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节

1例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护理

一、基本信息

姓名:傅某某;性别:男;年龄:29岁;婚姻情况:已婚

文化程度:中专;籍贯:北京市;职业:无业

入院日期:2018年10月21日;出院日期:2018年10月29日

出院诊断: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二、病例介绍

主诉:左膝部伤后肿痛、出血、活动受限1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8年10月20日22:00左右骑电动车时发生车祸,被电动车碾压左小腿中上部,致左下肢受伤。当时即感疼痛,局部肿胀,不能站立及行走活动,左下肢前侧可见一长约2cm伤口,立即到医院就诊,行X线检查后考虑为左胫腓骨近端开放性骨折,予以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支具外固定处理,建议手术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急诊检查治疗后以“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收入我科。

入院诊断: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手术史、其他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

家族史:无特殊。

专科检查:患者左膝部及左小腿中上段明显肿胀、质硬、皮肤张力大、散在多个水疱;前侧可见一长约2cm伤口,少量渗出;局部压痛、叩击痛明显,可触及反常活动及骨擦感;膝关节活动障碍,踝、趾关节活动好,足背动脉搏动好;肢端血液循环及皮肤感觉正常,无被动牵拉痛;膝关节侧翻应力试验、抽屉试验未能配合。

辅助检查:

胸部正位: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下肢关节X线检查:左胫腓骨上段骨皮质断裂,胫骨断端,骨片分离移位,腓骨远端稍向后移位,对线尚可,周围组织肿胀,密度不均匀增高,左膝关节腔见液平面低密度区(10月21日)(图1-8-1)。

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左胫腓骨上段骨折,左膝关节腔积液(10月21日)(图1-8-2)。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双下肢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髂静脉超声检查:双侧髂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

图1-8-1 术前X线片

图1-8-2 术前三维CT

术前异常检验结果见表1-8-1。

表1-8-1 术前异常检验结果

入院时生命体征:T36.2℃,P85次/分,R19次/分,BP124/78mmHg。

入院时护理风险评估: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为5分,创伤患者血栓评估评分为4分。

心理社会方面评估:患者情绪紧张,家属陪伴入院。

三、治疗护理及预后

(一)治疗护理过程(表1-8-2)

表1-8-2 治疗护理过程

术后辅助检查:

X线及CT检查:骨折端复位固定良好(10月27日)(图1-8-3、图1-8-4)。

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双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图1-8-3 术后X线片

图1-8-4 术后CT

术后异常检验结果见表1-8-3。

表1-8-3 术后异常检验结果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1.肿胀护理

1)问题依据

骨折及软组织挫伤后全身和局部都会释放出许多炎症物质,炎症物质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失调,造成过多的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是导致肢体肿胀的重要原因。

2)护理思维

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时,营养血管易受伤,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肿胀加重;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从而影响骨折修复和愈合。因此,消除肿胀除了给予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配合冰敷、功能训练等方法,并且严密观察和评估肿胀程度。

3)主要措施

(1)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肢足趾感觉运动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评估患肢肿胀程度、皮肤张力、张力性水疱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体位护理:给予软枕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约30°,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3)非药物治疗:患肢骨折端复位支具固定、制动,以免断端摩擦造成二次损伤;冰敷;视病情需要给予骨牵引治疗。

(4)药物治疗:静脉滴注消肿药物,观察药物疗效。

(5)功能指导:指导患者行踝泵训练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4)护理评价

患者在住院期间,针对患肢肿胀采取多项措施,肿胀减轻。

2.有腓总神经损伤的风险

1)问题依据

腓总神经解剖位置位于腘窝上方,自坐骨神经分出,绕过腓骨头至小腿前部,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由于位置表浅,在胫腓骨骨折时易受损。患者出现小腿前外侧局部麻木,刺痛,患足背伸受限。

2)护理思维

骨折后石膏固定过紧,术中直接切割、牵拉、体位不当等原因也会造成腓总神经损伤。因此,需严密观察患肢的感觉运动、支具装置位置及松紧度情况,听取患者主诉;对已出现症状者要积极对症处理。

3)主要措施

(1)病情观察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足趾感觉运动情况,麻木感是否加重,足趾运动是否出现异常。

(2)体位护理:纠正患者体位,避免患侧卧位,减少患肢外旋受压,给予患肢足底行软枕支撑,保持踝关节功能位。

(3)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口服及静脉滴注营养神经药物,观察用药反应。

(4)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踝泵训练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4)护理评价

患者住院期间神经损伤症状好转。

(三)患者转归

患者入院后患肢给予消肿等对症治疗,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出院。

四、护理体会及反思

(一)护理体会

针对患肢骨折的特点,给予复位、牵引治疗,严密做好患肢肿胀的观察及处理,警惕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牵引钉道感染的发生。早期积极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加强体位管理,发现患肢感觉运动异常应积极对症处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二)反思

胫腓骨骨折患者,早期患肢的肿胀情况、水疱的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是术前的护理重点,而患肢因支具及骨牵引固定,膝关节长时间处于伸直状态,功能训练易被忽视。因此,骨牵引治疗的过程中,在不影响骨折端复位的情况下,需对膝关节行被动屈曲训练,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出现。

五、相关知识链接

(一)胫腓骨骨折概述
1.解剖结构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占全身骨折的8%~10%,在交通伤中较常见,胫腓骨以开放性骨折较多见。正常胫骨干并非完全平直,而是向前外侧形成10°左右的生理弧度。治疗胫腓骨骨折必须注意防止成角和旋转移位,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使膝、踝关节轴能够平行一致。

2.损伤机制

(1)直接暴力:胫腓骨骨折以重物打击、撞击或车轮碾轧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外前侧。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在暴力作用下骨折端多有重叠、成角、旋转移位;较大暴力的绞轧伤可有大面积皮肤剥脱、肌肉撕裂和骨折端裸露等情况发生。

(2)间接暴力:由高处坠落、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骨折移位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肌肉收缩和伤肢远端重量等因素。小腿外侧受暴力的机会较多,可造成成角畸形。儿童胫腓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

3.临床分型

根据骨折后局部是否稳定,将胫腓骨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稳定型骨折:包括不伴有胫腓关节脱位的胫骨单骨骨折或腓骨单骨骨折;胫腓骨双骨骨折,其中至少胫骨为横行或微斜行骨折者;胫骨或腓骨横行或单骨骨折伴有胫腓关节脱位者。

不稳定型骨折:指胫腓骨双骨骨折,其骨折呈斜行、螺旋形或粉碎性者,或伴有胫腓关节脱位的胫骨非横行骨折。

4.治疗方法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该予以完全纠正,以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或发生关节劳损。

1)手法复位外固定

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整复后骨折面接触稳定,无侧向移位趋势的横行骨折、短斜行骨折等,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及外固定,即长腿石膏固定。

不稳定型骨折:斜行、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型骨折,单纯外固定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对位。可在局部麻醉下行跟骨牵引,牵引复位,小腿石膏行局部外固定,牵引3周左右,待纤维愈合后,去除牵引,用长腿石膏托继续固定直至骨愈合。

2)开放复位内固定: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方法,如螺丝钉内固定、接骨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

5.功能训练

(1)在患者麻醉恢复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泵训练及髌骨被动活动训练(方法见本章第六节);待患肢肌肉力量恢复后,可进行足跟滑移屈膝训练(方法见本章第六节)和直腿抬高训练(方法见本章第七节)。

(2)术后2~4周逐渐恢复下肢肌力,增加膝关节及踝关节的活动度,胫腓骨骨折的程度差异较大,骨折恢复进程各异,患者应按时门诊复查,在医生及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术后2周在完成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可增加坐位屈膝训练和下肢外展训练。

坐位屈膝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双脚放于前方地面上,逐渐将脚向后移动,使膝关节弯曲,然后身体前移下压,尽可能增加膝关节弯度,达到可承受最大角度后缓慢伸直膝关节。

下肢外展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不动,患肢轻轻抬离床面外展,到达可承受最大角度后缓慢收回。

(3)术后4~6周,遵医嘱可下床不负重行走,初始行走步伐不易过大、过快;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行走次数,延长行走时间。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决定下床负重时间。部分负重时可做单脚提踵训练或半蹲起训练。单脚提踵训练(图1-8-5):患者站在椅子后或有扶手的地方,一侧小腿向后抬起,手撑住身体,另一侧脚踮起。

图1-8-5 单脚提踵训练

6.并发症

(1)骨筋膜室综合征:小腿部骨折或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发生血肿、反应性水肿,使筋膜间隙内压力增高时,可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中以胫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

(2)感染: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清创后行钢板内固定者,感染率最高。原因是开放性骨折软组织已有损伤,再加上手术剥离骨膜软组织较多,破坏了胫骨骨折处的血供。

(3)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胫骨中下1/3处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较多。原因有:

①患者本身因素,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吸烟等;

②损伤因素:如开放性损伤、骨块丢失、软组织损伤;

③手术相关因素:如复位不良、手术对周围软组织的破坏、术后感染等。

(二)骨牵引
1.目的

①牵拉关节或骨骼,使脱位的关节或错位的骨折复位,并维持复位后位置;

②牵拉及固定关节,以减轻关节面所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局部休息;

③需要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

2.注意事项

①告知患者牵引后要维持牵引体位,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②牵引肢体若出现局部疼痛、麻木及时向医务人员反应;

③牵引过程中应进行功能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④注射利多卡因前询问过敏史;

⑤经常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正确,并维持其效能。如观察牵引架有无倾斜,牵引弓是否松脱,牵引针有无滑动,牵引锤是否悬空,牵引绳与滑轮是否合槽等;

⑥牵引的钉道处在牵引术后用纱布条缠绕,术后1日去掉沾有血迹的纱布条,每日用75%乙醇消毒2次。不能去掉钉道周围的保护痂,以免造成感染;

⑦观察牵引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

⑧牵引重量切勿过重,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年老体弱者为体重的1/10。

(陈玉娥 孔 丹 高 远) n7kvvNXvsiwDiLaSZj83F+hxZykI3Mbjq5WrG0oF4Ktx8G/wkvUYPI0EuucQv0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