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章

【题解】

本章为《道德经》的主旨所在,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认为“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本章提出了哲学的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是本体论。本章开门见山地摆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道,同时指出道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必须自己用心去体悟。第二是方法论。本章提出“无名”与“有名”相对立而产生的辩证观,这一辩证观可以说贯穿于《道德经》全书,成为老子处理一切事务的指导思想。第三是认识论。本章认为,只有保持清静无欲的心态,才能够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还指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及其重要意义。这三个重要问题,我们分别在“解读”中加以详述。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能够用来称呼的具体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空虚无名的空间,是天地得以出现的开始;真实有名的基本物质,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清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观察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经常处于多欲状态,就只能看到空间和万物的一些表面现象。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可以说都是非常奥妙的。如果能够反复不断地去探索它们的奥妙,那么就能够打开通向天地万物奥秘的大门。

【解读】

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

要想讲清楚这一道理,我们首先要讲清楚《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道”和“德”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这也是《道德经》命名及老子所开创的学派被称为“道家”的原因所在。

我们今天讲“道德”,老子也讲“道德”,但二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我们今天讲的“道德”只是老子“道德”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其权威超过了上帝、鬼神,因此老子开创的学派被称为“道家”。“道”的本义是道路,人们从某地到某地,必须通过某一条道路,否则,就无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的道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遵循某一种规律、原则,否则就无法成功。于是在词汇比较贫乏的古代,老子就把道路的“道”拿来作规律、真理、原则等含义来使用。“道”是天地间所有规律、真理的总称。我们必须说明,老子所讲的规律同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虽然在概念上一样,都是指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但在阐述规律的具体内容时,却有很大不同。除了自然、社会规律外,老子还把一些伦理道德、甚至一些与规律相违背的东西也视为规律,这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谓的“德”,就是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德大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天的德。万物一旦产生,就必定具备自己的本性和本能,比如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喝,这就是人的最初本能。而这个本能,老子认为就是道赋予的。二是指后天的德。道是客观存在,人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得道,然而人们又不可能把所有的道全部掌握,那么已经被人掌握的这一部分道就叫作“德”。

“道”是所有规律的总称,是整体,是客观存在;而“德”是指具体事物的规律、本性,属于个别。我们打一个比方:“道”好比长江的水,浩浩汤汤;我们去喝长江的水,只能喝取其中很少一部分,而喝到我们肚子里的那些水就叫作“德”。所以古人说:

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从大道那里得到的、属于个人所有的那一部分就是“德”。简言之,“道”是整体,“德”是部分;“道”是客观的,“德”是个人的。因为“德”是从“道”那里得来的,因此二者的内容又是一致的,这也就是《道德经》二十一章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作为所有规律的总称,其内涵就显得异常的丰富深奥、微妙复杂,所以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庄子和佛教也认为难以用语言表述大道和佛教真理,就是因为“言不尽意”。“言不尽意”的意思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思想、情感,而是说语言不能完全地、彻底地表达清楚思想、情感,特别是真理中的精髓部分和感情中的细微体验,用语言根本无法讲清。这一看法符合事实。

相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语言显得非常贫乏;相对于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变化,语言又总是滞后的。因此语言无法把人们的每一个生活、感情细节都精确地表述出来。唐代僧人道明在六祖慧能的启发下悟了佛理,他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是: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五灯会元》卷二)

这一比喻简明、通俗,却十分恰当。一个人饮水,他只能大约地告诉别人这水“冷”“热”或“稍冷”“稍热”或“很冷”“很热”,至于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饮水者无法表述,听者也无从知道。为了说明语言的贫乏,宋代克勤禅师有一首更为形象生动的诗:

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五灯会元》卷十九)

悟道后的感受就如同男女幽会时的感受一样,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且奇妙无比。而这种各不相同、奇妙无比的感受只能当事人自己知道、体味,无法用语言表达给别人听。

既然语言无法完全、彻底地表述人们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细节,那就只能采取别的办法,《庄子·田子方》中有一个“目击道存”的故事: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温伯雪子是孔子极为钦佩的学者,但二人见面后却一言不发,这是因为孔子与温伯雪子之间所交流的那种“道”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只能用目光传递。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禅宗出现以后,对无言境界也异常重视,《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了一个著名的且带有诗情画意的故事——拈花微笑: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同孔子与温伯雪子一样,佛祖与迦叶之间只能用拈花微笑来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要交流的思想太微妙,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正因为摩诃迦叶独得佛祖教外心传,所以被禅宗奉为一祖。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递到菩提达磨,菩提达磨被尊为西土(印度)二十八祖。后来达磨来到中国,面壁少林,被奉为东土(中国)禅宗的初祖。

正是因为最高真理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其后的许多学者和禅师就拒绝用语言教学,拒绝回答有关最高佛理是什么的提问:

洞山(良价禅师)却问:“如何是古佛心?”……师(兴平和尚)曰:“若恁么,即问取木人去。”(《五灯会元》卷三)

问:“如何是祖西来意?”师(居遁禅师)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为什么拒绝回答,这些禅师的回答有点故弄玄虚,文益禅师的回答则比较实在:

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文益禅师语录》)

“第一义”是最高佛理,而最高佛理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所以,只要一张口去解释“第一义”,就不可避免地落入第二义。禅宗把这种情况叫作“鸦啄铁牛,无下口处”(《五灯会元》卷十七)。

语言讲不清佛理,于是就只好使用动作。所以禅师们常常用棒敲口喝、拳打脚踢、竖指头、立拂子等动作作为启发后学的方法。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指头禅”的故事:

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又无对。

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也。”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

师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灭。(《五灯会元》卷四)

伸出一个指头,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天龙和尚用一个指头去回答比丘尼的“三匝”还多少可以从中索解出一点含义的话,那么后来的俱胝禅师无论见到什么样的人,无论别人提什么问题,他都竖起一个指头,并如此坚持终身,就多少有些故弄玄虚之嫌。关于“一指头”表示什么,后代禅师已有分歧,多数人认为它表示“万物一齐”“不分别”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最高真理无法用语言彻底表述清楚,就连一些普通技能,也是如此。《庄子·天道》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造车轮。轮扁就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都是古代圣王的书。”轮扁认为他读的不过是一些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桓公听后非常生气,轮扁解释说: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轮扁从无法把自己得心应手的制轮经验用语言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以此推论出,古代的圣王也无法把自己得心应手的治国经验用语言传授给齐桓公。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无论是最高真理,还是普通技能,都需要学习者亲自去体悟与实践,仅仅靠书本、语言,无法掌握其中的奥妙。

关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两句话涉及中国古代万物生成的理论。古人认为,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宇宙间一片混沌之气,这种混沌之气叫作“元气”。随着时间推移,“元气”中又清又轻的气逐渐上升,慢慢形成了天;而元气中又浊又重的气逐渐下降,慢慢形成了地。而天地的中间就形成了一片巨大的空间。所以说,只有有了这片空间,才会有天和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名(空间),天地之始”。天地形成之后,天气(又称阳气)下降,地气(又称阴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互交融,于是就产生了万物。

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老子认为“有无相生”(二章),没有一个对立面,就没有另一个对立面。而天地万物作为“有(物质)”,是在与“无(空间)”相对立中显现的。没有“无(空间)”,也就没有天地万物,所以说天地万物始于“无(空间)”。但绝非“无”能生“有”,在纯粹的虚无之中能产生万物,这无论对古人还是对今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老子紧接着说:存在的基本物质,才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如有人认为是阴阳二气相互融合产生万物,有人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杂而产生万物,实际上五行也是来自阴阳二气。

许多学者把老子的“无”同“道”等同起来,认为“无”就是“道”,这是不对的。老子之所以重视“无(空间)”,是因为他看到一切事物都依赖于空间这一对立面才有存在的可能,认为只有有了空间,才会有天地万物。《道德经》十一章专门阐述“无(空间)”的作用,可参阅。

老子特别重视“无”的作用,主要是为其政治、处世思想寻找理论根据,因为以此类推开去,那么只有“无为”,才会有“无不为”(三十七章);只有“无私”,才能“成其私”(七章);只有“不争”,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另外,“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二十八章)等主张也都是建立在这一辩证观点之上的。

可以说“有无相生”这一辩证思想,贯穿了《道德经》全书。

为什么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家提倡清静无欲,认为如果一个人多欲,那么他在认识事物时就会受到这种主观欲望的干扰与蒙蔽。而只有那些没有个人欲望、内心虚静的人才能领会到宇宙间的真谛。所以老子在十六章中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知常”,才算是“明”。这与老子一贯主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是一致的。

庄子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一个人欲望越深重,他的天然智慧就会越浅薄。关于欲望对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列子·说符》有一个故事: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从前有一个齐国人特别贪恋黄金。在一个赶集的日子,他一大早就穿戴得整整齐齐去市场买东西,当他路过金店时,被灿烂的黄金给吸引住了,他脑子一热,不顾一切,抢了一把黄金就跑,结果很快就被抓住。官员在审问他时,百思不得其解,就问他:“赶集的日子,人这么多,你怎么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抢别人的黄金呢?”此人回答:“当我伸手抢黄金的时候,眼里根本没有看到人,只看到了黄金。”对黄金的贪欲,使这个齐国人面对满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视而不见。 ZsI7bA14SMYjv26CECg8BfVjtWvcwQGw9rjQilUKvh/voe1n9ACoEya/2LZGq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