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节
|
中医对克罗恩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肠痈”病名,《素问·厥论》:“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并指出一旦病情发展至肠痈,则属内外皆病,甚为难治。该篇的论述指出肠痈的发病与少阳枢机不利有关,从症状描述可知少阳枢机不利可导致关节病变,腰项部活动受限。“肠痈”一词长期被认为是阑尾炎的中医称谓,如果从阑尾炎的角度去理解本条文,怎么解释关节病变呢?而根据西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我们知道关节病变是克罗恩病的肠外症状之一,而骶髂关节炎是克罗恩病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活动期的克罗恩病。由于克罗恩病以免疫系统紊乱为发病的重要基础,此种免疫紊乱状态容易导致中轴关节的病变,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跟阑尾炎相比,肠痈似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更为吻合。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对肠痈的描述堪称经典,为后世大多数医家所推崇,如“肠痈之为病……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此为肠内有痈脓……”“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从条文可看出,肠痈可导致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等症状,同时可伴有按压疼痛、少腹肿胀等特点。临床上,急性阑尾炎可伴有腹皮急,但按之较硬,这是板状腹的表现,而不会出现按之濡,濡是指软的意思。而克罗恩病容易导致肠道狭窄、梗阻、穿孔,临床上以狭窄、梗阻最为常见。病人出现肠道梗阻时,可出现腹胀呈绷紧状,有按压痛,梗阻平面以上肠道扩张而可见肠型,此时按压肠型部位则有濡软感,这一点较为符合“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的描述。因此,《金匮要略》中所述肠痈也更符合克罗恩病的特点。
《华佗神方》载:“肠痈生于大小肠之间……小腹肿痛,手不可按;又生于大肠者,右足屈而不伸;生于小肠者,左足屈而不伸。”表明肠痈可波及大肠及小肠,而临床上症状也根据不同病变部位而有不同的表现,这与克罗恩病临床上复杂多变的特点较为吻合,而阑尾炎一般仅影响大肠,对小肠的影响较小。
《刘涓子鬼遗方》云:“肠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其脉迟坚者,示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也。”表明肠痈之病可在膀胱左右,而阑尾炎部位在右下腹部。临床上克罗恩病导致的腹痛也可以出现在双侧腹部,而不仅仅局限于右下腹部。虽然克罗恩病以回肠末端(右下腹)多发,但临床上结肠型克罗恩病并不少见,一旦出现结肠脓肿、狭窄、穿孔等情况,则可见左下腹疼痛。这与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有一定区别。
《诸病源候论·肠痈候》载:“肠痈者,由寒湿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腹皮急,如肿状。”以上描述无论从病因还是临床表现上,都与克罗恩病的临床症状比较符合。
《太平圣惠方·治肠痈诸方》在引用《诸病源候论》论述肠痈症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治肠内生痈肿,令人心膈间气滞,急痛,肚热,呕逆……肠中夜间如汤沸声,速须救疗。”“肠中夜间如汤沸声”形象描述了肠鸣的症状,论述中还指出肠痈可出现呕逆、心膈间气滞、急痛、肚热等症状,这些症状更倾向于与上消化道相关。克罗恩病属于全消化道病变,波及上消化道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波及上消化道则预示着临床上需要更加积极、优化的治疗方案,故古人指出需要“速须救疗”,这也符合克罗恩病的治疗原则。另外,上述症状结合肠鸣,与克罗恩病肠梗阻,出现梗阻平面以上肠鸣音亢进而伴有呕吐、腹痛的症状非常相似。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肠痈证治》指出:“痈疽初无定处,随其所发即命名,在外则为发背、发脑;在内则为肠痈、内痈、心痈、肾痈、肺痈、脐痈等。”首次提出了外痈与内痈的概念,指出痈疽的命名可根据不同发病部位有所不同,认为痈疽病位无定处,这也符合克罗恩病可发生在全消化道任何部位的特点,虽然部位不同,但同样属于肠痈范畴。
《圣济总录·肠痈》载:“肠痈由恚怒不节,忧思过甚,肠胃虚弱,寒温不调……其候少腹硬满,按之内痛,小便淋数,汗出恶寒,身皮甲错,腹满如肿,动摇转侧,声如裹水,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或脓出脐中,或大便下脓血,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这段描述说明肠痈会出现少腹硬满、腹满如肿、动摇转侧、脓从疮出、脓出脐中、大便下脓血等症状,与克罗恩病出现肠梗阻、腹壁瘘等并发症情况比较符合。出现以上症状,则预示着病情危重难治,古今医家对该病的预后判断十分一致。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云母膏愈肠痈论》记载了一则医案:“灵壁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云:肠间有所苦耶?妇人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皆以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试为筹之……下小丸子数十粒,煎黄芪服之。富家依其言,下脓血数升而愈。”这是最早论述消化道瘘管的医案,“大便从小便中出”与克罗恩病并发直肠膀胱瘘的症状相同,且古人治疗方法是“煎黄芪服之”,这与我们总结的克罗恩病脾虚为本的病机相符。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也记录了一个以大剂量黄芪治疗腹壁瘘、直肠膀胱瘘的医案。综合看来,唯有克罗恩病与之相契合。
《赤水玄珠》云:“夫肠痈者,乃阴阳偏胜,喜怒无时,伏于脏腑之中,结在肠胃之内,血凝气滞,回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结成痈,致生肿痛。”这一论述指出瘀血是肠痈的重要病机特点,这与现代中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基本一致,而临床上治疗克罗恩病也需要兼顾血分。
《外科正宗》是中医外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外科正宗·肠痈论》对肠痈的描述相当详尽,对克罗恩病的中医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文曰:“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脉微缓,不作寒热者轻。已成小腹肿而坚硬,小便数而不利,六脉洪数者险。已溃时时下脓,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溃后脓腥臭秽,或流败水浊瘀,虚热更增不食者死。”指出肠痈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腹泻、脓血便、发热等症状,而且其初起、已成和溃后的分类方法与现代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比较接近,并指出了本病预后判断的标准,与西医学对于克罗恩病的认识也很相似。文中还有论述:“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此皆气血俱虚,宜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芪、五味子敛而补之。如积袭日久……误作胀病治之,以致毒攻内脏,肠胃受伤;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腹连阴痛。”“脓从脐出”是瘘管表现;“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气血俱虚”与克罗恩病活动严重而导致营养不良的表现甚为吻合;而“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腹连阴痛”与克罗恩病患者并发肛周、阴道病变的临床表现类似。陈实功对肠痈各阶段表现的论述十分具体,几乎包括克罗恩病不同病程、不同疾病活动度的所有特点,为我们用“肠痈”作为克罗恩病的中医病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这两本书均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其中《洞天奥旨》又名《外科秘录》,为陈士铎的外科专著。陈士铎在书中详细叙述了大肠痈、小肠痈的区别:“然而肠中生痈不同,有大小肠之分,屈右足者大肠生痈,屈左足者小肠生痈也。今屈而不伸者即在左足,是痈生于小肠而非生于大肠矣。唯是大肠之痈易治,小肠之痈难医,以大肠可泻而小肠难泻也。”“人有腹痛呼号不已,其痛却在左腹,按之痛不可忍,不许人按,医以为食积在大肠也,谁知是小肠之生痈耳。”从上述描述可知,小肠痈虽然跟大肠痈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治疗起来十分困难。西医学认为,克罗恩病是终身性疾病,并且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加重,甚至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病,这些认识与“小肠之痈难医”完全符合。
《外科大成·小肠痈》云:“小肠痈之发,必先关元穴隐痛不已。初起发热恶风,脉芤而数,腹急肿痛,大便坠,小便涩,久则腹胀下淋,转侧有水声者,内痈成也。由饱食负重,或醉饱入房,或产难弩力,或暴急奔走,致令气血壅遏,周旋失度,凝滞而成,如失治则流注关节,变为败症矣。”小肠痈可出现腹痛伴肠鸣、发热,符合克罗恩病的消化道及全身表现;“流注关节”提示肠痈可并发关节病变,也与克罗恩病的肠外表现吻合,而阑尾炎、阑尾脓肿等疾病则很少并发关节受损。
《张氏医通·肠痈》云:“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可治。若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多不治。”“直肠痈”与克罗恩病病变累及直肠肛门时的表现类似,而阑尾炎病变与直肠不相关。“盘肠痈”则与克罗恩病并发肠内瘘、肠间瘘、肠粘连符合,出现这些并发症则预示着患者病情难以控制,需要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不佳。
《症因脉治》云:“凡作痛于内,即防内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今以肠痈列入腹痛门,则咳嗽胸痛之肺痈,胁痛寒热之肝胆疽,能食胃痛夜间寒热之胃痈,腰痛之腰注,推之身痛寒热未发之流注,腿痛内溃之附骨痈,皆有下手真诀矣。”由此可知,腹痛患者需要注意排除是否属于肠痈,这是符合克罗恩病的诊断思路的。并且指出了肠痈起病隐匿,早期不容易发现而被误诊、漏诊,还指出需要与其他内痈鉴别,而克罗恩病的诊断也是一种鉴别排他诊断,早期疾病特点不明显时常常导致诊断困难。另外,对于克罗恩病治疗效果的评估,往往不能依靠症状,而应该评估内镜下肠道情况并结合血液、粪便检查,这也是符合“以其外不现形,最能误人”的特点,强调了预后判断要注重客观指标。
《一得集》记载:“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指出了肠痈通过手术治疗往往导致预后极差,不主张外科开刀手术。西医学认为,克罗恩病当以内科治疗为主,因为手术往往导致吻合口愈合困难,而且容易形成吻合口瘘,而当疾病处于急性活动期,患者基础情况不佳时,外科手术风险大。从这点看,肠痈禁忌外科手术与克罗恩病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综上所述,肠痈分为大肠痈、小肠痈,其中尤以小肠痈难治,症状复杂多变,与急性阑尾炎截然不同。结合西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我们认为小肠痈较为契合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当克罗恩病涉及大肠病变时,其出现的临床症状又与大肠痈有多方面的类似。因此,可以从肠痈去认识克罗恩病。我们知道,对于克罗恩病,根据病人不同的基础情况、不同的疾病活动度、不同的并发症,临床上肠道表现、肠外表现、整体表现均可出现,现代中医辨治方法在治疗该疾病时难以抓住核心病机。而从肠痈的角度去认识克罗恩病,可以统一许多看起来复杂的临床表现,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核心病机,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简明医彀·悬痈》曰:“患于肛门之前、阴囊之后者,悬痈也。因于七情郁怒,气滞血凝,有强忍败精,有情欲不遂,皆能致此。”肛门之前、阴囊之后主要指的是肛周,这与克罗恩病早期肛周病变的表现比较类似。
《万病回春·悬痈》曰:“悬痈者,此疮生于谷道外肾之间……四十日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不可治矣。”“大小便皆从此出”与克罗恩病肛周病变溃破后的情况比较相似。
《丹台玉案·悬痈门》曰:“悬痈者,乃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而成。此穴在谷道之前、阴器之下,又谓之海底穴也。初起如豆,少痒多痛。日久渐大,赤肿焮痛。溃脓后,轻则成漏,重则沥尽气血,变为痨瘵多矣。”这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的病情发展规律比较相似。
《医门补要·肛痈辨》中论述:“肛门四围红肿作痛,速宜凉血利湿药消之。若消不去,一处出脓者为肛痈,每易成漏。有数处溃开者,名盘肛痈,甚至大小便不通。须早顺下流势之处开门,免使溃大淌粪,不可收拾。”指出肛痈是在肛门周围的病变,成脓则为肛痈。指出肛痈容易形成瘘,如果开口较多,则属于盘肛痈,甚至会导致大小便不通,提示需要积极治疗,否则预后不佳。这与克罗恩病肛周病变中的肛周脓肿类似,一旦脓肿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形成肛瘘,严重者可导致肛门结构破坏,肛门狭窄则大便难出,肛门松弛则大便失禁,指出需要尽早治疗。这是非常符合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的。
《陈莘田外科方案·肛痈》中有记载:“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不足者,真阴虚。有余者,阳明大盛也。阴虚肺热,下移大肠,遂生肛痈。起经三月,溃已二旬向外。始则脓出浓厚,继则转清。外之肿势虽退,而作痛未除。其痛每以大便时则盛,可见疮口与肠头贯通,所以矢气则便从孔出也,此即成漏之象。”这一则医案形象描述了肛痈的临床表现,而其发病与少阴、阳明相关,也符合前述肠痈的古籍论述。肛痈日久则酿脓,伴有疼痛,脓久则致脓腔与大肠腔连通,可伴有大便从脓腔瘘口而出,此时已经形成瘘管。这些描述也符合克罗恩病肛瘘的表现。
《外科证治秘要》载:“肛门痈、偷粪鼠、脏头毒,湿热所结,由于酒色而成。初起寒热,绕肛红肿而痛,大便不通,最易成脓。”这与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早期表现比较类似。
《疡科心得集·辨肛门痈脏头毒偷粪鼠论》:“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是经为湿热所聚之腑,此处生痈,每由于酒色中伤,湿浊不化……其始发也,恶寒身热,绕肛而痛,焮红漫肿,大便坚结不通,小便亦艰……在两边出脓者,为肛门痈。此证溃脓后,如延久不敛,每多成漏,总以升药条提之。”指出肛痈发病部位在肛门,日久不愈则可形成瘘管。
《爱月庐医案·肛痈医案》记载:“质本阴虚,未得涵濡之用。况乎权操国政,地僻事繁,条教所施,悉本精神所注。即使节性提躬,怡情静养,犹惧不济,而复加以湿温久扰,则虚者愈虚,余湿不能尽化,注于会阴之间,酿成肛痈之候。起经两月有余,仍蔑一毫之效。根脚仍然木硬,脓流状若漏卮。”
上述文献论述明确了肛痈的病名,指出了肛痈的病变部位,多数肛痈治疗不及时则容易导致坏病,形成瘘管,预后不佳。不论从病变部位还是病情特点上,肛痈都与克罗恩病的肛周病变十分相似。
肛瘘的中医病名为“肛漏”,在古籍中又称为“痔漏”,由于中医学将关于“肛漏”的描述归入“痔漏”的古籍文献中,只要对“痔漏”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即可基本涵盖“肛漏”的内容。
“夫痔瘘者……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瘥,故名痔瘘也。”说明痔漏的产生为疮痈日久不愈,发生穿透性病变而成,这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演变至肛瘘的特点符合。
“初起为痔,久则成漏。痔,属酒、色、郁、气、血、热,或有虫;漏,属虚与湿热”“虽有九名,皆取象耳,但分部位可也”。李时珍认为瘘的称谓属于取象称谓,需要配合部位命名。
《普济方·痔漏门》曰:“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周行,气与血俱滞,乘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诸痔出血,肛门间别有小窍,下如血线,不与便物共道。痔久不愈,必至穿穴,疮口不合,漏无已时,此则变而为漏矣。盖肠风脏毒之与痔漏,同出而异名也。岁积月累,淫蚀肠头湿烂”“夫五痔之疾,或出鼠乳,或发寒热,或生疮,或痒痛,或下血,其证不一。治之不早,劳伤过度,则毒气浸溃,肌肉穿穴,疮口不合,时有脓血,故成痔漏。经曰:痔久不瘥,变为漏是也”“肠风痔漏者总辞也,分之则异。若破者谓之痔漏”。其中“肌肉穿穴”“疮口不收”的描述与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情况相近。
《奇效良方·肠澼痔漏门》曰:“至于失治而成漏者,成漏而穿臀者,及有穿肠成孔、粪从孔中出者……”罗列了漏的多样性,说明临床上漏所导致的症状相当复杂,影响的部位较多。这也是符合克罗恩病相关瘘管病变的特点。
《寿世保元·痔漏》:“痔轻而漏重,痔实而漏虚……漏流脓水,始是湿热,终是湿寒。不用温药,何以去湿而化寒乎?百病中多有始热终寒者……初作则肠胃气实而热,久则肠胃气虚而为寒矣。”这段文字论述了痔漏病情日久的病机变化,指出了对新病与久病的治疗应区别对待,而且指出漏与虚相关,这与我们认为的克罗恩病的核心病机是脾虚气陷相吻合,因为瘘管属于深陷病变,符合阳气下陷的特点。
《赤水玄珠·痔漏门》曰:“皂角煎丸。治内痔漏,肠头里面生核,寒热往来。”这是一个治疗痔漏的验方,但该方的主症之一是寒热往来,说明瘘管是可以导致患者发热的,这与克罗恩病肛瘘合并感染时的表现十分类似。
《素问识·生气通天论》对瘘的论述有:“瘘,久疮不瘥曰瘘。《巢源》有九瘘三十六瘘。李梴《入门》云:瘘,即漏也。经年成漏者,与痔漏之漏相同。但在颈则曰瘰漏,在痔则曰痔漏。又云:凡痈疽久则脓流出,如缸瓮之有漏。”指出了瘘的定义及原因,且根据不同部位命名有所不同。“如缸瓮之有漏”则描述了瘘管内腔较大。这些都符合克罗恩病的肛瘘特点。
《类证治裁·痔漏论治》曰:“有秽从疮口出者,漏卮不塞,精血日枯,渐成损怯难治。”指出漏的形成一则预示着预后不良,同时漏也会耗损精血,导致“精血日枯”而使疾病更难治疗。
《外科备要·通肠痔漏》载:“痔疮溃久,则成漏症。如污从漏孔出者,痔已通肠也。”“初起成瘰不破者,为痔易治;破溃而出脓血……淋漓久不止者为漏,难痊。”描述了瘘管与肠腔相通的情况,指出痔漏属于临床预后不良的表现。
“有肛门边先生小疖,因不戒酒色,以致腐烂变成痔漏,不能收口,长成肉管,每年一管,流脓淌血,甚以为苦。世人治法多用刀针挂线,徒受苦楚而内毒未除,外口难长,经年累月,难以奏功。”这段文字描述了肛瘘的情况,患者甚以为苦,治疗方法也是予刀针挂线,而瘘管难愈。克罗恩病的肛瘘也会有分泌物排出,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影响生活质量,并且目前主张的疗法也是切开引流及挂线,而临床上克罗恩病肛瘘治疗困难,往往也是经久不愈。这与古籍描述的情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从以上古籍记载可知,痔漏多由肛痈日久不愈,形成自然瘘道而成。痔漏可导致疼痛、发热、虚劳、下血等表现,这与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特点一致。痔漏的主要病机之一是脾虚气陷,病情日久难愈,治疗困难。以上各种记载都可在克罗恩病患者身上见到。
《诸病源候论》曰:“凡注之言住也,谓邪气居住人身内,故名为注。此由阴阳失守,经络空虚,风寒暑湿、饮食劳倦之所致也。其伤寒不时发汗,或发汗不得真汗,三阳传于诸阴,入于五脏,不时除瘥,留滞宿食;或冷热不调,邪气流注。”“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指出流注是根据疾病病机特点来命名的,是指邪气在体内滞留,可流转周身,有多种临床表现。
《外科理例·流注》云:“大抵流注之症,多因郁结,或暴怒,或脾虚湿气逆于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于经络,或闪扑,或产后瘀血流注关节,或伤寒,余邪未尽为患,皆因真气不足,邪得乘之。”“夫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有凝滞之患,故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于瘀壅。凡得此者,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之辈,不慎调燮,夏秋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或中风邪发散未尽,或欲后阴虚外寒所侵,又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又或跌打损伤,瘀血凝滞;或产后恶露未尽,流缩经络,皆成斯疾也。”以上记载论述了流注的病因,指出真气不足、邪气乘之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克罗恩病消化道外的并发症多数发生在疾病的活动期,此时一般处于正气受损、邪气较盛的阶段。
《外科枢要·论流注》云:“流注,或因饮食劳倦,脾胃伤损;或因房劳阴虚,阳气凑袭;或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或因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暴怒伤肝;或郁结伤脾;或湿痰流注;或跌扑血滞;或产后恶露,皆因气虚血注而凝也。或生于四肢关节,或生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或作痛,皆由元气亏损所致也。”这段论述与《外科理例·流注》中的观点基本一致,皆指出流注发病的基础就是元气或真气不足。
陈实功曰:“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由其瘀壅,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所发毋论穴道,随处可生。皆缘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初起漫肿,皮色光亮,微热微疼,筋骨不欠强者为顺。”可见流注最初的表现与痈类似,但由于正气不足,痈溃不收,日久成流注之证,这是符合克罗恩病合并关节病变的演变过程的。
《外科心法要诀·湿毒流注》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轻则色紫,重则色黑,溃破脓水浸渍,好肉破烂,日久不敛。”这与克罗恩病并发坏疽性脓皮病的表现十分类似,结合流注的病机特点,对于指导克罗恩病并发皮肤病变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
《外科证治全书·流注》云:“凡人之血气,昼夜流行,周而复始,自无停息。或因寒痰或因风湿,稽留于肌肉之中,致令气血不行,合而为患,故曰流注。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异,患无定处,随在所生,板肿微痛,或兼身体发热。”
由上述论述可知,流注发病部位广泛,主要与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邪气逆于肉里相关,一般病位在皮肤、肌肉、关节,未论述与消化道病变相关,但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可及全身,除了消化道病变外,关节病变、坏疽性脓皮病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流注病多分布在关节、肌肉、皮肤,其病机特点与克罗恩病相符。因此,可从流注角度认识克罗恩病的关节病变,诊断克罗恩病的皮肤、肌肉、关节病变。从流注角度认识,有利于把握病机,化繁为简,异病同治,可拓宽临床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