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维融合的智媒时代,“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相得益彰,这就要求强化传媒人才的互联网基因培育,推进“互联网+内容”生产方式创新。在具体操作层面,可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发挥互联网传播潜能的生产方式,如场景化新闻、机器新闻、传感器新闻、众筹新闻和众智新闻等。同时,基于“互联网+”媒介平台向生产者和用户尝试提供内容的“无极缩放”(如高、精、快、深、广等),实现内容的重组、重构、创意和创新,并逐步将其从战术操作层面向战略运营层面提升。
假设将内容策划与生产能力、技术(工具)的运用与创新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用户需求洞察力、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与内容价值判断能力等N个维度置于一个N边形中,则可把智媒时代的传媒人才视为具备现代传播技术,丰富的信息与舆情认知、分析与处理能力,对用户需求和细分具有极强的操控性等。在这个N边形中,显然其维度的坐标值就代表传媒人才相应的素质能力,某一维度的值越大,其相应的能力就越强,如N个维度的坐标值都较大,则表明传媒人才的综合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媒介的融合使跨学科的研究成为必要,媒介界限的消融要求“一专多能”的融合型传媒人才。
1)提高新型内容策划与生产能力
新型内容策划与生产能力是指传媒人才对内容信息资源进行突破传统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传媒人才在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有与大局意识相关联的、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第二,传媒人才在策划与生产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第三,传媒人才要善于把以前纯粹的内容生产转变为用户、入口、变现等问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策划风格与传播特征。
2)提高智能技术(工具)的运用与创新能力
智能技术(工具)的运用与创新能力是指传媒人才使用与信息传播有关的“智能+”技术与工具的能力。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必将建设集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平台,这就要求激活传媒人才运用全媒体手段“上云”“用数”“赋智”进行采编工作的能量,使其成为同时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AR、VR、AI、无人机航拍等),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例如,随着5G技术的投入应用与逐渐普及,其高速率、零延时、超大链接等特点,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将促进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与传媒产业的进一步融合运用。
3)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用户需求洞察力
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及用户需求洞察力是指传媒人才通过“智能+”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并不断更新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用户行为精准预判用户的内容需求。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用户行为数据采集。智媒时代的数据来源已不再局限于移动互联网,还包括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这些设备将极大地拓展传媒人才获取、加工、选择内容信息的能力。第二,用户行为数据挖掘与处理。美国管理学者帕西米尔(Pessemier)“认为新产品开发策略是一种发现确凿的新产品市场机会并能最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的指南”,按此逻辑,任何媒介内容或形态的研发都应根据用户数据来开发,而非开发自己认为好的即可。第三,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判断。智媒时代,内容消费的动因不再是生活所需,而是上升到了品质、审美,这就要求内容产品要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从精英媒体向精准媒体转变从而,“促使信息生产传播用户化”。用户关注焦点的决定因素,如图 1-16所示。
图 1-16 用户关注焦点的决定因素
4)提升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与内容价值判断能力
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与内容价值判断能力是指传媒人才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具备对内容价值与提供时机研判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第一,传媒人才具备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媒业对跨专业人才需求剧增,尤其是跨文、理、工科的知识背景,例如新闻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统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跨界”人才最受欢迎。第二,对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尽管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可预设词汇、语义等,但其仍无法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与评价,这就要求传媒人才具备准确鉴别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事件全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