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吉本的生平和历史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任何历史教训。

——[德]黑格尔

在西方的历史名著中,没有一个人会漏过吉本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从第一卷问世开始,它获得的评价,从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少。这座鲜明的里程碑,是18世纪英国理性时代的一位天才史学家,凭借毅力,花费生命中最精壮的二十年时间依序完成的六卷巨著。全书一百多万字,六大卷的篇幅,易使读者望而却步(除非它像武侠、侦探小说那么吸引人),因此有精简浓缩的必要,以适合繁忙的各界人士的阅读需求。

少年时期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近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吉本的不朽巨著,它以宏伟、正确的论述,叙说了从图拉真皇帝在位期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为古今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更是强调日耳曼民族与基督教胜利的启蒙主义史学代表作;而贯穿全书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理性主义哲学,更使本书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今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编译本,是把一百二十多万字的原著分成十四章、尾声与十三篇解说,通过一百五十八节的内容,概括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对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位到东罗马帝国覆灭的全盘过程,做了条理清晰、跌宕起伏的安排与布局。

爱德华·吉本,173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萨里郡帕特尼。父亲为富裕的地主阶级,母亲生了七个孩子,他是长子,其余六个在幼小时都夭折了。母亲因为连续生育七个孩子,身体不好,在吉本十岁时就去世了。他也从小体弱多病,是靠他的姨妈抚养、细心照料才长大的。他很少外出,大多数时间是留在家中自习学业,他大量涉猎书籍,饱读东西方历史著作。十五岁那年他恢复健康,以特别自费生的身份,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就读。

在学校里,吉本被天主教吸引,并在1753年6月7日(十六岁)改信罗马天主教,这使吉本在就读方满十四个月时就不得不退学。他在牛津大学待不住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新教产生了怀疑,还有导师教学的方法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另外,他零用钱很多,常跟一批玩乐朋友溜出校外游耍,甚至上酒馆、逛妓院。换句话说,吉本根本无心读书。他认为牛津大学的十四个月生活,对他来说毫无收获。

父亲听到他遭退学后,十分恼火,于是断然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吉本十七岁那年派人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一位信奉加尔文宗的帕维尔牧师那里,接受拉丁语和法语的基础教育。从这时起,自小喜欢阅读的他开始认真用功起来。经过五年的时光,他在语言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使吉本日后成为一位大历史学家,就文笔而言,吉本在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文学家。这位私人教师也完成了吉本父亲托付的任务,吉本在洛桑第二年又成为新教徒。

从画像中可以看出,吉本个子矮小,身体圆胖,外表看起来平庸、可笑,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拥有不世出的天才和智慧。

二十七岁那年,吉本加入国民军,因英法战争告一段落,他渡海前往巴黎,而后到了罗马。1764年10月15日,吉本坐在罗马神殿的废墟中陷入沉思,撰写罗马城沦陷的意念浮上心头……

当然,这只是这部巨著最初想要动笔的初始。

吉本日后完成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正如他开篇所言:“罗马帝国涵盖了人间最好的土地并拥有世间最文明的人民。”其版图最大的时候,从安东尼长城(在苏格兰境内)到非洲阿特拉斯山,从西洋(今之大西洋)到西亚的幼发拉底河。据不甚完整的估计,罗马帝国人口多达一亿两千万,为自古以来结合于同一政治体制之下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社会,而其防卫与秩序则由为数不到四十五万的军队加以维护。

当我们逐页阅读这部浓缩版的巨著时,禁不住会想起吉本所做的宣示:“历史只不过是人类罪恶、愚行以及灾难的记录而已。”

独身生活

吉本在洛桑期间,与后来成为法国财政部长内克尔夫人的苏珊娜·库尔萧小姐结识相恋。这位小姐堪称品貌双全,才学亦高,女方父母也同意了他们的婚姻。可是吉本的父亲认为这桩婚事不合社会习俗,直接予以拒绝。吉本无可奈何,也不得不谨遵父命。后来他曾自嘲说:“作为恋人,我叹息;作为儿子,我遵命。”此后,他一直过着独身生活,直到生命终结。他原本不是独身主义者,特别是在五十岁以后,他苦于孤独和寂寞,曾经明确表示:“我现在的心事是:必须结婚并传宗接代。”在婚姻问题上,父亲在世时,他不敢做主;父亲去世时,吉本三十三岁,已经没有人会干预或反对他的婚事,但他还是不敢冒险一试。

此前已谈过吉本的外表和体质的弱点,中年以后他又发福了,像司汤达一样,他喜欢穿漂亮的衣服遮丑,结果反而贻人笑柄。中年以后他被痛风和疝气纠缠不放,尤其痛风多次使他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过日子。疝气不但对他的身体是个负担,在精神上更形成一个阴影,这个病症后来发展为水囊肿,最后夺去了他的生命。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对疝气是忌讳的,也不愿别人提到它。

总之,吉本在学术上是个强者,在生活上却是个弱者,他过的是旁人看来近乎畸形的生活。正如毛姆写到简·奥斯汀时说:“你即使能震惊全世界,也不见得能见知于你的家人。”后世的人会提到吉本而且景仰他,完全是因为吉本耗时二十年心血完成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请读者相信,著作是由时间和读者去裁决的,如果你听到有人忙着替自己定位、排名,挖空心思地想提名什么大奖的候选人,这种人写出的作品通常很快就会变成纸浆。至于断了烟火的伟人不止吉本,你看歌德、福楼拜的年谱,都明确写着“绝嗣”,但是他们思想上的子孙,从作品中得到启发的儿女,数量就无法统计了。

世俗经历

吉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他祖父善于经商,资产达十万英镑以上,购买了许多田地,在伦敦和乡下都有别墅。吉本的父亲和吉本因此都成了“有身份的人”,也就是绅士。凭着这一点,父子俩先后都进入下议院担任过议员;在乡间成立民兵组织时,父子俩也顺理成章成为有职衔的军官,一个是营长,一个是连长。

七年战争使英国人想到要加强海防,于是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驻防了前文所说的民兵组织。吉本二十三岁时应父命回国参加了该组织。

1774年,三十七岁的吉本进入议会。平日在与朋友们的交谈中,他以渊博的学识,高雅、智慧的谈吐吸引人;可是在议会里,他只是一个除了投票无所作为的“无言议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天性胆怯,他曾说:“无论从天禀或教育上而言,我都不具备勇往直前,发挥心智和辩才的能力。”

当了议员后,首相诺斯勋爵对吉本多有照顾,他派给吉本一个商务参议的闲差使,每年有八百英镑官俸。他本来就喜欢交友,现在手头宽裕了,就在伦敦广泛结交上层人物。议员生涯十年间,他写出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前三卷。后来不当议员了,他无力维持在伦敦的开支,于是归隐远离尘嚣的洛桑。在这里,他除了读书、写书之外,仍然喜欢广招宾客。这里开支小,他的经济能力足以时常请人吃饭、玩乐。有一次他在寓所举行了一场来宾多达一百三十人的晚宴和舞会,客人欢乐通宵,可是主人吉本已无玩乐的精力,招待的事务委托别人代办,自己过了午夜就溜去睡觉了,所以批评他的人,竟给他冠以“浮夸”“强装门面”的评语。

战后,吉本在巴黎与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人交往,同时也成为约翰逊博士主持的文学俱乐部的会员,接替戈德史密斯成为皇家学会古代史教授。在平凡、无所作为的十年议员生涯里,他都在苦心搜集资料并埋首撰写共计六卷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三十九岁时,这部巨著出版了第一卷,各界佳评如潮,该书不但奠定了史学上无可摇撼的地位,也使他自此在学术领域驰名世界。在生活上是弱者,在学术界却是强者的吉本,凭借毅力写下六卷使他永垂不朽的历史巨著。构成这部名著的条件有很多,书中内容在时间上跨越了近一千四百年,六卷出版的时间前后长达十二年。全书完成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他当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年。

当这本构思二十年的巨著完成之际,吉本意识到要跟书中的历史人物永远分别了,心中忽然感到莫名的空虚。他在描述此时的心情时写道:“1787年6月27日的夜晚,大约十一二点,在洛桑自家庭园的亭子下,我搁下笔,在那洋槐遮蔽的绿荫小径上,一再往返徘徊。从那儿可以一览无遗地俯瞰四周的平原、湖水、山峦。空气清新柔和,天空朗丽,月光泻照在水面上,大自然是这般宁静。面对这解救了自己的自由,以及或许就要凭借此书扬名立万的宿命,我不愿隐藏那借世俗声名而来的最初的激动。然而,我的自尊心忽然被粉碎了,要与自己欣悦的旧友诀别的思绪袭上心头。无论自己这部历史著作未来的寿命如何,作为历史学家,我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这超乎一切的、万般无奈的无常,这噬人心魂的沉痛,遮蔽了我的心灵。”

可以想见,二十年来甚至后半生都在构思酝酿的书中人物,事实上比日常生活中交觞酬酢的朋友,对吉本而言,毋宁是更真实的存在!

攀上史学的高峰后,吉本的体力和创作能力显然日渐走下坡路,除了为《自传》起了六份草稿,计划中的亨利八世及英国名人传记也不曾动手,这显然与经常困扰他的痼疾有关,同时也与成功后的志得意满多少有些关联。无论从何种角度探讨,吉本注定与《罗马帝国衰亡史》一起永垂不朽,“人生朝露,著作不朽”,这还有什么遗憾呢?

为了完成这部历史名著,除了母语,他在拉丁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的学习上都下了苦功,尤其是他在法语与拉丁语上的造诣,更是一般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吉本听到好友谢菲尔德勋爵夫人病逝的消息,他不顾迢迢远途,离开瑞士洛桑,避开战火中的法国军队安全抵达英国,接着又去看望年迈的继母吉本夫人,两人促膝长谈,展现了这位史学家柔情的一面。

1793年底,他的老毛病又发作了,肚皮下的肿瘤动了手术,看来似乎已逃过险境。翌年1月16日,法国仆人发现大史学家吉本安详地走了,享年五十七岁。

吉本死后,谢菲尔德勋爵根据他留下的回忆录、书札为他编辑了《吉本自传》,这是一本文学气息浓郁的自传名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简介

这是描述从奥古斯都皇帝在位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约十五个世纪的罗马史书,也是具有18世纪理性主义与启蒙主义鲜明特征的杰出政治史,更是可以通过与近代相连的视野去阅读的一部世界史。

1763年,吉本从军中退役后随即造访欧洲大陆各都市,进行所谓的“大旅行”。对当时的英国绅士来说,观看欧洲大陆的文化遗产,与各地名士交流可以说是对之前教育的总结。

在这次的旅行中,欧洲文明发祥地——意大利当然是最重要的地方。1764年,吉本来到意大利,并于10月2日抵达向往已久的罗马,随后他便四处寻访古迹,逍遥度日。

10月15日黄昏,吉本伫立在朱庇特神庙的废墟中冥思,想要写作罗马帝国衰退与灭亡的念头突然掠过脑际。于是吉本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并于1776年出版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在五年后的1781年出版。这三卷一直写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吉本原先并没有继续写下去的预想,但是出版三卷后佳评如潮,而且这时他已从忙碌的公职中脱身,于是1784年完成第四卷,1786年完成第五卷,1787年完成最后的第六卷,一直写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在18世纪,亦即在启蒙时代,吉本写的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表现出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各种明显特征。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结构,从第一章的《安东尼·庇护皇帝、马可·奥勒留皇帝时代帝国的版图与军力》到最后的《15世纪可以看到的罗马废墟》,共分七十一章。其中第一章到第三十八章是前三卷,写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第三十九章以后是后三卷,写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止。吉本将这个包含东罗马帝国灭亡在内的“约十五个世纪”的罗马史,分为以下三期:

第一期:从开始衰退的图拉真和安东尼·庇护皇帝、马可·奥勒留皇帝时代起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第二期: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皇帝的中兴时期;

第三期:从东罗马帝国的复兴起到东罗马帝国的皇族灭绝为止。

《罗马帝国衰亡史》也包含宗教、社会、文学、科学、经济、风俗等,不过叙述重点始终是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史。

据说吉本原先想以法语撰写这部历史名著。当时法语是国际通行的语言,而且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在洛桑研习过法国文学,他的法语写作也十分精湛、洗练。

这时,他的哲学家挚友大卫·休谟建议他还是用英语写作较好。休谟也是历史学家,根据英国发展的情况,他已经看出不久英语将取代法语通行全世界。而且在英国,从政治家到小学生,任何人都知道罗马史,使用英语的话,至少在国内会有很多读者。因此吉本决定听从挚友的忠告,用自己的母语写作。

另外,吉本也想让自己的著作具有哲学特质。由于当时重视科学的考证学相当发达,所以同时代类似的书籍大都只是罗列各种历史事实。没完没了堆积枯燥无味的数据,徒使读者感到厌烦。于是,吉本将重点放在了探讨人的行动背后的“历史法则”。

有了这样的基本构想,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将长年累积起来的庞大历史知识贯穿起来而已,然而吉本并没有立刻开始动笔。

创作之前,吉本先苦心钻研英语文体。年代记即使加入哲学式的探讨,还是很容易变成味同嚼蜡的编年史。为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真正的魅力,吉本在如何写叙述史实的文章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吉本日后回忆说,为了找到让自己在“某种程度”满意的文体,他把第一章改写了三遍,第二章和第三章改写了两遍。

这样诞生的《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2月第一卷刚出版,立刻成为稀世名著,佳评如潮远超过吉本的预期。没有几天第一次印刷就销售一空,随即增印的第二次印刷也很快就卖到缺货,于是在第二年年初又进行了第三次印刷,相邻的爱尔兰甚至还出现了盗印版。

据一份资料指出,第一卷在当时销售情况之热烈,就像“刊载最新信息的三便士小册子”似的,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有如附赠光盘的八卦杂志般畅销。并且这本书也成为个人教养的证明,还能彰显一个人对教养的向往。几乎每个家庭的餐桌和所有的梳妆台上,都摆放着吉本这本史学名著。

许多曾经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深深受到这部著作的吸引,其中最著名的读者有英国首相丘吉尔、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以及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等,他们都从这本史书名著获益良多。

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其文学才华乃是来自年轻时苦心揣摩《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体,长期钻研吉本史笔的结果。

丘吉尔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情景:“在印度服兵役期间,由于时间充裕,我决定看一些书来增加自己的教养,首先从吉本开始。我父亲也很喜欢吉本的作品,重要的地方他都会背诵。当我翻开这部罗马史,我立刻就被那故事和文笔震慑住了。从马厩回来到下次马球开始之间,在外面阳光强烈的漫长白昼中,我总是贪婪地读着吉本的罗马史,直到夜幕低垂。”

日后担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也说他在狱中读吉本罗马史的感受是“那具有流畅旋律的文章,比任何小说都更让我着迷”。

与吉本同时代的《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在信中这样赞赏吉本:“不止我的熟人,就连和我有书信往来的无数笔友,也都公认你的著作是现在欧洲文坛的最高峰。”

至于哲学家罗素,则对罗马时代在东方盛极一时的帕米拉王国女王芝诺比阿深感兴趣。他说从《剑桥古代史》这本书中,根本就得不到她的任何具体形象,但是读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芝诺比阿就宛如浮现在眼前似的。

在吉本之后,有关罗马史的著作多如过江之鲫,但这部《罗马帝国衰亡史》迄今依然屹立不倒,在同类书籍中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人们只要说到罗马就会想起吉本,说到吉本就会想起罗马。那俯瞰国家兴亡与尘世变迁的透彻视野和流畅的文风相结合,让这部花费二十多年苦心写出的历史著作,成为伟大的不朽名著。

对于《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价值,这里借用极具象征性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那是反对吉本观点的人在剑桥大学进行批判时的口头禅:“只要语言不消失,这部书就会永远存在,永远存在!”

吉本搁笔迄今,时间已经过去两百多年。在这段时间当中,学术界虽然对他以无比雄壮清健的史笔描述的帝国和城市有不少新的发现,如他当年未曾见到的手稿、未曾读到的碑文、未曾到访的遗址,但吉本这本巨著享有的声誉和地位却未因此衰落。至今,吉本在全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中仍卓然而立,这位个子矮小的巨人,仍然是一座鲜明的里程碑。

本书是原著卷帙浩繁的精华本,每一章节都有醒目的标题,有助于读者掌握罗马史的来龙去脉。 OtE8iwj+6Apl8DwfbeEQrc6+G2WOWCFDFXtJLpXEalc28WfaJWpBZRimOj+Sit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