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序

尽管马斯洛在有生之年从没有到过中国,但他确实非常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思想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在马斯洛看来,他所创造的心理学体系不仅和远离他所生活的20世纪中叶纽约的人们有关,而且对实现和谐人性这一目标至关重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格根植于我们的生物本性中,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情绪需要和相应的动机。30岁的时候,马斯洛果断地摒弃了文化相对主义,坚持认为“个体从一出生进入社会就不是一块任由社会塑造的泥块,而是一个社会可以包裹、压制和建设的结构”。他强烈希望能够把东西方最好的部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感谢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比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可能。

当然,马斯洛最为著名的也许还是他所提出的“自我实现”这一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但很多时候我们缺乏实现潜能的动机,这是由我们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我们执着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比如安全或归属的需要,而不是去努力实现我们最高层次的天赋和兴趣,或者有意回避追求个体潜能所带来的挑战。“如果我们故意不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我不得不警告你,你的余生将在深深的不幸之中度过。”马斯洛断言,“逃避自己的才能,最终也会错过你所有的可能。”

马斯洛最重要的导师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这位精神科大夫曾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系非常密切,最后却成了最大的对手。在马斯洛学术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发现了已经闻名世界的从维也纳移民到纽约的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只看到人性黑暗一面的愤世嫉俗不同,阿德勒强调,我们天生具有善良、信任、友好和爱的能力,但这些品质必须通过有效的父母教养和教育才能得以培育。作为马斯洛和阿德勒两人的传记作者,我觉得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理想主义,以及相同的背景,他们都来自犹太移民家庭,家庭贫困且父母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在我发现并编入本书的许多未发表的文章中,马斯洛多次谈到自我实现这一引发强烈关注的概念,并认为阿德勒之前提出的人天生具有利他能力的观点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启迪。

马斯洛是一位真正的预言家,他坚信自己的思想体系有助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即使在全球局势非常紧张的时期,他依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他坚定地写道:“虽然现在出现威胁全人类灾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乌托邦也更加清晰可见。因此,我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理由……去严肃而不是愤世嫉俗地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获得幸福与宁静?我们如何能成为一个好人,真实而善良?……我相信,世界的希望在于,依靠所有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对社会本质的理解’。”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相信,马斯洛思想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将不仅有益于中国的教育、组织管理和心理健康领域,同时也将有助于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爱德华·霍夫曼 HQ0ywQMbOmjx2Th0ScG66nxlItG9WvcrfL10o/rcjt3d3YzXnEovfkSUXNZ33J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