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

专业一点来回答,它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共识、思想认知和人文追求等方面的历史形态,并能为中华文明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经验参照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认知。

通俗一点来讲,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环境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等要素的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代代传下来的民风民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经验的总和。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区分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文化资源,有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消失或者濒临消失,但经过发掘、抢救、保存依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力。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刺绣、陶瓷、歌唱等技术、技巧和工艺,经过抢救性的保护,使其能够契合现代社会需求,并植入现代生活方式之中,仍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化传统则是并没有失传仍在民间流传甚至被遵循的文化习惯,例如节日习俗、民间风俗等,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人文环境。我们现在恢复节日、保护古迹、再造善本、复兴国学等,都是努力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恢复传统文化。

在世界文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有这么多人口,有这么大区域,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统一,只有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而依然团结稳定。是什么把中国人给凝聚起来了?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认同。一个大国,要想发展,要想稳定,必须有一个足以凝聚大家共识的理想信念,才能消弭分歧,才能克服困难。中华民族向往的生活,在《诗经·大雅·民劳》中言为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说,老百姓辛苦劳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小康。如果中国实现了小康,天下就太平了。小康是什么?按照孔子的理解,小康是以家庭为单元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家劳动和付出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用现在的话来讲,小康,就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有饭吃,有衣穿,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简单来讲,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全面实现小康”,就是让中国最穷的老百姓,能够吃上饭,穿暖衣,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梦想,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价值共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共同的道德认同和行为认知。对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行的最大公约数;对个人而言,它是一个人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的底线。有了基本的价值共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方言的人就能坐下来进行对话,建立合作,共同去解决问题。中华民族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共识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是界定人的属性,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识。就是说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人就会关怀、关心、帮助、支持、尊重、理解、同情对方,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仁,大而言之是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小而言之是举手投足的善良。我们给老弱病残妇幼让座是仁,同情别人的遭遇也是仁,在宿舍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仁。人类要合作,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形成了义。义是责任、义务,是人之能群的要求,就是一个人按照善良的道德自觉,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礼是人之能分的规矩,人类要群体协作,那就需要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按照个人的身份与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落实到行为上。是主人请别人吃饭,就把大家照顾好;是客人就把来宾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每个人都随时随地处在秩序之中,社会就井然有序。智是人之能断。有了人之为人的根本要求,有了人之能群的责任意识,有了人之能分的行为规范,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他人是不是做到了,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判断,对其是非曲直进行评价,这就是智,是人之能断的要求。秦汉之后,按照五行的推演,又增加信的要求。人言为信,这是人之能成的关键。秦汉之后中国大一统,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做事,靠的是他的言行一致,言必诺,行必果,就会得到素不相识的人尊重,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合作。有了这五个基本的价值共识,中华民族才能够形成道统、政统、文统,弥合分歧,消除对立,跨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成长起来,发展起来。

在这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民族融合、社会管理、危机处理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社会危机管理、乡村基层治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华民族保持稳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这些经验是中华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得到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之所以经历了大分裂而走向大统一,之所以经历那么多磨难而依然自立,靠的是就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去总结,去分析,通过创新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学理支持和经验借鉴。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再造与创新,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在教育中,能够将经典诵读、文化解读和学生修养融合为一,从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了解、理解、思考、参与客观世界,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价值共识高度认同、全面理解和自觉践行。

其次,结合新的历史要求、文化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之能够生动活泼,为更多人所喜欢、接受。例如恢复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活动以来,我们对这些节日中蕴含的齐家、睦族、卫生、饮食等观念习俗有了很广泛的认知,也因此产生了诸多新的活动方式:如清明怀念先烈、先祖,端午举行诗会、吟诵活动,中秋节举行赏月、雅集等活动。有了一个节日的平台,也就使得诸多相关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NSbXv0pPefbXRATM82G/Ph6JT+fSdM5QTWX4LCvlq4n+WZJvjVkYMBidEeskol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