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问人姓氏,答“姓zhāng”。什么zhāng?弓长“张”,还行,把弓弦拉长,开弓为张。再问什么zhāng?立早“章”,早晨站立在哪里?无语。《说文解字》:“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言”甲骨文作 ,是口吐舌头上出声之形,表示说话;“音”金文作 ,在“言”下口内加一画以区别,表示声音或音乐。人双手十个指头,“十”为整数。“章”指一段乐曲终止的完整章节,故从音从十,“音十为章”,章氏初封祖先当为音乐家。可是,数千年来正确解字的“音十章”,到文化传统被割断的近百年,变成胡乱拆字,十几亿人异口同声“立早章”,应该警醒了。了解文字构形,正确认识汉字,势所必然。

中华民族复兴,重在文化自信;文化根源于经典,经典用文字写成。文字构形蕴涵了先民生产生活的图景,故文字既是经典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本身。语言和文字,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先导,文字的正解是准确解读一国文化最重要的凭借,能保证后人不受误导地读懂经典并认识历史。因而正确认读汉字,是民族复兴的必须,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教儿童正确识字需要课本,回顾历代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周代有《史籀篇》,秦代有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汉代有司马相如《凡将篇》、扬雄《训纂篇》、史游《急就章》、贾鲂(fáng)《滂喜篇》、蔡邕《劝学篇》、李长《元尚篇》,三国有《埤(pí)苍》《广苍》《始学篇》等。这些蒙学识字课本集字为句诵读,其内容的系统性不够强,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够大。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所编《千字文》,是一本集识字、书法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启蒙读物,以其突出的优势成为教育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宋明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并称“三百千千”,是最基础的蒙学经典,以解字识字为主体,再以背诵诗词名篇巩固所识之字,是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千字文》就是经久不衰的识字类蒙学经典。

一、《千字文》的内容与特点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梁书·文学传》:高祖“使兴嗣韵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唐李绰《尚书故实》:“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梁武帝萧衍博通经史,精于诗文及音乐绘画,推崇王羲之书法,其《古今书人优劣评》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为教兄弟子侄识字学书法,梁武帝让殷铁石从王羲之墨迹中收集一千个不同的字,命周兴嗣编缀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四言韵文。周兴嗣以绝妙才思一夜编成《千字文》,以致鬓发皆白。王羲之七世孙隋代智永和尚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江南诸寺,《千字文》借助书法广泛流传。历代书家以多种书体书写《千字文》,唐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欧阳询、梦英,北宋李建忠、米芾、王著、徽宗,元赵孟 ,明文征明,清张裕钊,近代章太炎、沈尹默、于右任等,皆有《千字文》书法传世,影响深远。《千字文》既是启蒙识字的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

周兴嗣(470—521),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人,西汉太子太傅周堪后代,其先人于西晋永嘉南渡时迁江南姑孰(今安徽当涂)。周兴嗣十三岁游学齐京师建康(今南京),逐渐精通各种纪事文章作法。隆昌年间,齐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谢朏常与周兴嗣谈论文史,后荐举他任桂阳郡丞(今湖南省桂阳县)。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周兴嗣上奏《休平赋》,受梁武帝重视,得任“安成王国”侍郎。梁天监七年(508),周兴嗣为梁武帝改建的光宅寺撰写碑文,文名日盛。此后,受命撰写《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及《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等,每成一篇,必受梁武帝称赞与赏赐。天监九年(510),周兴嗣任新安郡丞,后复任员外散骑侍郎,协助编撰国史。天监十二年(513),周兴嗣升任给事中,主要为皇室撰写文稿。周兴嗣因患风疽(湿疹)及疬疾,导致左眼失明。梁武帝亲笔抄写秘方赐予以治病,但未能见效,梁普通二年(521),周兴嗣病故。周兴嗣著述甚丰,撰有《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著作百余卷,另有文集十卷传世,其《千字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千字文》集1000个不重复字,四字一句,共250句。两句一韵,对仗工整,声律协和,易诵易懂,便于初学。全文对偶句85组,多数组内两句对偶,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等,也有两组互为对偶的,如“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等。

《千字文》通篇用韵,共换韵九次,每韵选一字作代表,依次是“黄(唐韵)、听(聽,清韵)、卑(支韵)、京(庚韵)、陟(职韵)、寥(萧韵)、箱(阳韵)、啸(啸韵)、也(马韵)”,用《切韵》系通用读书音韵系。有的韵是舒声(平上去)相押,如平声清韵“听”与去声劲韵“政”相押;有的是临近韵相押,如庚韵去声映韵“映”与清韵去声劲韵“政”相押。《千字文》多用平声韵(唐阳庚清萧支),且阳唐韵居多。平声(舒声)韵宜于延展拖腔,洪音韵字(阳唐)元音开口度大,读来嘹亮通畅,适宜表现励志昂扬的基调和深远厚重的历史蕴涵。行文间用入声职韵表现文气转折,清越急促而铿锵有力。文末用去声啸韵渐收,既呼应前面平声萧韵,又与后面上声马韵声调相配合。全文用上声马韵“也”字收尾,悠远绵长,余味无穷。《千字文》音律优美,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这是《千字文》胜于同类蒙学识字读本而经久流传的原因之一。

由清人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第一句“天地玄黄”至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主要讲天地自然之道。第二章,三十七句“盖此身发”至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主要讲人伦修养之方。第三章,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至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主要讲文治武功之盛。第四章,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至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主要讲治家安身之理。最后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作结,与前文实虚相应,首尾贯通。

《千字文》内容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伦理、礼制、祭祀、自然、建筑、园艺、农耕、衣食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凡宇宙山川、名胜古迹、文臣武将、明道修身、伦常道德、饮食起居,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称得上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蒙学经典。

总体看来,《千字文》文本内容渊懿典雅,收字精炼通用,适合童蒙教育的课业要求,历代作为识字明理的通行蒙学教材,僮习户诵,流传千古。《千字文》集百科知识于一身,思想连贯,脉络清晰,次第分明,言辞雅致,文采斐然,韵律畅美,堪称训蒙长诗,独领蒙学经典风骚。《千字文》被后人视为解读中华文化的钥匙,通向神灵和祖先的达道,隐现中华文明基因的图谱,可视为“中国文明简史”。《千字文》问世千百年来,培植根基,蒙以养正,历代学童在学习文化、探索自然、传承历史、担当使命、成家立业等方面都大有收益。清袁枚《随园诗话》有“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诗句,正是对《千字文》重要性的生动写照。顾炎武谓“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因《千字文》人人诵习而熟识,中古以来众多类书及书目编排采《千字文》为标目,明清以来官署号舍亦以《千字文》字句顺序编号题名。时至现代,《千字文》依然焕发着璀璨光辉。武汉大学珞珈山樱顶老斋舍学生公寓就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题名,樱花盛开的三月,各地游客都会在樱花大道老斋舍读到《千字文》。《千字文》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世界各地。

二、《千字文》解字释义的要点

不管《千字文》有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基本目的还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以明构字表词的原本意义。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经术之不明,由小学之不振。小学之不振,由六书之无传。圣人之道,惟藉六经,六经之作,惟藉文言。文言之本,在于六书,六书不分,何以见义?”清戴震《六书论》:“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清王筠《文字蒙求·自序》:“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可知六书是解说文字构形原理的主要方法,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分析字形构造,才是识字的根本途径。《说文叙》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六书析字,成为近三千年学童形象识字的正确而快乐的教学传统。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就六书构字法而言,《千字文》所收千字,象形、指事类的独体文不多,合体会意字有一部分,大量的则是合体的形声字。要全部清晰地分析这些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的构字意图,使读者从字形结构上准确理解这一千字的含义,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解字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博采通人,信而有征,训释字义,分析字形,辨别读音,成为汉字规范的字源字典。《说文》创立五百四十部首据形系联的编排体系,阐明六书理论并用于构字理据的说解,使汉字的字形分析得以形义统一。这些,就是《千字文》解字所依傍的基本原则。《说文》对会意字的说解明白晓畅,如《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双木为林是同体会意字。《说文》“杳,冥也。从日在木下”,日落木下无光为杳是异体会意字。《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晚上(夕)看不见人就要口呼(口)约定代号(名),才知道指谁,用“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来解说会意字“名”从口从夕的构字意图,从而了解古人的生活情状和构字思想,透彻理解“名”字的构形理据及其文化内涵。《千字文》会意字的解说,力求达到许慎说解的明晰程度,使读者一目了然且印象深刻。

形声字的说解,问题极为复杂。《说文》“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死者含玉口中为“琀”,“含”作“琀”声符,形声兼会意,很明白。《说文》“越,度也。从走戉声”,“戉”是阔刃长柄大斧形,“越”是大跨度走过,“戉”作“越”的声符,是声符有义。《说文》“笃,马行顿迟。从马竹声”,马蹄踏实地发出“咚咚”(竹竹)声谓笃实,“竹”作“笃”的声符是模拟声音。上列诸例形声字的构字意图可以说清,但《说文》绝大多数形声字都只是简单地说“从某某声”,要揭示其从某声的构字意图十分艰难。向来解说形声字者,一般只说形符表示某义类,声符只表示相同相近的读音,避而不谈“从某声”的缘由与理据。其实,形声字声符有义是历代文字学家反复研究并论证过的。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最有成就的著作,段玉裁特别重视声符有义的分析,专设“形声兼会意”训释条例用于解字实践。《说文》金部“鏓,鎗鏓也。从金悤声”,段玉裁注:“囱者多孔,蔥者空中,聰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示部“禛,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段玉裁注:“此亦当云从示从真,真亦声。不言者,省也。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致多也。”段注全书标明“形声兼会意”及“会意兼形声”者三十多处。再如鼓部鼖字下“凡贲声字多训大”,女部娠字下“凡从辰之字皆有动意”,木部柀字下“凡从皮之字皆有分析之意”,鱼部鰕字下“凡叚声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衣部袗字下“凡 声字多为浓重”,夕部夗字下“凡夗声宛声字皆取委曲意” 部甬字下“凡从甬声之字皆兴起之意”,儿部兀字下“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齿部齮字下“凡从奇之字多训偏”,艸部芋字下“凡于声字多训大”,肉部朐字下“凡从句之字皆曲物”,羽部 字下“凡从句者皆训曲”,卩部卶字下“凡从多之字训大”,衣部襛字下“凡農声字皆训厚” 部陘字下“凡巠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艸部藟字下“凡字从畾声者皆有郁积之意”,水部漮字下“凡康之字皆训为虚”,菐部 字下“凡从非之字皆有分背之意”,囗部囩字下“凡从云之字皆有回转之义”,人部侊字下“凡光声之字,多训光大,无训小者” 部阞字下“凡有理之字皆从力”,土部埤字下“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等等。

段玉裁“声符有义”的认识,不但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方验证使用,也为后人所认可。清末劳乃宣《简字丛录·演说文》:“《说文》多从音训,戴、段皆由此入。不知声音之理,徒执形象以求,未有能悟之也。”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略说》高度评价段注:“凡治小学,非专辨章形体,要于推寻故言,得其经脉。不明音韵,不知一字数义所由生,此段氏所以为桀。”黄侃《音韵略说》:“盖文字赖以传者,全在于形。论其根本,实先有义,后有声,然后有形。”因此他认为《说文》“字从何声即从其义者,实居多数”。

我们据此认为,形声字由形符+声符构成,少数声符单纯模拟声音,如“笃”用声符“竹”拟声、“妈”用声符“马”拟声、“鸭”用声符“甲”拟声等。而多数形声字声符是有含义的,形符表示义类,声符表示核心义素,如“小、少”用点 表示细小,由小作声符的“肖”训小肉,儿子象父亲为“肖”,父亲为大肉则儿子为小肉。再由“少、肖”作声符构成的多代形声字“沙、纱、秒、妙、砂、粆、眇、杪、玅、訬、莎、消、削、销、梢、绡、稍、艄、筲、莦、髾、輎、蛸、弰、旓、霄、逍、淆、痟、逍、睄、蕱、潲、渺、缈”等,形成一个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族,这些形声字都含细微义,细小、微茫就是声符“小、少、肖”的核心义素。

“工”甲骨文作 ,《说文》训“象人有规矩”,像木匠划直线直角所用的工字尺形,用以表示人做工。以工作声符的形声字“攻、功、贡、巩、红、豇、玒、杠、缸、釭、扛”等,都含有人工、做工的核心义素,形成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族。这类形声字的特点是:形符表义类,如“缶”旁表示陶器类;声符表示核心义素,如工声表人工。合为形声字“缸”,就是人工制作的陶器,构字意图明晰。

于是就有疑问:“江”字以工作声符,江是人工做的吗?“江”的声符“工”不是只表示读音吗?古代“江”本指长江,有gong这样的读音,左边形符从义类水(氵),右边声符是工。造字时,义类形符“水”+义素声符“工”=形声字“江”。如果这个声符“工”只表读音不表意义,那么公家的“公”、弓箭的“弓”也都读gong音,古今“工、公、弓”音同,长江造字为什么不用“公、弓”作声符呢?

弓,甲骨文作 ,像弯弓之形。“躬”是人身体弯曲鞠躬,似弓弯曲之形,故“躬”从弓得声,不用“工、弓”作声符。公,《说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厶即私,像手臂把别人的东西往己方搂,即“自环为厶”;八表示分开,公与厶相反,是把东西平均分出去给众人,即“背厶为公”。“公”有公平、公正、公开、公众等义,主持公平分配之人多为德高年长者,故“公”用称尊长,转指最高爵位或官位。用作形声字声符,公平、尊长、德高、位重是“公”的核心义素。“讼”从公得声,强调诉讼公平;“颂”从公得声,强调敬赞尊长;“松”从公得声,强调松树品格的正直长青。“讼、颂、松”都不会用同音的“工、弓”作声符。

因此,“工”作声符,由工字尺义转有人工、做工的核心义素。“江”虽非人工所为,但长江是河流中运力最大、为人们做工最多的,又因其流域最长,后称“长江”。“江”因水运做工多而以“工”作声符,不会用同音的“公、弓”作声符,声符有义,不可忽视。

有上述论证作基础,我们解析《千字文》形声字的构字意图就有了准则和依傍。简单说“声符有义”,可能会引起争议或非议。说“声符有来由”,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千字文》是教学童正确识字的,形声字占总字数的95%以上,如果只说形符从扌(手)的字跟动作有关而其声符只是表示读音,那么众多扌部形声字就没有区别了,等于没有讲解构字理据,无补于识字的深入理解。基于识字教学的可操作性需求,我们解释《千字文》形声字,先说清其形符、声符的构字意图,再以义类+核心义素合成该形声字的构字理据。这种探索很艰难,风险也大。经过反复的努力,我们对《千字文》所有形声字的构字意图都作了解析,“一个也不能少”,使之最大限度地合乎许慎《说文》的字义说解。也许我们的解析,有的会引起争议,有的会受到批评,但绝大多数是可以信服并付诸实用的。有争议的形声字解析,至少我们提出了一种思路,可供讨论和修正,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也是有价值的。

我国现行的文字学,有以《说文》为主的传统文字学,也有以甲骨金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二者应当相互结合,互为参证。只用《说文》而不用古文字研究成果,只考究古文字而否定《说文》,都有失偏颇,不利于文字的正确释读。我们解析《千字文》字形,先详引《说文》字形说解,据以解析构字意图,再引用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文字的研究成果,对《说文》说解进行佐证、补充或修正,这不同于仅依古文字形而轻言《说文》为错。对于《说文》众多注疏的字形说解,择善而从,精选最能简明扼要说清构字意图的,不以多列名家为要务。这些做法,合乎许慎“博采通人、今古文兼取”的客观态度。

构字意图的解析,往往表现的是造字表词阶段的本有词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字所表词义会不断延展、引申和转移,造字本义与《千字文》文句所用的词义有时会不相对应,与现代汉语所用的众多义项更是难以联系。为适应今人一字多词义的教学、学习与应用,在解析各字的构字意图之后,对各字衍生的众多词义进行说明与梳理。主要选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义项解释与书证例句,辅以历代文献中的相关字词用例,尽量通俗简明地勾勒出每一字所生义项的发展脉络,便于学习者整体把握与选择应用。

《千字文》文句的释义,力争顺应周兴嗣行文的逻辑思路,述说事例,明晰典故,揭示意蕴。《千字文》文句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和正气,蒙以养正,释义重在正心励志、明道修身与建功立业等方面展开述说,给学习者以正确的思想启示和积极的人生引导。

三、本书撰写的要义与体例

本书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词义系统,涉及近500个构字部件(独体文)的形体分析,由被释字连带对1000字左右作类比性解释,以便对照使用。全书实际解字1700多个,今通行的国家标准2500常用字大多包含其中,可满足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识字解字教学需要。本书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可与《説文解字十二讲》配合使用,一讲470个独体文(字根),一讲1000多个合体字,相得益彰。本书对《千字文》250个文句进行注音、翻译、释义和讲解,便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本书撰写凡例为:

1. 以《千字文》两句八个字为一个单位进行释义与解字。排列顺序为原文(加拼音)、译文、释义、解字。

2. 全书用简体字,但因分析说解字形的需要,被释字头及相关释语字用繁体字。避免简化导致异字合流的混淆,用繁体字,如山谷用“谷”,稻谷有时用繁体字“穀”。

3. 一千被释字头列简化字,后加括号列其繁体、异体及相关字形,如张(張)、学(學斅教效覺)。

4. 被释字头下,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顺序列出各时期字体,呈现被释字由甲骨至楷书的历时变化过程,以便分析构字意图及书体演变。字形多寡视需要而定。各字形下注明文献出处、编号或作者,以明来源。《说文》重文、战国文字、陶文、帛书及行草书等,视需要选列,多少不限。

5. 对《千字文》被释字头作六书分类,主要标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若字形改变而六书随之而变,尽可能加以说明。

6. 字形解析,首引《说文》说解(“凡某之属皆从某”省略),阐述许慎的解字思路和六书归类,力求契合许慎原意,从而明晰构字意图。《说文》说解简略,就选用《说文》四大家及古今《说文》注疏中解释简明扼要者,作为补充。然后,选用甲金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作为《说文》说解之参证、补充、修正或备考。

7. 本书引用《说文》,以中华书局影印大徐本《说文解字》为底本,明显讹误处,吸收古今《说文》校勘成果,根据需要在解字中说明。引用《说文》注疏一般用简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简称《义证》,王筠《说文解字释例》简称《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定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简称《注笺》。其他可省“说文解字”的注疏书名,皆省之。

8. 本书解字,首段解析被释字的构形意图,为“溯源”。然后推求、阐述该字所表词义(虚词意义从略)的扩展、转指、引申等义项,简要勾勒其发展脉络,以便知本达用,为“理流”。原则上,每一义项都征引用例,以《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线索匹配书证,引用经史子集文献中的书证,出具书名、篇名,以便使用者查对。

9. 编制被释字音序索引,旁及类比分析用字。拆分合体字所得构字部件(独体文),在行文中都有构形说解,也视为被释字适当收入索引。这样,本书解析过的独体文、合体字都有索引可供查检,利于学习和运用。

《千字文解字释义》书稿的形成,由中正明德国学书院蔡红铮院长动议,开启“万献初源解《千字文》”项目,创建“千字文传习社”,组织师资培训。高瑞芳老师制作“字字乾坤·万献初解字”抖音网络平台,大力推广,为本书的完善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

《千字文解字释义》初稿由郭帅华执笔,二稿由万献初改写,三稿由郭帅华充实,四稿由万献初统筹。成稿由刘会龙仔细通读校正,郭帅华核对文献,万献初修改定稿。五、六、七稿又反复修订。七载寒暑,七易其稿,开新求正,探源理流,筚路蓝缕,辛苦备尝。有时为求一个字的满意解释,无数次翻检众多资料,终得一解,喜不自胜。有时为想明白一个字的构形理据,挠首捻须,夙夜无眠,或有一得,终难满意。尽管艰难程度大大超过预想,但“说明构字理据,一个也不能少”的初衷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的过程,有很多难以言表的苦楚与欢悦。难免有未尽人意之处,却也得苦中有乐之成。这样一本无前例可循的书稿,存在的问题必然不少,有劳中华书局的编辑做大量耐心细致的编校工作,方可成书。

在此,谨对参与本书的设想、撰写、校读、编辑和课程推广的同仁们,深致谢忱!愿我们一如既往,共同为《千字文》的推广、为国民文字素养的提高,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万献初
2020年4月于珞珈山东山头寓所 +LTy4lnlrX4cM7uVPrlEkYk9UA73tZFIo1a8OrjBNkZeAvviZRaN6lfI/a5Mvv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