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共有三大版本。
魏牟版《庄子》初始本,二十九篇,五万余言,成书于两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末期。庄子所撰“内篇七”,仅有庄殁以前史实,无一庄殁以后史实。弟子蔺且、再传弟子魏牟等撰“外篇二十二”,多有庄殁以后史实,无一魏殁以后史实。
后于魏牟、先于刘安的吕不韦、荀况、韩非等先秦士人,贾谊、韩婴等汉初士人,所见均为魏牟版《庄子》初始本,并且大量钞引,涉及“外篇二十二”之每一篇。由于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高诱等两汉士人妄言宋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五十二篇”,妄言魏牟“先庄子,庄子称之”,导致千古不知《庄子》初始本,更不知编纂者是庄子再传弟子、中山人魏牟。
刘安版《庄子》大全本,五十二篇,十余万言,成书于两千二百年前的西汉初期。比魏牟版晚出百年,多二十三篇、四万余言:慕庄后学所撰“新外篇六”、“杂篇十四”,刘安所撰“解说三”。多有魏殁以后史实,无一刘殁以后史实。
刘安版取代魏牟版,成为刘安以后、郭象以前的通行本。后于刘安、先于郭象的西汉司马迁、刘向、刘歆、扬雄,东汉桓谭、班固、高诱,魏晋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司马彪、孟氏、崔譔、向秀,所注、所引、所论、所读都是刘安版《庄子》大全本。
由于刘安以后的司马迁、刘向、刘歆、班固、高诱等两汉士人之妄言,导致后世误以为《庄子》大全本的“十余万言”、“五十二篇”均为庄子所撰,导致千古不知《庄子》大全本的编纂者是先于司马迁的淮南王刘安。
郭象版《庄子》删改本,三十三篇,六万余言,成书于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晋初期。比刘安版晚出五百年,少十九篇、四万余言:外篇四(魏牟版),杂篇十二(刘安版),解说三(刘安版)。又大肆篡改,任意妄断,全面反注。刘安版外杂篇中所有明显的庄殁以后史实,均被郭象删除,导致后世注家长期误视外杂篇均为庄撰,长期误视郭象之反注即庄学之真义。
郭象版导致刘安版于唐宋亡佚,导致司马彪、孟氏的刘安版全注本亡佚。郭象以后的注家,所注、所引、所论、所读都是郭象版《庄子》删改本。
由于郭象版逆淘汰了刘安版,成了后世唯一传本,历代注家不得不盲信郭象版伪原文,不得不盲从郭象伪庄学。不盲信不盲从者,由于不知郭象如何删改加工,因而难弃郭版伪原文,难废郭象伪庄学。唯有复原魏牟版、刘安版原貌,弄清郭象版的删改细节,才能廓清历史迷雾,不被郭象继续愚弄。
本书正编,复原魏牟版初始本。本书附编,复原刘安版大全本。
复原的主要工作,是钩稽考定郭删十九篇的篇目及其分类,从而考定刘安版五十二篇的篇目及其分类,进而考定魏牟版二十九篇的篇目及其分类,最后把今存原文归入原初篇目和原初分类。
复原的次要工作,是校勘今存原文:补脱文663字(初版同),删衍文330字(初版340字),订讹文501字(初版504字),更正误倒57处(初版58处),移正错简150字(初版116字)。脱文、衍文、讹文,或为郭象所删、所增、所改,或为郭象追随者所删、所增、所改。郭象仅是篡改《庄子》的始作俑者,而非终结者。
北宋陈景元统计,郭象版《庄子》三十三篇,总计65923字(可能计入篇名78字)。据我统计,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不计篇名的三十三篇原文总计65181字、65149字,比陈景元本分别减少了742字、774字。足证今日的郭象版《庄子》,已非昔日的郭象版《庄子》。
郭象篡改原文,旨在为反庄学的郭象伪庄学制造伪证,然而经过篡改的郭象版《庄子》原文,与郭义仍有极大抵牾。郭象追随者根据郭象反注,变本加厉地篡改、删除不合郭注的郭象版《庄子》原文,乃至篡改郭象注文,为全面对立的庄义、郭义竭力弥缝,为反庄学的郭象伪庄学制造更多伪证,于是郭象版《庄子》越来越伪,也与郭义日益水乳交融。经过一千七百年的层累造伪,郭象版《庄子》终于成了面目全非的伪《庄子》。由于庄学不符合君主专制时代的“政治正确”,而反庄学的郭象伪庄学符合君主专制时代的“政治正确”,因此郭义遮蔽庄义,成了旧庄学的至高权威。
复原本五十二篇靠前的四十一篇(范围与郭象版三十三篇重合,因为外杂篇的旧十六篇被郭象拼接成了新八篇),不计篇名总计65516字(初版65508字),比陈景元本少407字。由于复原本删衍文330字,而陈景元本已有大量衍文,因此陈景元本减去衍文或许只有65593字,仅比复原本多77字。由于陈景元的统计可能计入篇名78字,因此陈景元本可能比复原本少1字。复原本65516字,比郭庆藩本多335字,比王先谦本多367字,而且复原本所删衍文330字,郭庆藩本、王先谦本基本均有,因此复原本比郭庆藩本、王先谦本多六百余字。仅论原文字数,复原本接近北宋陈景元本。若论篇目分类,复原本附编接近西汉刘安版概貌,复原本正编接近战国魏牟版旧观。
今存史料和文献征引,完全支持复原本的篇目及其分类。目前出土的《庄子》简牍仅有四篇,也完全支持复原本的篇目及其分类。1988年湖北江陵张家山136号汉墓出土了《盗跖》残简,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前元七年至十三年(前173~前167),刘安七岁至十三岁。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则阳》、《外物》、《让王》残简,墓主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刘安十五岁。二墓下葬之时,刘安均未成年,尚未编纂《庄子》大全本,因此二墓出土的四篇,均属本书考定的魏牟版外篇(刘安版均保留于外篇,郭象版均移至杂篇)。若有新的考古发现,必将继续支持复原本。
2009年9月14日初稿
2021年2月18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