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病因病机的现代文献研究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根据克罗恩病不同阶段的主要表现,可有肠痈、肛痈、流注、痔漏等病名与之匹配。但目前中医对克罗恩病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大多数医家认为克罗恩病是由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不解、情志失调、劳倦或是先天禀赋不足而导致脾气亏虚,运化失施,湿、热、瘀、痰、食积、浊毒诸邪留滞而成。脾胃升降失常,气机不通,故见腹痛;浊毒与气血相搏,结滞于肠道,化为肠痈;湿热下注大肠,蕴阻于肛门,腐蚀血肉,故见肛瘘;久病则可见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中土,且肾司二便,故见泄泻不已。久泻者可损及诸脏之阴,使得形质损害。因此,脾气亏虚是其根本,湿邪、痰浊、食积、瘀血、浊毒内停是其标,脾胃亏虚,诸邪留滞;另外,诸邪内阻,又可损伤脾胃,日久可累及肝肾。

一、病因认识

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克罗恩病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

吕永慧认为,克罗恩病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亏虚所致。①感受外邪:寒湿与湿热对疾病的影响最大,湿性黏浊,可阻滞气机运转。外感寒湿、湿热不解,留滞于肠道,肠道气机失调,气郁冲击肠道可发为腹痛,气机升降失调,水湿下注,可发为腹泻。湿性留恋,外邪久郁不解化热,可灼伤肠道血络,发为便血、肠痈。②饮食不节:正常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津液的主要来源之一。饮食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另外,脾胃气虚,饮食积滞,进一步损伤脾胃。饮食偏嗜,嗜食肥甘厚腻或是辛辣之品,脾胃难以消磨,湿热内蕴,胃肠积滞,或是过食生冷,脾阳受遏,气机升降失调,腹气不降发为腹痛;湿热内阻,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肛门破溃染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致肛痈;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肠痈;湿积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相搏,壅塞脉络,渐成积聚;食积壅塞致腑气不通,燥屎内结,则肠结;传导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成泄泻。③情志失调:人身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于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肝主疏泄,具木气条达之性。肝木调畅,则一身之气舒畅。若是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不畅,腑气不通可致腹痛。肝木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湿泛溢,可致泄泻;气机不畅,肠内阻塞,食积、痰凝,瘀积化热而致肠痈;气机不畅,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疲,渐成积聚;积而腑气不通,则成肠结。④脏腑亏虚:饮食劳倦或是久病,脾胃虚弱,不能腐熟运化水谷,水谷积滞不化,下注肠道,而致泄泻;泄泻日久不愈,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肾中阳气受损,命门火衰,釜底薪火不足,不能温养脾土,脾土虚寒,加之肾司二便,肾气不足,不能固摄二便,则见五更泄泻、久泻不止、夜尿频多。更甚者水湿泛溢肌肤,日久正气难复,精气耗损,逐渐转成虚劳,病情危笃,预后欠佳。田振国的认识与吕永慧类似,他认为本病由于寒邪、湿热、食积、气滞血瘀阻滞气机,或是中脏虚寒不能温养脏腑致不通或不荣,脾胃损伤而成。

李佃贵等认为,浊毒是克罗恩病形成的关键因素。他将正气不足,外邪入侵人体,人体内气血津液等发生的变化称为“浊毒化”。“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易生浊”,浊毒属于病邪的范畴。外感、食积、体虚劳倦可致湿邪内停,困阻中焦,日久化浊;而体虚外感瘟疫时毒,直入血分为毒,食积、劳倦、气血逆乱日久,脏腑失和可化为毒。热与毒同源,热盛可化为毒;浊邪蕴结,日久不解化热。化为毒,比单纯湿浊、湿热更加复杂,常包括湿热、痰浊、气滞、食积、败血等,彼此间相兼杂夹,胶着缠满,壅滞脏腑经络,阻滞气机运转,败坏脏腑。谢晶日也认为,克罗恩病发病与毒邪有关,多因感受湿毒、搏结气血、热毒内蕴阻滞肠道所致。赵延华等也提到克罗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烟毒、饮食及禀赋。而在毒邪这一方面,他重点提到了烟毒与药毒。患者平时嗜烟成瘾,或服药不慎,毒素瘀积,损伤机体,发为本病。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致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也可发为本病。

危北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所伤、饮食所伤、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有关。忧思伤脾、恼怒伤肝、土虚木乘、肝脾失和,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则蕴湿生热,伤及肠腑。病虽在大肠,然根于脾虚。严季澜也认为本虚邪实是克罗恩病的主要因素,本虚主要以脾虚为主,邪实以湿邪为主。脾虚水湿内停,湿邪留滞又可阻碍脾土健运。

叶柏则认为脾胃虚弱才是本病的发病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皆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方能奉养全身;脾胃不足,全身生化乏源。克罗恩病病程较长,活动期、缓解期交替,疾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等因素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二、病机认识

多数医家认同克罗恩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积滞、湿热、瘀血为标,正虚邪实、寒热错杂为其发病特点。

(一)脾虚贯穿疾病始终

周福生认为,脾虚湿滞是克罗恩病发病的关键环节。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其发病特点。陈玉根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提出“肠内疡”理论,认为克罗恩病本质是一种内疡表现,其病机以脾肾阳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克罗恩病患者常以肛周病变为首诊症状,谷云飞认为本病主要的病机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全身一派虚象;又因脾运失健,湿浊内生,湿胜则濡泄,湿邪日久化热,湿热搏结,蕴阻肛门,经络阻滞,瘀血内生,热壅血瘀,血败肉腐,化生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辨证当属脾虚湿蕴夹瘀。刘沈林认为克罗恩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中阳不运,湿热壅结,气血凝滞,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病程缠绵,病情变化多端,脾虚为本病的发病之本,“久病及肾”,脾虚日久,生化乏源,肾气不得后天资养,亦可发展成脾肾两虚之证。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又各有侧重,发作期以标实为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陈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根本,阳气下陷为其基础,积滞内停为其途径,脾胃虚弱为根本环节,脾主肌肉及四肢,脾气虚弱,则生化无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水谷之气,故形体消瘦;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神明需要气血之濡养,脾气虚弱则中气不生、营卫不成,则气血生化无源,心失所养,则神明失去其物质基础,故神疲乏力;脾气虚弱,则木气下陷,木气为清气也,清气下陷,则生飧泄,故见腹泻。阳气下陷为其基础,故见肛瘘及深凹陷的溃疡,此因脾胃为人体之中轴,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需此中轴之运转不休,脾胃虚弱则中轴不运,阴气不降而阳气不升,阳主动而阴主静,阳气下陷则妄动于下,故见肛瘘及深凹陷的溃疡,阴气不降则停留于上,故见郁郁不欢,失眠心烦。积滞内停为其途径,此因脾胃虚弱而无力运化,积滞内停而发为痛、胀、包块。陈洪林认为脾虚湿困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肝木疏泄可助行水,肾阳温暖脾土以助运化。李飞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为本,痰瘀胶着。他提到虽克罗恩病主要外在表现的病位是在肠,但其根本是在脾。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的中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失和,水湿食积内停,客于肠道,阻碍气机升降。湿食郁久化热,湿热内生,损伤肠道脂膜,以致腹痛、腹泻甚至便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脾胃更伤,脾虚气滞,痰从中生,痰瘀胶着蕴于肠道,致使病程反复,日久难愈,久病入络,败血乃生;五行相生相克;脾气既虚,气血乏源,无以滋养先天之本,必病久及肾,以致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养,滋生寒邪,久病入络,败血乃生。脾失枢转影响肺之宣发肃降,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亦影响肠道传导,诱发或加重病情;脾虚肝侮致肝疏泄太过,肝脾不和以致腹痛。

(二)邪实导致疾病反复

1.湿热为病邪之首

虽然积滞、湿热、瘀血等都属于本病的实邪范畴,但其中湿热是最为关键的邪气。周福生认为,湿热为致病之标。谷云飞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趋下,易损阳气,所以本病起病多缓,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刘沈林认为湿邪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且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湿性黏滞”最为缠绵,临床常见大便滞而不爽,或夹有黏液,甚或肛周流脓溢液,且病程长,终身难愈。湿为阴邪,最易阻遏气机,湿阻气滞,气滞血瘀。湿蕴最易化热,湿热壅滞,肠腑传导失司,常见大便黏滞不爽、肛门坠胀或灼热、舌红苔黄腻等症。赵金铎也认为本病总的病机是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壅滞,脏腑气机失调,故见腹痛、腹泻等不适。史佳宁认为湿、热、毒、瘀是克罗恩病发病之标,其中湿热之邪最为常见。由于各种因素使脾胃受损不能运化,水湿内停,水湿停聚于中焦,则见痞满不适,水湿趋于下焦,则见泄泻。水湿郁久化热,湿与热交合,故见疾病缠绵不愈。热邪可灼伤血络,热盛则肉腐。瘀、毒是久病所致,同时又可加重疾病。李家庚也认为克罗恩病肠腑湿热瘀结贯穿疾病的始终,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位在脾者,以脾虚为主,重在湿;病位脾胃并重的,肠腑湿热俱重;病在阳明者,阳明多血多气,以热象为主。

2.积滞为痛胀之源

克罗恩病患者多伴有腹痛、腹胀等情况,现代研究认为是由于肠腔狭窄导致肠道内容物潴留所致,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情况。中医学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积滞内停所致。陈延认为积滞内停为本病发生之途径,脾胃虚弱则无力运化,积滞内停,阻于肠道而见腹痛、腹胀,严重者可见腹部包块隆起。王少华也认为寒、热、湿、食积、瘀血等阻滞,脏腑经络不通是关键,脾胃受损,日久变生常用积滞。

3.久病多兼凝痰聚瘀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其实不仅是胃痛,凡病日久,多兼凝痰聚瘀,克罗恩病也不例外。本病病程很长,很多医家都提到了痰与瘀的问题。如叶柏认为脾虚贯穿疾病的始终,但是在疾病的变化的过程中,湿热、瘀、毒是为其发病之标。人身不能运化水饮而为湿邪,水湿流注肠间而为泄泻;水湿困脾,脾气不升,浊阴不降,既为发病之果,进一步也可发展为发病之因,加重疾病病情。气虚、阳虚不能行血,或是寒邪收引,血液运行不畅,溢于脉外,形成瘀血。瘀血痹阻脉络,肠络失养,血败肉腐,形成内疡。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瘀血愈甚,气血愈虚,故本病迁延难愈。

李飞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为本,痰瘀胶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脾胃更伤,脾虚气滞,痰从中生,痰瘀胶着蕴于肠道,致使病程反复,日久难愈。 GM/MpA9Ct3HBWb0iJHYU/BbBLxFToftxgRVRGU3e00pX4B28Ojis5JtJXvocfn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