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哲思之道:中國與世界的相遇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綜述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中國組委會
秘書處

作爲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跨文化哲學專業會議,世界哲學大會在文化開放、哲思交流的理念之下,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哲學交流的主要平臺,也被稱爲世界哲學界的奥林匹克盛會。

2018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哲學大會是這一跨文化的專業哲學學術大會第二次在亞洲、第一次在中國舉辦,此次大會由世界哲學團體聯合會(簡稱FISP)、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廣泛邀約了全球各個區域的領軍哲學家和哲學工作者參與大會。充分體現了文化多元主義的價值取向,也體現了哲學思考的多樣性和共通性。

此次世界哲學大會開創了其百年歷史以來的衆多第一:第一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有超過6000人的參與,第一次有超過5000篇論文投稿,第一次有超過1000場的各類活動。反思議題的多元性、學術對話的開放性及文化傳統的豐富性,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全球化時代哲學研究發展的趨勢,不斷突破西方哲學的話語閾限,體現歐美、亞洲、非洲及南美等不同文化語境中的哲學思考的差異性,並且在差異性中找到對話的理性空間,從而體現更具包容性的哲學反思和理論建構模式。

此次世界哲學大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第一次以中國傳統哲學的反思範式和議題框架設定主題,此次大會以“學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爲主題,一方面凸顯了中國傳統思想和哲學在全球化時代的獨特話語價值,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以人爲中心展開的哲學反思在面對人類共同挑戰的過程中所體現的哲學家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這一主題强調,哲學的反思和圍繞人的關切爲中心展開的思想建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活躍的進行時,不斷以更幸福的未來生活與更有秩序感的世界爲目標進入哲學反思。更爲重要的是,“成人”是一種自我完善的自覺和倫理責任,用哲學反思聯結生活與思想,以生活激活思想、以思想塑造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説,“成人”既是一種思想挑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大會的内容上看,大會報告、主題演講、分論壇及圓桌會議都以不同領域的專業哲學視角,圍繞着“學以成人”,融入從傳統到未來、從個體到群體、從精神到自然等不同層面,體現了哲學的詮釋空間和理論潛力。在一種全球化的語境中,特别是以文化與民族之間的利益和價值衝突爲基本底色的世界現實中,集合全球哲學家圍繞“學以成人”爲主題展開以多元、包容,乃至和諧爲目標的思想對話,其意義何在?這樣的對話和思想的激蕩在多大程度上有達成目標的可能性?顯然,對於作爲持續追問和探究的哲學活動而言,目標的達成與過程的開放同樣重要。哲學學術的討論不能完全無視現實的關切。“學以成人”體現的就是哲學反思的責任感和現實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於人的哲學方式不僅是方法,更保證人的開放性,也是每一個個體在當下的責任。成人不僅是目標,更是過程。以個體和群體的人爲出發點和目標的反思是全球化時代以共識爲基礎完成跨文化和跨區域共同體建構的前提。

“學以成人”作爲主題和出發點,可以讓哲學界理解反思的責任及其實踐價值。全球化語境作爲這種反思的底色,就必然要求對多元反思範式的接納和包容。從某種意義上説,能够産生一種多元包容的世界哲學圖景,需要兩個看似矛盾的前提:一方面,人類作爲一個群體有着共同的關切和挑戰;另一方面,每一種自足的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顯然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差異可能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世界圖景。我們應該承認任何文化傳統和思考範式面對共同關切和挑戰時提出的解決方案都不存在天然的價值優先級。

更爲重要的是,世界圖景的複雜性並不僅僅來自文化的差異,更來自人和人類的生活世界本身的動態性和複雜性。不妨説,多元和差異化的世界圖景與反思範式是來自生活和人自身開放性的必然要求。有了這樣一種基本的共識,“學以成人”這一主題就可以在全球化時代凸顯出哲學反思的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的意義就在於以下兩個並行不悖的方面:其一,不斷融入差異化、多元化的傳統和哲學視角,用反思理解世界的多樣性,拓展哲學的當代價值——以非衝突的方式化解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和矛盾;其二,中國哲學的問題框架和反思主題凸顯了中國話語的當代價值,用全球化環境中的中國話語的發現與建構來激活中國思想傳統,傳統的活力爲中國哲學的發展和文化價值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思想與世界哲學的相遇,並不是簡單的中西交流,而是在全球哲學圖景中展開的,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不同文化傳統中的哲學思考的整體匯聚。這既是哲學專業理論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應該説,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最爲棘手的應該是高速信息化和貿易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流爆發性增長造成的文化乃至價值觀的衝突。與此同時,文化的差異和價值觀的衝突還背負則近代以來的殖民主義及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包袱。從價值融合到文化認同,不同的文化面臨完全不同的挑戰,也不得不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與問題。從這個角度説,理解世界就是要認同多元和尊重差異,而在多元和差異的基礎上,中國思想的話語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凸顯。簡言之,世界哲學大會是用反思理解世界,以對話發現中國。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開幕式於2018年8月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書記林克慶,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主席Dermot Moran教授,秘書長Luca M.Scarantino教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出席會議的還有第二十四届哲學大會組織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代表,國内外傑出哲學及人文學者代表,以及參加此次世界哲學大會的數千名哲學家和哲學愛好者。

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主持,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FISP秘書長Scarantino教授、FISP主席Moran教授,及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先後致辭。北京大學林建華校長在致辭中回顧了北京大學哲學學科百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及學術特色,並解讀了“學以成人”這一主題與大學教育之間的密切關係。Scarantino教授回顧了哲學大會的籌辦過程及學術傳統,闡釋了哲學反思與時代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强調了哲學的當代性和現實性特徵。Moran主席則梳理了當代哲學學術發展與人類面臨的挑戰之間的密切關係,强調了哲學在當代的責任及價值。陳寶生部長向與會代表介紹了中國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戰略,强調文化和哲學教育在中國基礎和高等教育中的獨特地位,並期待全球範圍内的哲學專業發展爲人文主義的發展和跨文化的互信提供堅實的基礎。嘉賓們對世界哲學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對世界哲學大會促進各位哲學和人文學者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交流,加深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相互瞭解,以哲學反思應對當下和未來人類共同的挑戰,提出了熱切的期望。

大會收到5000多篇論文投稿,涵蓋了哲學及以哲學爲中心的人文及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從參會人數、投稿論文數量及會議的場次等看,本次大會都是世界哲學大會一百多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盛會。大會會期爲一周,從8月13日到8月20日,包括全體大會、專題論壇、邀請講座、分組會議、圓桌會議、特邀會議及學生專場等在内的不同類型的學術活動的總數,超過一千場次。同時,大會匯集了當代全球最知名的哲學學者,來自121個國家的著名哲學家帶來了全球不同地域文化和思想傳統的哲學思考。在開放的交流中構建世界哲學與人文學術的最新圖景,爲全球化時代的人文學術構建更大的話語空間,從而體現哲學思考在當代世界的重要價值。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中,不同類型的研討主題涉及了哲學的各個領域。從十分技術性的邏輯與數學哲學,到專業性十分明顯的心靈和認知哲學,直至與當下文化緊密關聯的後人類與藝術哲學等,呈現出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哲學思想的碰撞。當代哲學反思需要面對的複雜問題很多,特别是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全球化和高度工業化環境下,國家之間,乃至文化傳統之間的衝突帶來的普遍的不穩定性,文明的衝突本質上是價值觀與文化認同的差異。哲學反思如何應對文化之間的潛在差異,並且保持文化之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成爲重要的挑戰;其二,高度的物質文明和器物發展的背景下,人應該如何與自然界以可持續的方式共處,在保護自然界的同時完成自我保護,也是一個哲學性的課題;其三,哲學應該如何應對後現代的境況並保持哲學思考的專業性與現實性之間的平衡。既要避免出現少數人才能理解的技術性哲學遊戲,也要避免出現無界限的庸俗哲學。哲學應該如何在文化圖景與生活世界中保持應有的價值也是哲學家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其四,當下的科技發展、生態環境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内涵模糊性。在過往的叙述中必然存在的人的生理性局限——死亡、體力與智力的界限,乃至存在形態的局限——人機結合與機器人——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人工智能(AI)和生物技術的成果正在不斷挑戰傳統。對於哲學研究而言,這些挑戰的核心在於他們一方面在實踐意義上不斷突破關於人的本質理解的傳統圖景,另一方面又凸顯了在不斷突破中保持與傳統圖景一貫性的重要意義。换言之,在人的内涵不斷模糊的同時,捍衛人的獨特性及其本質屬性就變得越來越迫切——這從另一個視角體現了傳統在面對當下挑戰時的重要性。

在本次世界哲學大會上,文明差異、生態環保、哲學的當代價值和現實關切、人類與後人類、超人類主義及生物倫理學的討論都體現了哲學反思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高度敏感,也凸顯了哲學如何通過回到傳統回應科技發展的挑戰。

在八天的密集學術議程、深入的學術交流和豐富的文化活動之後,與會的數千名代表於2018年8月20日下午參與了在國家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閉幕式,爲本次世界哲學大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由全體大會、專題會議、捐贈講座、分組會議、特邀會議、圓桌會議、協會會議、學生專場在内的超過千場的學術討論構成了本次大會學術交流的主體。與此同時,本次大會也有豐富的場外活動: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數十家學術出版社共同組織的哲學書展,持續一周的北京大學校園參觀活動,多樣豐富的北京城市與文化觀光活動,由動畫長片、雜技表演和中樂表演構成的文化活動,以及在會後還將持續開放的多天的中國文化特色體驗活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它們爲本次大會的參會學者提供了在學術交流之餘全面瞭解北京大學、北京城市歷史文化以及中國文化的機會。

由著名的馬克思哲學專家、FISP前任主席William L.McBride教授擔綱主講的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特别講座是本次大會最後一項正式學術議程。隨着正式議程的落幕,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迎來了閉幕式。由FISP新任主席Scarantino教授主持的閉幕式在北京大學民樂團和中樂學社的同學精彩的中國古典音樂表演中開始:通過簡短的視頻回顧了大會過程之後,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北京大學杜維明教授、FISP新任主席Scarantino教授、FISP前主席Dermot Moran教授等嘉賓先後致辭。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代表主辦方北京大學及中國組委會回顧了本次大會的過程和成果,並感謝了FISP的支持、與會學者的參與,以及會務團隊及志願者的高效工作和貢獻。杜維明教授則回顧了本次大會的緣起及籌辦過程,並强調,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哲學對話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新任FISP主席Scarantino教授向主辦方及會務工作表示了感謝,簡要評價了此次大會的主要成果。他指出,哲學反思應該面對不同時代的挑戰,從而體現哲學面向人類未來的不可或缺的理性價值。FISP前任主席Dermot Moran教授則强調了哲學在中國的發展對於全球哲學發展的重要價值,並指出,未來哲學發展的趨勢是建構一種跨文化的多元化哲學圖景,因此西方哲學也應加强對中國哲學傳統和思想智慧的關注。閉幕式期間,Scarantino主席還正式宣布了新當選的FISP指導委員會成員名單,並宣布2023年的世界哲學大會將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召開。

FISP一直堅持的基本宗旨便是在專業的學術和開放的反思間尋求平衡——嘉賓們的致辭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對世界的追問和反思,是人類共同具有的理智能力的體現。對任何人的反思都保持開放與包容便是對這一理性能力最好的尊重。與此同時,作爲一種嚴肅且嚴格的學術工作,哲學反思要求所有哲學學者在學術傳統和反思規範中展開細緻、全面、堅實並可交流的討論,拒絶任何一種獨斷與自我宣稱。從這個意義上説,世界哲學大會的開放與嚴謹是並行不悖的。

作爲首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哲學大會,此次大會也爲中國提供了一個向世界集中展示傳統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厚底藴及當代中國哲學與人文學術研究成果的舞臺,也是構建全球化人文學術共同體中的中國人文學術話語體系及理論方法的重要機遇。中國的哲學學者通過廣泛地參與各項活動,與全球同行展開對話的方式向全球哲學界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對哲學的獨特理解。因此,本次哲學大會不僅推動了全球哲學學術共同體就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展開深入討論,也加强了世界與中國之間在哲學學術與文化等多方面的相互理解,更向全球哲學界展示了中國哲學、文化傳統的深厚與廣博。

大會的各個環節中都凸顯了中國思想傳統和當代中國的特色元素。其中不僅有聚焦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王陽明講座”,更爲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專門增設了紀念講座,分别邀請著名的儒家學者杜維明及FISP前任主席、著名馬克思哲學研究專家Mcbridge發表演講。更爲重要的是,在大會的各個環節中,中國學者及其代表的哲學傳統將廣泛地參與不同論域、不同論題的哲學討論,爲全球哲學討論的當代話語提供來自中國的思想資源和反思視角。與此同時,來自南美洲、非洲及澳洲等不同地域的哲學家們更體現了世界哲學大會的多元性和全球性特徵。更豐富的視角和更廣泛的議題,使得哲學反思成爲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正如陳寶生部長在致辭中提及的,强調“和而不同”、“成己達人”、“自然無爲”的中國傳統思想將爲世界哲學的發展提供更開放和包容的理性空間。世界哲學大會的召開也將推動中國與世界的相互理解,促進中國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

對中國哲學獨特性的理解不僅體現爲理論的梳理,更體現在面向實踐和現實挑戰的分析。新加坡的Tan Sor-hoon教授嘗試説明如何建立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儒學,從而讓儒學成爲多元文化中具有活力和積極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德國哲學家Hans Lenk教授則從實踐倫理學的角度,以“仁”的概念爲橋樑貫通古代與現代視域。在他看來,“倫理學主要是一種關於具體生活以及其中展現出來的實踐性決斷即關於我們良心的決斷。這一決斷是在一種關於任何其他人類以及進入責任和行動可觸及範圍領域之内的任何其他生命的總體性觀念之下做出的”。倫理行爲的實踐性和具體感,讓中國哲學的實踐面相的價值得到了凸顯。

作爲中國哲學傳統中最爲重要、最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道家哲學也是此次世界哲學大會中最活躍的研討領域。數十場相關主題的研討會和學術交流,囊括了當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道家哲學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廣泛的議題涉及了哲學的各個專業領域和關鍵問題,充分體現了道家哲學的思想跨度和反思深度。由此,此次大會也大大推進了全球範圍内道家哲學的研究,進一步凝聚了道家哲學的學術共同體。在世界哲學大會的平臺上,道家哲學已經不是一個專屬於中國的哲學思想資源,而是一個多語種、多文化視角的哲學領域,其中涉及對自然、人、社會與歷史的全面反思,也觸及認知、心靈、情感及倫理、審美等不同領域的獨特視角。道家哲學並不只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不斷拓展的哲學反思範式和話語體系。

擴而言之,正是通過不同哲學思考視角的綜合和融匯,中國哲學傳統的範式和特點才得到了新的詮釋,從而可以成爲面對當下挑戰的思想資源。與此相對,通過哲學圖景中的中國元素及其價值的凸顯,中國哲學的活力也成爲中國思想話語的堅實基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學大會不僅把世界哲學帶到了中國人的面前,也通過中國推動了世界哲學的進一步開放。更爲重要的是,在世界哲學學術的核心舞臺上全方位地論證了中國話語和思考方式的當下價值和持久活力。

無論是對於第一次與中國相遇的世界哲學大會,還是對於第一次迎來全球主場的中國哲學界而言,本次大會都具有歷史性和標誌性的意義。從哲學學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的角度來説,本次大會是中國與世界之間對話和相互理解的一座里程碑。正如本次大會的主題“學以成人”指出的那樣,自我的完善、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哲學反思之間的對話,從本質上説,都永遠在進行中。我們只有在與傳統和他者的對話中相互激發、不斷創新,才能够保持學術反思的活力。 GBjX6Cw+G/EVhUODK/2oPSPXAi6WF3Vj5hMOLYwiN6T2yQhji7iQ/e4y1zuCKE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