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医学具有其独特的哲学基础、基本理论体系、诊疗实践和教学模式,以及研究范式,并在学科自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成长最关键的环节则是“读经典,跟明师”。正如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中指出:“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

中医古籍传载了中医学术发展的主要成果,是发掘中医诊疗特色优势的巨大宝库。古代医家在勤求古训、精研理论的同时,努力学习前贤的证治方药针术经验,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迅速提高了他们的诊疗能力。不过在某些时候,若非师授家传,要获得高水平的中医典籍,并非易事。如中医大家孙思邈就在《千金要方》中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感慨。今天,中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获取中医典籍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困难。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现代中医文献日益增多,如何更有效率地发掘现代文献和古籍中的知识,加以学习利用,成为了中医临床工作者新的挑战。

目前,专病专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形成与巩固,成为了继续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有力抓手。同时通过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视角认识疾病,围绕临床关键问题,优化主攻病种的诊疗方案,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临床路径,提高临床综合服务能力,解决群众关注的健康问题,是各中医院、中医专科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工作者实践和发展循证中医学的历史任务。

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体现着循证医学的理念,只是并未把这种理念完全清晰地表述出来。循证医学创立人之一Dr.David L.Sackett在《循证医学:如何教学与实践》中指出:循证医学理念起源于中国乾隆年间的《考证》一书。宋代的中医古籍《本草图经》中就已经描述了验证人参真伪的人体试验方法。景方建、刘志杰等通过对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汉传中医的深入研究,从中医学的证据筛选、推荐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汉传中医是最古老的循证医学;现代研究循证医学,不承认和参考中医古代综合循证医学理念是不诚实也不现实的”。而近年来,国内外循证中医学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大量文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

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临床关键问题的处理原则和解决措施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文献研究是证据的主要来源之一,文献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是制订诊疗方案的关键环节。专病专科的现代中医文献中不乏名医大家的真知灼见,设计严谨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报告,以及行业学术组织的标准方案,但从方法学上看,高级别证据来源相对仍比较匮乏,因此进行现代文献研究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古籍研究,寻找补充证据。从古文献宝库中挖掘专科专病诊疗过程相关的内容并加以整理,不仅可为诊治疾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寻找和评价古籍证据,增强诊疗方案制订过程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使诊疗方案具备和凸显中医特色优势的目的。

众所周知,葛洪《肘后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的记载,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国际公认的一类新药青蒿素的研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青蒿一握,切,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有效的方法,在青蒿素发明之前并没有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疗疟疾时的普遍选择。这一事实警醒我们,古籍中尚有许多珍宝,有待认真发现、甄别、验证,并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肩负的发挥中医优势、保护人民健康的伟大使命。

广东省中医院历来重视专病专科建设,把“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作为医院和专科建设的最高目标。在卫生保健领域,广东省中医院开展临床路径、中医健康辨识和促进等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本丛书以此为基础,归纳整理了多个专科专病诊疗相关的中医古今证治文献内容,可作为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单位的参考工具,也可作为医学生或对中医学感兴趣之人的读物。

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国内诸多知名教授、专家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谨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诚然,中医古今文献浩如烟海,临床研究日新月异,虽然该丛书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但仍未能包罗万象。另外,丛书是从专科临床实践角度出发进行整理,属于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古籍实际内容的研究深度、广度相对有限,加上编者对古籍的点校、出版、校勘、辑佚、训诂等学识有限,书中未周、不妥或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盼广大同仁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编委会
2012年9月10日 a/QzFSWleEswLJSISZG2U5ldjVW4+/XDxFBfJA4JkfpZDmCurUwAnr00nj+EgT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