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1例左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

一、基本信息

姓名:王某某;性别:女;年龄:82岁;婚姻情况:已婚

文化程度:本科;籍贯:广东省;职业:其他

入院日期:2019年3月14日;出院日期:2019年3月22日

出院诊断:左肱骨干骨折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二、病例介绍

主诉:左肩部外伤,疼痛不适2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9年3月12日5:00走路摔倒后出现左上肢疼痛,活动受限,来院就诊行肩关节CT检查显示“左肱骨干骨折”,行左上肢石膏固定后回家休养。于3月14日自感疼痛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以“左肱骨干骨折”收入我科。患者现上肢肿胀、石膏固定,上肢血液循环良好。

入院诊断:①左肱骨干骨折;②高血压、冠心病、干燥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主动脉夹层术后、高脂血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冠心病病史20年,干燥综合征病史30年,高脂血症20年,均口服药物治疗;1965年行腰椎间盘摘除术;2004年、2014年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2014年行主动脉夹层手术(具体术式不详);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否认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婚育史:已婚,配偶体健,育有1子1女。

家族史:无特殊。

专科检查:患者左上臂畸形明显、肿胀;局部压痛及叩击痛明显,可扪及骨擦感,皮肤无张力性水疱。左肘、腕及指关节活动正常,肢端血液循环良好。

辅助检查:

胸部正位: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肩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左肱骨干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3月14日)(图1-4-1)。

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双上肢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

术前异常检验结果见表1-4-1。

图1-4-1 术前X线片

表1-4-1 术前异常检验结果

入院时生命体征:T36.5℃,P68次/分,R18次/分,BP140/75mmHg。

入院时护理风险评估: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为4分,跌倒风险评估为高风险。

心理社会方面评估:患者家属陪伴入院,情绪稳定。

三、治疗护理及预后

(一)治疗护理过程(表1-4-2)

表1-4-2 治疗护理过程

术后辅助检查:

术后X线检查:左肱骨内固定位置正常,考虑术后改变(3月20日)(图1-4-2)。

术后异常检验结果见表1-4-3。

图1-4-2 术后X线片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1.有效固定失效

1)问题依据

上臂外形高低不平、上宽下窄,伤后2~3天患肢肿胀达到高峰,肢体周径变化大,导致骨折部位的石膏固定不牢靠,骨折易再移位,导致骨折愈合不良。

2)护理思维

肱骨干骨折后易出现成角畸形,或短缩畸形,手法复位后给予U形石膏托(过肩、过肘)固定;为防止上肢活动幅度过大、加重骨折移位,中、上1/3的肱骨干骨折患者在石膏固定的同时应行贴胸支具固定,下1/3肱骨干骨折的患者可选择贴胸支具固定。伴随软组织水肿,石膏托外固定易形成夹板效应,造成皮肤及周围神经损伤,而在定期检查评估石膏固定有效性的过程中,又容易增加固定不牢的风险,造成固定失效。因此,骨折复位后保持石膏托的有效固定对纠正骨折畸形尤其重要。

3)主要措施

(1)病情观察:每2小时检查石膏托的松紧度,每天打开石膏观察骨折部位的皮肤情况,查看石膏托固定位置是否正确;观察患肢手指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表1-4-3 术后异常检验结果

(2)体位护理:患肢石膏托固定后,屈肘90°,置于胸前;站立位时予吊带悬吊保持贴胸固定;仰卧位时在前臂下方垫软枕,保持肱骨干与心脏平行,可健侧卧位。

(3)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石膏托固定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观察。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介绍石膏托固定的重要性:肱骨干骨折端复位后若不给予有效固定,因肌肉和肢体重力,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造成骨折再移位,加重骨折端软组织损伤,患肢静脉回流减慢,肿胀加重,影响后续治疗进程。

②贴胸固定方法(图1-4-3):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前臂置于胸前,肘关节弯曲90°。将肘关节放置于装置主体内,严密贴合,前臂支撑带交叉固定,横行带绕躯干包绕固定。

图1-4-3 贴胸固定方法

③石膏托固定有效性观察要点:观察石膏托与患肢肩、肘皮肤贴合性,有无皮肤挤压现象,观察松紧情况;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有无麻木感,骨突处是否有压痛。

4)护理评价

患者住院期间石膏托固定未出现失效现象,患者掌握支具佩戴方法及观察要点。

2.有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1)问题依据

桡神经损伤是肱骨干骨折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16.0%,尤其是肱骨中段或中下1/3骨折时,最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2)护理思维

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原因有多种:受伤的同时就已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外固定失效使骨折断端移位,造成二次损伤;外固定支具位置不当卡压神经。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肢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主要措施

(1)病情观察:做好患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的评估,复位前后要进行对比,做好记录。观察患肢有无出现垂腕、掌指关节及拇指不能背伸、前臂旋后障碍及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等神经损伤的表现。

(2)药物治疗:当出现桡神经损伤时,应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用药效果。

(3)健康宣教: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桡神经损伤的表现及观察要点。

(4)感觉方面的评估:评估手背的桡侧、桡侧两个半手指、上臂下半桡侧的后部及前臂后部感觉是否减退或消失。

(5)运动方面的评估:评估是否出现伸肘、伸腕、伸指功能障碍,手腕及各手指下垂,无法伸展指关节,拇指失去外展功能。

4)护理评价

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桡神经损伤的现象,患者掌握桡神经损伤的观察方法。

(三)患者转归

患者完成相关会诊,行手术治疗,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4天康复出院。

四、护理体会及反思

(一)护理体会

该患者高龄且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围手术期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注重疼痛管理,按时评估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及支具佩戴情况,指导患者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加强了因骨折引起各种并发症的管理,既预防了并发症,又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疗效。

(二)反思

桡神经位于肱骨干的近端,骨折发生时常合并桡神经损伤,若及时发现给予对症处理,多数患者在数月后都能够自行恢复。部分护理人员对早期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判断及处理方法掌握不全,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专科水平,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五、相关知识链接

(一)肱骨干骨折概述
1.解剖结构

肱骨是身体活动范围最大的长骨,中段以上呈圆形、较粗,中段以下逐渐变细,至下1/3逐渐变成扁三角状,并稍向前倾。肱骨干的血供是在肱骨中段穿入,向远、近两端分布。而桡神经沟位于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走形,内有桡神经、肱深血管走行,故当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2.损伤机制

(1)直接暴力:多为高能量损伤,如直接打击、机械挤压、火器伤等。骨折粉碎程度高,骨折块间常有软组织卡压,影响骨折复位和愈合。

(2)间接暴力:运动损伤、摔倒时,手或肘着地伴有身体的旋转;投掷导致的肌肉过度牵拉等损伤,此种暴力多导致螺旋形或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块间常有软组织卡压,影响骨折复位和愈合。

3.临床表现

肱骨干骨折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皮下淤血和上肢活动障碍。如果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典型垂腕和伸拇及伸掌指关节功能丧失;第1~2掌骨间背侧皮肤感觉丧失,其治疗方案和预后均有不同。

4.临床分型

目前,对于长骨干的骨折分类,多采用AO长骨干性骨折分型方法。根据骨折的形态分为A、B、C 3个基本类型(图1-4-4):

A型为简单骨折:仅有1条骨折线,其中A1型为螺旋形骨折、A2型为斜行骨折、A3为横行骨折。

B型为楔形骨折:有3个以上的骨折块,复位后主要骨块之间有接触,其中B1型为螺旋楔形骨折、B2型为折弯楔形骨折、B3型为碎裂楔形骨折。

C型为复杂骨折:有3个以上的骨折块,复位后主要骨块之间没有接触;其中C1型为螺旋形复杂骨折、C2型为多节段复杂骨折、C3型为不规则复杂骨折。

AO分型自A型至C型手术难度逐渐增大。

图1-4-4 肱骨干骨折分型

5.治疗方法

肱骨干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取得骨性愈合,获得良好的对线复位及恢复患者伤前的肢体功能。

1)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后悬垂石膏固定、U形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外展位肩“人”字石膏固定、功能支具制动等。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漂浮肘,多段骨折、病理骨折、双侧肱骨干骨折、多发骨折等。

(2)手术方法: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髓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

(二)功能训练方法

(1)第0~3周:早、中期骨折经处理后,在无其他不适的前提下,即可开始功能训练。除必须以卧位保持复位和固定外,患者均可下床活动。

①第1周:以主动屈伸腕、掌指关节训练为主。

a.握拳训练:缓慢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对指、对掌。

b.腕关节屈曲训练(图1-4-5):手臂平举,腕关节掌曲至最大角度。

c.腕关节背伸训练(图1-4-6):向前平举手臂,腕关节向后背伸,至最大角度。

d.腕关节主动训练:仰卧位,手掌伸直、并拢,缓慢地屈伸腕关节,然后再进行腕关节尺偏、桡偏、环转训练。

e.肘关节训练:肘关节被动全范围屈伸训练和主动旋前、旋后训练。

图1-4-5 腕关节屈曲训练

图1-4-6 腕关节背伸训练

②第2~3周:增加肩肘关节助力训练(健侧手辅助患肢)。

a.肘关节、肩关节训练:肘关节全范围屈伸训练,肩关节上举等训练,体位可由仰卧位逐渐过渡到坐位或者站立位。

b.肩关节钟摆训练(弯腰屈肘位):患者站立位,上身弯曲;健侧手托住肘关节屈曲的患肢;双肩保持水平,由小到大画圈,每日2次,每次画圈15~20个。

此阶段一般情况下,禁止做上臂旋转运动,防止再移位,避免进行强力肩关节外展运动。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安装伸指及伸腕弹性牵引装置,使屈肌群能经常被动伸展。

(2)第4~8周:本阶段的训练主要以上肢活动度训练为主。

①肩、肘关节主动训练:悬吊患肢,患者站立位,上肢向健侧侧屈,前倾30°,患肢在吊带胸前悬吊支持下,自然下垂持续10~20s,每日5~10次。

②屈肩、屈肘训练

a.屈肩训练(图1-4-7):患者平卧位,患肢手心朝上,健肢抓住患侧腕关节,患肢放松,健肢用力,前屈抬高,缓慢复位。

b.屈肘训练(图1-4-8):患者坐在椅子上,健侧手握住患侧的腕关节,肘关节放在腿上作为支点,慢慢地屈曲肘关节,在进行训练时,前臂要尽量放松。

③肩关节环转训练(图1-4-9):患者健侧手扶住椅子,患肢自然下垂并放松,双肩保持水平,前后摆动,然后进行画圈运动,圈由小逐渐变大。

④双臂上举训练(图1-4-10):患者站立位,双手紧握住棍棒,双手间距与肩同宽,肩关节前屈至所能承受的最大幅度。

图1-4-7 屈肩训练

图1-4-8 屈肘训练

图1-4-9 肩关节环转训练

图1-4-10 双臂上举训练

(3)在第(2)阶段后期:开始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

①肩关节外展、外旋训练(图1-4-11):患者站立位,肩关节外展,肘关节进行外旋运动,然后缓慢复位,避免强力外展、外旋。

②反臂抹腰训练:患侧手置于背后,用健侧手把患侧手往肩胛骨的方向拉。

③旋转肩关节训练:患者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患肢以肩关节为圆心,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画圈。

④爬墙训练:患者正对墙站立,患侧手臂放于墙面,通过手指活动向上移动手掌。

图1-4-11 肩关节外展、外旋训练

(4)第9~16周:本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为尽量恢复肩关节及肘关节的活动度,加强各关节的灵活性,逐步恢复上肢肌肉肌力。继续进行前期肩肘关节训练及肌力训练的同时,逐渐开始抗阻力训练。

①肩关节活动度训练:缓慢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训练。

②肘关节活动度训练:继续进行肘关节屈伸训练。

③腕关节抗阻训练:患者前臂平放于桌面上固定,腕关节放于桌沿位置,手心朝下,手持重物,缓慢背伸至终末端,维持3~5s后缓慢放下。

④肩关节前屈抗阻训练:患者站立位,目视前方,身体不动,手臂自然下垂,将弹力带的一端踩在脚下,手握弹力带另一端,伸直手臂,由身体正前方举过头顶,当感到手臂无法再上举时,慢慢放下手臂。

⑤双肩关节后伸抗阻训练:患者站立位,目视前方,手臂自然下垂,将弹力带固定在地上,双手握住弹力带一端,手臂伸直,向身后拉伸弹力带,尽量抬高手臂,上身保持不动,缓慢复原。

⑥肩关节内收抗阻训练:患者站立位,弹力带固定一端,另一端握在手里,肩关节内收,缓慢复原。

(三)肱骨干骨折的并发症
1.神经损伤

以桡神经损伤最为多见,肱骨中、下1/3骨折,由骨折端的挤压或挫伤引起不完全性桡神经损伤。一般观察2~3个月,如无神经功能恢复表现,再行手术探查。在观察期间,将腕关节置于功能位,使用可牵引手指伸直的活动支架,自行活动伤侧手指各关节,以防畸形或僵硬。

2.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在肱骨干骨折并发症中并不少见,一般肱动脉损伤不会引起肢体坏死,但也可造成供血不足,所以,仍应手术修复血管。

3.骨折不愈合

在肱骨中、下1/3骨折情况中常见,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损伤暴力、骨折的解剖位置及治疗方法有较大关系。

①创伤及反复多次的复位使骨折处的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受到严重损害。

②骨折的解剖位置亦影响骨折的愈合,长斜行及螺旋形骨折易致骨折端缩短,横行及短斜行骨折则容易使骨折端分离,这是导致需要多次复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③过早拆除外固定、手术时损害了血供、适应证选择不当、骨折端间嵌入软组织、肱骨三段或多段骨折未能妥善处理,一般采用植骨加内固定治疗。

④术后感染造成骨不连接,特别是内固定不正确、不牢固是切开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4.畸形愈合

肱骨骨折移位特别严重,达不到骨折功能复位的要求,严重地破坏了上肢生物力学关系,以后会给肩关节或肘关节带来损伤性关节炎。

5.肩、肘关节功能障碍

多见于老年患者,要使患者尽早加强肌肉、关节功能活动;若已经发生肩或肘关节功能障碍,更要加强其功能活动,并辅以理疗和体疗,使关节尽快恢复功能。

(郝德慧 陈玉娥 高 远) zGCFdr/lLsHZeoW7YO4akYGm7UdjgrtoMtZeiQJllax64vSpTMj/pHypEkZRYMM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