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回应,知道论题是什么将有助于找到结论。我们已经讨论过怎样确定论题。首先,看看文章的标题;其次,看看文章的开头几段。如果这些技巧都不管用,那就有必要接着往下浏览几页。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 。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indicator word)引导,指示词表明结论即将出现。看到指示词的时候务必提高警惕,接下来出现的很可能就是结论。下面,我们为你列举一些该类指示词:

·因此(consequently)

·表明(suggests that)

·由此可知(therefore)

·由此(thus)

·因此得出(it follows that)

·我要说的重点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显示出(shows that)

·证明(proves that)

·告诉我们(indicates that)

·事情的真相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很可惜,很多书面和口头材料并不会用指示词来引出结论。不过,如果你与人交流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听众明白你的结论,那么你就应该凸显指示词以吸引他们注意你的论点。这些词的作用就像霓虹灯一样,吸引读者和听众注意你想要他们接受的重点。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首先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些写作者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一开始就说出自己想要证明的东西。另一些写作者则喜欢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概括出结论。如果你在读一篇冗长而又复杂的文章,不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那么不如直接跳到结尾去看结论。

线索四:记住结论不是什么 。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

·例证

·数据

·定义

·背景材料

·证据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写作者、发言者或者网站常会在某些论题上持一种可以预测的立场。如果有些文章的结论不太明显,那么其来源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可能是特别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尤其要留心那些和写作者或发言者可能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

○思维体操○

批判性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请找出下面几篇文章里的论题和结论。注意寻找其中的指示词。我们在第一篇文章后提供了自问自答的范例,以展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通过示范怎样分析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使你在将来能更加自如地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我们为第二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较扼要的参考答案,第三篇文章则留给你,供你自行去寻找其中的论题和结论。

第一篇

如果父母将教育子女当成自己的全职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眼光、知识和耐心来从事这一职业,那么家庭教学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概念。但是,事情的真相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

一些父母之所以选择将子女从公立学校接回家来自行教育,也许是找错了理由。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里不守纪律,父母往往宁愿选择让孩子辍学,也不愿容忍学校为处罚违纪学生而设立的种种规矩。这样的动机并不能保证接下来的家庭教学就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此外,当家里没有其他成人来监控发生的一切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虐待子女,却根本就没人知道。社会必须要了解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否接受了应受的教育,是否得到了正常的待遇。

第二篇

社交媒体兴起于21世纪初,其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受欢迎,儿童和青少年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学生学业荒疏、成绩下降。社交媒体的使用也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成瘾行为等疾病有关,还有可能使儿童面临抑郁、自卑和饮食失调的风险。此外,社交媒体减少了学生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缺乏人际交往会导致年轻人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发展滞后,这些技能对年轻人的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缺乏面对面交流还与网络欺凌的不断增加有关联,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犯罪分子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来肆意侵扰毫无戒心的年轻人。如果让孩子少接触社交媒体,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避免。家长应该主动限制孩子访问社交媒体网站。

第三篇

该不该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玩暴力游戏似乎会增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倾向。暴力游戏会根据暴力行为的等级发给玩家一定的分数和奖品,通过条件作用,让玩家沉迷于虚拟的暴力行为。这样玩家会习惯暴力行为,因为当他沉浸在这些虚拟世界的暴力行为中时,他获得的分数或奖品会让他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由此,他们将快乐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孩子花大量的时间玩暴力游戏,那么从这些游戏中获得的暴力习惯就会渗透到这个孩子在现实生活里的行为中。研究还显示,这些游戏会让儿童玩家变得对暴力行为无动于衷,让孩子变得不太可能去谴责或厌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暴力行为。

○给个提示○

第一篇

·有时候,论题很容易找到,因为它会在论证中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过,我认为这篇论述文章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论题是什么,因为作者根本没有提及引起争议的问题所在。接下来就应该去找结论,这样我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论题。本书明确说,要找到文中没有明说的论题,最有效方法就是先找出结论。

·找到指示词将有助于我发现结论。“事情的真相是”被列为引出结论的指示词,这篇论述中恰好用到这个词。也许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这一陈述确实有可能就是结论。另一个找到结论的方法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寻找,而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本书列举了论证中一些可以排除出结论范围的组成部分,我应该核对一下,以确定“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这一陈述不是数据、例证、定义、背景资料或其他类型的证据。很显然,它不属于这些范畴。

·到了这一步,我基本可以确定这篇文章的结论就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指示词提示它是结论,它所处的位置确定了它是结论,而它又不属于那类有时会让人误认为是结论的论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要弄明白,是什么问题引出了作者的这一讨论,或者说论题是什么。如果结论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那么引起这个讨论的论题有可能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的行为是否可取”。这个论题可以从结论反推出来,而接下来的所有句子都在讨论家庭教学的种种潜在问题,这一点也可辅证。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还想确定这一论题到底属于规定性论题还是描述性论题。要做到这一点,我先要问自己,作者到底是在描述一种情况还是在规定一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立场。作者详细描述了家庭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建议社会需要了解这些孩子在家“是否接受了应受的教育,是否得到了正常的待遇”。这些陈述都在对家庭教学的可取性提出质疑。因此,这个论题肯定属于规定性论题。

第二篇

这篇文章中没有指向结论的指示词。找到结论的好地方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结论可能是“社交媒体兴起于21世纪初,其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或者是“家长应该主动限制孩子访问社交媒体网站”?让我们逐字逐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看看结论在哪里。

在前两句中,作者声称社交媒体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尤其受儿童和青少年的欢迎。然后作者开始举例并给出证据,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会伤害年轻人。接下来,作者声称,如果孩子们尽量少地接触社交媒体,那么列举的伤害的例子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作者在文章结尾指出,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你可以运用的策略是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证据试图支持哪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很可能是结论。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为什么”,将我们潜在的结论与证据联系起来。让我们试着用这个策略来简化开场白。“社交媒体在年轻人中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为什么?“因为使用社交媒体会对年轻人造成伤害。”这个结论和证据似乎并不契合。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开场白可以被视为背景信息。

结束语是否与证据契合呢?“家长应该主动限制孩子访问社交媒体网站。”为什么?“因为使用社交媒体会对年轻人造成伤害。”证据支持文章的最后一句陈述。另外,看看倒数第二句,它也支持最后一句陈述。作者声称,如果儿童较少接触社交媒体,那么儿童因社交媒体而受到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假如父母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带来的种种问题就不会出现。因此,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文章通篇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支持最后一句陈述,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最后一句陈述就是结论。从结论倒推,很容易找到论题。结论是肯定的,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那么论题可能是“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吗”。这个论题并不告诉我们事情是什么样的,而是问父母是否应该做些什么,这表明这个论题是一个规定性论题。

论题: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吗?

结论: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Jyx54TPUPD2vOIAYVjjirRjUej4dY/tWBhhewGwOYH7PXMNKmY6FWf1qY4WsecX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