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风歌》

我们之前学的《诗经》,都没有作者。但是这首《大风歌》不一样。它有作者,而且作者还很厉害,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其人,在历史上非常独特。一方面,他开创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雄汉盛唐,直到现在都是我们中国人深感骄傲的高光时刻;另一方面,他又留下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比如项羽囚禁了他父亲刘太公,威胁说要烹了老爷子,想以此迫使刘邦投降。没想到刘邦却说,咱们俩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真烹了咱爸爸,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又如,刘邦逃难的时候,嫌车子载重太大,跑得不够快,居然把一双儿女都推下车去,可谓六亲不认。其他诸如对着大臣洗脚、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等等。真是劣迹斑斑,让人觉得,这是个有点儿流氓气的开国皇帝。可是,恰恰是这个不怎么文质彬彬的皇帝,写下了一篇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颇有分量的传世名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非常简单,只有三句,没有什么特定的知识点,我们很容易就能翻译出来:

大风猛吹啊白云飞扬,我平定了四海啊回到故乡,到哪里寻找猛士啊镇守四方?

和之前的《木瓜》以及《无衣》相比,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可能好多人都看出来了,这不是《诗经》经典的四字句,也没有《诗经》那样的复沓结构。它的句子更散,而且每一句话都带一个“兮”字,这不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吗?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黄河流域的《诗经》,一个是长江流域的《楚辞》。《楚辞》相传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创造的文学形式,很多人都会背诵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大风歌》其实属于汉朝的乐府诗,那它为什么具有《楚辞》的特征呢?因为刘邦和屈原一样,都是楚人。战国末年,楚国的实力不亚于秦国。秦灭关东各国,都能找出些打仗的理由,或者叫借口,但楚国从来没敢得罪过秦国,可楚怀王还是被秦国囚禁至死,楚国也最终被秦国所灭,这让楚国上下非常悲愤,当时有一个贵族楚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什么意思?楚国就算只剩下三家(这里的家不是指现在的小家庭,而是指氏族),也一定会灭掉秦国。这是何等强烈的仇恨,又是何等强大的信念啊!那么,楚南公这个说法到底应验没有呢?还真应验了。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楚国人,一把火烧了咸阳的项羽是楚国人,最终建立汉朝的刘邦还是楚国人。

是楚人就有楚人的歌唱方式。虽然刘邦最终定都长安,但是,当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重新回到家乡沛(pèi)县(在今江苏徐州),大宴乡亲父老的时候,楚腔楚调立刻涌上心头,把酒临风,脱口而出的就是《大风歌》。

先看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上来就写天气,写自然景象。很多小学生会说,我写作文也是如此呀。比如《记一个有意义的周末》,我会写,今天天气特别好,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妈妈带我去上补习班。这一样不一样呢?当然不一样。

《大风歌》的开头可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这叫作“起兴”。什么是“大风起兮云飞扬”?这狂躁的大风,流动的长云确实是一种宏大、壮阔的天气场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气描写。这长云大风背后,是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呼啦啦如大厦倾,包括刘邦在内的英雄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好不容易打败了秦帝国,紧接着又要和项羽争夺天下。四年艰苦卓绝的楚汉战争打下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终于一统天下。但是没过多久,他又要面对诸侯王造反的困局。事实上,就在写这首诗之前,刘邦才刚刚打败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这一个接一个的政治变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就在这风云中崛起,也在这风云中翻滚。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自然的风云,也是社会的风云,更是他心中的风云。所以,这不是一般的天气描写,而是要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也是要触发一个真正的话题。 这就是古代诗歌中一个很著名的修辞手法,叫“起兴”,也就是先说一件事情,再带出来真正想要说的事情。

起兴之后呢?看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才是刘邦真正想要说的事情。这句诗一出来,这首诗的背景就交代清楚了,皇帝威风凛凛的样子也出现了。刘邦是在家乡父老面前唱出这首歌的,他这不是小朋友放学回家,也不是“打工人”过年回老家,他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当年,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连他爸爸刘太公都认为他是个浪荡子,不如在家种田的哥哥有出息。可想而知,乡亲也不会高看他一眼。可是现在呢,天上的风云匍匐在他的脚下,天下的百姓也匍匐在他的脚下,这种感觉,是何等威风凛凛,踌躇(chóu chú)满志!

看到这里,有没有人想到刘邦的老对头项羽呢?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宫,杀了秦王子婴之后,有人劝他说,关中是个好地方,不如就在此定都吧。项羽回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然后就踏上了东归故乡的道路。那时候的项羽,又何尝不是威风凛凛,踌躇满志!两个人都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么,刘邦和项羽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就在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句真了不起,有了这一句,这首诗升华了,刘邦这个人也升华了。“威加海内”确实让刘邦志得意满,但是,他绝对没有忘乎所以,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意识。打赢了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吗?连当年同生共死的英布都能谋反,其他大臣就一定可靠吗?到哪里找那忠诚而又勇猛的壮士为他守住这锦绣江山呢?到这一句,刘邦的心一下子从过去飞到了未来,感情也一下子从昂扬转为了感慨,而且我们也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站在历史的“C位”上了。

大家都知道,项羽也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作《垓(gāi)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在 垓下之围 时唱出的歌。歌里唱什么?“我力量能拔山啊,我气概能盖世。可惜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乌骓不走啊,我有什么办法?虞姬虞姬啊,我又该如何安置!”

这两首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都很好,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就能看出差距来了。差距在哪里呢?在看问题的视角。刘邦在最得意的时候,看的是别人;项羽在最失意的时候,看的是自己。他说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放眼四周,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宝马和美人,这和看自己不是一回事吗?正因为项羽的眼里只有自己,所以他身边的谋臣猛士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但刘邦不一样,他眼里有别人。当年,天下一统,在洛阳的庆功会上,他曾经说过:“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说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要说率军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能得到天下。”这番“三不如”的高论,奠定了刘邦一代英主的地位。现在,在家乡父老面前,刘邦又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才是一个皇帝的眼光和胸襟。一首诗收到这里,既昂扬,又感慨;既有高度,又有厚度。真是好诗!

据说,刘邦在唱完这首《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一个只知道笑,不知道哭的人成不了大器;一个只会耀武扬威,不会居安思危的人也成不了大器。这正是这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什么叫起兴?

4.这首诗教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WmlHCs4b9ogvJ8mQ2RGPPGaNuLhm6HZfcQslimwuvhwcexeyJqTnP93cn1PGbXL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