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的学习行为模型

一 学前任务

1. 当你第一次看到“英语学习策略与思维训练”这门课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请在合适的选项上打勾或者在“E”上填写你的其他反应。

A. 哇,听说这门课有几个老师一起上,有点意思耶!

B. 思维训练?理论很多吧,我最怕这些了,好难噢!

C. 咦,学习策略和思维训练。这对我的英语学习应该会有帮助,要好好学。

D. 这门课应该能够帮助我提升英语学习效率和训练思维,而且还是几个老师一起授课。也许会有点难度,但值得试试看。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Sam下学期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或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记单词成为他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那么,他应该怎么做呢?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在方框中写下你的建议。

二 新知导入

1. 人的学习行为模型

美国教育家Marzano(2007)在构建教育目标新分类法时提出人的学习行为模型(Learning Action Model,图 1)。他指出:当有了新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的自我系统首先决定是否参与。如果决定不参与,学习者会继续现在的行为。如果决定要参与,学习者的元认知系统就会开始设定目标和制定策略;有了目标和策略,认知系统就开始加工处理相关信息,在执行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予以支持。

图 1 人的学习行为模型(Learning Action Model)

案例:

Sam下学期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或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记单词成为学习任务之一。那么,Sam的学习行为会是怎样的呢?

如图 2 所示:

首先,Sam的自我系统决定要不要参与记单词;如果决定不参与,记单词则不进入学习任务;如果决定参与,他的元认知系统就开始设定目标和制定策略:选用哪本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书(或者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书)作为学习素材,在多长时间内完成整本词汇书的学习;这本书共多少个单元,多少页,多少个词,怎样才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每次要记多少量,不同的单词分别使用什么方法记,每隔多久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

确定了以后,认知系统开始按照设定的目标和制定的策略执行,此过程涉及多个思维技能,例如:回想(看中文提示写英文单词)、区别(如“diary”和“dairy”哪个是“日记”)、联想与分类(如哪些词可表达“悲伤”的意思)以及解决问题(前两天记过的单词又忘了,该怎么做)。

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Sam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予以支持和辅助,比如:词性、前后缀、搭配、发音、意义等语言知识,分类、遗忘规律等非语音知识(见图 2)。

图 2 人的学习行为——以“记单词”为例

是不是只要Sam的自我系统决定参与“记单词”,并开始设定目标、制定策略和执行策略以后,学习任务就一定能被完成呢?

如果Sam在记单词的过程中,出现老是记不住、背诵无效的困难,加上最近还挺忙,那他会不会继续记呢?他的自我系统评估了一下后,也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算了,还是放弃吧。于是,记单词的学习任务就此终止了,如图 3 所示。

图 3 人的学习行为——以“记单词”为例

2. 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Self-system)是任务动机的决定者,决定学习者是否会开展/坚持/放弃某项学习任务,一旦自我系统决定了要参与,其他系统也就开始随之运作起来,打开自我系统是学习的起点。

自我系统打开与否,可以通过检验情感反应(Examining emotional response)、检验效能(Examining efficacy)、检验重要性(Examining importance)后综合检验总动机(Examining motivation)等来作出判断(Marzano & Kendall,2007)。

检验情感反应(Examining emotional response)是指学习者确认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

检验效能(Examining efficacy)是指学习者确认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检验重要性(Examining importance)是指学习者确认学习任务是否重要及其依据。

检验总动机(Examining 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基于情感反应、效能、重要性等的检验从而确认自己对于学习任务的动机层次。

案例:

当你第一次看到“英语学习策略与思维训练”这门课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每个选项分别反映的自我系统开放程度如何呢?

如果你选择的是A,说明你对这门课的情感反应是正面的,你的自我系统倾向于打开。

如果你选择的是B,说明你判断自身的能力可能达不到这门课的要求,这是自我效能的体现,同时你开始产生了畏难情绪,自我系统倾向于关闭。

如果你选择的是C,说明你考虑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能够给你带来的益处,你的自我系统倾向于打开。

如果你选择的是D,说明你在综合考虑了前三个方面,并检验了总的学习动机后,倾向于打开你的自我系统,勇于接受挑战,开始这段奇妙的学习之旅。

如果你选择的是E,请结合自我系统分析维度进行说明:

3. 元认知系统

元认知系统(Meta-cognition System)被描述为负责监控、评价和规范所有类型思维的运作,是任务开展的管理者,是关于认知的认知,相当于认知的主管。

元认知系统主要负责四类工作:目标设定、过程监控、清晰度监控与准确度监控(Marzano & Kendall,2007)。

表 1 目标设定SMART原则

新学习任务来了,自我系统确定了要开展这项新任务,接下来,元认知系统就开始确定该任务的目标。

目标设定(Specifying Goals)可以使用SMART原则(Peter Drucher,2011)进行评估,如表 1 :

S:Specific,即目标是否具体;

M :Measurable,即目标是否可以检测;

A :Achievable,即目标是否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实现;

R :Realistic,即目标是否有条件达成;

T :Time,即目标实现需要多少时长。

过程监控(Process Monitoring)主要是对达成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做了什么,感觉如何,看到什么,有哪些思考。

监控清晰度(Monitoring Clarity)主要是指监控对于目标、过程的理解是否清晰。

监控准确度(Monitoring Accuracy)主要是指监控对于目标、过程的理解是否精确。

案例:

Sam制订了以下目标:要在一个学期内记住所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项词汇!这个目标SMART吗?首先运用SMART原则评估一下,如表 2 :

表 2 “记单词”目标设定SMART原则评估

S:Specific,即记忆所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项词汇。

M :Measurable,即如何衡量这个目标达成与否。在这种情景下,使用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专项配套检测习题进行检验。

A:Achievable,即主观上有能力达成这个目标与否。在这种情景下,保持自我系统打开,将单词分类,对已经熟悉的、还不太熟悉需要巩固的、完全陌生的三类词,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记忆,不定期进行反思和调整。

R:Realistic,即客观上是否有条件帮助执行和实现目标。先建立词汇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依托单词记忆App,坚持记忆、复习、巩固相结合。

T :Time,即一个学期的时间够不够实现目标。去掉已经熟悉的单词后,还不太熟悉的和完全陌生的单词大约有多少个?要全部记完的话,平均每天需要记多少个?每隔一周复习一次,整本书一个学期大约能够复习几遍?

使用SMART原则进行目标评估后,Sam对目标和策略进行了修改:一个学期内完成英语专业四级专项词汇记忆,依托单词记忆App,每天坚持记 30 个新词;每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使用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专项练习进行检测。

接下来,元认知系统进入过程监控与调节环节。原定的每天记 30 个新词,如果哪一天记忆效率高,可以增加记忆数量;反之,如遇紧急情况,可以临时减少记忆数量。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进行细节上的调整。

与此同时,需确认元认知系统监控过程的清晰度,即Sam对记单词的任务是否理解清楚。“每天记 30 个单词”的意思是不论花费时长多少,只要保持每天记 30 个单词就行,还是保持每天花 60 分钟记 30 个单词呢?到底该怎样操作才能真正达成最初的学习目标呢?

另外,元认知系统也会监控记单词任务是否达标,单词记忆是否准确,记完 30 个之后做配套专项练习,正确率达到多少算是达标?如果没有达标,是不是当天要加时?基于对准确度的监控,Sam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

4. 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Cognition System)是任务开展的执行者,即处理所有的信息以便达成目标。

认知系统完成的工作可以是简单的思维任务,比如记忆、理解、分类、比较等,也可以是复杂的思维任务,比如做决定、解决问题等。

案例:

要记忆方框内这组单词,学习者采取以下哪个方案会更有效呢?

(1)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反复朗读,反复抄写。

(2)采用“分类——联想——复述——练习——检测”的记忆流程。

选择完成以后,不妨启动元认知系统思考一下:

在这两个方案中认知系统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认知操作)呢?

这些工作(认知操作)有什么不同?

这些工作(认知操作)能否有效帮助完成单词记忆任务呢?

5. 知识

知识(Knowledge)与认知系统的配合,是决定成功的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信息、事实、步骤等。

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习者缺乏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必需的知识,即使学习总动机很强,自我系统完全打开,并设定了恰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导致学习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案例:

英语词汇学习中,知识可以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

(1)语言知识:词性、词义、单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前缀后缀、词根、搭配等。

(2)非语言知识:联想、分类、举例、背诵、遗忘规律、编码、复述、提取、应用、反思、调整等。

三 学以致用

1. 近期内你最想要提高英语学习的哪三个方面?请运用如下自我系统分析表(其中,情感反应、自我效能、重要性每项各 1 ~ 5 星,总动机为前三项的总星数),判断你对于这三个方面学习任务的自我系统开放程度。

2. 请以你最近完成的某一个英语学习任务为例,说明(也可使用图形辅助)你的元认知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3. 请完成下面这道词汇语法题,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

(1)It is imperative that students _____ their term papers on time.

A. hand in

B. would hand in

C. have to hand in

D. handed in

(2)So badly _____ in the car accident that he had to stay in hospital for a few months.

A. did he injure

B. injured him

C. was he injured

D. he was injured

4. 在完成上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思考(认知)?应用了哪些知识?

四 理解自查

1. 请举例说明如何检验自我系统是否打开。

2. 你认为自我系统是否重要?请对相应的小圈进行填涂,并在右边的横线上写明填涂理由。

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元认知系统像……”造句,并说明理由。

4. 请用“元认知系统像……,而认知系统像……”对两者进行比较。

5. 英语学习中有哪些知识?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五 新知补充

1.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

20 世纪 70 年代,外语教学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1)定义

国内外代表性学者对于学习策略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给出了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规律和特点。

Oxford(1990)将“Strategies”定义为:specific actions, behaviors, steps, or techniques students use often consciously to improve their progress in apprehending, internalizing, and using the L2,认为学习者运用策略可以使学习更容易、更快速、更愉快、更自主、更有效以及更易于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束定芳(1996)提出,学习(者)策略指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储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即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文秋芳(1996)根据Oxford的看法提出,策略即学生为学好英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第一种为“形式操练策略”,即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为学习语言知识所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第二种是“功能操练策略”,即学习者为获得信息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例如听外语广播、看外语电视、阅读外文报纸、和外国朋友通信等。第三种是“母语策略”,即学习者运用母语辅助学习外语。运用第一种策略的学生通常有意识地学习外语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比较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运用第二种策略的学习者则强调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外语,提升听、说、读、写等外语语言技能,在技能发展过程中自然吸收新的语言知识。运用第三种策略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母语——目标外语”之间的翻译来进行学习。

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的理解不同,因此,文秋芳(2001)认为:英语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观念,为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而采取的行动或方法。

当然,学习策略的使用除了受观念、语言水平等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文化传统、性别、已有背景知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王立非,文秋芳,2003)

(2)分类

关于具体的学习策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O'Malley和Chamn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则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

Oxford(1990)则根据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与间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两种分类方法本质上都认同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但两者对于认知策略的理解不尽相同。

Cohen(1998)则根据运用学习策略的目的,将学习策略分为学习语言策略和运用语言策略两大类,其中学习语言策略主要包括识别材料、区分材料、组织材料、复习材料、有意识地识记等,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学习材料的认知操作,而运用语言策略则是学习者在对已经学习过的语言进行运用的过程中用到的策略,主要包括检索策略、复习策略、补偿策略、交际策略。

国内学者文秋芳(2001)在国外学者分类的基础上,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与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管理有关,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选择与成效,主要包括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策略则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相关,传统的语言学习策略包括形式操练策略、准确性策略和使用母语策略,非传统的语言学习策略则包括意义操练策略、流利程度策略、回避母语策略。

2. 思维技能(Thinking Skills)

在《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技能”的释义为:“妥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活动的能力”,在 Merriam-Webster Learner ' s Dictionary 中的释义是:“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that comes from training, experience, or practice”。

从Dewey(1910)的“How to think”开始,到 20 世纪 40 年代,思维能力成为西方教育改革的主题。到 20 世纪 50 年代,思维能力培养(或思维技能训练)开始在语言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到 20 世纪 70—80 年代,思维教学的研究达到高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赵国庆,2013 ;郅庭瑾,程宏,2010)。

国外学者布卢姆等(1956)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的依据(Lewy & Bathory,1994),被国际教育界广泛采用。随着分类体系研究的发展,安德森等在 2001 年汇集认知心理学、课程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测试等方面研究成果,发布了更符合 21 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修订版”(简称“修订版”)。

修订版分类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知识两个维度。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大类别:记忆/回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应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和创造Create(安德森等,2009),每个层次下面又包含若干子类别的思维技能训练类型,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目标层次结构,通常将前三个层级归为低阶思维,后三个层级归为高阶思维。

续表

相对于思维能力,思维技能的理解难度系数较低,它以某种思维理论框架作为外语教学的依托,涵盖不同层级思维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具有更强的实操性。

Marzano等(1988)在 Dimensions of Thinking 一书中,列出了八类 21 项核心思维技能(Core Thinking Skills),指出这些技能是“学生必须学、学校必须教”的内容,肯定了思维技巧可经由教学予以强化,并提出“What we call thinking skills are simpler cognitive operations such as observing, comparing, or inferring”,认为“A thinking process involves using a sequence of skill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outcome”,即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多个而不只是一个思维技能,思维过程以思维技能为工具,由多种思维技能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Water(2006)结合外语教学的情境,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模型进行解读,认为语言教学应包含不同层级的思维能力训练:记忆能力、信息转换能力、解读信息能力、简单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能力。

Marzano和Kendall(2007)将布卢姆修订的多种思维技能纳入提取(Retrieval)、领会(Comprehension)、分析(Analysis)三个层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运用的第四个层级,包含决策(Decision-making)、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实验探究(Experimenting)和调研(Investigating)四种复杂的认知任务。

3. 学习策略与思维技能

学习策略与思维技能关系密切。不同研究者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不同,就其是行为表现还是意识活动,存在争议。Oxford(1989)倾向于把学习策略定义为行为或行动,而Weinstein和Mayer(1983)则认为学习策略既可以是行为或行动,也可以是思想。Chamot等(1999)认为,多数学习策略都是思维过程。

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与思维训练紧密相关。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而认知策略是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分析、转化或综合来解决问题的。元认知策略主要是宏观上的调控,涉及学习计划、监控和评估;认知策略更多是微观层面上的操作,直接对具体的任务进行管理。思维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受训者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认知能力。而在认知过程中,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既需要教授具体的认知策略,也不能忽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杜晓新,1993)。认知策略又联结着不同的思维训练点,即具体的思维技能,有效地将两者结合,学习策略会更有实效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心智操作能力,有益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文信等,1998)。

六 综合应用

请根据英语学习过程与支持系统,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

Michael是英语师范专业三年级学生,非常喜欢英语,希望未来能够从事儿童语言教学工作。

本学期初收到学校教务处关于申报选修课程的通知后,Michael就在教务系统上顺利申请到了选修“儿童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他相信自己的汉语和英语学习经历(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了解了课程目标、内容、任务和评价后,Michael在课程教学安排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采用甘特图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分解和安排,主要包括每个理论章节的预习、听课、复习、检测和每个实践章节的体验、应用、反思、改进等。在课程学习过程中,Michael多次运用多种思维工具对所学双语教学新知识进行分类、排序、比较、对比等,并在双语教学设计中应用相关教学理论,完成之后再与同伴进行互评,最后主动开展总结与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在期末考核中,Michael的“儿童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获得了“优秀”。

七 反思提升

请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实践与思考,完成下表。 F6dsiz0vq73U9P4FB8an9JHA6JyU+zTCKkMvgcsE2DV/wRqxqK4Ii4u6ukm7r8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