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孟》、《庄》心学的特点
——道德心与审美心

由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古代历史上的大变局:在那苦难的时代,战争频仍,政局动荡不安,人民长期陷入生死存亡的极限困境中。同时代的孟子和庄子对于“心”的议题的关注,反映了那特定时代如何安顿生命的迫切需求。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活动的主体,因而可以说,对心的重视也就是对生命的重视。

从文献来看,《论语》谈到心只有六处,《老子》谈到心也只有十处。在这苦难时代的前阶段,孔子把“心”和“仁”作了一次松散的联系 ,老子则把“心”和“虚”作过一次紧密的联系 。孔、老在“心”概念的理解上虽各有特点,可是尚未在哲学领域中形成一个显明的思想观念。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到了战国中期的孟庄时代,对于心的论说才由隐含性的题材发展成为受到热烈关切的哲学议题。

“心”在《孟子》中出现120次,在《庄子》中则出现187次,孟、庄的心学在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孔、老以较为素朴的方式偶尔谈及“心”,直到孟、庄时代才各自发展成独特形态的心学,并汇成一股以关怀生命为主题的时代思潮

战国中期诸侯各国相互侵伐,导致生灵涂炭的惨状,正如孟子所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梁惠王下》)庄子也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孟、庄目击广大苦难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发出如此悲痛的呼声,反映着这样的时代意义:

第一,对于人类处境的反省。在那烽火不息的时代环境中,孟、庄借由心的议题发出了拯救苦难人群的呼声。

第二,在生命关怀的前提下,思考着整体人类精神生活的出路以及个体内在世界的展示。

第三,个体意识的觉醒,唤起价值主体的重建。由各自的学说出发,孟子着重在道德意识的发扬,庄子则关注于人类精神生活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以及由此种自由精神所透露出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怀。

处于古代文明“轴心时期”的孟、庄,开创了心学的两大领域——孟子所开辟的道德领域和庄子所开拓的审美领域,它们在古代文化史上交相辉映。他们以不同的理想诉求,企图实现以道抗势的理想:孟子是在各国间奔走呼吁,期望继承孔子以道德治世的理念,由是打开了一条士人入仕的路途;庄子则塑造了一个独特风格的文人传统。两种理想表现出不同的途径,在精神生活中,一个是道德意识的阐发,一个则是审美意识的高扬,两者如何进行对话,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议题

学界有关孟子心学的讨论很多,而关注庄子心学者罕见。本文以《庄子》内篇心学为题 ,诠释其开放心灵与审美心境。 cXXC00k/drv/fZNHg9EkKu07zk4k5EJyVo25Yidmy56prjwBBsOAoBBCOrai0q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