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结

本章作为闲聊的引言,有意无意地省略了一些东西。我们没有明晰每一个概念的含义,而是诉诸你我的日常认知,比如根号、幂次、多项式等。不仅如此,我刻意用“未知量”一词,而没有用“未知数”,是因为“数”这个概念将会有其特定含义,在本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样,“根”这个概念也将会在下文被严格形式化地、数学地定义。当然,我这里又用了“形式化”这一个新词,它或许是一个在中文语境与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词语。但是,“形式”这个概念却在现代数学中极为重要,其确保了对概念的定义与进行的推理是正确有效的,我们在后文会专门来讨论它。

总之,如果读到这里,你成功被吸引了,那太好了!接下来,我们便要开始登山,踏上征服问题1.1的旅程。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将是摆脱中文与英文这些我们日常的语言,以消除模糊与歧义,为每一个概念赋予严格明确的定义,继而将问题框定在一个明确的边界内。基于此,我们再借助逻辑的力量进行抽象与推演,直到洞察问题背后的本质结构,找到答案。

不过等一下,摆脱日常语言?那我们要用什么来表达与书写呢?数学!


[1]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这个方程是我利用五倍角公式sin 5 θ =16 sin 5 θ −20 sin 3 θ +5 sin θ 令5 θ =30°写出来的。

[2] 我们用记号 A :=…表示 A 是由右边的东西定义的。类似的,…=: B 表示 B 是被左边的东西定义的。数学上也会用 来表示定义,但是我偏好:=,因为还能多指个方向。

[3] 这里各项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还不使用负数,这些 p,q 都是正整数。

[4] 本章作为不严谨的闲聊,省去一些严格的说明,比如这里应要求最高项次数 a 不为零以避免分母为零。当然,这一点其实已蕴含在称其为“一次方程”之中。再比如下文开根号时需要对象非负,也不作赘述了。 jcGpTUmcC/dMY8E2iQpnb4GSjCml2sX5wXwkOUXjaddZ3YGf1CEWBi4/R+miQu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