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人最佳营养指南

居民膳食宝塔,平衡而合理

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居民膳食的特点和主要缺陷,以“全面、均衡、适度”的理念,将各类推荐食物适宜的摄入量,以宝塔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居民按照科学的搭配方法和比例来搭配膳食。

平衡膳食是指能使人体的营养素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热能及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体力活动的需要。

中国居民每日膳食金字塔

膳食宝塔可以帮助你合理地选择食物,保证品种的多样化,按照科学的搭配方法和比例来搭配膳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有四性,选食物要平调寒热

· 菜肴搭配要注意寒热平衡

食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饮食及烹饪食物时,若能稍微注意一下菜色的寒热平衡,不仅能使食物的口味更好,而且更有益健康。

烹煮寒凉性食物时,可使用温热性的酒、醋、香辛料来调味。如“炒蟹脚”“炒蛤蜊”,使用温热性的料酒、辣椒、葱、姜等调味料,不仅可以去腥,还能中和蟹、蛤蜊的寒性,以养护脾胃。吃热性食物时,可以搭配凉性的水果。如吃羊肉火锅时,加入豆腐、白菜来搭配,不但可利用这些寒性的食物来平衡羊肉的燥热,也能使汤汁更鲜美。吃完火锅后,过一段时间吃一点凉性的水果,如西瓜、雪梨等,可以清润降火。

· 特殊人群更应注意食物寒热

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的人而言,一定要看食性吃水果。如香蕉性寒,含钾盐多,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病、水肿症患者尤应慎吃。西瓜性寒凉,年迈体虚者、心力衰竭和水肿患者不宜多吃。

食物的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食性,一般认为,寒凉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食物具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作用。

——《中国人膳食平衡手册》

谷类为平衡膳食提供基本保证

· 仍要以谷类食物为膳食主体

一般成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50~400 克为宜,其中最好包含50~100克粗杂粮或全谷类。但动物性食物口感较好,人们倾向于食用更多的动物性食物,而使谷类食物摄入逐渐减少,谷类食物作为膳食主体的地位在逐渐下降。

很多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类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从而导致一些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肥胖和糖尿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动物性食物和油脂吃得过多造成的。

· 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倡以谷类为主,就是强调膳食中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应达到一半以上。这样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及含脂肪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

谷类食物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传统膳食的主体,是最有效、最安全、最易得到,也是最便宜的食物。提倡谷类为主,就是强调膳食中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应占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

——《食品科学》

粗细粮搭配,膳食才能平衡

· 粗粮究竟是什么

粗粮和细粮是相对而言的。人们平常吃的大米、白面等谷类经过精细加工,谷粒较硬的外层被去除得比较彻底,口感细腻,所以被称为“细粮”。那些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谷类,保留了谷粒较硬的外层,口感粗糙,则被称为“粗粮”。

粗粮是相对于大米、白面这些细粮之外的粮产品,主要包括:

谷物类:玉米、小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

杂豆类:绿豆、红豆、芸豆、蚕豆、豌豆等;

根茎类:红薯、山药、土豆等。

· 粗细粮搭配营养更全面

粗细粮搭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粗粮;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耗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

细粮口感好,营养容易吸收,但细粮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相对较少,若长期以细粮为主,很容易导致营养素缺乏。粗粮由于加工简单,保存了许多细粮中没有的营养。比如,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以及矿物元素。粗细粮搭配食用,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更全面。

稻米、小麦研磨得太精,会使谷类表层所含维生素、矿物元素和膳食纤维大部分流失到糠麸之中。所以,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膳食纤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 膳食纤维能保持肠道清洁

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那部分物质称为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四大类,它们在人体内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膳食纤维能刺激胃肠道的蠕动,并能软化粪便,促进排便,防止便秘,减短粪便在肠道中的停滞时间,减少粪便中有害物质与肠道的接触,保持肠道清洁,进而减少和预防胃肠道疾病。

· 膳食纤维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膳食纤维还能减少脂肪、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并促进胆固醇和胆酸通过粪便排出,因而有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作用。膳食纤维中的果胶能延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过高的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此外,膳食纤维还具有改善口腔牙齿等功能。

· 过多食用膳食纤维会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

膳食纤维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矿物元素的吸收。据了解,长期大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会使人体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摄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从而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损害,降低人体免疫抗病的能力。因此,要将含有高膳食纤维的粗粮与细粮搭配吃才更有营养。

成人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冠心病、肥胖、脂肪肝等患者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蔬果颜色是营养密码

· 蔬果“多彩”吃更健康

蔬菜和水果的颜色大致可分为红、绿、黄等。人们应该吃多种颜色的蔬菜水果,这不仅仅因为它们在餐桌上色彩缤纷,给人愉悦的视觉感受,有助于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不同颜色的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在每天的膳食中应尽量将各种颜色的食物都吃到。

· 红色蔬果

红色蔬果大都含有胡萝卜素,而胡萝卜素与红色蔬果中的其他红色素一起,能增强人体组织及细胞的活性。因此,多吃红色蔬果能提高人体预防和抵抗感冒的能力。红色蔬果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富含天然铁质,如樱桃、红枣等都是贫血患者的天然良药,也适合女性经期失血后滋补。

· 绿色蔬果

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和预防疾病。对工作紧张、长时间操作电脑和吸烟的人来说,每天都应适量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绿色蔬果还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具有清肝、明目、改善视觉能力、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 黄色蔬果

黄色蔬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蔬菜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禽、蛋、鱼、瘦肉为身体提供优质蛋白

· 禽、蛋、鱼和瘦肉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蛋白质每天摄入量约为食物总量的10%,即35克左右。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方式,是在饮食中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禽、蛋、鱼和瘦肉等,这些都是身体所需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禽、蛋、鱼、瘦肉还是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动物性食物中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但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所以一定要适量食用。

18岁以上成人蛋白质推荐摄入量(RNI)为每天1.16克/千克体重,老年人为每天1.27克/千克体重。一般来说平日饮食中含有的蛋白质的量已经足够了,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减少蛋白质需求量。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Tips 红肉和白肉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把牛肉、羊肉和猪肉叫作红肉,把鱼肉、禽肉叫作白肉。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高;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有研究表明,喜欢吃红肉的人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可能性更高。

科学烹饪减少营养损失

烹调是通过加热和调制,将食物原料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烹调也要讲究科学,尽量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素。

· 蛋类食物煮着吃最营养

蛋类不宜过度加热,否则会使蛋白质过分凝固,甚至变硬变韧,影响口感及消化吸收。蛋类采用煮、炒、蒸等烹调方法,能较好地保留鸡蛋原有的营养素。

· 鱼类食物煮、蒸更健康

鱼类和其他水产动物常采用的烹调方法有煮、蒸、烧、炒、熘等。煮对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溶于水中,所以汤汁不宜丢弃。食物蒸时与水接触比煮时要少,所以可溶性营养素的损失也比较少。

· 畜、禽类食物宜炒、炖、焖

畜、禽类烹调方法较多,如炒、烧、爆、炖、蒸、熘、焖、炸、熏、煨等。炒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其中滑炒和爆炒在炒前一般要挂糊上浆,对营养素有保护作用。炖是对某些老、韧、硬的食材用慢火长时间进行加热,使食物熟烂脱骨、醇浓肥香的一种烹调方法。焖也是采用小火长时间加热使原料熟烂的方法。在炖和焖的烹调过程中,肉类蛋白轻微变性,纤维软化,胶原蛋白变为可溶性白明胶,使人体更易消化吸收。但若炖、焖时间过长,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等营养素会被破坏较多。

食物在烹调时遭到的损失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如果采用科学的烹饪方式,则能使菜肴保存更多的营养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低盐饮食更有利于健康

· 钠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要超过 6克

人体所需要的钠主要从食物和饮水中吸收。食盐、酱油、味精、酱和酱菜、腌制食品等都含有较多的钠,肉类和蔬菜也可以提供少部分钠。一般成人每天钠需要量为2200毫克,而一般日常所需摄入的食物本身大约含有钠1000毫克,需要从食盐中摄入的钠为1200毫克左右。因此,在实际每天食物的基础上摄入6克食盐就基本上达到人体对钠的需要。由于人们的膳食习惯和口味的喜爱,食盐的摄入都远远超过6克的水平。

· 食盐摄入增加,血压易升高

临床高血压的干预治疗证实,当食盐摄入增加时,血压就会升高。如每天食盐摄入量减少2.4克,健康人的平均收缩压可下降2.3毫米汞柱。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盐的标准摄入量为12克,城市10.9克,农村12.4克。酱油平均为8.9克,城市10.6克,农村8.2克。虽然比1992年略有下降,但远高于6克食盐的建议量,引发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平均血压高于城市。而食盐摄入量与其相一致,也是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五味调和,适量最重要

《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都强调治病求本。本在阴阳,如果运用食物保持和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关键就在于根据寒热温凉四性选择食物。甘、酸、苦、辛、咸五味调和是协调阴阳的主要因素。

· 甘味食物补气血

甘味就是甜味,甜食有补气血、消除肌肉紧张等功能,但甜食摄入过多会影响食欲。

· 酸味食物健脾胃

酸味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而且能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酸味食物吃得过多,会使消化功能紊乱。

· 苦味食物能补肾

苦味可除湿、利尿,调节肾功能,但苦味过浓会引起消化不良。

· 辛辣食物促进血液循环

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但过食辛辣食物对眼睛、口腔都会有一定的刺激。

· 咸味食物能补肾强身

咸味可润肠通便、消肿解毒,具有补肾强身的功效,但过多食用咸味食物有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等症状。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中医学主张饮食的五味配合,相得益彰。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咸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会带来弊端。

——《中国人平衡膳食手册》

少吃洋快餐,避免健康风险

· 洋快餐会提高多种疾病的死亡率

美国福布斯网站曾发布名为“美国快餐让中国人面临重大健康风险”的文章。洋快餐主要以油炸食品为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中国,每100名死亡者中,有85人(即8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美国该比例为70%,全球范围为63%。

· 美式快餐提高心脏病发病率

2004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披露了美式快餐对本国国民造成的健康危害。1960年以前,阿拉斯加的原住民很少患肥胖症和糖尿病,但伴随美式快餐泛滥,热狗、炸鸡块、汉堡包、炸薯片、三明治、煎牛排、可乐、冰激凌等“垃圾食品”登上了爱斯基摩人的餐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心脏病发病率也大幅度提高,所以,洋快餐不宜常吃。

美式快餐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以及高能量物质,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

烤翅、炸鸡等酥香可口,风靡全球,但也带来了肥胖等全球性健康问题。

食不过量 规律运动

· 进食量和运动量须保持平衡

进食量和运动量是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能量,运动消耗能量。如果食物吃得过多,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成脂肪,脂肪增加过快,就会超重。反过来,若吃得不多,而活动量又偏大,就可能因为能量不足引起体重偏低或消瘦。

体重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使人易患多种疾病,缩短寿命。所以,应保持进食量和运动量的平衡,使摄入的各种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满足机体需要,而又不造成体内能量过剩或不足,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

· 适当锻炼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医疗总署发表声明,列举了适当锻炼能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各种好处。这些好处包括:

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增强骨质,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俗称“血管清道夫”)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的”胆固醇)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增强体能和协调能力,减少跌倒带来的损伤;提高胰岛素敏感度;增强免疫系统;增强整体舒适感。

适量的饮食是防治疾病、维持人体健康水平的基础,运动锻炼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膳食与运动一起,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发育,维护健康,提高机体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运动营养学》 KfFpeKKWj40JRZi+D87VmklqprXqMOWXS2JrKptf2iNv+cI/FR83KH0xMY2Zkb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