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铜梁龙舞传承人口述史

黄廷炎,男,汉族,1941年生,铜梁安居镇人。11岁随老艺人舞彩龙、打锣鼓。1955年考入铜梁川剧团开始在巴川镇舞龙,20世纪70年代在川剧团担任新教学工作和武戏导演,曾师从四川省川剧著名导演刘宗义。1988年开始担任铜梁龙舞艺术团总编导,长期致力于龙舞艺术的传承、普及和提高工作。2008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

铜梁龙舞黄廷炎采访视频

图1-6 铜梁龙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

表1-1铜梁龙舞传承谱系表

(资料来源:内部资料《龙灯艺术》)

一、由理发学徒走向川剧演员之路

问:您从小就开始学习龙舞吗?

黄: 我是在重庆出生的,1949年父亲带着我来到安居镇。1953年我就开始参与龙舞活动。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这些活动,特别是打锣鼓、吹唢呐,小时候只要一听见,我就跑去了,那时候还没有接触龙舞,只是喜欢打击乐。过去在茶馆演出,一边是演出人员在表演,另一边就是坐着喝茶的人,遇到好的节目,大家就一起喝彩。我从小就跟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结了缘,后来为什么我又去搞龙舞了呢?因为在1952—1954年分了“帮”,每一年春节每个“帮”都有不一样的任务。那时我们住在大田居委会,我们的任务就是舞小彩龙、舞狮子、打莲萧、跳秧歌这几个项目。其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冥冥之中自己就该走这条路。舞龙舞狮得要锣鼓伴奏,那时我家很穷,四年级之后我就没办法继续上学了,但是我还是喜欢锣鼓、唢呐这些乐器。我是家里的老大,后面有4个兄弟姐妹。我没上学之后,就去捡煤炭赚钱。我把煤炭卖到一家卖饼的人家里,刚好这个卖饼的陈老师需要组织一批人来学打锣鼓,我又喜欢锣鼓,一听见锣鼓声我就克制不住跑去看。有一个学锣鼓的老师,我站在边上听都记住了,他怎样都学不会。那时我才12岁,那个老师已经50多岁了,可能反应要慢一点,一直学不会,陈老师就有点不耐烦了。我上去说,陈老师,是不是这样念的,我就把锣鼓节奏念给他听。他说,对啊,但是你念得对,不一定就打得对。我说我试试吧,因为我太喜欢锣鼓了,很想有一个学习的地方。我拿了鼓槌,一打就对了。就这样,我取代了那个老师的位置,跟着他们学打锣鼓。会打了之后,我就有一点地位了,舞龙我也可以去舞,舞狮我也可以去舞。因为我能进场地,其他小孩可进不去,一来就被大人呵斥。看到我一个小孩子背着那么大的锣鼓走街串巷,别人都是另眼相待,我也开始有了点名气。就这样,我开始接触龙舞,那时龙舞在安居镇已经有些名气了。

但是一年就搞一两次这样的活动,也满足不了我的生活。那时去打锣鼓没有报酬,就是图一个好玩,是义务的。后来我就想,这样不是长久之策,我去干点什么呢?然后我就想到了去学理发,学了半年。我也想学川剧,但是不知道去哪儿学,没有门路。我有一个同学是在茶馆表演川剧的,有一天早上8点多我打扫完理发店的卫生,他到我这里来,告诉我他要去镇上参加县川剧团的考试,我就请他带我去看看。到了那里,老师、观众都到了,让他唱,他却说他不敢了。我说这样,我帮你把锣鼓打上,你不要怯场,大胆地唱。我一打上锣鼓,场上的老师就心动了,都议论说这个孩子挺正道。我的同学还是不敢唱,老师就来问我:“小朋友,你会不会唱呀?”我说:“我会,但我就会唱一句。”我又把锣鼓打上,唱完之后观众、剧团演员、老师都围过来了,把我围成一个圈,问我叫什么名字啊,家在哪儿啊,做什么之类的。就这样我被县川剧团选上了,3天后就迁了户口,10天后就背着包离开了家。我只学了3个月就开始演《哪吒闹海》了。后来主要演猴子戏和以前的双枪龙、孙悟空大闹天宫等节目。1955—1994年我一直在铜梁县川剧团,“文化大革命”时撤销县川剧团,成立文艺宣传队,我停止了一段时间回去做理发,后来又返回剧团。现在我在想,如果那一次没有遇到这个机会的话,我是根本没有机会走出来的。就是这次机会,使我走上了文艺之道。

二、对铜梁龙舞的改革与创新

问:您成为专业川剧演员后,又是什么原因开始表演龙舞呢?

黄: 离开安居镇进入县川剧团,我就和龙舞彻底断了联系。1986年,我才又和龙舞接上。有天晚上剧团演出完了,我和朋友去看龙舞演出,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把龙舞拿到剧团来演的话,肯定会比现在更好。那时的龙舞就是一种街头游乐,自娱自乐,它的音乐和舞蹈都没有太大的联系,我想如果把龙舞搬上舞台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更吸引人。因为我认为,龙舞就是一个舞蹈。舞蹈是一种艺术,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内容、故事情节、舞蹈和音乐,把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剧团的演员们,个个都是有舞蹈功底的。

1988年这个机会来了。北京举行了一个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我们现在的文化局,也就是那时的文化科,通知我们团长还有我和几个师弟一起去开会。我一听,知道机会来了。开会回来之后,需要准备两个节目,一个是铜梁大蠕龙,另一个是鲤鱼跳龙门,后改为鲤鱼跃龙门,这两个节目让团里的编导来负责。我早就有些想法,于是我说大蠕龙的节目,我愿意来担任总负责、总导演。我那时在团里是武生,大蠕龙里面龙头也有很多跳跃翻滚的动作,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个角色。因为舞龙和舞狮不一样,舞狮是一种娱乐性质很浓的活动,主要是在逗玩狮子,但龙是伟大神圣的,是比较严肃的,如果前面领头的人也去逗玩龙的话,就把龙的形象贬低了,所以我们舞龙的人,既要稳重,也要活跃。

这个事情定了之后,我们马上去走访一些原来在铜梁舞龙的艺人,也请了重庆市杂技团的艺人,舞蹈家协会的胡静老师也来了。我们开会一起研究,先把形式学过来,然后再把我自己的想法装进去。编舞其实需要想象,特别是龙舞,可以去想象龙的一些活动,要有内容、有目的性、有逻辑性地去编排。我们就一起研究、一起构思,要怎么样去设计舞蹈动作、舞蹈情节,让老百姓有“戏”可看。当时设计的是龙先不出场,外面的音乐声起后有雷雨的声音,龙再出场。龙先是绕一小圈之后再造型停住,造型后就开始左看右看,然后再出场。50米长龙一出场,25个人舞龙身,加上龙头、云朵等道具,还有其他工作人员,效果就出来了。出场之后龙先三点头、拜四方,这是与观众交流,做好礼节,然后就按照我们设计好的路线行进。

我们的两个节目演出之后一炮打响,特别是大蠕龙节目。演出时,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在我们的龙出来的时候,观众的掌声热烈;第二个愿望就是在展示铜梁龙的长度时,也就是在“长龙出道”的环节有热烈的掌声和喝彩。那次国内外的观众都有,还特别多,照相摄影的也很多,我们的眼睛都闪花了。就是1988年这次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国际旅游年的活动,让我们的铜梁龙一炮而红。除了布衣龙跟我们比分接近,其他的都赶不上我们的节目。我们从预赛到决赛都是最高分,顺利拿到金奖。那个节目总时长8 ~ 9分钟,气势宏伟,套路也非常多,现场吹打乐器的演奏、舞蹈的编排、龙灯、传统音乐等所有演出人员全是我们川剧团的演员。

问:在北京的这次演出设计了很多套路吗?

黄: 对,有很多套路,在行进中完成舞蹈动作,完成节目内容。比如走到大广场,比较宽广,可以跑几圈,然后做一些比较激烈的动作,摆几个造型,展示一下龙舞风采。龙的出场比较快,但是中间过程稍慢,如果走到稍微高一点的地方,还会做一些慢动作,很优雅地戏珠,这又是一个套路。紧接着立刻转入急速,比较火爆的有跳龙、跨龙、高盘龙等。高盘龙也是一大亮点,把龙竖起来两三米高,然后演员站在上面和龙头一起表演,这是一种展望未来的意思,表现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并且会越来越好。最后就是高兴而归。这些套路表演都是有故事情节的,要有内容,不能只是凭空想象。现在有些人想把竞技龙的东西加入大蠕龙表演,我是坚决反对的,在地上摸爬滚打的龙,我认为是十五六岁的还比较年轻不懂事的龙,它是比较活跃的上蹿下跳的龙。但我们的大蠕龙是“龙王”,是“皇帝”,所以它的表情、气质、造型等都是很有气势的。

问:所以说,真正代表铜梁龙艺术高度的还应是大蠕龙吗?

黄: 龙舞首先得振奋人心,以前在北京演出,别人一看到龙就知道这是铜梁龙,对铜梁龙的印象特别好。其他节目也有大舞龙,但他们经常是跪着舞、躺着舞、倒着舞,这样就很失态了。而我们铜梁龙表现的就是它的气势,龙乃神物,绝非猪狗猫兔,不能带有“猴气”。近些年我们的铜梁龙也参加了不少的竞技比赛,很多体育组织让竞技龙身上穿得花里胡哨的,头上绑着二指那么大的布绒球,还要打个结,这样搞就完全成了倒土不洋的把戏,老观众不买账,年轻人也认为变了味,这样不就失去了发展的本质吗?至于服装的花边,我还是遵循铜梁龙的传统,比如说五色。过去民间龙通常被扎成五种颜色,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五行,五色龙承担着求雨祭祀等作用,人们在各季节中穿着各色彩衣,舞起长达数丈的各色大龙,场面十分壮观。我们铜梁龙正是表现出了这些大美,这样尊重传统文化才会被世人认可。

铜梁龙舞的艺术特色就是两点:一是龙具美;二是龙体活。一方面看扎龙制龙的独特工艺,另一方面就是看舞龙的技巧。比如说戏龙珠,它是慢的,越慢越好看,这是别人一般不容易做到的,很多人只知道快跑,而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还有,舞龙的演员要具备多种技能:一是要掌握圆场功,以保证在跑圆场时身体平稳;二是要有臂力,以保证在跑龙时龙身不因为分节而有断裂感;三是摆字时要保证速度与路线的准确,避免龙节因步伐和路线的差错而缠绕在一起;四是每个舞者都必须学会相同数量的字形,以保证在表演对象不同时而摆出不同的应景字形。这都是铜梁龙舞的光彩之处,也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原因。

问:您的代表作《龙凤呈祥》的剧情设计和寓意是什么呢?

黄: 我最坚持的就是舞龙表演要有故事情节,有了故事主题什么都有了,就像《龙凤呈祥》。为什么这个节目会这样响亮,你就要想到龙“大事已成,功德圆满”。他的出场连龙珠都可以不要,他会和“凤”打“交道”,他去的时候就不带龙珠,而且他看她的时候会很羞涩、很含蓄,这里面都是有丰富的情节的。这种情绪的表演就是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龙是有性情的,它不同于其在国外是邪恶的代表。在中国,龙一直是正义的化身。我们铜梁人都知道很多关于龙的故事,比如,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蟠桃老祖硬要赴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游玩中不慎将手镯掉入瑶池。这只手镯不甘寂寞,趁此机会偷偷下界,变成了一条恶龙到铜梁境内的琼、涪二江河段兴风作浪,导致洪水泛滥成灾,老百姓深受其苦。为解除苦难,老百姓到安居波伦寺登高祷告,祈求上天保佑,玉皇大帝得知后大怒,当即下旨查办。遂命蟠桃老祖来到人间,亲自到铜梁的安居、高楼一带河段收复恶龙,恶龙闻讯循琼江支流潜逃,跑到山洞里躲了起来,但很快仍被老祖发现和收服,带回了天界。此后,天下重获太平,人们为庆贺上天铲除恶龙,便按五行中的生、克、乘、侮的关系,取以火侮水之意,高举篾圈龙于火阵中跳跃欢呼,并在玩舞时不断用铁水、烟火喷龙,而后烧龙让其归天。人们认为用铁水火花烧龙,可以烧除身上的晦气,特别是在元宵节之夜,用大火将龙焚烧,意在送其升天归位,继续在天上忠于职守,为保护民间安乐多做善事。这就是铜梁人为什么这么喜爱玩火龙、打铁水花的原因。这些生动的故事里都浸透着民间文化,所以我在创作龙舞的时候都会考虑龙的特性,这样才是对传统的尊重。说回到我编的《龙凤呈祥》,它依然是龙人物化、戏剧化的表现,根据民间的传说赋予更多的表现手段。这样的龙才会涉及恋爱问题,他怎样嬉戏,怎样缠绵,最后与凤走到一起,这就会让观众更加明白。所以创作首先就是要把故事情节放在里面,第二步才考虑它的亮点与具体套路。铜梁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了戏剧,这有点像杂剧,为什么我们在舞的时候要出现身段呢,就是把舞蹈的优秀表演成分糅合到其中。

三、铜梁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问:您在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之后对铜梁龙舞的认识有没有什么变化?

黄: 我能够获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搞了龙舞这么多年没有白费,这也说明上级是认可的,群众是支持的。审批认定传承人身份要经过很多程序,当时我也没有关注这个事情。对于我来说,铜梁龙舞推选我为传承人我是当之无愧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出现了一些竞争和矛盾,有一些阻力,应该说,得来这个头衔很是不易。其中也有相关领导的功劳,他们组织我们去创作、去比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铜梁龙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是大家共同争得“天下第一龙”的美誉,所以深感责任重大。从领导到专家、艺人都应该全身心地致力于地域文化的发展,但是对于龙舞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品种来说,还是要依靠为之付出的一代代艺人,因为他们身上浸染着民间艺术的生命,也有对龙舞艺术的无尽热爱。

问:您还继续奋战在一线吗?

黄: 现在很少上场了。现在的活动一般都是弟子们在参与,我基本上不参与,必要的时候开个会,或者去看一下排练,然后做一些点评,出点主意,给予一点鼓励。像上次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因为是体育性质的活动,所以我们铜梁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传统舞龙表演,还有一个是竞技舞龙。政府把我请去为传统舞龙出点主意,与他们一起研究。比如说我们铜梁的火龙是比较火爆的,但是考虑到安全问题火龙根本不能入场,那些带烟火的、带油的都不行。所以火龙不能上场了,他们就找我去出谋划策。

在传承工作方面,现在是以职教中心为主要基地在搞龙舞学习。还有铜梁一中和二中,他们有个校队,但是学生们主要以学业为主,不能偏重龙舞方面的学习。再者就是中学和大学相比,差距是很大的,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综合能力、身材形象等都挺好,中学生还没有长定型,身体状态和气质都还没培养起来。所以我说,舞龙除了需要一定的艺术形态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要去理解、去参悟。现在我们铜梁的竞技龙已经落后了,我们的中学生去跟大学生比赛,是要差一大截的,观众一看就清楚。我在不同的地方教过10多个团队,农民有力气但是把握不了节奏,不懂得用巧劲,要两天才能学会套路,而大学生一节课的时间都不用就能学会。我在其他地方的一些想法可能在当地做不成,但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就可以做到,我一直想看到的画面,只有在艺术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身上才能看到。其他人毕竟不是搞专业的,是半路出家,没法做,就算是体育学院的也缺少一些美感,只是力量比较足而已。整个龙舞包括戏曲、歌舞、杂技、体育、舞蹈、音乐等,男子舞龙就要体现阳刚之气,女子舞龙就要体现阴柔之美。龙舞是一种舞蹈,就必须要有美的存在。

问:您对铜梁龙舞的创新和发展怎么看呢?

黄: 时下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很多人讲发展,却不从传统出发,不知道应该继承些什么,其中的核心是什么,这就犹如空中楼阁,稳固不了。20世纪90年代,我去参加比赛,发现他们在龙舞的音乐中加入大量“蹦恰恰”的节奏,这与当时交际舞的流行有关。但我是坚决反对的。艺术可以改革,但是不能一味地谋求所谓的现代化,不顾及它的根基。要说改革,必须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它原有的乡土气息,否则那就不是我们的中华龙。我现在经常受邀去各地排练,群众中仍有很多不了解这门艺术的人,也就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说服装可以现代一点,紧身衣的制式犹如旗袍加身,音乐中又加入大量的电子音乐,这都是我不能接受的。我认为这不是与现代接轨,更不是发展,这是破坏。龙是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从原始宗教绵延至现代社会的精神外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寄托的表象,是大气的、沉稳的、尊贵的、有力量的,不能去破坏,否则国人是不会认可的。终其一点,就是不能违背龙舞的气质。记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老师讲过:“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所有东西都要发展的‘一刀切’的思维定式,我们必须明确,遗产是不能‘被发展’的,它只能被继承,在现代社会,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已经丧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就像没有一种植物被连根拔起后还能成长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不能再发展。”我想田老师的本意就是要守护,守护就是传承,传承好了才有发展,这是一切的根本,容不得儿戏。

图1-7 重庆大学舞蹈系学生表演铜梁龙舞

因为我们龙舞是个传统文化,相当于“古董”,不是所有的都是可取的,但是也不能过于现代化。铜梁龙舞的好多节目都有女孩子参与,会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东西,但是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应该慎重。我们这些传统老艺人的观念是,不要把它改编得过于现代化。龙,它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比如龙需要云朵,云朵中间加入一些仙女也不违和,这是可以的。如果编创得过于现代化,反而抓不住观众了。我们对于这些东西,不是说完全不要,只是相对来说龙舞是比较传统的、含蓄的,没有那么现代和夸张。

现在我们铜梁是实行“一镇一品”,就是文化委推广做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大概是从零几年开始的,已经持续了10多年。不同品种的龙舞,一个镇一个风格和样式。每个镇都有一个文化干部,每一个文化干部负责的工作内容都不一样。到了每年元宵节的时候,就聚到一起进行比赛。展示你的改革成果,你的龙舞质量的高低等,请观众们来观赏,评委们会来看哪些是应该继承下来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同时“一镇一品”这个活动也利于各个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设有几个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实基本上每一个参加队都有奖,这也是一种鼓励。虽然有20多个品种,所有的品种都包含龙元素,但是有些龙还需要改造,为了把它们搬上大舞台,大家都来出点子。其实我们铜梁真正拿得出手的,能打响的龙舞品种就那么几个,其他的节目还要打磨。

问:您对铜梁龙舞未来的传承有什么期望?

黄: 目前的关键是没有人来抓传承的工作。说不重视呢,任务下来了领导们又抓得很紧,平时却不怎么管,也缺乏研究。现在铜梁除了大蠕龙还在全国范围内屹立不倒,其他的早就倒下了。现在湖南、上海、江苏追上了我们,在铜梁举行的第十三届运动会上的舞龙比赛,就能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很不错,从服装、设计、化妆、故事情节等都看得出来。在1994—1997年,我们不管走到哪里,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各大比赛我们都是冠军。从那以后,慢慢地我们居然开始跟别人学了。我们心里清楚,金牌不止一两个,那可是好多个呢,领导们不在意多少队伍参加,而真正在意的是排名。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把龙舞纳入比赛项目,以前只有一个小型的龙舞比赛,这是全国性的大比赛,这个比赛我们创作了一个没有火的火龙,开场的火把代表香烛,我又把变脸的绝活加进舞火把里,为它增添色彩。这些都是我想出来的办法。这些办法一公布,重庆市的、铜梁的,还有受邀的嘉宾们一起开会商讨。这个传统舞龙节目进入了决赛,却因为火龙有烟火被禁止。大家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干脆弄个其他的龙,不用火龙。因为火龙一离开铁水,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大家又舍不得放弃,安慰说我们重在参与。我跟他们讲,我们可是输不起这个面子的,铜梁龙舞在全国是冠军队。但是他们坚持,所以我就没有去。于是他们在天津去参加比赛,我们的传统舞龙是第四名,还是在南京某个大学的竞技龙出现了失误的情况下得的这个名次。以前去比赛,对手们看到我们的队伍都是害怕的,现在就不怕了,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

现在铜梁龙舞这么有名了,虽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铜梁龙舞研究会,但没有履行应尽的职责,大家没有坐下来好好商讨。我的想法是,铜梁龙舞想要坚守住招牌是不容易的,要树立“铜梁龙,中华龙”的品牌也是不容易的。夺冠难,保冠更难。这么好的金字招牌,应该用心思考怎么样去保住它。能用的经费要用,并且要合理有效地用。除此之外,积极组建铜梁龙舞的演出和经营,做好民间艺术市场化,这样一来就可以慢慢地创收,说白了就是从根本上改变铜梁龙舞的生存环境,这样有了保障才能做到重视传承、重视人才发展,这是我实质的想法。不管怎样,我始终会坚持我的龙舞,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代表铜梁、代表中国的艺术瑰宝一定会更加壮大、光辉。

结 语

铜梁龙舞的传承与保护不是某一位老艺人单枪匹马就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中华儿女、人民群众共同的努力。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还可以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携起手来,让优秀的民间艺术薪火相传,在文化历史的时空里绵延流长。 jmdtplsc1Yr3wnd/AuGjGPcZ2UPXq5LlI/priwyGbpuJGY8Y7Mvvqhf+i1S+cb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