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一场被推到时代最前沿的终极对决

公元1004年,干支纪年为甲辰,生肖为龙。

这一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前后,宋朝境内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历史在考验着所有参与者的智慧与勇气。而这一连串的事件,也整个地影响了宋朝以及周边国家的走向。

这一年,宋朝执掌天下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一个在深宫内苑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战争。到这一年,他已即位八个年头。他从一个太子正式转变成九五之尊的皇帝,理顺了一切国家大事。

这一年,是宋代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汴京就发生了数次地震,这让还沉浸在年味中的宋朝上下有了一丝慌乱。而这种大地震颤,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不同地方发生。雅安那个地方,地震频次多到让人无法计算的地步。已走过四十四年的大宋王朝,隐隐有种不祥的征兆。

一切并不平静,且那些不平静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这些不平静的因素,无不向外界释放着一个强烈信号:天下将有变。

引起这种变动的内因是两个地方,一个叫幽云十六州 ,一个叫关南地区 。幽云十六州,曾多次出现在电视剧中,杨家将的故事里就不止一次提到过,虽算不上家喻户晓,可也算是深入人心了。但说到关南地区,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这两个地方,其实相互关联着。幽云十六州是辽的地界,而关南之地是宋的地界,两地毗邻。宋辽为了争夺这两块地方,二十五年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

咸平后几年,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远高于宋太宗赵光义时代。随着赵光义去世,历史最终将辽宋之间未了的关系推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宋之间是和是战,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要等到景德元年来一锤定音。毕竟长期悬而未决的局势,耗尽了两国国力,辽宋高层在某种层面都想做一个了结。

这就促成了大联盟——澶渊之盟。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辽宋战争的两个内因,为这本书的展开交代背景。

事情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李从珂继位后,一直忌惮石敬瑭拥兵自重,以致君臣嫌隙不断。李从珂为了遏制石敬瑭,意图通过调任的方式,将石敬瑭调离其长年盘踞的太原(今山西太原),以瓦解石敬瑭的势力,进而实现中央集权。

但此举遭到石敬瑭强烈的反弹。石敬瑭当然不肯放弃自己多年经营的太原去别处任职。毕竟他在太原待了一辈子,所有将士他都熟悉。太原这片地方,是石敬瑭的根据地,也是他的大后方。若按照李从珂的意思,石敬瑭苦心经营的太原这份家业,就会被分而化之,这自然是石敬瑭极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为了自保,石敬瑭不惜向契丹求助。石敬瑭承诺:契丹若救他,他愿以幽云十六州作为报答,无偿献给契丹。石敬瑭还表示,只要契丹帮他击退李从珂,他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自己甘愿当儿子。

幽云十六州和契丹毗邻,但幽云十六州是农耕文明之地,拥有发达的农业,生活在此处的百姓拥有先进的技术,这对于一直逐草而居的契丹人,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与中原王朝交涉这些年,契丹人对中原农耕文明带来的成果早就垂涎三尺。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心动了。幽云地区连接草原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以长城为界,周围土地平坦肥沃,农耕技术先进。这是几千年来,草原游牧民族一直觊觎的地方。但是,契丹在耶律阿保机南下受挫后,便不敢轻易入侵中原。

石敬瑭的求救,对于契丹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雄才大略的耶律德光早就想带领契丹铁骑到中原腹地来扫荡一圈,看看中原是否真的像那些穿梭于辽宋之间的商人说的一样神奇。

随即,耶律德光率军五万南下,支援石敬瑭,与他一起击退了李从珂。这是耶律德光一生中难有的辉煌。

耶律德光保全了胆战心惊的石敬瑭,并扶持石敬瑭在汴梁建立晋,史称后晋。

从此,石敬瑭成为契丹儿皇帝,幽云十六州全部落入契丹手中(后来,还丢了平、宁、营三州)。长城防线从此亦失去意义,整个中原地区无险可守,裸露在草原的铁骑之下。

契丹接手了幽云十六州后,推行了大包容政策。他们让居住在此处的汉人继续务农,生产粮食,加工产品。幽云十六州的作用一点点显现出来。

尝到农耕文明带来的好处后,契丹就一直想入主中原,利用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明来壮大自己,实现霸业。

但中原王朝此时由石敬瑭统治,契丹贸然出兵会引来非议,也可能会招致祸端。加之此时石敬瑭对契丹毕恭毕敬,年年进贡,契丹与后晋的关系不允许契丹做出南下进攻的举动。

然而,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继承皇位,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石重贵认爷不认主的做法,激怒了耶律德光。他率兵南下,灭了后晋,达到了占据中原的目的。可耶律德光占据中原容易,守住中原难,最终被群起的汴梁人赶出了汴梁。但契丹入主中原之心不死,经常跃跃欲试。

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后,与契丹的关系没有后晋那么亲密。中原回到汉人之手。刘知远也想扩大疆域,在五代十国乱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可惜他命不长。不久,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雄心勃勃的郭威想实现中原统一大业,可他的命也不长。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继承了他的遗愿。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夺回幽云十六州,柴荣率部北伐。时值契丹政局不稳,君主惨遭弑杀,后周大军顺势夺得了关南之地。由此,与幽云地区相连接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落入后周手中。这些地方,在宋朝建立后,被称为关南之地,其实也是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地方。

然而,天不假年,周世宗也英年早逝。后周皇位传到了柴宗训手中。但柴宗训年幼,无法持国,小符太后也缺乏执政能力,赵匡胤顺势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宋朝建立后,基本灭亡了南唐、后蜀等十国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但赵匡胤时代,不敢与契丹硬碰硬。可幽云地区又极其重要,关乎着宋朝江山社稷的延续。

赵匡胤自知与契丹开战的时机未到,就想从契丹手中赎回长城防线。于是,他设立了封桩库,时时刻刻积攒财富。可赎回幽云十六州这件事,赵匡胤到死都没有实现。幽云十六州依然牢牢握在契丹手中。赎回或者说夺回幽云十六州,成了一项未竟事业,也成了宋朝的一个梦魇,折磨着以后的历代君王。

在赵匡胤最后的日子里,他对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失去了信心。这时候,他想到了迁都。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带着一干人等,到西京洛阳祭祀父母,在父母墓前痛哭流涕,追思先人。

赵匡胤的一生,一直在外闯荡,回乡祭祖的机会很少。到了开宝九年,整个南方地区基本平定,南唐后主李煜也被俘虏到了汴梁。

此时赵匡胤像任何功成名就的人一样,想起了洛阳的祖先,于是,带领满朝文武到了洛阳永安陵。

面对祖先的陵墓,赵匡胤感慨万千,从二十多岁出门远行,便与故乡长期分离。父亲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就告别了人世,母亲也是在他建立宋朝后不久便与世长辞。

赵匡胤在永安陵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父母禀告自己的业绩,也诉说了自己在统治国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祭拜完祖先后,赵匡胤便登上了阙台,亲自向西北方向射箭,大有今天放礼炮的意思。

赵匡胤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西北方向?因为西北方向有两个劲敌——北汉和辽国。这是他没有拿下的两个政权。

举行了这些仪式后,赵匡胤才对众人说,等我百年之后,也将我埋葬于此。

赵匡胤为何这样说,不得而知。他是否已经感觉大限将至,亦不得而知。只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他便在烛影斧声中去世了。 这是后话。

祭祀完毕,赵匡胤并未急着回东京汴梁,而是到了洛阳南郊。 随即,他又开始祭祀 ,祭祀完毕,赵匡胤便住在了洛阳,这一住就是一个月。

赵匡胤成为皇帝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从未有过片刻懈怠。此时,他却住在洛阳不走了,这让随行的文武一头雾水。

赵匡胤住在洛阳不回汴京,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此时的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他正在考虑迁都。

自从宋朝建国以来,由于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汴梁地处平原之上,无险可守,不是国都的最佳之地。而他既然没办法夺回或者赎回幽云十六州,只好选择了退一步:迁都。

赵匡胤此次到洛阳,就是要考虑迁都洛阳,依靠洛阳的地理优势,为宋朝建立新的都城。当然,迁都洛阳只是赵匡胤的第一步。他把真正的国都目标定在了长安,那里有关中盆地,周围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绝佳之地。

可当赵匡胤将迁都洛阳的想法表达出来时,却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洛阳已饱经战乱,要想迁都就需要重建,而重建势必会耗资巨大,劳民伤财。而反观汴京,在经历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不断扩建后,已然成了大都市,定都汴京比定都洛阳要划算。况且大家已经在汴京生活多年,在汴京扎下了根,迁都洛阳势必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

赵匡胤没想到迁都的打算竟然会遭到群臣的强烈劝阻。晋王赵光义则以“在德不在险”反对赵匡胤的迁都之举。赵匡胤的迁都想法,就此胎死腹中。

尽管赵光义劝阻了赵匡胤迁都,但赵光义很清醒,汴京确实有它致命的弱点:无险可守。若北方的辽国大兵压境,汴京就危险了。

为此,赵光义即位后,首先采取了稳定国内的策略,随即利用高压政策,征服了南方的吴越和盘踞在漳、泉二州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

此时,宋朝的右文政策凸显出了优势,让宋朝的国力有了长足发展。赵光义认为,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时机到了,便率部北上,首先灭了北汉。

灭亡北汉给了赵光义极大的信心,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开始,他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北伐,意图从契丹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然而,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宋辽之间,为了幽云十六州和关南地区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斗。多少英雄儿女命殒疆场,多少文臣武将裹挟其中,多少历史留下了唏嘘之语,以致多年积攒的国库,为了应付战事,被消耗殆尽。

这两次北伐的失败,也让宋在对辽的战略部署上,从先期的主动出击,变成后来的被动防御。赵光义最终因为北伐的箭伤复发,一命呜呼。

然而,随着宋朝的北伐频频失利,辽国却看到了宋朝的虚弱。于是,辽国铁骑经常骚扰宋辽边境。在辽国眼里,当年周世宗夺取的关南之地,经由陈桥兵变落入宋朝手中,可这关南之地,本属幽云十六州外围,也就是契丹的土地。契丹土地落入宋朝手中,让他们很有挫败感,甚至视其为一种耻辱:不夺回关南之地,辽国就永远不完整。

时间继续往前推移。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被历史推给了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他无可回避地接过了这份担子。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父辈们的未竟事业。幽云十六州在他的手里能否夺回,宋辽疆域问题能否最终解决,都有待时间来检验。

宋真宗即位之初,选择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起用李沆、毕士安、寇准、王旦等人,利用几年时间发展农业、工商业,宋朝出现了一段繁盛时期。但这种繁盛是短暂的,宋辽都不想就这么耗下去。尤其是已经高龄的萧太后,更加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开始,辽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意图拿下关南之地。

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宋关系日趋紧张,宋真宗及其同时代的人不得不去面对。

只是,公元1004年辽宋之间的战争,并没有马上变得剑拔弩张,一切都如喷发前的火山,正在积蓄着力量。 Be8F3is99JhwsmlMx9tIvWweJpGqOBpgyx+kKaoPIcyxXiytnDV/Np2TJTsLYx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