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章

【题解】

本章主要是对第一章中的辩证思想做进一步阐述,并初步把这一辩证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本章的前半部分着重阐明了普遍存在于社会、自然中的辩证关系,如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有高则有下等,然后老子就把这种辩证思想引入政治、处世实践中。既然美与丑、有与无等相互对立的东西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存在,那么在社会领域里,无为和无不为、教和不教、居功和不居功这些相反的东西也一定如此。既然没有“无”就没有“有”,那么没有“无为”,自然也就没有“无不为”;没有占有,自然也就没有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译文】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话,那么丑陋的东西就显露出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事情是善良的话,那么不善良的事情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在相互对立中得以形成,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产生,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前和后在相互对比中得以出现。

因此圣人所做的事情就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的干涉,圣人推行的是不用语言的教育。圣人顺应万物的生长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要求它们的回报,建立了功劳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圣人从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功劳。

【解读】

圣人之所以“行不言之教”,原因有二:第一,是对“道可道,非常道”的实践。既然最高真理不可言说,那么即使口才最好的老师,他的语言教育充其量也只能是二流的教育。第二,该命题也含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心口不一、言行脱节是教育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的确有实践“行不言之教”的实例。《庄子·德充符》记载: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鲁国王骀的弟子与孔子弟子一样多,而他无论何时何地从不给人以言语教诲,却能够使弟子们空怀而来,满载学识而归。这就是“不言之教”。如果说《庄子》多寓言,那么《晋书·隐逸列传》记载了一则真实的“不言之教”的故事。晋代道家学者张忠隐于泰山,他“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无琴书之适,不修经典”。他带了一批弟子,使用的教育方法是:

其居依崇岩幽谷,凿地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去忠六十余步,五日一朝。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

张忠每五天才教授弟子一次,而且一言不发,让弟子们看看自己的形体就可以了。这种教育方法是独特的。然而这位行不言之教的道士受到前秦朝廷的极大尊重,被苻坚召至长安,归来时,死于途中华山。所以他临死时感叹说:“我东岳道士,没于西岳,命也,奈何!” 6LCaHpkI2xxpkEgAvcVDFCZtLViDIIqJcUG5n6eKTEqLyInN0aGNOdfXv+HW2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