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薪火传承,流传至今,历代医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历来重视名家的理论和经验,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本又一本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医古籍,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可以说,离开了这些中医古籍,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学术创新则犹如无根之木,难以生存和发展。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曾感叹:“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话中指出了研读经典古籍的重要性。欲诣扶桑,非舟莫适;中医经典古籍对后来者犹如甘饴,胜似帆满行舟;遂有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孙思邈“道合古今,学殚术数”而传千金;李时珍“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编纂本草。大凡传世之名家,无不穷搜博采,攻读名著无数。
目前,据统计,《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年出版)收载中医药图书12124种,其中古籍文献8000余种。随着社会发展,中医的现代著作和研究文献亦与日俱增,所形成的古今文献库虽然为后人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浩瀚的数量也给使用者带来针对性不强和检阅不便等问题。本书之出版,对解决上述的问题大有帮助,可为读者提供一些专病专科的综合性文献汇编,使专病专科古今文献的检阅更加便利,以拓宽视野和提高专科的临床应用水平,有助于专病专科的建设与发展。故乐为之序。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