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原文】

【译文】 积三年左右剩余的时间合成一个月,形成闰年;以六律和六吕来调节阴阳历法,用以定乐律正四时。

【释义】

“闰余成岁”是古代历法的内容,语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我国历法用的是阴阳合历。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相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的寒暖变化,但在每个月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累积约3300年才差一日。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约88分钟),一年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113日,只相差2小时25分37.632秒。

阴历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关联不大。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我国古代历法用置闰法巧妙地把二者调和得当,《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即指置闰法。

置闰的方法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商周时期三年一闰,战国时已经知道19年7闰的闰周,一闰周共235个朔望月。按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采用的“四分历”的岁实和朔策(朔望月的长度),19个回归年同235个朔望月相等,其关系为:19×(365 + 1/4)≈235×(29 + 499/940)≈6939.75。阳历的19年等于阴历的19年,阴阳历基本能够调和相应。

闰月在西汉中叶以前都放在年末,如殷周叫“十三月”,秦与西汉初叫“后九月”。自汉武帝施用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闰无中气之月。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为: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中气、节气又合称“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上一个月的闰月,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19年7闰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另外,阳历也同样设闰,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累计到24小时了,就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故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在二月份,即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

“律吕调阳”指古代用律吕来校订音律、协调阴阳,《汉书·律历志》:“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传说黄帝的乐官伶伦(《汉书》作“泠纶”)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吕氏春秋》载,伶伦取长三寸九分之竹吹响,以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定为“黄钟之宫”,以此为标准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之首为黄钟,六吕之首为大吕,故音乐有“黄钟大吕”之称。其中最长的黄钟为九寸,九是阳之变,有穷究万物之意,九代表天,黄钟也代表天,故长九寸。《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候气之法,是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平齐,下边长短不一,然后插到土里。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葭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盖上房屋,以确保不被风吹到,用它来候地气,到了冬至时就起变化了,所谓“冬至一阳生”。阳气一生,首位九寸长的管子里的灰就自己飞出来了,发出一种“嗡”声。这种声音叫黄钟,这个时间为子时,节气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中国古代音乐有五音,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这时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指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解字】

繁体作“閏”,会意字。《说文》:“閏,余分之月,五岁再閏。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周礼》曰:閏月,王居門中,终月也。”本为历法术语。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农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所余的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月,加在一年里,这种方式叫作“闰”。张舜徽《约注》:“盖周代有此礼制,因造此字耳……王国维谓闰字见于《尧典》,然龟板文有十三月,是闰法起于周之证。其说是也。”据周制,明堂有十二室,天子每月居一室听政,闰月时无所居,则阖明堂左扉(门),居于其中。周制天子闰月居门中,《周礼·大史》:“闰月,诏王居门终月。”郑司农:“《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左右之位。惟闰月无所居,居于门。故于文,王在门谓之闰。”故“閏”从王在門中。

“闰”也指偏、副,对“正”而言,《汉书·王莽传》:“紫色蛙声,余分闰位。”颜师古注引服虔:“言莽不得正王之命,如岁月之余分为闰也。”

有余之“余”,繁体作“餘”,形声字。《说文》:“餘,饶也。从食余声。”本义为丰足、富饶。徐灏《注笺》:“食之饶曰余。引申为凡有余之称。”《战国策·秦策》:“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余食。”高诱注:“余,饶。”食,《说文》:“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本义为饭食。段注:“亼,集也,集众米而成食也。”皀为谷之馨香,故“食”从皀亼声。“食”甲骨文作 乙六三八六反 ,像食器形,上像其盖。或谓像人张口(亼)就簋(皀)进食形。余,《说文》:“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二余也,读与余同。”用为语气词,后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语气分散方能平舒,“八”有分散义;房舍四平八稳,梁柱分散受力,亦有平舒意;故“余”从八,舍省声。“余”甲骨文作 邺初下·九·四 ,金文作 何尊 ,像梁柱撑起屋顶的房舍形,与“舍”同义,梁柱上撑房顶转指语气上出舒展义。“餘”指饮食丰足,“余”有舒意,宽裕、有余方能舒展,故“餘”从食余声。餘、余本是两字,今“餘”简化作“馀”,又作“余”。

财物丰饶则储备、余留多,故“余”引申指剩、多出来,如余粮,《诗经·秦风·权舆》:“今也每食无余。”剩余之物多零散不全,故也指残剩、零散,《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剩余者是本体以外的,故又指其他的、以外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又指末,《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财物丰饶则使用时间长,故又指长久,《老子》五十四章:“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又指整数后余计的零数,《孟子·公孙丑》:“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餘”也用作代词,表示第一人称,同“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定心广志,餘何畏惧兮?”司马贞索隐:“《楚辞》餘并作余。”

形声字。《说文》:“成,就也。从戊丁声。 ,古文成从午。”本义为完成、实现。《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毛传:“成,就也。”戊,《说文》:“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戊”在甲骨文中就已借作天干的第五位,后为此义专用字。江藩《六甲五龙说》:“予谓天数五,地数五,自甲至戊其数五,居十之中。《汉书·律历志》‘五六者,天地之中合’,故曰‘戊,中宫也’。”“戊”甲骨文作 乙八六五八 ,金文作 司母戊鼎 ,小篆作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戊象斧钺之形,盖即戚之古文。”丁,《说文》:“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本义指钉子。徐灏《注笺》:“疑丁即今之钉字,象铁弋形。钟鼎古文作 ,象其铺首(钉头), 则下垂之形也。”“丁”甲骨文作 花东四二七 ,像钉子钉入墙上留下的钉帽形。三体石经作 ,像钉子竖立形。许慎谓 象草木干上有果实下垂形。“成”指成就,“戊”为斧钺兵器,为战功成就所依赖,戊位中央而属土,庄稼赖土而有成,徐锴《系传》:“戊,中宫,成于中也。”钉定则牢实,壮实为成就之象,徐灏《注笺》:“戊古读曰茂,茂盛者,物之成也。丁壮亦成也。”故“成”从戊丁声。古文“成”从午作“ ”,徐锴《系传》:“午,南方,亦物成之义。”“成”甲骨文、金文从戌丁声。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此(甲文)从戌从丁,金文亦从戌从 ……沇儿钟作 ,从戊从丁,而于丁字下垂长画中着一点,状似从午,为许书古文所本。”春秋金文作 ,表示钉子的竖画(中间圆点为饰笔)与上部表示斧钺类兵器侧面的横相连,形似“午”,为古文 由来,《说文》遂谓 从午,小篆则省中竖圆点作

“成”也指成就、成绩,《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也指成为、变成,《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又指成熟、茂盛,《吕氏春秋·明理》:“五谷萎败不成。”又指成全、助之使成功,《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事和解则美成,故又指和解、媾和,《左传·隐公六年》:“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又指既定的、现成的,《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杨倞注:“成积,旧习也。”又指重、层,《周礼·秋官·司仪》:“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郑玄注引郑司农:“三成,三重也。”成则盛大,又指大,《左传·襄公十四年》:“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预注:“成国,大国也。”奏乐一曲为一成,《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备乐九奏。”

繁体作“歲”,形声字。《说文》:“歲,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本为星名,即木星。岁星走遍阴阳十二辰,走一辰(次)为一年,即一岁。徐锴《系传》:“自子至巳为阳,午至亥为阴。”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岁星之运行约十有二岁而周天,古人即于黄道附近设十二标准点以观察之,由子至亥之十二辰是也。”戌,《说文》:“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义指消灭。五行学说,戊己为土,一指阳气,一在戊中,即阳气灭而下入地中,有成就完毕意,故“戌”从戊含一。“戌”甲骨文作 摭续一七四 京津四一五八 ,像长柄宽刃兵器形。“歲”之声符“戌”本为“戉”,郭沫若《金文丛考》:“就子和子釜歲字以觇之,实乃戉之象形文。”季旭昇《说文新证》:“古人以为岁星不祥,因此甲骨文‘歲’字借用‘戉’形,可能属于引申用法。后来加点为分化字,加‘步’则为义符,因为古人把五大行星叫做‘五步’。春秋以后,‘戉’形遂渐讹变为‘戈’或‘戌’形,‘止’形与‘戉’形合并讹变声化为‘杀’声 (参吴振武《 字的形音义》) 。楚文字把‘步’下半的‘止’形改换成义符‘月’,以示岁月之义,《望山》一形‘月’或作‘日’,取义与‘月’相同。五大行星中最早被人认识的是木星,大概是因为它在一年中可以看到的时间特别长久而且较亮的缘故 (参陈遵妫《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93 页) 。它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东移一次 (三十度) ,夏人以之推算历法,所以一年叫一岁;殷周人很重视它,用来占卜人事的吉凶,后代阴阳五行的‘太岁’,当由此而出。”岁星跨越十二辰,戉有跨越义,后加“走”为义符作“越”。简化字“岁”变上部“止”为山,下“夕”表示岁月。

“岁”也指年,周代以前称年为岁,取岁星运行一次之意,后用为年的通称,《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又指岁月、时光,《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又指年龄,《北史·柳遐传》:“遐幼而爽迈,神彩嶷然,髫岁便有成人之量。”又用作量词,表示年龄的单位,《诗经·鲁颂· 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又为一年的农事收成、年景,如丰岁,《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

形声字。《说文》:“律,均布也。从彳聿声。”指法律、法令。《说文》“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建从聿而律从聿声,彳、廴皆有行义,是建、律二字形义相近,“建”既训“立朝律也”,“律”自当为法律、法令。张舜徽《约注》:“治民者即以法律为驭下之本。子产相郑而铸刑书,萧何佐汉作律九章,皆所谓立朝律也。其事必以笔草创之,故建字从聿,聿即笔(筆)也。律既定矣,期于永行,故又从廴耳。”法律制定后要均布于天下以遵行,故训“均布”。《尔雅·释诂》:“律,常也。”邢昺疏:“律者,常法也。”《周易·师》:“师出以律。”孔颖达疏:“律,法也……使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聿,《说文》:“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从 一声。”本义为笔,后作“筆”。“不律”为“笔”之合音,“弗”古音近“笔”。 (niè),《说文》:“手之疌巧也。从又持巾。”手(又)持巾(巾)做事,表示灵巧。 、聿一字,饶炯《部首订》:“( )即聿、筆之最初古文。古者篆书用漆,以竹榤为筆, 即象其所制竹榤上劲直下柔歧之形,而加‘又’以著其所以书也。其义当如‘聿’下云‘所以书也’,此言‘手之疌巧’,乃申释从‘又’之意。聿则从 加声,筆更从聿加意。”“聿”甲骨文作 合二二〇六三 合二八一六九 ,像以又(手)持笔形。春秋金文作 ,在 下加短横作区别符号(或为饰笔),为小篆 所承,《说文》以“一”为声符。“尹、聿”形音相近,裘锡圭谓“尹、聿”为一字分化。“彳”指行走,法律、法令制定要以笔书写,颁行天下使人遵行,“律”犹用笔写下来规定人要走的路,故“律”从彳聿声。“律”甲骨文从彳聿声,表示所书写的法律推行,或加义符“止”,亦表示推行。或谓“律”本义为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然十二律所正之音当以笔记录,是音律、乐律所应遵行的标准,也合于“律”的构形理据,可通。

“律”也指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法律、音律皆有规则,故又指规律、规则,《淮南子·览冥》:“以治日月之行律。”法律有制约作用,故又指约束,如严以律己,《韩非子·难》:“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则是皆无贞廉也。”人当遵守法律,故又指遵守、效法,《礼记·中庸》:“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又指依法治理、处治,《尚书·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律乃有民。”孔传:“以法度齐汝所有之人。”又为“律诗”的简称,如五律、七律、排律。又指佛教专守戒律的宗派,如律宗。

象形字。《说文》:“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篆文吕从肉从旅。”本义为脊骨。饶炯《部首订》:“脊骨,谓人背正中节骨,数凡二十四,篆但象其两节者,亦‘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之意,与叠二文、三文为篆例皆取众多义同。”《急就篇》:“尻髋脊膂腰背吕。”颜师古注:“吕,脊骨也。”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皆像两节脊骨相连形,以局部表整体。段注:“吕本古文,以古文为部首者,因躳从吕也。”徐灏《注笺》:“吕之言旅也、众也,谓自项已下脊骨累累然也。”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脊骨颗颗相承而有联系,吕字正象之。”“吕”小篆从肉旅声作“膂”,为形声字。

“吕”也为古代乐律中阴律的总称,《汉书·律历志》:“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又为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国语·周语》:“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又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又晋有吕氏,出于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与?汉有单父吕公,女为高帝后,封临泗侯。又后魏有比邱氏,改为吕氏。”

繁体作“調”,形声字。《说文》:“調,和也。从言周声。”本义指和谐、协调、适合。《周礼·地官·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郑注:“谐犹调也,调犹和合也。”《诗经·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郑玄笺:“调,谓弓强弱与矢轻重相得。”“調”字构字意图指以言语调解纠纷、疑难,“周”指密,贾子《道术》“合得周密谓之调”,故“調”从言周声。

“调”也指调试,调和音调,《礼记·月令》:“调竽笙竾簧,饬钟磬柷敔。”又指调配,《礼记·内则》:“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又指调理、治疗,《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又指训练、畜养,《史记·秦本纪》:“佐舜调驯鸟兽。”又指嘲弄、调戏,《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

“调”又音diào,指选拔或提拔官吏,《汉书·张释之传》:“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也指调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又指征收、调集,《史记·夏本纪》:“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又指戏曲或歌曲的乐律,《淮南子·泛论》:“事犹琴瑟,每终改调。”又指歌曲的谱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又指说话、读书的腔调,如南腔北调。又指字音的高低升降,如高平调、高升调。又指人的风格才情,如格调、雅调,《晋书·王接传》:“才调秀出,见赏知音。”

繁体作“陽”,形声字。《说文》:“陽,高明也。从 昜声。”义为明亮、显明。段注:“暗之反也。”《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阳,明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日照多而明,故谓“山南水北为阳”。《玉篇》阜部:“阳,山南水北也。” (fù),《说文》:“大陆,山无石者。象形。”本指土山崖,同“阜”。“ ”小篆作 ,段注:“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累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甲骨文作 甲三九三六 三·一,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字之初谊, 殆并为山之象形,字与山丘谊同。及后孳乳为数字,乃以丘山象山之数峰并峙, 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尔雅·释地》:“大陆曰阜。”邢昺疏引李巡:“土地高大名曰阜。”《释名·释山》:“土山曰阜。”昜(yánɡ),《说文》“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皃。”义指阳光、光明。桂馥《义证》:“开谓明也。”“昜”为“陽”之初文,段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废矣”,甲骨文作 合三三八七 合八五九二 ,像日光洒下照地之形,李孝定谓从日在丂(柯之初文)上,像日初升之形。金文作 宅簋 叔鼎 ,增 表示日光普照。日光强劲而长养万物,故“昜”有飞扬、长养、光明诸义。“昜”为“陽”之本字,人依山阜而居,房屋坐北朝南,山( )的南面朝阳,日照长而光明(昜),段注“山南曰陽”,故“陽”从 昜声。简化字“阳”只留“ 、日”构形。

“阳”也指向阳的部分,《周礼·考工记·轮人》:“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向阳处因日照而明显,故也指显露、外露,《庄子·达生》:“无入而藏,无出而阳。”由阳光转指太阳,《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太阳能带来温暖,故又指温暖,《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大多数动植物因阳光照射才能存活,故又指活、复苏,陶潜《杂诗》之三:“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由存活引申指人世,如还阳。又指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表面则明显,故又指假装、表面上,如阳奉阴违,《韩非子·说难》:“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rOefCfs4iLcdXQ6jlBHkIUxCewPBHQcNTUXO14SDFlON6pOyTA5cTInhIRFx2q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