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病因认识

(一)《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曰:“肠痈者,由寒湿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这里指出了气候、生活方式、情绪可作为肠痈的发病原因。这种认识与西医学对克罗恩病的流行病学认识相似,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精神压力的改变,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

(二)《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曰:“夫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常,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肠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肠皮急如肿状。诊其脉洪数者,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而穿脓出,或自脐中脓出,或大便去脓血。唯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脓血,似赤白下者,是肠痈也。卒得肠痈,而不晓治之,错者不少。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下降,荣上升。遇热则荣卫相干,血为独惫。小腹痞满,小便或难,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脓成引白,又诸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者,当积有脓。”指出了肠痈与寒温不适、情志喜怒、邪热相加等因素相关。现代研究发现,情绪因素在克罗恩病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作用,反之,克罗恩病本身也会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情绪干预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情绪干预可提高克罗恩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曰:“肠痈由恚怒不节,忧思过甚,肠胃虚弱,寒温不调,邪热交攻,故营卫相干,血为败浊,流渗入肠,不能传导,蓄结成痈,津液腐化,变为脓汁。其候少腹硬满,按之内痛,小便淋数,汗出恶寒,身皮甲错,腹满如肿,动摇转侧,声如裹水,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或脓出脐中,或大便下脓血,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这里也指出了不良的情绪、寒热不调、邪热交攻等是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而胃肠虚弱是发病的基础。

(四)《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中对“瓜子汤”的论述为:“治肠头如以针刺,连谷道。又因痔痛,小便如淋状,时寒时热,此由产时用力,气并肠间。亦由阴虚,邪热乘客留聚肠间,热结恐成肠痈。”由此可知,产时用力耗气、阴虚、邪热均可作为肠痈的发病原因。

(五)《严氏济生方》

《严氏济生方》曰:“夫大便下血者,多因过饱饮酒,无度房室,劳损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血色鲜者风也;色如小豆汁者寒也;浊而色黯者热也。久而不愈,必为痔漏之疾矣。”痔漏一般不直接起病,而多由于大便下血日久不愈发展而成,其病因包括过饱饮酒、无度房室。而克罗恩病瘘管病变一般也是病情日久发展而成,与饮食劳倦有密切关系。

(六)《活人事证方后集》

《活人事证方后集》曰:“辨肠风、痔漏、下血证候,夫有五痔,人奏圊则下血,或点滴,或迸箭,或清或浊。面黄唇白,心忪脚弱,头目眩晕。此因饱食、坐久、肠癖所为。亦有饮酒、房室过度所致。世医多指此为肠风脏毒,然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肠风即是邪入脏。纯下清血,谓之风利。今五痔下血,乃是酒痔、脉痔,其血自肛门边别有一窍,如针孔大,滴淋而下,与泄物不共道,不可不知。”该段文字论述了肠风、痔漏、下血的鉴别,并且指出病因为饱食、坐久、肠癖、饮酒、房室过度。还详细描述了痔漏的特点,即“自肛门边别有一窍,如针孔大,滴淋而下,与泄物不共道”,这些描述与体表漏道的特点是吻合的。

(七)《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曰:“肠痈腹痛之因:或膏粱厚味,蕴积肠胃;或劳动跌仆,损伤气血;或六淫之邪内伏,或恼怒郁结,气血凝聚;或偶有他病,误用温热补塞之药,亦能成痈。”这段文字对肠痈腹痛的原因归纳如下:饮食不当、劳伤气血、外感而伏于体内的邪气(伏邪)、情绪因素、治疗因素。而克罗恩病发病则与饮食、情绪、药物有相关性。

(八)《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肠痈门》曰:“夫肠痈者,乃阴阳偏胜,喜怒无时,伏于脏腑之中,结在肠胃之内,血凝气滞,回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结成痈,致生肿痛。”指出了阴阳偏胜、喜怒无常对肠痈的影响,可理解为气候因素与情绪因素是肠痈发病的原因。

(九)《普济方》

《普济方》曰:“神效散治洗痔。凡富贵之人,多因嗜欲、酒色过度、喜怒不常,致生痔漏;或如鼠乳连珠,或粪门肠头肿,流脓漏血,其痛如割,不可忍者,但是诸肿痔漏及肠风下血,此药治之。”这段文字论述了痔漏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并指出神效散可治之。另外,书中还有论述“夫痔漏盖缘寒湿与夫房室醉饱间得之”,指出了寒湿邪气也是痔漏发病的原因之一。

(十)《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曰:“经曰:风客淫气,其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盖缘风气通于肝,肝生风,风生热,风客则淫气伤精,精亡则邪热伤肝,因饱食行房,则筋脉横解,而肠澼痔漏生焉。”这段文字指出风气侵袭、伤精、饱食行房等皆为肠澼痔漏的病因。

(十一)《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曰:“夫痔漏之原,由乎酒色过度,湿而生热,充乎脏腑,溢于经络,坠于谷道之左右,冲突为痔,久而成漏者也。”这段文字论述了痔漏的病因,即酒色、湿热影响脏腑经络,病情日久不愈而发为痔漏。

(十二)《古今医统大全》

《古今医统大全》曰:“初生肛门成不破者,为痔,久而破溃,脓血黄水浸淫,淋沥不止者,曰漏。此疾者皆由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致之也。盖因人之纵欲恣饮,喜怒无常,脏腑抑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阴阳不和,关格壅滞,热毒下注,血渗大肠,而为肠澼痔漏之患矣。”该段文字指出湿、热、风、燥四气合而致病,主要是由于纵欲恣饮、喜怒无常、脏腑抑郁、饮食自倍等因素导致脾胃损伤,阴阳不和。另有论述:“妇人患痔病,与男子少异,多是房劳所伤,及酒毒流积而成,及长年久坐以攻女工者,得之为异耳,其余则皆同于男子而治之可也。其五种之状,并载男子痔漏门。”指出了妇人患痔病的原因与男子有不同。

(十三)《丹台玉案》

《丹台玉案》曰:“夫痔,不分男妇小儿皆有。缘富贵之家多患此疾,皆因嗜饮曲酒,过贪色欲,并厚味肥甘、椒姜炙爆等物,以致湿热流注大肠之经,积而成痔,蕴蓄日久,则变为漏矣。”指出富贵人家并多食膏粱厚味之人容易得本病。

(十四)《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曰:“五痔原因食色伤,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盖饱食则脾不能运,食积停聚大肠,脾土一虚,肺金失养,则肝木寡畏,风邪乘虚下流,轻则肠风下血,重则变为痔漏。或醉饱入房,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淫极入房过甚伤筋,忍精停毒,甚则以男交男,致伤膀胱与肾肝筋脉。盖膀胱筋脉抵腰络肾,贯臀走肝,环前后二阴,故痔乃筋脉病,发则面青痛甚,肝苦急也。”指出本病由脾土不足,肝木风邪下侵而发,认为痔属筋脉病,因为发病时面青,且疼痛明显,是由于肝苦急也。

(十五)《儒医心镜》

《儒医心镜》曰:“痰者,人身之痰贵乎顺行,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设若气逆,阻其道路,为喘,为咳,为呕哕,为眩晕,为惊悸,为健忘,为不语,为狂言,为癫呆,为厥逆,为怔忡,为嘈杂,为串痛,为糜,为流注,为肿块,为痰核,为痰气,为痰结,为痰燥,为痰话,为痰闷,为痰火,为寒,为热,皆是痰之为患。”“百病多由痰作祟”,痰留体内可导致多种病变,本段论述也指出了气滞痰阻可导致流注,这种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十六)《外科枢要》

《外科枢要》曰:“流注,或因饮食劳倦,脾胃伤损;或因房劳阴虚,阳气凑袭;或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或因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暴怒伤肝;或郁结伤脾;或湿痰流注;或跌扑血滞;或产后恶露;皆因气虚血注而凝也。或生于四肢关节,或生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或作痛,皆由元气亏损所致也。”这段文字从内外因的层面阐述了流注的产生,外因较多,且流注发生部位及形态也多种多样,但均以元气亏损为发病基础,强调了流注发病内因的关键性。

(十七)《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曰:“肠痈者,肠内生痈也。大肠、小肠皆有之。大抵得之不节饮食、不适寒温。或积垢瘀凝,或败血留滞。壅塞不行,久郁化热,久热腐脓,而痈斯成矣。如小腹肿痞皮急,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或复自调,时或发热,或自汗恶寒,身如甲错。外无热,内无积聚而见上证者,皆肠痈之候也。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文中指出肠痈的病因为饮食不节、不适寒温、积垢瘀凝、败血留滞。现代研究发现,克罗恩病发病与饮食所致的积滞内停有重要的相关性。

(十八)《简明医彀》

《简明医彀》曰:“经曰: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流注之证,因于怒气郁结;或湿痰流积,或饮食劳倦,脾胃伤损;或房室阴虚,阳气凑袭;或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闪肭折挫,跌扑血滞;或脾虚气弱,风湿相搏;或伤寒失汗,邪留经络;或荣气不从,逆于肉理;或产后败血,流入关节,皆能致此。”此段论述情绪、痰湿、饮食、房室、体质外伤、误治等众多致病原因。

(十九)《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曰:“大凡风寒留于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上为发颐,中为肺痈、肝痈、痞积,下为肠痈。”指出了外感风寒邪气,郁于体内,无从发泄,内侵于肠则发为肠痈,论述了外感与肠痈的关系。

(二十)《医方絜度》

《医方絜度》曰:“古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此指外疡而言也。然肠痈一证,亦因膏粱积热者多,又或妇女经停,气血壅滞,亦能致此。”这说明膏粱积热是肠痈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医学认为,饮食结构是克罗恩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以欧美地区的饮食结构为主,其中高脂肪、高糖、高蛋白质饮食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些与古籍中的“膏粱积热”类似。

(二十一)《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要略广注》曰:“肠痈乃湿热瘀血,流入大小肠而成,其致病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有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艰难,用力太过,产后恶露未驱,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有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滞而成者,此生肠痈之由也。”这段论述指出了暴急奔走、产后体虚、劳力太过、饥饱劳伤、担负重物、醉饱房劳、过伤精力、生冷并进等均可导致肠痈之病,总结起来看就是劳逸不当、饮食不节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这与克罗恩病的现代病因认识有许多吻合之处。

(二十二)《重订广温热论》

《重订广温热论》曰:“凡伏邪留于隧络,深则入于脏腑骨髓之中,无从发泄,往往上为发颐肺痈,中为肝痈痞积,下为肠痈便毒,发于皮肉则为癍疹疮疡,留于关节则为痛痹拘挛,注于足胫则为鹤膝足痿,此等证候,皆络瘀为之也。精气旺则不发,至血气偶虚,或有所感触,虽数年之久,亦有复发者。”文中认为肠痈发病与伏邪相关,体内邪气深伏导致脉络瘀组,则可出现肠痈证候。我们知道,多数克罗恩病患者病程缠绵难愈,时有复发,此与伏邪的特点甚为相似。

(二十三)《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曰:“痈疽之生,始于喜怒哀乐之不时,饮食居处之不节,或金石草药之发动,寒暑燥湿之不调。阴阳不平而蕴结,荣卫凝涩而腐溃。轻者起于六腑,浮达而为痈,重者发于五脏,沉涩而为疽,浅者为疖,实者为痈,深则为疽矣。发于外者为背疽、脑疽、须眉等疽,发于内者为肝痈、肺痈、肠痈等痈。”指出了痈疽的发病原因与情绪、饮食、药物、天气、环境等有关。

(二十四)《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曰:“七曰肛内痈,俗名盘肛痈,生肛门口,乃蕴积热毒于大肠之间,或多食煎煿毒物,或湿热流注日深,皆致此症。”指出了煎煿毒物、湿热蕴积可作为肛痈的发病原因。西医学研究认为,烧烤、煎炸类食物多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是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二十五)《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曰:“痔漏多由酒色过度,湿热充乎脏腑,溢于经络,下坠谷道之左右,冲突为痔,久不瘥变为漏也。《内经》所谓因而饱食,经脉横解,肠澼为痔。又谓少阴之复为痔。又督脉生病癃痔。”指出酒色湿热过度,充斥脏腑经络,郁于谷道而成痔,久病不愈而生漏,病变与少阴、督脉受损相关,不仅指出了发病的原因,也阐述了病位所在。

(二十六)《证治汇补》

《证治汇补》曰:“肠风痔漏,久服寒凉,坐努下脱,久痢久泄,里急后重,窘迫下脱,男子房欲过度,产妇用力太早,小儿叫号伤气,俱有此症。”指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房劳及伤气等有关。

(二十七)《济世全书》

《济世全书》曰:“凡衣食丰饶之人患痔漏,必干于饮食、色欲所致,及有乘酒犯房。若要除根,必须服此滋阴内补药,宜戒酒、厚味,寡欲乃可也。”指出了衣食丰饶的人患痔漏原因与饮食、酒色、房事相关,并对治疗提出了大原则。此种认识主要针对特殊人群,临床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十八)《本草简要方》

《本草简要方》曰:“附子八物汤。附子(制)、人参、白术、当归、白茯苓、熟地、川芎、白芍(酒炒)各一钱。木香、肉桂、炙草各五分。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八分,食远服。治房劳伤阴,外寒侵入而成流注者。”这段文字通过对附子八物汤的论述,指出了房劳伤阴加风寒外侵是流注的发病原因。

(二十九)《不居集》

《不居集》曰:“流注之症,所因不一,皆因真气不足,邪得乘之,故气血凝聚为患也。然此症或生于四肢关节,或生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或痛或不痛。”这段文字论述了真气不足、外有邪乘的发病机制,指出了本虚是重要的发病原因,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中医发病观。克罗恩病患者一般存在营养不良情况,且体质较差,符合中医“正虚”的特点。

(三十)《金匮启钥》

《金匮启钥》曰:“更有病名流注者,盖谓血滞而注也,其症多因脾虚食积而凝,或因闪跌,外为六淫所侵。”指出脾虚食积是流注的发病原因,外伤、外感也可导致流注发病。

(三十一)《鸡鸣录》

《鸡鸣录》曰:“野云曰:此证善窜,故俗名疬串,与流注相似,皆肝热生痰,风激入络,结而成核。”这段文字通过对比论述疬串、流注,认为两者具有同样的病因:肝热生痰,风激入络。

病因又称为致病原因,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等。大多数中医疾病的病因都有规律可循,如肺系疾病多与外感六淫相关,脾胃疾病多与内伤饮食有关等。但克罗恩病情况比较特殊,从前述的内容可以看到,在论述病因时,很多条文都是多个因素同时存在或者状态涉及多个病因的,可见克罗恩病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一是饮食不节。总结以上条文,可以看出饮食不节是提及最多的病因,毕竟本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李东垣有“饮食劳倦,脾胃乃伤”之说,在古人的论述中,“膏粱积热”“煎煿毒物”“嗜饮曲酒”等因素非常常见,这些食物的共性是偏热性的。现代研究也认为,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克罗恩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高脂肪、高糖、高蛋白质饮食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是寒温不适。寒温不适总的来说与外感六淫邪气有关,但并不完全等同。所谓六淫为非时之气,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的情况,多责之于外;寒温不适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就是个体不遵四时气候之变化,穿衣覆被过多或过少引起病变,多责之于内。在六淫邪气方面,风邪、寒邪、湿邪最受古人关注。

三是情志失调。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克罗恩病患者多比较年轻,五脏气血未充,而且病程较长,身形瘦小,气血受损的情况比较明显,因此多伴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反之,情绪不畅又会损伤五脏之精、气、血,使正气耗损,影响克罗恩病患者的恢复。现代研究发现,情绪因素在克罗恩病的发病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良好的情绪干预可提高克罗恩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是正气亏虚。《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病因,但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很低,换言之,并非所有的有上述病因的患者都会发生克罗恩病,所以体质因素应该是本病发生的核心问题。现代研究也发现,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

五是房劳纵欲。古籍中认为痈疡的发生与房劳有很大的关系,相关的描述也非常多,如“过贪色欲”“无度房室,劳损荣卫”“醉饱房劳,过伤精力”。这一认识的来源与古代医家注重修身有关。克罗恩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而且在儿童中也有相关的病例报道,房劳之说应该与本病的发生关系不够密切,但房劳多伤肾,而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如果从肾虚这个角度切入,或许能够找到共同点,这也是临床医生应该关注的地方。

六是伏邪为患。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伏邪致病多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随外感而发,比较典型的伏邪是哮喘病人的伏痰。关于克罗恩病的伏邪问题现代研究不多,但现代病理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存在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问题,这与《赤水玄珠·肠痈门》所言“夫肠痈者,乃阴阳偏胜,喜怒无时,伏于脏腑之中,结在肠胃之内,血凝气滞,回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结成痈,致生肿痛”的认识非常相似。从本条文分析,此伏邪应该与瘀邪有关。除瘀邪外,《症因脉治》提出“六淫之邪内伏”,但未提及具体以何种邪气为主。克罗恩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有缓解期和活动期,疾病活动容易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这些疾病特点与中医“伏邪”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因此,伏邪方面的中医研究有待加强。

二、病机认识

(一)太阳升发不及

《四圣心源·痔漏根原》认为“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根据圆运动的原理,太阳主升,阳明主降,太阳不升,则阳明不降,手太阳升发不及,则手阳明顺降失权,从而变生痔漏之证。

(二)少阳枢机不利

《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指出了少阳厥逆、枢机不利可导致发肠痈。而《黄帝素问直解》中则对上述条文进行了解释:“少阳经厥气逆,则枢转有乖,故机关不利。申明机关不利者,病于下,则腰不可以行,病于上,则项不可以顾;不能枢转从外,则发肠痈,发肠痈则内郁之气,从痈而泄,不可治。少阳之主病,当治阳明之肠痈。若治少阳,虚其旋转之气,神机内乱,而发惊,枢将折也,故死。此少阳厥逆病能,发于阳明,当治阳明,故不言治主病者。”认为肠痈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上下皆病,内气郁闭不通,郁热腐蚀成痈所致。

(三)荣卫不调

《世医得效方》曰:“肠痈乃荣卫相干,气为败浊,小腹如肿,大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寒热是也。若腹皮急,按之濡,身无热,乃阴冷所成;小腹坚痞,按之痛,身有热,乃结热所成。”指出了本病荣卫失调,寒热失调,阴冷热结的病机特点。《古今医统大全》曰:“此证皆因荣卫不调,或瘀血停滞所致。”此条论述与《世医得效方》认识基本一致。《类证治裁》也认为:“肠痈之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败浊。”

(四)瘀血内生

《金匮玉函经二注》曰:“血积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肠痈何故亦然耶。痈成于内,血泣而不流也。唯不流,气亦滞,遂使腹皮如肿,按之仍濡,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有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可见血滞不流,气滞胃肠,即血瘀气滞是肠痈的主要病机。《医方集宜》也认为“肠痈者,是气血凝于肠胃之间,结而不散,发为痈肿”。《金匮悬解》也有“肠痈者,痈之内及六腑者也。血气凝涩,外不华肤,故其身甲错。肠胃痞胀,故腹皮紧急。壅肿在内,故按之濡塌。形如肿状,其实肌肤未尝肿硬也。病因肠间痈肿,腹内原无积聚。瘀热在里,故身上无热,而脉却甚数,此为肠内有痈也”的论述。《灵枢·痈疽》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是痈成为热,而其先则寒也。寒非得湿则不凝,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去湿而消滞,败酱破血而宣壅,附子温寒而散结也。”认为血气凝涩,瘀热在里,先寒后热,寒热错杂是本病的病机。《本草纲目》也认为“大抵痈疽流注,皆是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则散,遇凉则凝”。

(五)湿热阻滞

《曹沧洲医案》曰:“肛痈:大肠湿热下注,渐成肛痈,不易速效。”认为大肠湿热是病机关键。《一见能医·病因赋下》也认为:“湿热之气,下迫大肠,以致经脉横解,为痔漏之病。”《吴氏医方汇编》曰:“夫肠痈者,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论述了肠痈与湿热、瘀血相关,病位在小肠,其机理是湿热、瘀血阻闭小肠气机,郁而化热,腐蚀肌肉而成。《高注金匮要略》曰:“小肠之痈,起于阳虚,不能运水而聚湿,湿久则生虚热,湿热交蒸于小肠,则肠中之气血壅塞,而拥起成痈矣,大肠闭结,而其气积热,气热而郁滞,则血不流行,故痈。此前后两方,一系责阳虚,而除湿热;一系责血热,而攻气滞之不同也。小肠紧承胃之下口,其气虚寒,则不能胜湿而化热。小肠湿热,则上逼胃中,胃土外应肌肉,湿热熏蒸,则血色不化,故身必甲错。湿热外浮,而腹与小肠为尤近,故其皮如急状,盖湿鼓而腾热之应也。然湿热蒸腹皮,而痈肿在肠内,与皮内肠外之空处无涉,故按之濡,腹如肿状,而实非肿者,此也。夫腹中有积聚,则气机之往来短促,而脉数于里者有之。身有表热,则阳浮气胜,而脉数于表者有之。若俱无此,而脉见数,则数为气血不通,而热聚搏激之应,以症准之,则为腹内痈脓无疑矣。”认为大肠与小肠之痈是不同的两种状态,小肠痈应以清湿热为主。《普济方》从外邪的角度来论述湿热的病机:“夫五痔之疾,或出鼠乳,或发寒热,或生疮,或痒痛,或下血,其证不一。治之不早,劳伤过度,则毒气浸溃,肌肉穿穴,疮口不合,时有脓血,故成痔漏。经曰:痔久不瘥,变为漏是也。肠风痔病者,所发手太阴手阳明经,以应动脉。谓肺与大肠为表里,为传道以行糟粕。肠风痔疾有五种,其证亦异。盖阳气虚而元府疏,风邪乘而热自生。风湿邪热,攻于肠中,致使大便涩而燥热郁血。热散而流溢,冲侵肠里。故以先血后便为热在下,先便后血为热在上。久而不愈,乃作痔。《素问》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房室劳伤,肠癖为痔。盖以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变成而为漏也。方猬皮丸(出《济生方》)治五种痔漏。”《疡科心得集》则从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上论述了湿热的病机:“夫大肠生痈者,或其人平素醇酒炙煿,湿热郁蒸,相傅受伤,肺气不能宣降,致湿热下注,壅遏气血而发(肺与大肠为表里,肺伤则湿热下注于大肠而生痈也);或由七情所伤,饥饱劳役,担负重物,致使气血乖违,湿动痰生,肠胃痞塞,运化不通而结。”认为湿热郁蒸,肺失宣降,湿热下注大肠,气血壅滞是本病的病机关键。而《陈莘田外科方案》认为在湿热为患的基础上,还存在真阴不足的问题:“真阴亏损,湿热下注,结为肛痈;阴虚肺热,下移大肠,遂生肛痈;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肛痈成漏,绵延半载;咳嗽经久,肺热下移,大肠结为肛痈,溃脓之下,坚肿未化,最虑淹缠成漏。”《爱月庐医案》也有类似的观点:“体归阳盛,诚为松柏之资;质本阴虚,未得涵濡之用。况乎权操国政,地僻事繁,条教所施,悉本精神所注。即使节性提躬,怡情静养,犹惧不济,而复加以湿温久扰,则虚者愈虚,余湿不能尽化,注于会阴之间,酿成肛痈之候。”认为阴虚湿热同时为患为本病的病机。

(六)痰邪阻滞

《验方新编》曰:“流注发无定处,如块如核,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久则破而流走是也。若忽然身生疙瘩,红肿游走,名游风丹毒,与此不同,不可误认。此症毒发阴分,因痰塞清道,气血虚寒凝结,一曰寒痰,一曰气毒。”痰塞清道,气血虚寒凝结于阴分,故发为流注。《医门补要》曰:“风寒与痰湿,走窜脉络,结为流注,愈者将愈,发者又发,延绵不已,多进阳和汤可效。若皮色红者,不可用热药。”也认为本病的发病与风寒痰湿郁结于脉络有关。但从条文的主题来看,与痰邪有关的条文都与“流注”相关,所以痰邪为患不一定是克罗恩病的主要病机,而可能是其并发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七)木火刑金

木火刑金是根据五行学说产生的术语,在中医学中的一般认识是指肝火旺盛损伤肺金,而产生咳嗽、胸痛、口干、心烦等症状,与胃肠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本病病位在大肠,大肠属于庚金,所以肝木火旺,不仅会影响肺,还会影响大肠。《奇效良方》认为“然此诸证,皆本之于大肠也。大肠者,庚金也,本性燥清,肃杀之气,本位主收,所司主行津液,以从足阳明中州土之所化,若旺则能生化万物,而衰则损伤万物,故云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此之谓也。然手足之阳明,同司其化焉。若人醉饱行房,精气脱泄,其脉空虚,酒热之毒,流着于脉;或因醉饱,淫极而强忍泄;或用药固其精,弗能泄越,停积于脉,归注大肠,以致木乘火势,而侮燥金,以火就燥,则大便闭而痔漏作矣”。 HUa6k+kWJlNmrzCHPrNBtQoo77/P2r2U4K1Hpkk8ySYg1iLZuv3oWbrWT1zv7d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