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将军寄语

李炳彦(少将)

戴旭将他的付梓之作送我一阅,嘱托评说几句。其实,最好的评说是大众,是历史,是战争实践。这部作品中,许多篇章早已在网上炒得火热,持续发生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证明、并正在继续证明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希望书中那些深沉地忧思,能把当代军人压在心底的创造力召唤到战场上来,唤醒握有重器而身处醉屋里的蒙眬者。赤子之情,志者之心,俯仰无愧天地,功过自有春秋。

这部军事理论创新之作,是一部军事评论集。较之一般的军事学术论著,军事评论更难把握、更难驾驭。一般学术论著是平视对象,军事评论则需要俯视对象;一般学术论著凭借的是逻辑推理,军事评论需要的则是眼光和胆略;一般学术论著可以平铺直叙、论证冗长,军事评论则需要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般学术论著常常忙于建造体系,军事评论则只能一语破的、引发思想的雷电。正如此,我军真正的军事评论家不多,像戴旭这部称得上军事评论的专著,我还是首次看到。

我和戴旭结识,已是花甲之年。那是语文出版社准备出一套“人文大视野丛书”。为保证图书质量,出版社从全国名家队伍中挑选作者,其中“军事卷”的作者,选定了戴旭。恰巧,我被聘为丛书顾问,于是有缘同他近距离交谈。所谈所论,令我为之一振;同道交流,相见恨晚。有人说他是军事学术领域里杀出的一匹黑马,他自己则认为是只出现在军事学术天空的黑鹰。总之,近几年,戴旭这个名字颇引人注目。在我们的军事理论队伍里,若能多一些这样敢于直言、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实乃国之大幸、军之大幸。

军事理论创新,以至全部科学研究,本质上说就是揭示规律,探索真理,是一个弃旧扬新、优胜劣汰的批判过程。于是,探索的道路上总是充满着冷眼、迷雾和阻力。这冷眼,常常不是来自敌垒,而是自己团队内部;这迷雾,常常不是来自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这阻力,常常不是来自前方的未知,而是传统的已知。在军事学术史上,虽然没有查到像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火星柱上的事件,但新理论的提出遭受排斥、压制和不被接受的事,还是屡见不鲜的。经验证明,理论创新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和风骨。探索真理的人,首先要敢于坚持真理,起码要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理论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表现在这里。

理论的价值,不在于解读,而在于引领;不在于赞美,而在于批判;不在于粉饰,而在于警示;不在于高歌过去的辉煌,而在于拨开通向未来的“雾障”。在这部论著中,提出“现代战争理论面临的挑战”,“美、以军事困境的超军事启示”,伊拉克战争是“苏式军事体系的失败”,以及对台军战略战术的分析;提出“中国将面临自核讹诈之后最重大的战略威胁”,“隐形飞机将‘刷新’现代常规战争样式”,“太空是战争‘食物链’的最高端”,“中国需要新型军队”,“中国新型军队的‘鹰击’战略”;提出“现代军事技术在消灭传统陆军”,“空降兵的血腥启示”,以及从另一视角对世界空战史的回顾,对中国空军发展史的反思;提出“日本的‘向右转’和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中国的抗日战争并未结束,等等。观点鲜明,颇具新意。作者或评论战争,或评论格局,或评论变革,或评论历史,见解独到,语惊四座;或评他人,或论自己,或说朋友,或揭敌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全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忧中所思,思中带忧,让读者在豁然开朗中又有一种沉重感。当然,作者在激情中进行理性思考,在愤慨中举起正义之旗,思想涌流中也难免有“矫枉过正”之词,冲出“八股”的论说中也会有过于棘手的尖利棱角。但瑕不掩瑜,如同清风在吹散雾霭时难免会带起一些沙尘一样,矫枉有时也需要过正。处于学风浮躁、文风日趋“沙漠化”的氛围,理论文章有一点“棘手的棱角”,或许更有利于防治机体的麻木。

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多有忧国思强之情。在“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时代,这种忧思之情更甚。正因如此,从一定意义说,有忧思,才有创新。屈原赋《离骚》,孔子作《春秋》,左丘明著《国语》,孙膑修《兵法》——传世佳作,皆发于忧思。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大变革,人类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国家安全环境令人担忧。中国一定要走向富强,但前进路上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我们发展的目标有多高,宏图有多大,遇到的风险就有多高,挑战就有多大。我们面前存在着希望和危机,只有充分认识危机,才能增大希望;看不到危机,本身就是一种危机。我们前进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充分认识挑战,才能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捕捉机遇;不能充分认识挑战,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来说,最需要的是气,是民族志气;是精神,是进取精神,奋斗不息的创造精神。“哀莫大于心死”,精神之火的磨灭是最可怕的。于是可以说,危机和挑战是好事,是激发军队、民族进取精神的外部动力。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敌戒》一文中说得好:世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忧;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看来,理论家多一点忧患意识,少一点空洞的说教,才是常理。惺惺惜惺惺,读戴旭的大作,引发感慨之言,权做对“忧思”的回应吧!

李炳彦
(2008年于北京) gvm3/BFLLeu8TQ5sI4jRN5SBmKUkk+OozNQn99KfenYK+td6+9AgG6oCAsWKq3g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