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原文】

【译文】 海水的味道苦咸,河水的味道清淡;鱼儿在水里自在潜游,鸟儿在空中逍遥飞翔。

【释义】

讲河海的特性及其中生物,《千字文释义》:“至于水之大者,则有河海。而虫鱼鸟兽不可胜举,总以见地之广生也。”海水咸是因为海水中含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这些盐使海水变得苦涩而难以入口。古谓海水咸与五行相关,是大自然的表现。

“鳞潜羽翔”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言圣人之德,犹鸟飞于天、鱼游于水般上下明察。《千字文》变换《诗经》语句,改为“鳞潜羽翔”,意思相同。“鳞”代表一切鱼类,也为水中动物的代称。“羽”代表一切飞禽走兽,也为地上动物的代称。

从“天地玄黄”到“鳞潜羽翔”,为第一大段,讲了天、地两道。其间又可分为两小段。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为第一小段,讲的是天道。从造分天地开始,引出日月星辰、天文历法、节气物候,虽然只列举几类典型的事物,却代表了天道的一切。第二小段从“金生丽水”到“鳞潜羽翔”,讲的是地道。首讲自然矿物,以金、玉为代表,引出世间宝物、植物、动物及河海等,包含地道的一切。《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此,天地已经讲完,下面一段开始讲“人道”。由此可见,《千字文》次第有序,章法谨严且意蕴典奥。

【解字】

形声字。《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本义指承受大陆江河流水的最大水域,后指邻接大陆而小于洋的水域。《玉篇》海部:“海,大也,受百川,万谷流入。”段注:“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每”甲骨文作 合二二四五七 合二七一一五 合二八四一○ ,从女,在头上加 等头饰,表示(服饰)盛美,引申为凡盛之称。“每”甲骨文偶从母作 合二九一八五 ,并以母为声,遂以此为定形。海汇聚百川之水,广深盛大(每),故“海”从水每声。海域广大,海水晦暗,海域偏远,故“海”有大、晦、远等核心义素,其引申义多由此而出。

“海”也指海水,《汉书·晁错传》:“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古谓荒远之地远离华夏,无礼仪教化而晦昧无知,如海水晦暗,故又指荒远之地,《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又指从海外、外国传进来的,《本草纲目·果部》:“海棠梨,时珍曰:按李德裕《草木记》云:凡花木名海者,皆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又李白诗注云:海红乃花名,出新罗国甚多。则海棠之自海外有据矣。”又指大湖,如洱海、里海。又指苑囿内的水池,如北海。海巨大深广,故又指人或事物积聚众而且广,如学海、云海。又为上海的简称。又用作姓氏,《姓觿》贿韵:“海,《姓源》云:‘黄帝庶子禺阳裔孙,世居南海为海司,因氏。’《千家姓》云:‘薛郡族。’又夷姓。《金史》有海里。”

咸淡之“咸”繁体作“鹹”,形声字。《说文》:“鹹,衔也。北方味也。从鹵咸声。”本指像盐那样的味道,与“淡”相反。鹹、衔上古音同为匣纽侵部,为声训。王筠《句读》:“鹹味长,故衔而咀味之。”汉代五行学说,以五色、五味、五方匹配五行,咸味配北方,故言“北方味也”。《尚书·洪范》:“润下作鹹。”鹵(lǔ),《说文》:“西方鹹地也。从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县。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鹵。”指盐碱地,也指盐,又称盐卤。其地为鹵,所产之盐亦称鹵,后加声符“監”作“鹽”。段注:“鹹地仅产盐。”“鹵”甲骨文作 合七○二二 合二一四二八 合二七五三 ,金文作 免盘 ,像盐粒在容器或盐池形,戴侗《六书故·地理》:“鹵,内象盐,外象盛鹵器,与卣同。”甲骨文点外之形与“西”同,或谓从西,“鹵”为西方咸地,故从西,也像盛盐容器。盐细小而易与他物相混,故以盐在器中之象表示。咸,《说文》:“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甲骨文作 合二○○九八 合一二四八正 屯七三七 ,从戌从口,戌为斧钺类兵器。上古战争多,部族竖立武器(戌)呼集(口)全体部落男子参加,有皆、悉义,故“咸”从口从戌。为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都、全”。“鹹”指盐味,盐为“鹵”,咸盐味是最普遍、基础之味,饮食不可缺少,故“鹹”从鹵咸声。简化字省鹵作“咸”。

咸味太重则苦,故“咸”也指苦,《尔雅·释言》:“咸,苦也。”

形声字。《说文》:“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本义指黄河。王筠《系传·校录》:“大徐‘敦’讹‘焞’。”张舜徽《约注》:“徒以上游穿行黄土高原,挟泥沙以至平原,故水性重浊,终年浑黄,因又名曰黄河。经传则但称河,河固黄河之专号耳……河本此水专名,因引申为凡水之通称。”黄河在先秦文献中皆只称“河”,北源出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出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故云“出焞煌塞外昆仑山”。由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省区,于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自河南省孟津县以下,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华夏先祖最初在黄河流域生活,孕育出华夏文明,故黄河被称为母亲河。“何”指担、挑,甲骨文作 合二○二三九 合二七四二四 合六七八七 合四九五四 ,像人以肩荷戈或负担形;又作 怀九六一 ,像负者歌于途或回顾之形;西周晚期金文作 ,在戈(或担)下加口,遂类化或声化作“可”,变作从人可声的形声字;战国文字作 齐·陶汇三·六六八 晋·十六年戟 楚·仰二五·三 ,人、可左右分离,为小篆 所承。“河”甲骨文作 合一四五二〇正 ,从水丂声;又作 明藏四五五、 屯二四四、 花东三六、 合三〇四三九 ,从水何声。金文作 ,从“何”之 形。战国文字作 (上为饰笔) 齐·陶汇三·八五六 ,声符“何”省作“可”,为小篆所承,《说文》遂谓“从水可声”。“河”所从“可声”或当为“何省声”。河、何上古音皆属歌纽匣部,声同。先民初依黄河而居,黄河提供水源,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担当重任;黄河水量浩大,流经黄土高原的晋陕峡谷,冲刷汇入大量黄土泥沙,是负荷最重的水流;黄河浩大流水声“何何”不息,故“河”从水,何省声。张舜徽《约注》:“此水最大且长,而必名之为河者,盖河之言 (huò)也,乃惊异之词。初民见此泛滥湍急之水,川流不息,因呼为河,犹见扶渠叶大惊人,而呼之为荷也。”备参考。

“河”扩展为水道的通称,如河流、运河,《汉书·司马相如传》:“罢池陂陁,下属江河。”颜师古注引文颖:“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诗赋通方言耳。”天空呈现的银白色的光带如河,故又指银河,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李善注:“秋河,天汉也。”通“何”,表疑问,《诗经·商颂·玄鸟》:“景员维河。”郑玄笺:“河之言何也。”陆德明释文:“河,本或作何。”

形声字。《说文》:“淡,薄味也。从水炎声。”本义为味道不浓。段注:“醲之反也。酉部曰:醲,厚酒也。”《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炎,《说文》:“火光上也。从重火。”本义为火光升腾,《尚书·洪范》:“火曰炎上。”孔颖达疏引王肃:“火之性,炎盛而升上。”火光升腾则上下皆是火,故“炎”从重火。火光盛大是大火,故引申有旺盛、盛大义。“淡”指味道轻薄,水味最淡,淡味最长久、盛大,《汉书·扬雄传》“大味必淡,大音必希”,颜师古注:“淡,谓无至味也。”故“淡”从水炎声。

盐少则味淡,故“淡”也指含盐分少或无盐,同“咸”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粗劣的饮食味道多淡薄,故又指伙食(简陋),如粗茶淡饭,进而转指清苦的生活。又指淡泊,《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冷淡是人情的淡,故又指冷淡、不热情,刘克庄《黄檗山》:“早知人世淡,来往退居寮。”闲适是心性的淡,故又指安静、闲适,白居易《睡起晏坐》:“淡寂归一性,虚闲遗万虑。”又指生意不兴旺,如淡季、淡月。又指颜色浅,如淡红、淡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繁体作“鱗”,形声字。《说文》:“鱗,魚甲也。从魚粦声。”本义指鱼类动物密排于身体表层的薄片状组织,泛指动物身上的鳞片。鱼鳞似铠甲有保护作用,故训“鱼甲”,《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魚”指水生脊椎动物,甲骨文作 明藏七二六 ,商代金文作 凤鱼鼎 ,像鱼全体之形。粦(lín),《说文》:“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粦。粦,鬼火也。从炎、舛。”指磷火,后作“磷”。徐锴《系传》:“《博物志》:战斗死亡之处,其人马血,积年化为粦,著地及草木,皆如霜露不可见。有触者,着人体后有光,拂拭即散无数,又有咤声如炒豆。”舛(chuǎn),《说文》:“对卧也。从夊 相背。”指两人相对而卧。段注:“谓人与人相对而休也。引伸之足与足相抵而卧亦曰舛。”“舛”为两人相对卧而脚板相对,故“舛”从夊 相背。“粦”为磷火,“炎”为火光升腾,徐锴《系传》:“舛者,人足也。言光行著人。”磷火升腾(炎)而四散(舛),故“粦”从炎、舛。鱼鳞片片排开而层累反光,若磷火四散(粦),故“鱗”从魚粦声。

“鳞”也为鱼的代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鳞集仰流。”也泛指有鳞甲的动物,《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

《说文》作“潛”,形声字。《说文》:“潛,涉水也。一曰藏也。一曰汉水为潛。从水朁声。”本指涉水或没水游渡。段注:“《邶风》传云:由膝以上为涉。然则言潜者,自其膝以下没于水言之,所谓泳也。”《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朁(cǎn),《说文》:“曾也。从曰兓声。《诗》曰:朁不畏明。”义为曾、竟,用作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今本《诗》写作“憯”。“曰”指言说,甲骨文作 合二三八○五 合六○八一 ,口前加“一”作指事符号,表示张口言说。兓(jīn),《说文》:“朁朁,锐意也。从二兂。”尖锐之意。兂(zēn),《说文》:“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 ,俗兂从竹从朁。”古人用来绾住发髻或连冠于头发的用品,后专指妇女插髻用的首饰。段注:“竹部曰:‘笄,簪也。’二字为转注。古言笄,汉言兂,此谓今之兂即古之笄也。”《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兂”小篆作 ,像簪( )插入人发之形。簪初以竹制,故俗字从竹朁声作“簪”。张舜徽《约注》:“兂为初文,簪乃后起俗体,而汉世通行已久,故许书兼存之。”徐锴《系传》:“兂,锐利也,故二兂为锐意。”“兓”是“尖”的本字,段注:“凡俗用鑯尖字即兓字之俗。”“朁”为发语词用在句子之前,“兓”指锐意,簪、针等尖锐部分在前,故“朁”从曰兓声。“潛”为涉水或没水游渡,盖人涉水或没水游渡,若簪插入、没入头发,故“潛”从水朁声。

潜入水中则隐藏不见,故“潜”也指隐藏,《周易·乾》:“潜龙勿用。”又指暗中,秘密地,《新唐书·王世充传》:“潜与楚谋。”深处适合隐藏,故也指深处,曹植《洛神赋》:“抗琼珶以和余兮,指潜渊而为期。”又指测量、探测,《尔雅·释言》:“潜、深,测也。”潜则伏藏不出,有持守、专一意,故又指专一,《汉书·董仲舒传》:“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古代积柴水中称“潜”,使鱼栖其中,便于围捕,《诗经·周颂·潜》:“潜有多鱼。”陆德明释文:“《小尔雅》云:鱼之所息谓之橬。橬,椮也,谓积柴水中,令鱼依之止息,因而取之也。”

象形字。《说文》:“羽,鸟长毛也。象形。”本为鸟翅上长而扁的毛。段注:“长毛,别于毛之细缛者。”王筠《句读》:“谓异于背上之毛、腹下之毳也。”饶炯《部首订》:“鸟长毛者,谓鸟翅之长毛也,篆象两翼未舒之形。”“羽”甲骨文 ,像鸟羽排列之形,方向左右不定;又作 拾八·一四 ,像团状聚集的鸟羽,为正面形。战国秦系文字作 上白羽壶 ,羽朝左,字形茂密而在中间加一横,为小篆所承。战国楚系文字与后世隶、楷字形相近。《左传·隐公五年》:“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孔颖达疏:“鸟翼长毛谓之为羽。”“羽”也通指鸟类特有的羽毛,有护体、保温、飞翔等作用。成鸟的羽,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

“羽”扩大指鸟类的翅膀,《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郑玄笺:“差池其羽,谓张舒其尾翼。”孔颖达疏:“舒张其尾翼,实翼也,而兼言尾者,以飞时尾亦舒张故也。”鸟类皆有羽,故又为鸟类的代称,《周礼·考工记·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又为古代文舞所执的雉羽,《周礼·地官·舞师》:“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郑玄注:“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又指箭翎,装饰在箭杆尾部,用以保持方向,《释名·释兵》:“(矢)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周礼·考工记·矢人》:“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郑玄注:“羽者,六寸。”又指羽扇,朱淑贞《喜雨》:“倾盆势歇尘点无,衣袂生凉罢挥羽。”又指钓丝上的浮子,《吕氏春秋·离俗》:“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又为旌旗的代称,《国语·晋语》:“被羽先升,遂克之。”羽翼在两旁护于鸟身,羽呈团聚状,党羽相互依附而聚集,故又指党羽、朋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立有间,时季羽在侧。”陈奇猷集释引尹桐阳注:“季羽,谓张季党也。”又为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音,相当于工尺谱的“五”,现代简谱的“6”,《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形声字。《说文》:“翔,回飞也。从羽羊声。”指鸟展翅旋飞而翅不扇动。桂馥《义证》:“‘回飞也’者,旋飞也。”《慧琳音义》“翱翔”注引《字统》:“飞不动翅曰翔。”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周易·丰》:“丰其屋,天际翔也。”鸟以羽飞翔,鸟盘旋而上若羊角回旋卷曲,《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成玄英疏:“旋风曲戾,犹如羊角。”故“翔”从羽羊声。

“翔”扩展为飞,张衡《西京赋》:“翔鹍仰而不逮,况青鸟与黄雀。”又指行走时张开两臂,像鸟张开翅膀,《礼记·曲礼》:“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鸟翱翔时安闲自在,故又指悠闲自在地行走,《穆天子传》:“六师之人,翔畋于旷原。”鸟回飞时翅展开不动如同止息,故又指飞后停息,《淮南子·览冥》:“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由鸟回飞引申指回顾、观望,《周礼·考工记·矢人》:“前弱则俛,后弱则翔。”通“祥”,吉祥,《论衡·是应》:“翔风起,甘露降。” oyf0y826neYAVyfG9yVEHF8KkCxpXks3Qh5vE0Cx/cj6smQEg0Wxxk90JDz4yn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