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章

【题解】

本章主要提出了三项治国措施:不尚贤,虚心实腹,无知无欲。这些措施,有的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和启发意义,也有的稍显偏颇或不合时宜。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译文】

不要崇尚、重用贤人,百姓就不会去争夺美名;不要看重贵重难得的金银财宝,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事物,百姓的心就不会被搅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原则是:减少百姓的杂念,填饱他们的肚皮;降低百姓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多少知识和欲望,使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敢按照主观意愿去为所欲为。执行无为的政策,天下就会安定太平。

【解读】

老子为什么反对“尚贤”?

包括儒家在内的多数人都主张“尚贤”,而老子反对“尚贤”。为什么呢?《韩非子·二柄》解释说,一旦君主提倡重用贤人,真正的贤人未必就去出仕,而那些不贤的人为了名利权势,就投君主所好,把自己假扮成贤人的模样,一旦大权在握,这些人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为所欲为,危害国家和百姓。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如隋唐时代喜欢重用隐士,一些一心当官的文人就把自己打扮成不愿当官的隐士,以便引起朝廷的关注。卢藏用就是其中一例。《大唐新语》卷十记载:

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

卢藏用就是靠隐居终南山当了大官,所以当司马承祯要归隐远方时,卢藏用就建议他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而司马承祯则讽刺说:“根据我的观察,隐居终南山,那可是一条当官的捷径啊!”从而为我们留下“终南捷径”这条成语。《旧唐书·卢藏用列传》说,卢藏用进士及第后,没能迁升,于是他辞去小官职而当了隐士。他把自己隐居的地点选择在紧靠长安、洛阳二京的终南、少室(嵩山)二山,因此被当时人讥讽为“随驾隐士”。后来他因隐居而出了名,被朝廷召入京城,转身成了朝廷要员。他当隐士时,“有贞俭之操”,骗取了好名声;当官以后,“赼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受到世人的讥讽,后被流放岭南。司马承祯的话可以说是有的放矢。

卢藏用走“终南捷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在他之前的杜淹在这条路上却栽了跟头,《旧唐书·杜如晦列传》记载:

(杜)淹聪辩多才艺,弱冠有美名,与同郡韦福嗣为莫逆之交,相与谋曰:“上好嘉遁(隐士),苏威以幽人(隐士)见征,擢居美职。”遂共入太白山,扬言隐逸,实欲邀求时誉。隋文帝闻而恶之,谪戍江表。

杜淹是唐初名相杜如晦的叔叔,他看到苏威因当隐士而受到隋朝廷的重用,于是也跑到终南山(太白山为终南山最高峰)里去当隐士,由于没有伪装好,被隋文帝抓住了尾巴,结果被流放到江南去戍边。

贤人还是要重用的,但老子“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一命题的提出,也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他提醒人们:在重用贤人时,一定要仔细考察,防止那些伪善者的欺骗行为。

关于“不见可欲”。

《汉书·张释之传》记载,有一次,汉文帝率领慎夫人及大臣一起来到自己修建中的陵墓——霸陵,让慎夫人弹琴,他自己伴琴声而歌,歌声非常凄凉。然后,他与大臣有这样一段对话:

(文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

文帝看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就对大臣们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材,再用陈漆搅拌苎麻丝絮灌注其中,别人就无法盗墓了。”大家都表示赞同,只有张释之回答说:“如果墓中有让人想得到的东西,即使用熔化的金属灌注南山,别人依然可以盗挖;如果墓中没有什么让人想得到的东西,即使不用石棺,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由此可见,“可欲”不仅会为自己带来伤害,还会诱发别人犯罪,这对别人也是一种间接伤害。

据报道,西欧有一城市,城中有一十字路口,此处虽然繁华热闹,但交通一直顺畅。然而从某天开始,此处不断发生交通事故。交警很奇怪,便进行实地勘察。交警发现,原来是从那天开始,有人在十字路口的旁边竖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而广告牌上画的是一位十分美丽的女孩,司机路过此地时,便分散注意力去欣赏女孩,因此交通事故不断。于是交警强制拆除了这一广告牌,“可欲”没有了,这里的交通又恢复了顺畅。《吕氏春秋·为欲》对“可欲”使人心乱的情况,有一个生动的比喻:

群狗相与居,皆静无争,投以炙鸡,则相与争矣,或折其骨,或绝其筋,争术存也。

一群狗本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只因有人向它们投喂了一只“可欲”的烧鸡,群狗便开始相互撕咬,打得不可开交。

“可欲”往往是一些好的东西,美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多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美味、美物、美事、美景等等,向来被视为有用之物,然而却有人从中看到了极大的害处。明朝人吕坤在《呻吟语·养生》中反复提醒自己要远离“美”,并把自己的住室题名为“远美轩”。为什么呢?他回答说: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予有一室,题之曰“远美轩”,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猩猩见酒不见人。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一淡,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夫能知困穷、抑郁、贫贱、 轲之为祥,则可与言道矣。

吕坤讲得十分明白,他不是不爱美的东西,正是由于太爱了,所以才主张“远美”。这说明吕坤是一位比较明智的人。古代书院一般都坐落在远离闹市的地方,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于“虚其心”的益处。

老子的“虚其心”,就是把心中的各种欲望和杂念(如害人之心)清除掉,使心处于一种虚净的状态。有了这种虚净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我们与人相处,而且即使一人独处,这种心态也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虚心”有利于我们与人相处的问题,庄子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比喻,这就是“虚舟效应”。《庄子·山木》说: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褊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庄子说,当我们乘船过黄河时,一只空船从上游来撞我们的船,即使我们的性格暴躁,心胸狭隘,我们也不会生气,因为这只空船是“虚其心”的,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如果撞我们的船上有人,我们就会大声呼叫对方避让,对方一再不回应,我们就要骂人了。这当然是比喻,所谓的“虚舟”,就是“虚心”,就是没有主观成见和害人之心。对于一个“无心”的人做出的“无心”之事,又有谁会去计较呢?这也是《庄子·达生》中说的“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即使狠毒之人,也不会怨恨落下砸伤他的瓦片,因为瓦片是“虚心”的。

“虚舟心态”不仅有利于我们与别人相处,即使一个人生活,这种心态也是非常有益的,能使自己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记载:

伯父君谟,号“美髯须”。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于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适有间。凡事如此。

蔡君谟有一把又长又多的胡须,一次宴会,宋仁宗偶尔问他:“您的胡须这么美、这么长,晚上睡觉时,您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还是放在被子的外面?”蔡君谟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他此前根本没有关注过这一问题。宴会结束回家,晚上就寝时,他突然想到皇上提的这个问题,于是就留意胡须放置的位置,结果无论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他都睡不踏实,折腾了一宿没有睡好。蔡君谟过去“虚心”时,无论把胡须放在哪里,他睡得都很安稳;一旦留心放置胡须的位置,竟觉处处不妥,以至于彻夜难眠。因此,许多文人对“虚心”表示了极大的欢迎。白居易有四句诗:

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达理二首》其一)

一个人无法违背命运的安排,只能按照命运的指令过完自己的一生。但命运对一个“方寸(心)如虚空”的人同样无可奈何,因为“虚心”之人,随遇而安,无可无不可,高官厚禄无法使他欣喜,穷困潦倒无法使他悲伤,命运无法给他带来丝毫的痛苦。从这个角度讲,命运也拿他无可奈何! T7UNqsFmTLuek7T+9a1gZdkqPDEbCpHyxhhlwKNkbc4InQUQE3XmUsl2IP4hUN6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