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髋臼骨折

髋臼包含在髋骨之中。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组成,这几块骨在14岁以前由Y形软骨相连,16~18岁以后Y形软骨愈合,几块骨合成为一体,称为髋骨,又叫无名骨。髋臼为一半球形深窝,占球面的170°~175°。髋臼的底凹陷,与髋臼切迹相连续,无关节软骨覆盖,称为髋臼窝,其内被股骨头圆韧带所占据。髋臼骨折是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损伤,如果有休克存在,则应积极抢救。只有当休克被纠正,患者的一般情况好转时,再考虑髋臼骨折的治疗。

一、损伤机制

髋臼骨折绝大多数由直接暴力引起。例如,夜间突然地震,建筑物倒塌直接砸在侧卧人体髋部,暴力撞击股骨大粗隆,经股骨颈、头传达至髋臼发生骨折。如受伤时大腿处于轻度外展旋转中立位,暴力作用于臼中心,即发生髋臼横折、T/Y形或粉碎性骨折;如受伤时大腿轻度外展并内旋或外旋,暴力沿股骨头作用于臼后壁或前壁,则产生后柱或后壁骨折,或者前柱或前壁骨折。

间接暴力所致损伤机制也相似,视当时髋关节所处位置不同,可发生髋臼不同类型之骨折。例如,坐在汽车内,髋、膝均屈曲90°,发生意外事故撞车,则暴力由膝传至股骨头,作用于髋臼后缘,则产生髋臼后缘骨折;如髋屈曲90°,大腿外旋内收时,可产生臼顶负重区骨折。

无论是直接暴力还是间接暴力,均系股骨头直接撞击髋臼的结果,故除髋臼骨折外,股骨头也可发生骨折。

二、分型

髋臼骨折比较复杂,骨折类型繁多,所以进行分型很困难。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分型系统是Letournel-Judet分型和AO分型,有时也有作者采用Marvin Tile分型。

(一)Letournel-Judet分型

Letournel-Judet分型系统主要是从解剖结构的改变来分,而不是像大多数骨折分型那样,要考虑骨折移位的程度、粉碎程度、是否合并脱位等因素。而正是由于从解剖角度来分型,使得其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且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治疗有帮助。根据髋臼前后柱和前后壁的不同骨折组合,Letournel-Judet分型将它们分为两大类,10个类型的骨折。

1.单一骨折

涉及1个柱或1个壁的骨折,或1个单一骨折线的骨折(横断骨折)。共有5个单一的骨折类型。

(1)后壁骨折:髋臼的后关节面一块或多块骨折,但整个后柱未断裂。后壁骨折块的大小、部位及粉碎程度各不相同。后壁骨折最常见,约占整个髋臼骨折的23%。放射学检查发现:①前后位:后壁骨折块好似股骨头的“帽子”。除后缘有缺损外,其余5个放射学标记均完整。②闭孔斜位:对于后壁骨折,闭孔斜位提供的情况最多,最重要。完全展示后壁骨折块的大小。股骨头可能处于正常位置,或处于半脱位及脱位。前柱和闭孔环是完整的。③髂骨斜位:显示髋骨的后缘、髋臼前缘及髂骨翼完整。后壁骨折块和髂骨翼相重叠。④CT扫描:可判断骨折块的大小、移位程度。显示股骨头的位置。最重要的是显示有无边缘压缩骨折。关节内有无游离骨折块。

(2)后柱骨折:后柱骨折发生率低,约占3%。后柱骨折线最高从坐骨大切迹角处开始,向下,经髋臼后壁,纵穿髋臼窝底,最后达耻坐骨支。后柱骨折的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髂坐线、后缘断裂,而髋臼顶、髂耻线、前缘及泪滴完整。股骨头伴随着一大的骨折块向内移位。②闭孔斜位:偶尔可看到股骨头后脱位,前柱完整。③髂骨斜位:清楚地显示后柱骨折的异位程度,前缘完整。④CT扫描:在髋臼顶部的骨折线为冠状面。显示股骨头伴随后柱骨折的移位程度。通常可看到后柱向内旋转。

(3)前壁骨折:骨折线通常从髂前下棘的下缘开始,穿经髋臼窝底,达闭孔上缘的耻骨上支。前壁骨折的发生率最低,约为2%。前壁骨折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前缘出现断裂,髂耻线在其中部断裂,而且常有两处断裂点。②闭孔斜位:在闭孔斜位片上,永远不会将前壁骨折漏诊,可完整地展示斜方形的前壁骨折块,后缘完整。显示闭孔环断裂的部位——在坐骨耻骨切迹处。③髂骨斜位:证实髋骨后缘的完整;可看到竖起的前壁骨块的截面;显示髂骨翼的完整。④CT扫描:可显示前壁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程度,可显示骨折涉及四边体的情况。

(4)前柱骨折:根据骨折线所波及的范围可分为最低骨折、低位骨折、中间骨折和高位骨折。前柱骨折的发生率为4%~5%。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髂耻线和前缘断裂;泪滴和髂坐线分离,泪滴常向内移位。闭孔环在耻坐骨支处断裂。对于高位,还可看到髂骨翼的骨折。②闭孔斜位:闭孔斜位对前柱骨折很重要,可看到股骨头伴随前柱骨折端的移位程度。闭孔环断裂的部位。髋臼后缘完整。③髂骨斜位:髋骨后缘完整,可看到竖起的一骨块的截面(一般为四边体)。对于高位,还可看到髂骨翼的骨折。④CT扫描:可看到后柱是完整的,显示前柱的移位程度和方向,显示骨折是否涉及四边体。去除股骨头的三维重建CT能更完整地显示骨折形态。

(5)横断骨折:一个横形的骨折线将髋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也就是说横形骨折线将前后柱各自分为上下两部分,但在上下两部分中,前后柱之间保持完整而并未分离。Letournel将横断骨折进一步分为高位横断骨折、中位横断骨折以及低位横断骨折。横断骨折占整个髋臼骨折的7%~8%。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4个垂直的放射学标记(髂耻线,髂坐线,前缘,后缘)均断裂,闭孔环完整,股骨头随远折端向内移位。②闭孔斜位:显示横断骨折的最佳位置,可看到完整的骨折线,闭孔环完整,显示骨折向前或向后移位的程度,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③髂骨斜位;显示后柱骨折的移位程度,显示后柱在坐骨大切迹处的骨折位置。④CT扫描:横断骨折在CT片上最显著的表现是其骨折线为矢状面,即前后方向。可判断骨折线的方向,即从前上到后下还是从后上到前下;判断骨折是否有旋转;髂骨翼和闭孔环是完整的。

2.复合骨折

复合骨折是至少由以上两个单一骨折组合起来的骨折,共包括5个类型。

(1)T形骨折:T形骨折是在横断骨折的基础上,由一个垂直骨折线将横断骨折的远折端再分为两部分,这一垂直骨折线有时不是处于髋臼的中心,而是偏向前柱或后柱。T形骨折约占髋臼骨折的7%。它的放射学表现很复杂,而且它的手术难度也很大,所以应认真阅读X线片,做出明确诊断。

T形骨折的放射学表现主要是在横断骨折的基础上存在着远端前后柱的分离,所以,除横断骨折的所有放射学表现外,还有以下特点:①在前后位片上,远端的前后柱有重叠。②在前后位片上,泪滴和髂耻线有分离。③闭孔斜位片上,可看到通过闭孔环的垂直骨折线。④髂骨斜位片上有可能发现通过四边体的垂直骨折线。⑤在CT扫描,前后方向骨折线的基础上,有一横形骨折线将内侧部分分为前后两部分。

(2)后柱伴后壁骨折:在后壁骨折的基础上伴有后柱骨折,此种复合骨折中,后柱骨折通常移位不大。此类型骨折的发生率为4%~5%。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髂耻线和前缘完整,可发现有股骨头的后脱位,可看到后壁骨折块的“帽子”征,髂坐线断裂并向骨盆入口缘的内侧移位。②闭孔斜位:髂耻线完整,即前柱完整。清楚地显示后壁骨折块的大小。可看到闭孔环的破裂,有时骨折线未累及闭孔环而是经过坐骨结节。③髂骨斜位:显示后柱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程度;证实前壁完整。④CT扫描:CT所见同后壁骨折及后柱骨折。

(3)横断伴后壁骨折:在横断骨折的基础上伴有一块或几块后壁骨折,横断伴后壁骨折约占19%,在所有复合骨折中,仅次于双柱骨折而排在第2位。放射学检查:①前后位:股骨头后脱位(大多数)或中心性脱位。可看到后壁骨折块的“帽子”征,有时骨折块可在股骨颈的后方,甚至下方。4个垂直的放射学标记(髂耻线、髂坐线、前缘、后缘)均断裂。泪滴和髂坐线的关系正常;闭孔环完整。②闭孔斜位:后壁骨折块大小及股骨头后脱位情况,显示横断骨折的骨折线及移位,闭孔环完整。③髂骨斜位:髂骨翼和髋臼顶完整,显示后柱骨折部位及移位程度。④CT扫描:CT所见同后壁骨折及横断骨折。

(4)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这种复合骨折是指在前壁骨折和(或)前柱骨折的基础上伴有一个横断的后柱骨折,发生率为6%~7%。和T形骨折及双柱骨折有时很难区分。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中,其前方的骨折范围通常很高且粉碎,后柱为一相对低位的横断骨折,仍有一部分未骨折的髋臼顶和主骨(和骶髂关节相连而未损伤的髂骨部分)相连;T形骨折是在横断骨折的基础上加一个垂直的骨折线,一般不涉及髂骨翼的骨折,且有一段未骨折的髋臼顶和主骨相连;而双柱骨折中,髋臼顶完全骨折且不和主骨相连。放射学表现是后柱骨折、前柱、前壁骨折的结合。

(5)双柱骨折:两个柱完全分离,骨折涉及所有的髋臼关节面,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任何髋臼顶和主骨相连。双柱骨折的发生率很高,约占23%。虽然双柱骨折的第一印象是很“粉碎”,但是在放射学片上很容易诊断。①前后位: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髂坐线断裂并向内移位,髂耻线断裂,髋臼顶倾斜移位,髂骨翼骨折,闭孔环断裂。“弯曲征”,是指从骶髂关节下缘开始的骨盆入口缘失去正常的弧形向下向外走行,而是呈水平向外走行并断裂。②闭孔斜位: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髋臼顶移位,骨盆入口缘断裂,闭孔环断裂。“马刺征”:在髋臼顶上方的髂骨翼骨折端,由于远折端向内移位,使近折端髂骨翼的外侧骨皮质明显地向外、向下突出,形象地描述为“马刺”。“马刺征”是双柱骨折最典型的一个放射学表现。③髂骨斜位:显示后柱骨折的移位,展示髂骨的骨折线。④CT扫描:当骨折线扩展到髂嵴时,可看到不同层面上的髂骨翼骨折;在髋臼顶水平,前后柱被一冠状面骨折线分开。在髂骨翼水平,骨折的前柱一般向内、向前移位,并向外翻转。

(二)AO分型

AO组织将髋臼骨折分为A、B、C三型。

A型:骨折仅波及髋臼的一个柱。A 1 :后壁骨折;A 2 :后柱骨折;A 3 :前壁和前柱骨折。

B型:骨折波及两个柱,髋臼顶部保持与完整的髂骨成一体。B 1 :横断骨折及横断伴后壁骨折;B 2 :T形骨折。B 3 :前壁或前柱骨折伴后柱半横形骨折。

C型:骨折波及两个柱,髋臼顶部与完整的髂骨不相连。C 1 :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骨嵴;C 2 :前柱骨折线延伸到髂骨前缘;C 3 :骨折线波及骶髂关节。

(三)Marvin Tile分型

Marvin Tile将髋臼骨折分为两大类:A:所有无移位的髋臼骨折。B: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一步将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分为以下三型:a:后部骨折±后脱位;a 1 :后柱骨折;a 2 :后壁骨折;a 2.1 :伴有后柱骨折;a 2.2 :伴有横断骨折。b:前方骨折±前脱位;b 1 :前柱骨折;b 2 :前壁骨折;b 3 :前方骨折伴后方半横形骨折。c:横形骨折±中心性脱位;c 1 :单纯横形骨折;c 2 :T形骨折;c 3 :横形伴后壁骨折;c 4 :双柱骨折。

三、诊断

髋臼骨折有明确的外伤史。疼痛较广泛,局部肿胀、皮下瘀斑及压痛均极为显著。关节脱位时,患侧髂后上棘较健侧明显凸起并较健侧为高,与棘突间距离也较健侧缩短。并发症有腹膜血肿、尿道或膀胱损伤、直肠损伤及神经损伤等。X线检查可确立髋臼骨折的类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髋臼损伤后的立体形状,为手术提供立体直观的指导。

(一)髋臼骨折的临床表现

髋臼骨折是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多发损伤,所以临床上要仔细询问病史,全面物理检查,以防漏诊,尤其是对同一肢体多发损伤的患者。如对于伴有或不伴有后脱位的髋臼后部骨折,一定要除外是否同时存在有后交叉韧带损伤、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或髌骨骨折,以及血管神经情况等。对于车祸及高处跌落伤,一定要注意全身情况的检查。

1.创伤性休克

单纯髋臼骨折很少发生创伤性休克,常是由于合并全身多发创伤,颅脑损伤、胸腹腔脏器损伤以及肢体的骨折等而会造成创伤性休克。如果有休克存在,则应积极抢救,配合有关科室进行相应治疗,只有当休克被纠正,患者的一般情况好转时,再考虑行髋臼骨折治疗。

2.髋关节后脱位

大多数后脱位都伴有典型的髋关节后脱位体征,即屈髋、内旋、短缩畸形,在X线片上,它们大多为后壁骨折或横断伴后壁骨折。对于髋臼骨折伴有后脱位的患者,首先要闭合复位,复位后,患者平卧,患肢外展外旋位,如不稳定,可穿“丁”鞋或暂时皮牵引。如果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急诊切开复位,并同时对髋臼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

3.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中心性脱位不像后脱位那样有典型的体征,不过通常伴有患肢轻度外旋,而短缩不明显。比较显著的体征是大转子处的皮肤凹陷,髂前上棘较对侧向外、向下移位。中心性脱位多发生在双柱骨折、了形骨折及横断骨折中。中心性脱位术前无须特殊处理。

4.后腹膜血肿

髋臼骨折或骨盆骨折后,由于腹膜后组织松弛,所以,骨折端及其周围组织的出血便向这些松弛的组织内扩散,从而形成后腹膜血肿,严重时会导致出血综合征。后腹膜血肿继续发展会导致麻痹性肠梗阻或亚急性肠梗阻,这时要下胃肠减压管以及其他外科措施来治疗,往往对髋臼骨折的手术会造成延误。

由于血肿造成的刺激会引起腹肌紧张,临床上和腹腔脏器损伤不容易区分,常因判断不清而剖腹探察,但大多数是阴性发现。采用腹部B超和CT以及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检查,一般会明确诊断。切记不要盲目剖腹探察。

5.合并损伤

(1)股骨头损伤:Letournel和Judet报道,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为1.9%;而合并股骨头局部凹陷骨折为2.12%;股骨头软骨磨损为2.66%。另外,髋关节脱位会对股骨头的血运造成损害;骨折发生的瞬间,巨大的撞击力也会对股骨头造成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损伤。

(2)术前坐骨神经损伤:髋臼骨折造成的坐骨神经损伤比较常见,对于坐骨神经损伤,术前一定要仔细检查,详细记录,可将损伤分为完全坐骨神经损伤、单纯腓总神经损伤和胫神经损伤,并进一步区分是完全性或不全性等。由于解剖上的特点,腓总神经在外侧,比胫神经容易受到损伤,所以临床上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比胫神经损伤高。术前对于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等应做详细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决定术中的操作方法。

(3)血管损伤:髋臼骨折很少造成大的血管损伤。最容易受损伤的血管是臀上动静脉,它从盆腔经坐骨大切迹上缘穿出,所以高位的后柱骨折容易伤及此血管束,臀上动脉几乎是外展肌的唯一血供来源。所以,臀上动脉损伤或结扎会造成臀外展肌萎缩。

(4)关节内骨块嵌卡:关节内骨折块通过X线片不容易发现,但在CT扫描片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节内骨块嵌卡有以下特点:①来源和大小:大部分来源于后壁粉碎的骨折块,且常带有关节软骨面或盂唇,相当一部分有关节囊和软组织相连。骨块大多位于髋臼窝,术中要将所有骨块取出,如有软组织相连,则尽可能保护其软组织相连,这有利于准确复位和保留血供。②关节内骨块嵌卡的发生可能有两个机制,其一是原始嵌卡,即在受伤的一瞬间,股骨头和髋臼发生撞击时造成的骨折块进入关节内;其二是继发嵌卡,即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时,在股骨头在进入关节腔之前,骨折块先被挤入关节腔。原始嵌卡大多以游离骨块为主,而继发嵌卡则以和软组织相连的骨块为主。③关节内骨块嵌卡最典型的表现是难复性的后脱位或复位后不稳定,如果骨块很大,在X线片上可清楚地看到。但大多数情况下,髋关节处于复位状态,而且相对稳定,X线片上可能发现有骨块,也可能难以判断。CT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骨块的位置及大小,所以,对于髋臼骨折,CT应作为一个常规的检查项目。

对于一个需要保守治疗的髋臼骨折,如果发现其关节内有一不大又很薄的骨块位于髋臼窝处,且髋关节复位和活动不受影响时,则不必手术取出,但要定期做CT观察骨块的大小变化,如果2~3年后骨块没有变大,就视为正常;如果骨块不断增大,逐渐将股骨头向外推,则需考虑手术介入。

(5)髋部皮肤软组织损伤:当暴力直接作用于大转子处或骨盆后方时,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擦伤或剥脱,进一步引起皮下血肿和积液形成。当损伤不只局限在大转子部位,而是整个髋部及骨盆周围的软组织。如果有这种损伤存在,则应立即加压包扎或严格消毒下抽出积液并加压包扎。待局部情况好转后,再考虑手术,如果不处理而直接手术,则有造成感染的风险。

对于一个髋臼骨折,如果决定要做手术,则术前禁忌在膝关节以上部位做骨牵引,尤其是禁止在大转子处做骨牵引,除非决定行保守治疗。对于先期已行腹部手术者,如果髋臼骨折需要采用前入路,则应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创造手术条件,尤其是对有腹部造瘘者。

(6)尿道损伤:髋臼前方的骨折会造成膀胱和尿道损伤。如果是膀胱或尿道破裂,则应急症手术,并同时行髋臼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尿道断裂在骨盆骨折中多见,髋臼骨折偶尔会引起尿道挫伤,经保守治疗便可恢复。

(7)骨盆其他部位的损伤:髋臼骨折常伴有骨盆环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等,这些部位的损伤可和髋臼骨折同时治疗。但治疗的顺序很重要,需要有很好的术前计划及临床经验。

(8)全身其他部位骨折:当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时,需要强调的是同侧肢体的骨折。因为髋臼骨折手术要求同侧下肢术中整个在手术台上,且还要进行屈髋、屈膝及牵引动作,所以,如果合并同侧肢体骨折,原则应该尽快处理,以利于髋臼手术的进行。

(二)辅助检查

1.髋臼的X线学检查

对于髋臼骨折,常规应拍摄4张X线片:骨盆前后位、患髋前后位,以及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片。为了更清楚地显示髋臼骨折的形态,Judet等经过长期研究,对各种斜位片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出两个最佳斜位片,即和冠状面呈45°角的两个斜位。在正常情况下,闭孔环和冠状面约呈45°夹角,而和髂骨翼前2/3所在平面接近垂直。在拍摄斜位片时,因为患者要移动骨盆而产生疼痛,对难以配合的患者可考虑麻醉下拍摄,以确保X线片的拍摄质量。

(1)骨盆前后位片:拍骨盆前后位片时,患者取仰卧位,X线球管中心对准耻骨联合,将骨盆所有结构完整拍摄下来。在骨盆前后位片上,主要观察以下内容:①少见的双侧髋臼骨折。②独立于髋臼骨折以外的骨盆环其他部位的骨折,如髂骨翼骨折、骶骨骨折、闭孔环骨折等。③骨盆环上一处或多处关节脱位。

(2)髋臼前后位片:大多数情况下,一张骨盆前后位片可以作为患侧髋臼的前后位片来看待,但有时需要拍患髋的前后位片,拍摄患侧髋关节前后位片时,X线球管的中心对准患侧股髋臼中心。在正常髋臼的前后位片上,可看到以下6个基本放射学标记(见图2-1)。牢记这6个基本放射学标记,对于阅读和理解髋臼骨折的X线片,以及判断骨折类型都很重要。

图2-1 髋臼正位X线片上显示的6个基本放射学标记

1.髋臼后壁的缘;2.髋臼前壁的缘;3.髋臼顶;4.泪滴;5.髂骨坐骨线;6.髂骨耻骨线

(3)髂骨斜位:拍摄斜位片时,患者向患侧倾斜,即健侧抬起45°(和拍摄台面之间的夹角),X线管球中心对准患侧股骨头。

(4)闭孔斜位:患者向健侧倾斜,即患侧抬高45°,X线管球中心对准患侧股骨头。如果拍摄准确,则应该显示尾骨的尖位于髋臼窝中心的上方。

另外,对于双柱骨折,在闭孔斜位上有一个典型的征象称为“马刺”征,在髋臼顶上方髂骨翼的骨折处,由于远折端向内移位,使近折端的外侧骨皮质明显向外“刺”出而形成此征象。

2.髋臼的CT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可更详细地显示髋臼骨折的某一层面,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可显示出CT的优点:前后壁的骨折块大小及粉碎程度;是否存在边缘压缩骨折;股骨头骨折;关节内游离骨折块;髋关节是否有脱位;骶髂关节损伤情况。

正常髋骨的15层CT扫描片,第1层:骶髂关节上方,显示髂骨翼,以及它的形状、厚度和方向;第2、第3层:显示髂骨翼和骶髂关节,如有必要可增加几层扫描,以便更详细地显示骶髂关节的损伤情况和关节间隙的方向,以及S 1 椎体翼的压缩骨折;第4层:紧贴坐骨大切迹顶的下方通过,其后部上方紧邻贴的一个断层就是坐骨大切迹的顶;第5层:前方为髂前下棘的上部,经髋臼顶的上方向后达坐骨大切迹;第6层:显示髋臼顶的软骨下骨,它的断层为一环形,对应于髋臼顶部。它是对经过髋臼顶的骨折线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断层。此层的前方为髂前下棘;第7层:髋臼顶为一球形,可看到髋臼顶的软骨下骨像一个王冠围绕在股骨头横断面的周围;第8、第9层:髋臼区域,可看到股骨头对应着由髋臼窝分开的前后柱,此层所穿经的髋臼窝底对应着股骨头圆韧带,第9层还横穿坐骨棘;第10层:后缘在坐骨小切迹水平显得很宽,前壁的关节面很清楚;第11、12层:前壁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12层);第13层:仍可看到后壁,后壁比前壁要向下多延伸1cm以上,从后向前分别显示后壁,坐骨耻骨切迹,闭孔环以及耻骨上支;第14层:穿经股骨颈和大转子处,还可看到前方的耻骨支和后方的坐骨支;第15层:最下方一层,显示耻坐骨支和坐骨结节以及耻骨联合。

另外,根据CT扫描骨折线的方向还可判断骨折类型:①在髋臼顶水平,一个冠状面分离的骨折线表示一个柱或两个柱骨折。②在髋臼顶水平,一个前后方向的骨折线表示横断骨折。③一个由外向后方向的骨折线表示前壁骨折。④一个由外向前方向的骨折线表示后壁骨折。

3.三维CT扫描

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将CT扫描片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这样便可从整体角度反映骨折的形态,而且当把股骨头从图像中取出,可进一步显示整个髋臼关节面的形态。所以,尽可能多的、详细的放射学资料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四、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

非手术治疗的指征:①身体情况不能耐受手术;②切口周围感染,由于骨牵引针或其他原因造成手术切口范围有感染存在;③骨质疏松的患者复位后不易维持,而且内固定也难以获得牢靠固定;④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小于3mm;⑤低位的前柱骨折或低位的横断骨折;⑥粉碎的双柱骨折经闭合处理而恢复髋臼完整性者。

2.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最好置于屈髋屈膝位,以使患者感到舒服。通常采用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牵引重量不可太大,以使股骨头和髋臼不发生分离为宜。持续牵引5~7天后,每天可小心被动活动髋关节数次。牵引时间为6~8周,去牵引后,不负重练习关节功能;8~12周后开始逐渐负重行走。

保守治疗的目的是防止骨折移位进一步增加。所以,想通过保守治疗使原始骨折移位程度得到改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决定采取保守治疗前,应对最后的结果有所预料,这一点也应向患者交代清楚。对于无移位及稳定的髋臼骨折,可以不做牵引,患者平卧位5周,从伤后3~4天开始,每天进行几小时的被动活动,7周后扶拐下地并逐渐开始部分负重。

(二)手术治疗

关于髋臼骨折是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目前仍然存在着争议。骨折移位超过2mm,尤其是通过顶部的骨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同所有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一样,髋臼骨折手术要做到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手术适应证

任何有移位不稳定的髋臼骨折在伤后3周以内均可手术治疗,同时要结合前面讨论的骨折情况,患者情况以及医疗提供情况来全面判断。

2.手术时机

髋臼骨折后,由于骨折端和周围组织容易出血,暴露相对较困难,所以最好是在病情稳定,出血停止后进行手术,最佳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在伤后4~9天,但是有以下情况时,建议急症手术。

(1)合并大的血管损伤:如髂外血管等,在处理血管损伤的同时,处理髋臼骨折。

(2)髋关节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有以下情况时,可选择急症手术,也可择期手术:①难复性的股骨头脱位;②复位后难以维持(不稳定)的髋脱位;③髋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股骨头骨折。

当患者闭合复位不成功,但又不做急症手术时,需将患者的患肢置于舒适位置,脱位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骨牵引,因为骨牵引不会使脱位复位,反而会加重骨折端的进一步损伤。

合并同侧股骨干、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骨折时,急诊先处理这些骨折,并做到牢固固定,以利于下一步的髋臼骨折手术,因为髋臼骨折手术时,需要将患肢置于台上并进行牵引及活动,如果这些骨折存在时会影响髋臼骨折的手术。

3.术前准备

(1)患肢准备:对于合并有同侧下肢骨折,应急诊先处理这些骨折,以便为髋臼骨折手术做好准备;对于合并髋关节后脱位者,伤后应立即急诊麻醉下闭合复位,复位后行牵引维持复位,直到手术。如果闭合复位失败,则可考虑急症手术治疗;或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脱位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骨牵引。

(2)皮肤准备:术前常规进行皮肤的清洁准备,但如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则术前应提前1~2天刮除会阴部阴毛,反复清洗干净。对于术前合并有Morel-Lavallée损伤者,一定要及时处理,以使手术安全进行。对于术前已行开腹,甚至腹部造瘘者,髋臼骨折又需要经前入路操作,则应积极处理腹部切口及造瘘口,为髋臼骨折的手术创造条件。

(3)肠道准备:髋臼骨折手术,无论是前入路还是后入路,术前应常规进行清洁灌肠;同时术前常规放置导尿管并留置。

(4)仔细研究放射学资料:髋臼骨折手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X线片和CT片,包括3张常规X线片、CT扫描片及三维CT,术前反复阅读研究影像学资料,会对骨折有更多的理解,也会对术中有更多的帮助。

(5)器械及内固定物的准备:根据术前放射学研究结果,将术中可能使用的器械和内固定物列出清单,检查是否准备齐全并严格消毒。原则上,手术器械和内固定物应有充足的准备,以防术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6)术前应用抗生素:手术前一天预防性给抗生素,如果术前有Morel-Lavallée损伤或有骨牵引针道局部感染,应更早使用抗生素。

(7)预防异位骨化:异位骨化的病因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治疗困难,所以采取预防措施很关键,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吲哚美辛可以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或严重程度。通常用于Kocher-Langenbeck入路(简称K-L入路)和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手术当天开始给药,连续服用4周。大量研究也证实,放疗对预防及降低异位骨化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但在临床上的使用还有争议。

4.手术入路

没有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适应所有的髋臼骨折。由于髋臼的解剖特点,使其不同部位的暴露需要不同的入路,如果手术入路选择不当,则可能无法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手术前要全面仔细地分析患者的X线片、CT片及可能有的三维CT扫描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型。如果有条件,最好在一块髋骨上将所有的骨折线画出。通过这些全面的分析并结合术者对手术入路的掌握情况,最后再做出恰当的入路选择。Letournel-Judet分型是基于解剖基础上的,所以根据影像学资料对髋臼骨折做出正确的分型,才可做出恰当的入路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的原则:①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及后柱伴后壁骨折:选择后方的K-L入路。②前壁骨折、前柱骨折及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选择前方的髂腹股沟入路。③横断骨折:大部分可选用K-L入路,如果前方骨折线高且移位大时,可选髂腹股沟入路。④横断伴后壁骨折:大部分可选用K-L入路,如果前方骨折线高且移位大时,可选前后联合入路。⑤T形骨折:大部分T形骨折可经K-L入路完成,对于前后柱分离大或横断骨折线的水平很高,则需选择前后联合入路。⑥双柱骨折:大部分新鲜的双柱骨折可经单一的髂腹股沟入路完成。对于后柱粉碎或陈旧性双柱骨折,则需选择前后联合入路。

1)K-L入路

患者通常置于俯卧位,俯卧位时股骨头处于一个复位的位置,即它向内侧移位的趋势被限制;在手术台上便于助手很好地控制膝关节屈曲以松弛坐骨神经;术中视野暴露充分,便于术者和助手操作。

切口从髂后上棘的外、下4~6cm开始,沿臀大肌纤维走行到大转子顶点,再经大转子顶点沿股骨外侧轴线向下延长15~20cm。沿臀大肌纤维方向切开臀肌筋膜,沿股骨干轴线切开阔筋膜。钝性分离并翻开臀大肌,切开大转子滑囊,在股方肌表面探查出坐骨神经,并向近端探察到梨状肌出口处,术中要保护好坐骨神经,如果术前没有坐骨神经症状,则术中不必探查和游离坐骨神经。在大转子止点处切断梨状肌和闭孔内肌以及上、下孖肌肌腱,将它们向后翻起,暴露坐骨小切迹和大切迹。将三把骨撬分别置于坐骨大、小切迹以及髋臼顶的髂骨翼,通过三把骨撬可完全暴露髋臼后壁及后柱。注意事项如下:

(1)将臀大肌在股骨上的部分附着点切断,这样可扩大臀大肌的牵拉范围,减轻对坐骨神经的牵拉。

(2)坐骨结节要充分暴露出来,这样可将后柱的接骨板尽可能地置于坐骨结节上,而且可以松弛坐骨神经的张力。

(3)股方肌尽可能不切断,这样会不损伤旋股内侧动脉,保护股骨头血运。对于陈旧性后脱位,有时需部分或完全切断股方肌。

(4)术中尽可能不脱位髋关节,以减少对骨折端的进一步损伤,如需探查关节内,可用Schanz螺钉经大转子拧入股骨颈,用Schanz螺钉牵拉股骨头,可将关节间隙牵拉开,从而可探查关节内。

(5)如果合并有股骨头骨折,或术中屈伸髋关节时,建议采用侧卧位,这样有利于髋关节后脱位。

(6)如术中发现骨折波及髋臼顶,则可行大转子截骨,将臀中小肌翻开,从而可扩大暴露,显露出髋臼顶部位。

(7)对于横断或T形骨折,单纯采用K-L入路时,可通过坐骨大切迹可以触摸到通过四边体表面的骨折线以及骨盆入口缘,从而可判断前柱或后柱的复位情况。

(8)关闭切口时,要将所有切断的肌腱重新修补到它们正常的止点处。再次检查坐骨神经,确保坐骨神经完全处于游离状态而未受压。引流放置在坐骨大切迹深处。

2)髂骨腹股沟入路

患者通常仰卧位,髋关节被置于屈曲20°~30°以放松髂腰肌及股管和股神经。切口从腹中线的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开始,沿腹股沟韧带走行到髂前上棘,再沿髂嵴向后延伸,向后延伸的高度根据前柱骨折的高低而定。

首先暴露第一个窗口,锐性从骨膜下剥离髂嵴,将髂肌从髂嵴和髂骨窝上分离并向内侧掀起,掀起髂肌后可暴露出髂窝、骶髂关节的前方和骨盆入口缘上部。

第二窗的暴露:沿皮肤切口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距腹股沟韧带止点1cm),到达远端皮下环处时,不切开皮下环,从皮下环下缘一直沿到耻骨结节,将此层向下翻开,可暴露出腹股沟韧带。游离出精索(子宫圆韧带)并用一橡皮条环绕以利于牵拉。在距腹股沟韧带1cm处从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全长)做切开,打开腰大肌腱鞘及腹内斜肌起点。腰大肌腱鞘内除髂腰肌外还包含有大腿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将这3个组织用一根橡胶管套在一起以便保护和方便牵拉。在股神经的内侧辨认出髂耻梳筋膜(髂耻弓),髂耻梳筋膜是一个薄而坚韧的组织,它将外侧的腰大肌和股神经同内侧的髂外动静脉分离开。此韧带以一个纤维组织起于骨盆入口缘上的髂耻隆突。将腰大肌和股神经拉向外侧,将髂耻梳筋膜小心地和内侧的血管结构分离开,此筋膜要一直游离到骨盆入口缘,然后上下切断,这样便可进入到四边体表面和真骨盆腔。将髂外血管游离并用一根橡胶管环绕以利于保护和牵拉。至此,将腰大肌和股神经向外侧拉,将髂外血管向内侧拉,它们之间所暴露出的间隙就是第二窗。拉开第二窗,在真骨盆内,髂外血管的内侧或外侧可看到闭孔神经和闭孔动脉走行,它们向远端进入闭孔环。

在髂外静脉的内侧为漩涡韧带,切开漩涡韧带及深层的耻骨肌,此时应注意髂外静脉内侧的淋巴总管(看不到),用骨刀暴露出耻骨上支和耻骨结节,这样将髂外血管束向外侧拉,将精索(子宫圆韧带)向内侧拉,暴露出第三窗。

对于一个前柱骨折或双柱骨折,从髂骨翼顶点的第一窗开始,一直到耻骨联合处的第三窗,所有骨折分别在3个窗口进行复位和固定,后柱的复位主要在第二窗进行。

注意事项如下。

(1)皮肤切口在髂前上棘处拐弯时要圆滑,避免过锐而造成皮肤坏死。

(2)暴露第二个窗时,髂外血管的鞘尽量不打开,这样可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同时当发生动脉痉挛时有利于解痉。

(3)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之间的交通支称为“死亡之冠”,该交通支通常位于耻骨联合内侧6cm左右,紧贴耻骨支内侧面,不容易探查到,术中不必探查寻找,需要在此处操作时,沿骨膜下分离,避免损伤此交通支。

(4)在第一窗涉及骶髂关节复位和固定时,要注意保护L 5 神经根,通常在骶骨的骨膜下剥离,向骶骨内侧的剥离范围不超过1.5cm。

(5)第二窗暴露时通常需要腹部手术的器械,如S拉钩及压肠板等。

(6)术中在第二窗操作时间长,反复牵拉髂外血管时,应及时触摸髂外动脉(股动脉)的搏动,关闭切口前还应常规触摸股动脉的搏动情况,如出现波动减弱或触摸不到搏动时,一般为动脉受到牵拉而痉挛,应及时解痉。

(7)关闭切口时对腹股沟韧带应进行完整的修补和缝合,以防术后切口疝的发生。

(8)伤口放置两个引流,一个位于耻骨后面的真骨盆缘内,另一个位于髂窝,确保引流通畅。

3)髂骨股骨入路

患者仰卧位,切口沿髂嵴前1/2或2/3向下,经髂前上棘,再沿缝匠肌外缘向下延长15cm。将腹前部的肌肉及髂肌从髂嵴上游离下来并向内翻,向下可将腹股沟韧带和缝匠肌起点切断,以暴露髋臼的前壁。此切口仅仅适用于高位的前柱骨折,如果前柱的骨折波及髋臼下方的耻骨梳处,则此切口就不适用。

4)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

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是由Letournel创出的,它可同时暴露髋臼的两个柱。它可被看成是暴露髋骨的外侧切口,它主要是暴露髋骨的外侧部分,当然还可以暴露内侧的髂窝以及髋臼顶。

患者通常取侧卧位,膝关节至少保持60°屈曲,以便放松坐骨神经。切口从髂后上棘开始,沿髂嵴向下延伸达髂前上棘,然后轻度向后,平行于股骨前外侧而下行。

锐性剥离髂嵴上的骨膜,将臀肌从髂骨翼的外侧面分离并翻开。切开阔筋膜及阔筋膜张肌,并向远端延长。从股直肌和骨外侧肌之间分离,暴露出旋股外侧血管,将此血管进行结扎。进一步分离暴露大转子。在大转子处分辨出臀小肌及臀中肌肌腱,在其肌腱的中部切断并缝合标记,然后将它们从髋关节的前后关节囊上游离开。向近端分辨出梨状肌和外旋肌群的肌腱,将它们切断并缝合标记。将这几块肌肉拉向后方,便可暴露出坐骨大小切迹以及坐骨棘和坐骨结节。找出股直肌的返折头并切断,沿髋臼前缘切开并牵拉开股骨头就可暴露出关节的前方。通过剥离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起点以及从髂窝剥离髂肌就可暴露出髂窝和前柱。前柱的近端容易暴露,但其远端的耻骨隆突以不容易暴露。

对于双柱骨折且前柱骨折穿过髂骨翼达髂嵴者,有可能会将此段髋骨上的内外所有肌肉附着均剥离。因此,应该像做其他骨折手术一样,术中尽可能保留软组织和骨块相连,以防止骨块缺血。

关闭切口时,在髂骨翼的外侧放置一引流管,一直达坐骨大切迹,如果髂窝也被暴露,则内侧也要放置一引流管。通过在骨上钻孔而将缝匠肌和股直肌缝合回原位。梨状肌、闭孔内肌、臀中肌以及臀小肌的肌腱均按解剖结构缝合回原位。阔筋膜以及腹部筋膜均做修补缝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对肌肉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现在很少采用,多由前后联合入路替代。

5)放射状入路

放射状切口是由前后两个分支切口组成。患者取侧卧位,先做切口的后支,即K-L入路,在此基础上,从大转子到髂前上棘切开,此即切口的前支,前后支的夹角约为120°,此切口进一步的操作同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大体相同。

6)前后联合入路

前后联合入路就是后方的K-L入路和前方的髂骨腹股沟入路相结合。患者取侧卧位,前后术区同时消毒。因此,又将此体位称为“漂浮体位”。最后铺完无菌单后,患者像活页一样可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之间自由变换。通常对于一个切口不能完成对侧骨折复位和固定时,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如移位大的T骨折,陈旧的横断或横断伴后壁骨折,某些双柱骨折等。前后联合入路的注意事项如下。

(1)“漂浮体位”,前后术区同时消毒同时铺单。

(2)选择第一切口的原则是选择骨折移位大、粉碎程度严重的一侧,因为往往通过第一切口就能将对侧的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就不需要再做第二个切口,这也是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的优点。

(3)在第一个切口内做固定时应注意螺丝钉的位置和长度,以免影响对侧骨折的复位。

(4)两个切口同时关闭,变换体位时注意无菌。

5.复位及固定

复位和固定是髋臼骨折手术中最复杂、最困难的环节。由于髋臼部位的解剖结构独特,所以在复位的概念、方法上也不同,不但要求术者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专用的骨盆髋臼复位器械和内固定物,以及熟练的助手相配合。

(1)复位:髋臼骨折的复位没有固定的原则,每一具体的骨折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应像所有其他部位的骨折复位一样,一定要保护和骨块相连的软组织,尽可能减少对骨膜的剥离。术中首先将所有的骨折都暴露,仔细清理骨折端的血肿及肉芽组织,判断清楚各个骨折线之间的关系,有无压缩骨折,有无关节内游离骨块等。在对所有骨折完全了解后,便可开始进行复位。首先对容易复位且复位后对其他骨折的复位不会造成影响的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使一个复杂骨折逐渐简单化,但必须做到绝对解剖复位,如果第一步达不到解剖复位,则接下来的骨折就不会达到解剖复位,而且会一步比一步移位大。如果复位后不能进行最终的固定,则可先用克氏针或复位钳暂时固定,待所有骨折都复位后再整体固定。

在整个的复位过程中,可能始终需要对髋关节进行牵引和活动,如果有专用手术牵引台最好。通常由一位助手负责患肢的屈伸和牵引;用一带T形手柄的Schanz螺钉拧入股骨颈可获得更直接更有效的牵引。还可将Schanz螺钉拧入坐骨大结节以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对于张力大的主骨折端,可采用螺丝钉复位方法,它可对骨折端进行加压、牵开以及旋转。顶棒在髋臼骨折复位中是最常用的器械,尤其是对骨块的复位。根据骨折类型及入路的不同,各种点状复位钳的用法也不同。

髋臼骨折中最困难的是对旋转移位的复位,这不仅仅是复位本身很困难,而且判断复位也很困难,不能仅从视野里的骨折线来判断是否获得解剖复位,而需要对整个骨折进行判断。如对于横断骨折,如果采用后入路,当后柱获得复位后,一定要经坐骨大切迹触摸到前柱,如果前柱也同时获得复位,再进行最终固定,否则还需进行调整,直至前后柱均获得复位。

(2)固定:髋臼骨折的固定和其复位一样,也应一步一步地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就是折块间拉力螺丝钉固定,通常用3.5mm皮质骨螺丝钉。无论有无拉力螺丝钉固定,最终都要用接骨板进行固定。接骨板选用3.5mm系列的骨盆重建接骨板。当复位钳占据并影响了接骨板置放的位置时,可用螺丝钉或克氏针暂时固定以替代复位钳,当完成接骨板固定后再取出克氏针。接骨板在置放前一定要仔细塑形,以适应髋骨的表面轮廓。骨折的解剖复位以及接骨板的准确塑形,可使固定后骨折端的应力最小。

在所有固定完成后,应各个方向活动髋关节,同时仔细辨听和感觉是否有异常声音或摩擦感,如有异常,则说明可能有螺丝钉进入关节内,需检查并重新固定。当然,如果术中有影像监控,则可安全地固定。但需要强调的是,术中影像监控应多角度查看,以确保螺丝钉未进入关节。

6.不同类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1)后壁骨折:虽然后壁骨折比较常见且手术相对简单,但对治疗要求却很高,如果因疏忽大意而出错,所造成的后果将是直接导致髋关节不稳定或后脱位,尤其是对于广泛后壁骨折或伴有后缘压缩骨折的病例。骨折块大于后壁的2/5,则属于不稳定,是手术适应证。

患者俯卧位,选择K-L入路,暴露并保护好坐骨神经,如果术前没有坐骨神经症状,则术中无须游离和探察。将股骨头牵拉开,清除关节内的游离骨块、断裂的圆韧带残端及其他组织。在确认股骨头处于正确位置下,可将股骨头作为后壁骨折块复位的“模板”。如有后缘压缩骨折,则应撬起植骨,恢复关节面的完整轮廓。对于带有软骨面的游离骨块,要尽可能恢复其解剖位置,如无法直接固定,可用后壁骨折块将其压盖而达到固定。有软组织相连的骨块,要尽可能保护其附着,且有软组织附着对准确复位也有帮助。复位完成后,用一到两枚拉力螺丝钉对后壁骨折块进行固定,然后再用一块中和接骨板固定。拧入拉力螺丝钉时方向要倾斜,不要进入关节内,可在钻完孔后将骨块翻起,查看所钻孔的位置,这样可确保螺丝钉不会进入关节腔。接骨板在塑形时应轻度弯曲,和髋臼缘接近平行,接骨板远端的螺丝钉要拧入坐骨结节内以达到牢固固定。如果后壁骨折为严重的粉碎状,且骨折块很小不易固定时,尤其是带有盂唇边缘的骨折,可选择弹性接骨板,弹性接骨板通常置于重建接骨板的下方。

后壁骨折常伴有骨折线边缘的压缩骨折,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带有关节软骨面的压缩;其二是不带关节软骨面的压缩(边缘皮质骨压缩)。对于第一种情况,一定要将压缩的骨软骨撬起并进行植骨,如果缺损区小,则从大转子处取骨植骨;如果缺损区大,则可从髂后上棘处取骨植骨。对于第二种,如果不影响复位及稳定性,则可不必撬起植骨,如果影响稳定性,则同样要进行撬起植骨。

(2)后柱骨折:手术取K-L入路,最好采用俯卧位,因侧卧位时,股骨头重力作用会将断裂的后柱向内压迫,使复位产生困难。采用螺丝钉复位技术。因后柱骨折的远折端常存在旋转,如果仅靠螺丝钉不能纠正其旋转时,可用Schanz螺钉或斯氏针拧入坐骨结节,以控制旋转而达到复位。可根据后柱表面骨皮质的对位情况或牵开股骨头看关节面的对位来确定复位是否满意,但判断后柱复位最重要的方法是用手指经坐骨大切迹触摸坐骨四边体,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旋转移位很重要。完成复位后,可用一枚拉力螺丝钉将后柱和前柱固定,再用重建接骨板进行固定。接骨板的远端位于坐骨结节,近端在坐骨大切迹的上方,所以,近端操作时一定要小心,以免损伤臀上血管和神经。对于粉碎的后柱骨折,有时需要两块接骨板固定。

(3)前壁骨折:手术取髂腹股沟入路,患者仰卧位。通常合并有股骨头前脱位,通过牵引患肢可使股骨头复位,如果不成功,可从大转子处拧入一根Schanz螺钉直接牵引复位。前壁骨折块用顶棒很容易复位。复位后选弯曲的骨盆重建接骨板,沿骨盆入口缘进行塑形,远端螺丝钉固定在耻骨上支,近端螺丝钉固定在髂骨上,螺丝钉尽可能远离髋臼,术中影像监控或拍片,以确保螺丝钉未进入髋臼。

(4)前柱骨折:取髂腹股沟入路,患者仰卧位。前柱骨折常涉及髂骨翼的最高点,所以,术中要将所有骨折都暴露出。通常在骨盆入口缘和骶髂关节交界处有小的骨折块,对它要首先进行复位,这样其余的骨折才会有准确的复位标准。高位前柱骨折通常有典型的外旋畸形,可用小的法拉布夫钳结合顶棒进行内旋复位。髋臼及髋臼顶部的骨折复位通常很困难,需要将股骨头向外向下牵引并伴随髋关节的内旋或外旋。髂骨翼处的骨折可用长的拉力螺丝钉或接骨板沿髂嵴固定,前柱的主骨折线用重建接骨板沿骨盆入口缘固定。复杂的前柱骨折有时需要3~4块,甚至更多的接骨板进行固定。

(5)横断骨折:横断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线水平的高低;其二,是新鲜骨折还是陈旧骨折。大部分横断骨折都可取后入路,因为后入路暴露容易,接骨板塑形容易,且厚实的后柱使固定更加牢固。横断骨折取后入路的操作完全同后柱骨折的治疗一样,只是在判断复位时,手指经坐骨大切迹要触摸到骨盆入口缘,以便检查前柱的复位情况。固定时要确保前柱也获得复位,而且尽可能用拉力螺丝钉将前柱固定。当横断骨折中的前方移位很大或骨折线很高时可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判断复位时要触摸坐骨四边体,以确定后柱的复位情况。固定时要确保后柱也获得复位,且尽可能用拉力螺丝钉将后柱固定。对于陈旧的横断骨折,最好取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对前柱和后柱分别进行复位和固定。

(6)T形骨折:T形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看其横断骨折线水平的高低,如果横断骨折线的水平高,可能前后都要暴露,则选择前后联合入路或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如果横断骨折线的水平低,则根据前后移位的程度不同而分别选择K-L入路或髂骨腹股沟入路。由于大多数T形骨折虽然前后柱骨折有分离,但坚韧的闭孔膜可将前后柱维持在一起。此种情况下,可按横断骨折的治疗原则处理。

(7)横断伴后壁骨折:横断伴后壁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看横断骨折线的水平,如果是高位的横断骨折,或受伤后时间较长,复位比较困难者,需选择前后联合入路或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大部分横断伴后壁骨折可采用K-L入路。先将中心性或后脱位的股骨头复位,清理关节内异物。首先对横断骨折进行复位,用螺丝钉复位方法进行复位。将一Schanz螺钉拧入坐骨结节可控制旋转移位。手指触摸坐骨四边体及骨盆入口缘可判断复位是否达到解剖复位。如果横断骨折复位满意,则沿坐骨大切迹用一块6~8孔的重建接骨板固定,然后再完成后壁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如果有后缘压缩骨折存在,则同时纠正压缩骨折,必要时植骨。

(8)后柱伴后壁骨折:患者俯卧位,取K-L入路。在完成股骨头脱位的复位以及关节腔内的清理后,先对后柱复位,以坐骨大切迹和四边体为复位标准,要做到解剖复位,后柱骨折复位满意后,沿坐骨大切迹用一块6~8孔的重建接骨板固定,然后再完成后壁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如果有后缘压缩骨折存在,则同时纠正压缩骨折,必要时植骨。

(9)前方骨折伴后方半横形骨折:这种骨折的主要损伤为前柱,所以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先对前柱进行复位,在复位前柱的同时,也要复位后柱,固定前柱时,尽可能从两端固定,螺丝钉尽可能不进入后柱骨折线,以防影响后柱复位。可通过中间窗或内侧窗对后方半横形骨折复位,采用骨钩或专用复位钳复位后柱,通过手指触摸坐骨四边体及坐骨大切迹来判断复位。经第一窗用拉力螺丝钉对后柱固定,螺丝钉可经过或不经过接骨板孔。如果后柱移位很大且是陈旧骨折,则需选择前后联合入路。

(10)双柱骨折:双柱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大部分新鲜双柱骨折可选择单一的髂腹股沟入路,如果伴有后壁骨折或陈旧性双柱骨折,则选择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时,先对前柱复位,前柱复位一般从髂骨翼的顶点(近端)开始复位,每步尽可能获得解剖复位,这样才可确保最终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在最终固定前柱前,应用复位器械同时对后柱进行维持复位,确保前后柱均获得解剖复位。后柱的固定可以用一到两枚拉力螺丝钉经第一窗置入,螺丝钉置入时要在C形臂透视下进行,确保螺丝钉未进入关节。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时,按照前后联合入路的原则进行复位和固定。

7.术后处理

(1)抗生素使用:术后抗生素使用5~7天。对于盆腔及腹部有损伤者,可联合使用抗生素。

(2)伤口引流:髋部手术的术后引流很重要,通常伤口引流持续48h,根据引流量的多少还可适当延长。前方髂腹股沟入路,有时需放置2根引流管,分别置于耻骨后方和髂窝。

(3)预防异位骨化:许多文献报道指出,吲哚美辛具有防止及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的作用。所以,对于K-L入路和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术后第一天开始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每次25mg,每天3次,持续4周。大量文献报道,术后放疗对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也有效,但在临床上对于预防这种并发症使用放疗仍有争议。

(4)术后牵引:如果复位和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牵引;对于陈旧股骨头后脱位的髋臼骨折,如果术中发现股骨头向后向上移位的力量很大,则术后牵引2~4周,对抗软组织的挛缩力,以减轻股骨头的压力,保护内固定稳定。

(5)术后活动:术后患肢置于屈髋屈膝位,第2天开始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锻炼及髋关节的屈伸锻炼(主动或被动),术后1周,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鼓励患者站立位主动锻炼髋关节的屈曲,外展及后伸(对于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术后4周内禁止患髋主动外展和被动内收)。

(6)负重:术后4~12周,根据具体情况,可开始逐渐部分负重。如果骨折较简单,固定牢固,部分负重的时间可提早,如果骨折粉碎程度严重,固定不是很牢固,则部分负重的时间向后拖延。部分负重一定要逐渐增加,从最小量(5kg)开始,并严密观察。一般在13周以后,逐渐恢复完全负重。

(7)功能锻炼:不管是在部分负重期还是恢复完全负重期以后,髋关节的功能锻炼应始终坚持,尤其是髋外展肌,臀大肌及股四头肌的锻炼。对于K-L入路,由于会损伤臀肌以及支配臀肌的神经,所以术后积极锻炼臀肌功能很重要。臀肌萎缩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8)术后X线检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三个常规体位的X线片,必要时加扫描,以便判断骨折的固定和愈合情况,并可指导进一步的功能锻炼。对于后壁骨折,X线片很难判断骨折的愈合情况,所以CT扫描是判断愈合的唯一手段。

8.陈旧骨折的手术

对于伤后3周以上的髋臼骨折,由于骨折端骨痂的形成,使骨折的手术治疗更加困难,所以,手术治疗的原则也应改变。

(1)手术适应证:对于年轻患者,如果X线片判断预后很差,而股骨头没有明显磨损,则应尽可能手术恢复其解剖关系,使其预后有所改善。对于老年患者,如果保守治疗的预后不是很差,可不手术;如果保守治疗的预后差,一般也不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更多地选择是全髋关节置换术。

(2)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后壁、后柱的骨折,仍然选择K-L入路。对于前壁、前柱的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入路。除以上外的其余类型骨折,则要考虑选择扩展的髂骨股骨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

(3)复位及固定:陈旧髋臼骨折的手术,要求术者一定要有丰富的髋臼骨折治疗经验,因为术中可能无法找到正常的骨折对位关系,从而无法复位和固定。

手术术野要比常规大,尽量清理骨折端的骨痂和纤维肉芽组织,暴露出正常骨皮质。有时需要对髂骨翼或耻坐骨支进行截骨,以便活动骨折端而达到复位。

(周 青) iq+sD8mOavCGidCEL2Cx7qPn/bzKaC0lRatFl72hGRRgmNWhTwHzVKBwlJ+TYM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