵元僖身边的人,要求他们对赵元僖的诸多事情加以引导,否则极容易让赵元僖的路走偏了。

后来,在雍熙北伐时,受过伤的赵光义身体频频出现问题。这时候,大家建议立太子。可是,说这些话的人都被赵光义流放了。因为赵光义一直还处在一种矛盾中,是将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子孙,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成了赵光义晚年纠结的难题。

这时候,赵元僖却表现出了一种急迫之情,他害怕赵光义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子孙,那样他这些年来的开封府尹就白做了。可越是如此,赵光义对赵元僖就越是忌惮。当年赵匡胤病重时,赵光义也曾有过这样的举动。现在儿子也这样,不免让他心中愤懑。于是,他开始在心理上疏远赵元僖。

然而,让赵光义没想到的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十一月的一天,朝廷举行朝议,赵元僖在上朝的时候却感觉到身体不适。赵光义赶紧命人将赵元僖抬回家静养。 朝议之后,赵光义还亲自去赵元僖的宅邸探望。但此时的赵元僖却病情加重,已经听不清话了。赵光义大声对儿子说话,赵元僖才能勉强听到。赵光义让御医加紧治疗,务必将赵元僖治好,否则后果严重。御医们奉命赶紧抢救,赵元僖的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

但没过几天,赵元僖的病又严重了,最终撒手人寰,时年二十七岁。

赵光义得知赵元僖死去的消息后悲痛万分,痛哭流涕,下旨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谥号恭孝。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赵元僖的夫人张氏不是名门之后,因此在赵元僖当了开封府尹之后,赵光义便给赵元僖娶了隰州团练使李谦溥之女李氏为夫人。张氏为了争宠,意图将李氏毒死,结果阴差阳错让赵元僖误喝了毒酒而亡,但这种记载缺乏证据,不足为凭。 7vmGwgypre9296jOtGm0vD4h+LinKLru9RWfYtcd3okLM/39Z3TtG32K6VaIx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