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原文】

【译文】 苍天有黑色幽远之象,大地有黄色博厚之德;宇宙初始之时,万物混沌蒙昧。

【释义】

开篇两句,讲天地始分和宇宙诞生,有提纲挈领之义,清汪啸尹《千字文释义》:“言天地开辟之初,其时则草昧也。此一节,为下十二节之纲领。”《千字文》文字精炼,次第精当。古人著书,不仅在文内阐述自己思想,还有意通过书的体例、篇章、次第等,来系统体现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及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从“一”开始,结束于“亥”,“一”为天地万物之始,“亥”为十二地支之终,扩展为万物之终。许慎主观上把《说文》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包含万事万物,正如《说文·叙》所言“万物咸睹,靡不兼载”,用之“以究万原,知化穷冥”。《说文》有五百四十部首,犹如《周易》有六十四卦、《老子》有八十一章,体现作者的系统性观念。《千字文》也是如此,作者有意把《千字文》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天地为万物之始,故开宗明义讲天地生成。这种观念在古代是惯例,如《春秋》首称“元”年、《尔雅》首称“始”、《释名》首列“天”等。

原始蒙昧的混一宇宙分出天、地,动物、植物、矿物相生,而人最为尊贵。由人延展出上古圣王的仁政、德行,再拓展出五伦、五常等人伦道德规范,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由人与社会的关系,论及帝王与文臣武将,进而论及俊才、技艺、科技、发明、建筑、器物等内容,渐次构成全篇,脉络有序,次第井然。

“天地玄黄”出自《周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此段调整《周易》的文字为“天地玄黄”,字序虽改,字义未变。

此句讲天地初分,天在上,有黑色之象,幽远不测、高明玄妙,故称“天玄”。地在下而色黄,博厚广大,故称“地黄”。古代农耕社会赖土地生存,(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土地多为黄色,庄稼成熟也多呈黄色。五行中央属土,颜色为黄,《史记》谓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吕氏春秋·应同》言黄帝作帝王之前,见到蚯蚓、蝼蚁等昆虫从地而出,故谓“土气胜”,土气胜则其色尚黄,其事重土。黄色色调显明宏大,在生存、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故古人尊崇黄色。古代帝王的宫殿、服饰、器具多用黄色,以体现高贵。《礼记·中庸》:“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由此赋予“玄黄”高明、博厚之义,故“玄黄”不仅言天地之色,亦指天地之德性。

“宇宙”二字最早见于战国《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洪荒”出自《文子·自然》与《太玄经》,此句应上句天地之初分,讲宇宙生成初期混沌蒙昧的状态。“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远古时期洪水泛滥,遍地荒野,故称“洪荒”。

【解字】

象形字,一说指事字。《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本指人的头顶、脑袋。“天”上古音为透纽真部,“颠”为端纽真部,二字声近韵同,为声训。声训又称音训,指通过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音义同源关系,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章太炎《小学答问》:“天即颠耳。颠为顶,亦为额。”“天、颠、顶”声近义通,都有头顶义。《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头被砍去,故以此特征名为“刑天”。“天”甲骨文、金文从大,以上部圆形示人之头部。卜辞中“天、大”多混用。甲骨文、金文又将表示头部的圆形线条化,变圆为横,小篆承之,隶书作 ,将线条笔画化,又将表示两臂的曲笔变作横,为楷书所承。甲骨文又作 合二二〇五四 合二二〇九三 ,金文作 洹子孟姜壶 ,为繁化之形,上横为繁化笔画。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天》:“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殷虚卜辞或作 ,盂鼎、大丰敦作 ,其首独巨……《易·睽》六三‘其人天且劓’,马融亦释天为凿颠之刑。是天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卜辞、盂鼎之 二字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殷墟卜辞及齐侯壶又作 ,则别以一画记其所象之处,古文字多有如此者……此盖古六书中之指事也…… 为象形字, 为指事字,篆文之从一大者为会意字,文字因其作法之不同,而所属之六书亦异,知此可与言小学矣。”林义光《文源》:“穹苍之天,类人顶之至高无上,故借 字为之。天既为借义所专,始复制颠字。”“天”后以苍天为常用义,《六书故·人》:“头之上为颠……凡高之所极皆曰颠。”

“天”也指古代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周易·睽》:“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头位于人体最高处,天位于世界最高处,故又指天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又指天体、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天地自然形成,故又指自然,泛指客观必然性,《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韩康伯注:“顺天之化,故曰乐也。”又指自然的、天生的,《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又指人或物的自然性质、天性,《吕氏春秋·本生》:“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每人头顶一片天,故又特指某一空间,《汉书·西域传》:“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时令、季节主要通过天气体现,故又指时令、季节,如春天、秋天。又指天气、气候,《礼记·月令》:“行秋令,则天多沉阴。”天昼明夜暗,日月运行形成有规律的昼夜,故又指一昼夜或从早到晚的时间,如今天、一天。古人认为天是由天帝主宰的,故又指天神、上帝、自然界的主宰者,《鹖冠子·度万》:“天者,神也。”古以天为万物之尊,君为万民之尊,故又指君王、尊者,《诗经·大雅·荡》:“天降滔德,女兴是力。”《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又指宗教里神佛仙人及他们生活的世界,如天女散花。天为万物生存所依赖者,故又指所依存或依靠的对象,陆凯《上疏谏吴主皓不遵先帝二十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又为凡高、凡上、凡大之称,如天价、天梯等。

形声字。《说文》:“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 ,籀文地从 。”本义为大地,与“天”相对。许慎训释,阐述天地的形成、构成。《释名·释地》:“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桂馥《义证》:“万物有形,重浊皆附于地;三光无质,清轻悉上于天。”土地承载万物而博厚广大,万物陈列于大地,故训“万物所陈列也”。“土”指土壤、泥土,“土”甲骨文作 前五·一○·二 ,像土堆或土块形。也,《说文》:“女阴也。象形。”指女性生殖器。“也”同“匜”,徐灏《注笺》:“戴氏侗曰: ,沃盥器也,有流以注水,象形,亦作 。借为助词,词助之用多,故正义为所夺,而加匚为匜。”“也”金文作 子仲匜 ,“它”金文作 師遽方彝 ,二字形同,容庚《金文编》:“也、它为一字。”“它、也”金文均像眼镜蛇形,为蛇的本字。后字形分别,名词为“也”,代词为“它”,本字加“虫”作“蛇、虵”,“蛇、虵”一字。盘蛇展开的动作是蜿蜒的,故从也之“迤、施、拖”等字都含展开、蜿蜒义。女子生殖器蜿蜒内伸,盥洗器匜倒水蜿蜒外展,故释“也”为女阴、为匜,均因形状或作用近于蛇行蜿蜒所致。地表的主要物质为土,段注:“地以土生物,故从土。”土地宽广平阔(也),故“地”从土也声。“地”籀文从 (zhuàn)声作 。季旭昇《说文新证》:“战国古文常见字形则作‘ ’,或叠加‘它’声;或从立,它声;或从土,它声;秦系文字则从土,也声。豕、地、也、它,声均属舌头,韵则支歌旁转。”古谓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故“墬”从土 (隊)声。

“地”也指地球、地壳,如地貌、地质。又指陆地,如平地、高地。又指地面,如泥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指土地、田地,如种地,《管子·权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又指地点、处所,如目的地,《荀子·儒效》:“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位置占一定地方,故又指地位,《孟子·离娄》:“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地区有一定范围,故又指地区,如内地。人皆有一定的生存、生活区域,故又指位置、地盘,如留有余地,《韩非子·说难》:“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各国皆有相应的领土,故又指疆土,《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故又指质地、底子,《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心意活动领域如地区般有范围,故也称“地”,如见地、心地。路程是丈量土地所得,故又指路程,如五里地,李白《妾薄命》:“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地”又音de,用为助词,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或相当于“着”。

依附象形字。《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古文玄。”义为赤黑色。或谓赤黑色由染丝六入而成,徐灏《注笺》:“盖取义于染丝也。”段注:“凡染,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而朱与玄,《周礼》《尔雅》无明文。郑注《仪礼》曰:‘朱则四入欤?’注《周礼》曰:‘玄色者,在緅、缁之间,其六入者欤?’按:纁染以黑则为緅。緅,汉时今文《礼》作‘爵’,言如爵头色也。许书作‘纔’,纔既微黑,又染则更黑,而赤尚隐隐可见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则赤不见矣。缁与玄通称,故礼家谓缁布衣为玄端。”《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毛传:“玄,黑而有赤也。”赤黑色非单纯色,色调较为幽暗,有一定模糊性、隐晦性,含幽深旷远之象,故训“幽远”。王筠《释例》:“玄字之在经文者,只‘天玄而地黄’一义,许君于字形不能得此意,乃以后世幽深玄远之义冠之。”“象幽而入覆之”言字形以明幽远义。“玄”小篆像“入”覆盖“ ”(糸之古文)形。糸为两节细丝,细丝微小,不易看清,上又有物覆盖,愈加幽暗难见。“玄”甲骨文、金文、徐锴《系传》古文,皆像束丝之形,同“糸、幺”。或许丝为微细之物,幽而难见,故取象于 表幽微、黑之意,后在上加一横分化出“玄”字。

幽远即远,《庄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幽远有深、厚意,故“玄”引申指深厚,《楚辞·九章·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幽深处寂静,故又指寂静、清静,《淮南子·主术》:“天道玄默,无容无则。”玄妙的事理幽远难见,故又指神妙、深奥,《老子》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以虚无为本,尚玄妙之道,故又指道家学说、道教,《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幽远、缥缈的事物多虚幻不真,故又指玄虚,如故弄玄虚。五行学说北方属水,颜色为黑,“玄”为赤黑色,故又用作北方之称,《淮南子·天文》:“北方曰玄天。”又泛指黑色,“玄端”即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尚书·禹贡》:“厥篚玄纤缟。”孔传:“玄,黑缯。”农历九月,阴气深侵,万物凋零,故又为农历九月的别称,郝懿行《尔雅义疏》:“《诗·何草不黄》正义引李巡曰:‘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孙炎曰:‘物衰而色玄也。’引《诗》曰:‘何草不玄。’”又指天,《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毕沅疏证:“玄者,以色名之也。”

会意兼形声字。《说文》:“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 ,古文黄。”为五色之一,指像中原地区土地一样的颜色。《周易·坤》:“天玄而地黄。”孔颖达疏:“天色玄,地色黄。”《尚书·禹贡》分九州之土为三等九级,位于中部地区的雍州属黄色土壤,性质柔和,称“厥田上上”,列为第一。中原土色为黄,故以黄为中央之色,《论衡·验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礼记·郊特牲》谓“黄者中也”,故有“黄中”一词。“黄”为地之色,田即地,段注:“土色黄,故从田。”饶炯《部首订》:“黄为土之色,而其字从田者,盖田亦土。”“炗”为古文“光”,火苗(火)上空的光(廿)多为黄白色,光、黄音近义通,《释名·释采帛》“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风俗通·皇霸》引《尚书大传》“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也”,故“黄”从田从炗,炗亦声。于省吾《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甲骨文里过去被认作‘交’的字,可能多数是‘黄’字……唐兰先生认为‘黄字古文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是《礼记·檀弓》“吾欲暴尪而奚若”的“尪”的本字’。这是很精辟的见解。‘黄’、‘尪’音近,《吕氏春秋·明理》高诱注:‘尪,短仰者也。’同书(《吕氏春秋》)《尽数》注:‘尪,突胸卬向疾也。’尪人突胸凸肚,身子显得特别粗短, 字表示的正是这种残废人的形象。”谓像得黄肿病的残疾人形。郭沫若《金文丛考》:“黄即佩玉……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珩若璜以代之。”

草木至秋枯黄,故“黄”也指枯萎、变黄,《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朱熹注:“草衰则黄。”谷熟则色黄,故又指成熟,庾信《奉和夏日应令》:“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谷物黄熟丰收是美好之事,故又指美好,《诗经·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种之黄茂。”毛传:“黄,嘉谷也。”又为黄帝的简称,如炎黄,《史记》载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论衡·自然》:“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草木枯萎色黄是衰败之象,故又指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按预想实现,如这件事办黄了。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挟带大量泥沙而河水浑黄,故又指黄河,如黄泛区。又用作姓氏,《广韵》唐韵:“黄,姓。出江夏。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后为楚所灭,因以为氏,汉末有黄霸。”

形声字。《说文》:“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 ,籀文宇从禹。”本义为屋檐。段注:“宇者,言其边,故引伸之义又为大。《文子》及《三苍》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者,大之所际也。”《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韩诗》云:宇,屋霤也。”宀(mián),《说文》:“交覆深屋也。象形。”本指人字形顶的房屋。“宀”甲骨文作 乙五八四九 ,小篆作 ,像房屋侧剖面形。从宀之字,皆与房屋有关,如“家、宅、室、宣”等。亏(于)(yú),《说文》:“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语气助词。段注:“然则以於释亏,亦取其助气。”“于”小篆作 ,像语气平舒长延形。丂(kǎo),《说文》:“气欲舒出, 上碍于一也。丂,古文以为亏字,又以为巧字。”段注:“ 者,气欲舒出之象,一,其上不能径达。”“亏”字构形指气之舒畅,“丂”为气欲舒出貌,“一”像气出平舒,“一者,其气平之也”,桂馥《义证》“乎从丿,故声越扬。亏从一,故气平”,故“亏”从丂从一。屋(宀)檐舒展开阔(亏),为房屋最大的边际,故“宇”从宀于声。五祀卫鼎从宀禹声,为籀文 由来。

“宇”由屋檐扩展指房屋,《楚辞·招魂》:“高堂邃宇。”屋为人所居,故又指住处,《诗经·大雅·绵》:“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器宇如屋般能容物,故又指器宇、风度,《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疆土为一国所有,如屋宇所覆为一屋范围,故又指疆土、国境,《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屋宇覆盖整个房屋,故又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郭象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作动词指扩大,《荀子·非十二子》:“矞宇嵬琐。”屋檐覆盖房屋,故又指覆庇,《国语·晋语》:“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

形声字。《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从宀由声。”本义为栋梁。段注:“然则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舆所极复,再演之为往古来今。”徐灏《注笺》:“宙字从宀,其本义自谓宫室。”《淮南子·览冥》:“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极,至;覆,反。舟舆所极覆,段注:“谓舟车自此至彼而复还此,如循环然。”桂馥、王筠、徐灏等以为当从“舟舆所极,覆也”断句,徐灏《注笺》:“许意谓舟车所至无不覆帱也。”王筠《句读》:“‘舟舆所极’即舟车所至,‘覆也’者,犹言天之所覆,又加此句者,为字从宀也。”《说文》无“由”字,学者多谓“甾”即“由”。甾(zī),《说文》:“东楚名缶曰甾。象形。 ,古文。”指盛酒浆的陶器。段注:“缶下曰:‘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然则缶既象形矣, 复象形……此象缶之颈少杀。”“甾”甲骨文作 甲三六九〇 ,金文作 訇簋 ,小篆作 ,像竹编筐形盛器,或谓像奓口缶形。编筐、作瓦器胚,都是由底下逐渐往上行,故“由”有由此往彼义。“宙”指屋(宀)之栋梁,横梁、立梁(柱)都是由大至小,如编筐由下至上,有由此至彼意,徐灏《注笺》“‘舟车所至’释从由之义,‘覆’释从宀之义”,故“宙”从宀由声。宇宙是空间无限阔大和时间无限延长的总和。以具象表抽象,用房屋最大空间的屋檐(宇)表示空间的无边无际,用循环不息的舟车或贯彻房屋的栋梁(宙)表示时间的无始无终,于是时间、空间的总和称为“宇宙”。

舟车往复不息如时间无始无终,故“宙”引申为无限时间的总称,段注:“由今溯古,复由古沿今,此正如舟车自此至彼、复自彼至此,皆如循环然。”《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空在上如栋梁在屋顶,故又指天空,《南齐书·乐志》:“功烛上宙,德耀中天。”又为地质学名词,地质年代划分的最大单位,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以及在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情况,整个地质年代可以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个单位。

形声字。《说文》:“洪,洚水也。从水共声。”本义指大水。“洚”指洪水,洪、洚上古音声近韵同,为声训,二字也是同源字。共,《说文》:“同也。从廿、廾。 ,古文共。”本义为共同。徐灏《注笺》:“共,古拱字,亦古供字。供给、供奉皆共之引申。”“廿”小篆为二十相并,“廾”为两手相拱,皆有共同义,故“共”从廿、廾。朱骏声《通训定声》:“或曰廾亦声。”“共”古文作 ,像四手共合形,王筠《释例》:“ 具四手,是两人也。两人之手而相连,是共为一事之状也。”“共”甲骨文作 合二七九五正 ,像两手奉物形,与供、恭同。张舜徽《约注》:“今湖湘间谓两人共持物而向上举,曰拱上去,当以此为本字。”“洪”指众水汇聚(共)而成的大水,故“洪”从水共声。

由水大泛指大,《尚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孔传:“不与大法九畴。”两水交会处水流较大,故又指两水交会处,陆容《菽园杂记》:“蜀人谓水口为洪。梓潼水与涪江合流如箭,故有射洪县。”水流大则流速湍急,故又指湍急的水流,苏轼《次韵颜长道送傅倅》:“如今别酒休辞醉,试听双洪落后声。”又为语气词,用于句首,《尚书·大诰》:“洪惟我幼冲人。”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有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

形声字。《说文》:“荒,芜也。从艸 声。一曰艸淹地也。”指田地生草,无人耕种。《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郑玄注:“荒,秽也。”“艸”为草本植物的总称,后作“草”。 (huānɡ),《说文》:“水广也。从川亡声。《易》曰:包巟,用冯河。”本义为水广大。今本《周易》作“荒”。“亡”小篆作 ,饶炯《部首订》“盖人之逃而去者,灭踪入 ,不有其人,与無一例”,谓 像人逃到(入)隐曲处( )隐蔽不见,表示逃亡、失去等义。“川”为大水,人、物被大水淹没则亡失不见,故“巟”从川亡声。远古洪水泛滥,大洪水过后,百物皆亡,惟荒草丛生。“荒”指杂草广袤,故从艸巟声。

田荒芜则杂草滋长而覆盖地面,故“荒”引申为掩、覆盖,《诗经·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草覆盖地犹囊括地面,故也指包括、据有,《诗经·鲁颂· 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田地弃耕则荒芜,故也指荒废、弃置,《尚书·盘庚》:“无荒失朕命。”沉溺于玩好则荒废正业,故又指沉溺、迷乱,如荒淫无度,《尚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孔颖达疏:“好色好田则精神迷乱,故迷乱曰荒。”田荒则无收成,凶年无收成,故又指收成不好、凶年,《韩诗外传》:“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荒。”荒年粮食缺乏,故又指事物严重缺乏,如煤荒、菜荒。荒芜是衰败之象,故又指败亡,《逸周书·大明武解》:“靡敌不荒,阵若云布,侵若风行。”田荒芜则唯有荒草而无余物,故又指虚空,《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郑玄笺:“皆见系属于兵役,家家空虚。”古人重视农耕,田地荒芜被视为不合理,故又指不合情理,如荒谬、荒诞,《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偏远地带多荒芜,故又指离国都最远的地方,《尚书·禹贡》把王都以外的地方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荒服最远,《尚书·禹贡》:“五百里荒服。”孔传:“要服外之五百里言荒。”又泛指边远之地,如四荒、八荒、大荒等。荒野偏僻荒凉,故又指偏僻、冷落,如荒郊野外。又指扩大、开拓,《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或谓大义是“巟”之引申义,段注:“引申为凡广大之称。《周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传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叚荒为巟也。荒,芜也。荒行而巟废矣。”荒芜则环境杂乱,惊慌则心神杂乱,故又指惊慌、急迫,后作“慌”,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 s+WrrCgMRmHPQWnXHJMRs1d90PiDffOfY5ILalkC/u8SZIpUyjzREJoEt9KY2l2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