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歌行》

《长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西周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两汉的乐府。 按照诗歌形式来讲,《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杂言诗,经常会出现“兮”字。而乐府呢?最经典的乐府都是五言诗。那它为什么叫乐府诗呢?

所谓“乐府”,其实是秦汉时期设立的一个政府机构,主管音乐。汉朝的时候,主管音乐的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太乐,管理严肃音乐;一个是乐府,管理流行音乐。在乐府里,有些歌曲是文人写的,有些歌曲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按照当时的想法,各地的民歌能够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收集起来,让天子听一听,好让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样的活动叫“采风”,是乐府的重要工作。由乐府搜集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后来,乐府诗的特征越来越鲜明,人们就不管它是不是乐府采集来的了,只要是这一类诗歌,就都叫乐府诗。于是,乐府诗就变成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因为乐府诗主要流行在西汉、东汉乃至魏晋时期,所以,人们又把乐府诗称为“汉乐府”。

讲完乐府诗,再说《长歌行》。“长歌行”其实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这种曲调的特点就是舒缓悠长。大家可能会想,既然有《长歌行》,就应该也有《短歌行》吧?确实如此。汉乐府里既有《长歌行》,也有《短歌行》,我们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就是《短歌行》。 长歌和短歌区分的标准,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曲调是快还是慢,是短还是长。曲调长,叫长歌行;曲调短,就叫短歌行。

那么,这首《长歌行》写了些什么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先看几个关键字。

第一个,“葵”。这个“葵”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向日葵,而是葵菜。在元朝以前,葵菜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诗经》里有“七月亨葵及菽(shū)”,王维的诗里有“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说的都是这种菜。葵菜易种易活,家家庭院里都种,是古人的当家菜。到了明清时期,北方不怎么种了,但是南方还有残存。

第二个,“晞”。“晞”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原始意思就是晒干,也可以引申成拂晓、天亮。

第三个,“焜黄”。“焜”是火字旁,跟火有关,本来是明亮的意思。但是,焜和黄连在一起,却不指明亮的黄色,而是指秋天草木枯黄的样子。

第四个,“华”。“华”在这里读成“花”,指的就是花。这在古诗里很常见,比如我们熟悉的《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个“华”的意思也是花。

第五个,“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shuāi,是枯萎、年老、衰弱的意思;一个读cuī,意思是递减,或者指一种粗麻布制作的丧服。如果按照词义来考虑,这里应该读shuāi还是读cuī呢?应该是shuāi。可是大家注意,古代诗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押韵。“衰”字按照今天的音韵来读与光辉的“辉”、回归的“归”字并不押韵,但是按照古代的《平水韵》,它们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是押韵的。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为了押韵,可以把它读成cuī。

讲完知识点,整首诗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园中的葵菜郁郁葱葱,等着太阳把露珠晒干。

温暖的春天播洒恩泽,让天下万物都光辉灿烂。

它们只怕秋天一到,花朵和枝叶都萎黄变干。

百川奔腾东归大海,何时见到它掉头西返!

少年人若不及时努力,年老后只会涕泪涟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诗句吧?老师也罢,家长也罢,都常常拿来教育少年人。而少年人呢,又往往听得心生厌倦,感觉它说教气太重。是不是呢?如果只拿出这两句诗来,确实有点儿生硬,但是这首诗的好处恰恰在于并不生硬,它不是上来就讲大道理,而是层层铺垫,催人奋进。铺垫在哪里呢?除了最后两句,其他都是铺垫。用什么铺垫呢?用当时人最熟悉的东西铺垫。

汉代是农业社会,大家最熟悉的东西就是农作物。而在所有的农作物中,葵菜是家家庭院里都种植的蔬菜,每天推开窗子就会看到。既然如此熟悉,就用它来起兴,来打比方吧。所以,诗歌的第一句就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庭院里的葵菜绿油油的,只要给点阳光雨露就能生长,而春天又是那么慷慨,毫不吝惜地播洒着雨露阳光。这就叫“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个有求,一个必应,多美的事呀!那么,如此美好的景象是不是会一直延续下去呢?才不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葵菜虽然此刻欣欣向荣,但它也害怕秋天啊,一到秋天,天冷了,叶黄了,葵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葵菜是眼前的事物,如果把眼光再放远些,放到天地之间呢?天地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山川河流了。我们中国的河流基本上都是自西向东流的,古代人很早就从百川入海的景象中体悟出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了。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同样,《长歌行》的作者也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东流,奔腾入海,几曾看见哪条河流再折返西回!就这么一小一大,一近一远,层层递进看过去,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葵菜有生有死,大河一去不复返,那我们不是也终归会死吗?而且,就在你这么想的时候,又有一段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汉朝人已经为此感觉到深深的痛苦了。怎么办呢?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人都会死,那就及时行乐吧,工作也不用做了,身体也不用锻炼了,整天就混吃等死好了。行不行呢?这是一种想法,但绝不是汉朝人的主流想法,也不是中国人的主流想法。

我们经常讲雄汉盛唐,汉朝人很是豪迈,他们是不甘心受命运摆布的。所以,他们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层意思:催人奋进。既然人都要死,为什么还要努力呢?因为葵菜知道自己秋天要枯萎,也照样会努力生长;大河知道自己要入海,也照样会努力奔流。人难道不也该这样吗?

儒家知道,人都会死,肉体都会腐朽,但是,儒家又说,人有“三不朽”。哪三不朽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一个人若是留下万众敬仰的德行,或者立下万众受益的功劳,或者是留下了万口传诵的言语,那他就不朽了。换句话说,人若是能留下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生命就有意义了。怎样才能留下点东西呢?那就要努力呀!就像葵菜只有在春天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人也只有在少年的时候,才最有精力,最有勇气,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努力。否则,等你到了年迈的时候,就不是学什么会什么,而是学什么忘什么,就像葵菜到了秋天一样,想努力也不能够了,再后悔也没用了!这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这样一来,一个最令人悲伤的话题,就有了一个最催人奋进的答案。这不仅是这首诗的答案,也是汉朝人的答案,所以,张骞才会出使西域,司马迁才会发愤著书,霍去病才会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朝才会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这样看来,这首《长歌行》写得真好,既写出了当时的田园风光,更写出了当时的人生信念。这个信念从此就成为中国人的主流信念,晋朝“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是这个信念;唐朝“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也是这个信念;明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cuō tuó)”(钱福《明日歌》)还是这个信念。正因为有了这个信念,有了一代又一代少年人的努力,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我们的国家也才走到了今天。这就是《长歌行》的力量。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什么是乐府诗,乐府诗的特点是什么?

2.长歌和短歌的区别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q8yLj3YmBThGfrRXUMVuQsncLlzqS7jmDNkxsy0Vxo9UY4kkF/ZZvhx/Re7stI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