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赫德与晚清外交翻译人才培养

外交的现代化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培养,赫德与晚清外交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探讨赫德对晚清外交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首先来了解一下赫德的汉语学习与修养。

一、汉语学习与修养

赫德是1854年作为翻译生被英国外交部选派来华的,也就是说赫德来到中国之后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汉语。赫德毕业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因为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对汉语,和对其他学科一样,赫德下决心要完全掌握它们 。首先,赫德为自己聘请了一位汉语老师 ,学习汉文的阅读、写作与官话。除此之外,因为赫德来华后被分派到宁波学习与工作,所以赫德还为自己聘请了一位宁波话老师 ,学习当地的方言,以便融入当地社会。其次,赫德找到了丰富的汉语学习工具书与教材,主要包括《麦都思汉英字典》《汉语会话》《易经》《诗经》《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和《圣谕广训》等。再次,赫德不断总结学习汉语的规律。赫德认为,汉语每个词都有许多意义,每个汉字似乎都包含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拿“恭喜”和“拜”来说,不能用一个英语词来翻译,必须用几个词来说明动作、意义 。赫德还感到,学会写短句比仅仅写几个汉字要好些,因为很少有几个汉字是有固定、明确的意义的。一切都决定于连贯顺序,何者在前,何者在后,与其相连的词等等 。此外,赫德还发现,汉语是一种很独特的语言,许多在英语中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都被省略掉了,而添进那么多词仅仅是为了美化句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赫德学习汉语非常刻苦,最初每天平均利用6个小时来学习汉语。赫德认为除了刻苦地学习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克服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的困难 。除多练习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使一个外国人顺利地看懂中文书。要取得进步确实需要很艰苦的劳动,不过耐心和毅力能创造奇迹

赫德在汉语学习上的刻苦与用心,最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学习汉语不到一年,赫德已经能够阅读《红楼梦》,并得到宁波副领事文极司脱(Charles Alexander Winchester)的高度赞扬,文极司脱在给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包令(John Bowring)爵士的信中说:“赫德先生在汉语方面有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进步,他以一个真正学生的毅力投身于该语言的学习。” 因此包令爵士任命赫德为宁波领事馆的临时助理 。而学习汉语对于赫德人生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使他成为出色的翻译。

二、出色的翻译工作

由于汉语学习的飞速进步以及在宁波领事馆的出色工作,1858年3月赫德被任命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二等帮办。因为当时英法联军刚刚占领广州,缺乏合格的翻译,赫德随即担任了广州英法联军委员会的秘书,主要承担翻译的任务。赫德在联军委员会工作大约半年,这段时间是他作为翻译最为繁忙的时期。下面对他在此期间所进行的翻译工作做一考察。

(一)口译。主要包括:1.为英国与中国官员之间的谈话进行翻译。例如,1858年4月1日,广州将军访问英法联军冯·斯特劳彭齐(Van Straubenzee)少将和最高司令官达布维(D'Aboville),赫德负责为他们进行翻译 。4月28日赫德随同两位联合委员会的专员去找广东巡抚柏贵,为他们担任翻译 。2.为联军法庭担任翻译。例如,1858年5月18日联军军事法庭首次开庭,审讯皇家海军陆战队中的3人,告发他们的案件总共有17起,其中证人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赫德受命为整个案件的审理担任翻译

(二)笔译。主要包括:1.翻译英国与中国官员之间的通信。例如,1858年7月29日,赫德在日记中记载:“今天翻译了黄钦差(两广总督黄宗汉)发来的两封公函 。2.翻译各种公文。例如,1858年4月7日,赫德在日记中写道:“整天有大量工作。审理了许多中国证人、原告及犯人,并翻译了各种公文。” 3.翻译各种告示。例如,赫德在1858年8月11日的日记中记载:“忙着翻译番禹县知事的告示:一篇教条化得令人捧腹的文章。” 4.甚至还翻译反抗外国侵略的揭帖以及令人费解的钟鼎铭文

赫德因出色的翻译工作得到上级的赏识,于1858年11月初,被任命为英国驻广州领事馆临时翻译 。但是这段翻译的经历对于赫德更重要的影响是使他有机会与柏贵等中国高级官员接触,并得到认可,从而使他有机会到中国海关工作。所以赫德很快便向英国驻广州领事文极司脱提出了辞呈,接受了清政府对他担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的任命

从此赫德不再进行专职翻译工作,转而投身中国海关的管理以及中国的政治与外交,但是由于中国通的身份,他在此后为中国工作近半个世纪中,依然时不时地承担翻译的工作。正是由于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赫德除了自己担负翻译工作外,还致力于培养中国近代翻译人才。

三、重视培养晚清翻译人才

赫德刚刚进入中国海关之时,中国正缺乏翻译人才而且翻译水平很低的时代。对此赫德深有感触他在1865年9月1日的日记中感叹:“唉,这些译员,这些译员!难怪我们总是经常陷入困境。我想总理衙门最好写一份通函致各国公使,说明目前有这么多的公使来北京,译员又是如此年轻,在同任何一个公使有争执时,可以将公文复本抄致所有的公使。” 有鉴于此,赫德特别重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一)京师同文馆

谈到近代翻译人才培养,就不得不提到京师同文馆,而说到京师同文馆,又不能不提到赫德。因为京师同文馆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曾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在《同文馆记》中这样描述赫德与同文馆的关系:“赫德就任总税务司的时候,同文馆已经诞生了,但是这孩子身体太弱,非得助以人工呼吸,不能长养成人,赫德知道它的前程远大,于是力任维护,极力助其发展。幸而它在赫德将护之下,日为世人所重,一星小小的荧光竟变成了一座巍峨的灯塔。”

那么赫德为同文馆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呢?首先,赫德是同文馆的监察官,参与同文馆的管理 。其次,赫德还负责对同文馆学生的考察。赫德在日记中对此多有记载,1864年6月5日赫德记有:“阅看学生月考试卷,他们正在学习英文和法文;其中有些人预示将来会出人头地。” 1865年7月30日赫德记有:“上星期三,我对同文馆的学生做了考查:我将凤仪列第一名,不过斌和(音译)看来最有出息,德明第二名。” 恭亲王奕訢在1869年2月4日的奏折中称:“初次考试,将各国配送洋字照会,令其译成汉文;复试日又将各国汉字照会令其翻译洋文。因洋文非臣等所习,特饬总税务司赫德与各馆外国教习会同阅看,分别名次高下。” 再次,赫德帮助总理衙门为同文馆聘用教习。赫德在1865年12月22日的日记中记有:“同文馆:由我雇聘三或四名教习,海关支付薪俸,总理衙门提供住宅。” 1866年赫德回英国探亲,为同文馆聘用了天文学教习方根拔(Jonannes Von Gumpach)和化学教习毕利干(Anatole Adrien Billequin) 。赫德帮助同文馆聘用的最为重要的教习当为丁韪良。1865年赫德请丁韪良在同文馆任教,并于1869年推荐丁韪良担任同文馆的总教习 。最后,赫德还为同文馆的学生提供出国历练的机会。1866年赫德回英国探亲,乘机说服总理衙门派斌椿使团到欧洲各国游历,并派德明、凤仪和彦慧三名同文馆学生跟随历练

(二)海关

对于近代翻译人才的培养,除了同文馆外,还有海关。学习汉语是赫德对每位海关洋员的要求,赫德认为“在任何政府下的雇用人员都应该会讲受雇国家的语言;我屡次收到中国海关监督们的来信,要求我不要委派不会说汉语的税务司到他们的口岸去。”关员们获得汉语知识,“海关就可以希望以固有的价值博得中国官员的称赞”,“可以使总税务司因有时不得不把会说汉语的低级关员,提升到不能说汉语而在其他方面条件很好的高级关员之上;学习汉语的人,对于中国的国民性可以作出较正确的估价,对于他们在中国政府所处的地位以及为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可以做出较正确的评价”。所以“以优越的地位给予学习汉语的关员,不是没有理由的。”

海关洋员学习汉语一方面是靠自己设法学习,另一方面,赫德也会挑选汉语好的海关洋员对其进行培养。例如,1863年7月16日赫德又记有:“开始与好博逊(Herbert Edgar Hobson)及西布尔德(Sibbald)共同翻译中国的公文。西布尔德比好博逊要强得多。” 赫德在1863年7月2日的日记中记道:“30日……我全天都在忙于对年轻人进行考查,向他们提出政治、地理和文学等问题。” 由于赫德对海关洋员学习汉语的要求,海关为中国近代外交提供了大量的翻译人才。例如,1866年斌椿使团的欧洲之行就是由海关税务司德善和包腊负责陪同完成的 ,而1867年的浦安臣使团则由赫德推荐税务司德善与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一同担任使团秘书 [1] 。1877年赫德先后派海关洋员屠迈伦(James Twinem)、哲美森(Colin Jamieson)与贺璧理(Alfred Edwar Hippisley)到刚刚成立的中国驻英使馆负责部分翻译工作,并成功使海关税务司薄郎成为中国驻德使馆的翻译 。而在1889~1893年的中英藏印交涉中,赫德更是派自己的弟弟海关税务司赫政充当中方的翻译

赫德与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来华是因为翻译,能够得到中国官员的赏识也是因为翻译带来的机缘,可以说汉语学习与翻译改变了,也决定性地影响了赫德的一生。赫德到中国海关工作以后,虽然已不再是专职翻译,但是中国通的身份使他还是不时充当中国政府的翻译。由于当时中国缺乏翻译人才,赫德非常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他从管理和财政两方面支持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并要求海关洋员学习中文,从而使这两个机构都为中国近代外交输出了许多急需的翻译人才。

赫德来华时,晚清外交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赫德为晚清外交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赫德将《国际公法》介绍给总理衙门,希望这个处理中外关系的机构能够了解西方国家间是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的;其次,赫德努力劝说并帮助中国设立驻外公使馆,实现中国同外国政府间的直接交涉,而此前中国政府只能同各国代表交涉;再次,赫德还努力使外国了解中国,使中国受到更多国际的关注;最后,赫德还帮助清政府培养外交急需的翻译人才。


[1] Robert Hart,“Note on Chinese Matters”, Shanghai Recorder ,Nov.12th,1869(Supplement)。 4l0dJkMCD8Tb3dvOA5llzx9ai1jlyM96Ebz7OGdehdRPDcquq90UX08ltLyc79l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