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贵族公子转行攻科学 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

我们之前介绍的3位量子力学创始人中,爱因斯坦出身于商人之家,其他两位(普朗克和玻尔)的父亲都是教授。本节我们要讲的,第4位量子传承人,则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法国贵族。

4.1 布罗意家族,政治地位显赫

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892—1987)是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也是第7代布罗意公爵。从他的“姓氏”中有个de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贵族身份。法国贵族的姓,是de后面跟着封地的名字,在德布罗意这儿,封地名字则是“布罗意”也。第7代的意思容易猜测,不就是传了7个当家人嘛。的确如此,德布罗意的祖先是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元帅,因此被封为布罗意公爵,然后,便一代一代地世袭下去(图4-1)。

因此,德布罗意家族地位显赫,名人众多。自17世纪以来,这个家族的成员在法国军队、政治、外交方面颇具盛名,数百年来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为法国各朝国王服务。德布罗意的祖父(第4代)是法国著名评论家、公共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曾于1871年任法国驻英国大使,1873—1874年任法国首相。

这样一个外交和政治世家的后代中,如何蜕变出来路易·德布罗意这么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莫里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谈起。

路易14岁时,父亲就早逝了,由比他大17岁的哥哥莫里斯继承了爵位。当然,莫里斯也同时继承了对弟弟路易教育抚养的责任。他不负家族之望,将弟弟送进最好的贵族学校,希望弟弟能发扬光大祖辈的传统,成为有名望的外交官或历史学家。

图4-1 布罗意公爵

不过,莫里斯的努力好像适得其反,应了那句话:身教重于言教!莫里斯自己就叛逆了祖辈的事业,从1904年开始就一直进行物理研究。他从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法国海军服役了9年,逐渐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在法国军舰上安装了第一台无线电设备。但是,当莫里斯向祖父布罗意公爵征求“研究物理”的许可时,老人的回答使他沮丧和反感:

“科学是位老太太,满足于吸引老人。”

最后,祖父逝世了,莫里斯走上了物理之路。他于1908年获得物学博士学位,在朗之万手下工作和学习。他对新的X射线科学感到兴奋,并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实验室,研究X射线。

莫里斯没想到,受他的影响,他的弟弟也走上了科学道路。路易受到哥哥实验室环境的熏陶,激发了对物理的极大兴趣,丢弃了他的历史专业,转而研究思考理论物理问题,并为其奋斗终生而无悔。法国少了一名历史学家,人类多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4.2 索尔维会议,法国学者众多

实际上,路易·德布罗意在主修历史的学生时代,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要得益于阅读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é,1854—1912)的著作《科学的生涯》和《科学与假设》等。

路易·德布罗意出生于以卓越的思想文化著称,且崇尚科学艺术的法国。从17世纪开始,法国的物理及数学界,就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笛卡儿、帕斯卡、费马、惠更斯……还有当年梅森创办的“梅森学院”,是科学家们的聚会场所和信息交流中心,也是后来被开明君王路易十四给予丰富赞助成立的“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前身。

之前我们介绍过量子物理的首次“华山论剑”,即第一次索尔维会议,其中出席的24位学者中,有6位法国科学家,影响德布罗意(文中德布罗意即指路易·德布罗意)的庞加莱便在其中,是照片里坐在中间与居里夫人交谈的那位。居里夫人右边,正在阅读文献的那位让·佩兰,是研究X射线、阴极射线和布朗运动的专家,他后来获得了192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见图4-2。

图4-2 第一次索尔维会议中的法国学者(1)

让·佩兰(左)、玛丽·居里(中)和亨利·庞加莱(右)

这第一次的量子大会,对德布罗意的影响极大,主要是因为他的哥哥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担任会议的科学秘书[图4-3(b),莫里斯也是第二次、第三次索尔维会议的科学秘书]。因为这个原因,德布罗意有机会接触到会议的许多相关文件,如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有关量子化概念的文章等。

图4-3 第一次索尔维会议中的法国学者(2)

(a)马塞尔·布里渊;(b)莫里斯·德布罗意;(c)保罗·朗之万

读了庞加莱的著作,德布罗意对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哥哥实验室中对X射线的研究启发了他对波和粒子的思考;第一次至第三次索尔维会议的文件中,有使用量子化概念对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计算,有劳厄和布拉格分别做的X射线晶体衍射和反射强度的专题报告;有卢瑟福做的有关《原子结构》的报告等,这些珍贵的文件,使德布罗意对物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转学自然科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布罗意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后来退伍后,他便跟随朗之万[图4-3(c)]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第一次索尔维会议中,还有一位法国物理学家,马塞尔·布里渊[Marcel Brillouin,图4-3(a)],是后来研究晶体结构,以“布里渊区”知名的莱昂·布里渊(Léon Brillouin,1889—1969)的父亲。马塞尔·布里渊曾经是朗之万和让·佩兰的老师,因此德布罗意算是他的“徒孙”了。

马塞尔·布里渊在1919—1922年,曾连续发表3篇论文,有关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定态轨道的理论。这几篇文章对德布罗意形成物质波思想有很大帮助。

4.3 电子驻波态,解释玻尔模型

玻尔当然不在参加首届索尔维会议的科学家之列,因为他在1913年才发表有关原子模型的论文,在1911年尚是一个无名小卒。即使后来的第二次至第四次索尔维会议,不知道什么原因,也都没有看到玻尔的踪影。在这一点上,比玻尔小7岁的德布罗意,虽然未亲自参加会议,但得益于哥哥,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就开始思考“波和粒子”之类的深刻理论问题。

历史本来就是交错进行的,有竖线条也有横线条,许多事件互相纠缠影响,犹如一张纵横交叉的大网。玻尔提出原子模型时,为了符合实验结果,他做了3条假设:定态假设、量子化条件、频率规则。但是,玻尔当年并未弄清楚这三大假设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电子轨道间的跃迁,也没有清楚地解释跃迁之机制,只是作为几条硬性规定放在那儿,让其他人去猜测琢磨。因此,玻尔模型开始时不被物理学界所接受。汤姆孙拒绝对其发表评论,卢瑟福也不赞同,薛定谔则说,那是一种“糟透了的跃迁”。

但玻尔模型毕竟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解释和改进玻尔模型呢?许多物理学家仍然走在那条“半经典半量子”的道路上。例如,1916年,德国的索末菲将圆轨道推广为椭圆轨道,并引入相对论修正,提出了索末菲模型。法国的马塞尔·布里渊,提出了一种解释玻尔定态轨道原子模型的理论。他设想原子核周围的“以太”会因电子的运动激发出波,当电子轨道半径与波长成一定关系时,这些波互相干涉形成环绕原子核的驻波,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电子轨道的量子化,但是需要“以太”的参与,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相违背。

德布罗意听到布里渊的见解,高兴了。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将波动性的来源直接赋予电子本身。也就是说,电子本来就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想,辐射本来是波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却赋予它们粒子性,那么,原本以为是粒子的电子,为什么不能也具有波动性呢?

如图4-4所示,电子形成驻波的原子模型,很自然地解释了电子轨道及角动量的量子化假设。此外,驻波当然不辐射能量,这是经典波动学说就有的结论。不过,德布罗意的假设解释索末菲的椭圆轨道模型有点困难。此外,他当时关于电子波的想法,也只是文字上的说法,没有导出严格的动力学方程,所以人们仍然感到美中不足。

图4-4 原子中的驻波

4.4 物质波概念,影响广泛深远

经过几年的努力,德布罗意在1924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量子理论研究》,较为详细地解释了他的有关电子波的理论

他认为,物质粒子与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考虑动量和能量为 p E 的粒子(或物体),它们也有波长 λ 和频率 ν ,表示为

式中, h 是普朗克常数。对粒子和光子,式(4-1)都成立。也就是说,粒子和光,都既是粒子又是波。式(4-1)即为物质波的德布罗意公式。

德布罗意想象力极其丰富,认为粒子也是波,称之为物质波。德布罗意想象,这种物质波是普适的。一个巨大的物体,也会有相应的波长,不过这个波长接近于零,没有实际意义而已。

对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猜想,朗之万等人觉得很是新颖,但也有些拿捏不准的感觉。1924年4月,在第四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朗之万谈到了德布罗意的工作。这引起了未参加会议的爱因斯坦的注意。后来,朗之万将德布罗意的论文寄给爱因斯坦。这位伟人给予德布罗意的大胆假设极高的评价:“我相信这是我们揭开物理学最难谜题的第一道曙光。”并将其论文推荐给玻恩和薛定谔等,这才有了后来的波动方程及其概率诠释之事。

实际上,德布罗意自己对波动性和粒子性等问题,在脑海中反复思考已久,在论文答辩时,他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因此,当让·佩兰问道:“怎样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理论呢?”

德布罗意胸有成竹地回答说:“用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实验是可以证实的!”

后来,实验物理学家也紧跟着德布罗意的思想,找到了能够支撑其假说的实验结果:1926年夏天,美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戴维森在实验中发现电子衍射现象。紧接着,几乎是同时,英国剑桥的汤姆孙也观察到电子束通过薄金箔时有圆环条纹产生,这两个实验为德布罗意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德布罗意获得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戴维森和汤姆孙也分别获得了1933年和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4.5 量子传承人,看透人间烟火

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伟大假说,但却经常被不明真相的世人诟病,许多人都听过有关这位花花公子或纨绔子弟的传说,但实际上这些谣言与德布罗意做学问的风格相去甚远。还有传说德布罗意靠着“一页纸”论文得到博士学位,更是无稽之谈。网上可以查到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英文版,不是1页,而是81页。

1960年,德布罗意的哥哥第6代布罗意公爵莫里斯·德布罗意去世,路易·德布罗意正式成为第7代布罗意公爵。公爵的世袭头衔并未使德布罗意的生活改变多少。他仍然是理论物理教授,仍然从事科学研究,对人彬彬有礼,绝不发脾气,既是一位贵族绅士也是一位毕生兢兢业业的科学家。

路易·德布罗意从未结婚,一辈子单身。他交过女朋友,有两位忠心耿耿的随从。他喜欢过平俗简朴的生活,卖掉了贵族世袭的豪华巨宅,选择住在平民小屋。他深居简出,从来不放假,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他喜欢步行或搭公车,不曾拥有私人汽车。

1987年3月19日,路易·德布罗意过世,享年95岁。 nCqQ5jRzzVudie2SyOVsPLlL/SzJ4R7VlTsVBxj52IhbxmnNJThUy3XcYVrxW5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