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慈禧太后

如果我前文做出的判断大致正确,那么1901年八国联军在拟定和平条款时便犯了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没有坚持让慈禧退位、光绪帝重新执政。

在当时,很多卓有远见的中国人强烈希望光绪帝能重掌皇权,这其中当然包括康有为和其同僚。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于1901年出版的书,名为《中国内部之危机》,作者是中国知名教育和社会改革的先驱林文庆博士。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列强要求慈禧太后必须交出皇权,让光绪帝恢复人身自由,成为事实上的掌权者。这样一来,他就能手握御笔,免去太后的一切权力,使她不能干预朝政……守旧派在中部和南部各省很不得人心。如果光绪皇帝能重新掌握政权,亿万民众将举国欢庆。对光绪帝来说,重新树立权威并不困难,因为他的权威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的开明人士将站出来支持光绪帝主持新政,改革将推动国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光绪帝没有复位,那么改革派转而成为革命派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一场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之前,这片土地将遭受无尽的苦难,世界贸易也将蒙受无法估量的损失……现在,大革命的种子已在中国生根发芽。眼下,西方列强本可避免这场灾难,他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吗?

可叹,西方列强并未意识到这些,而作者的预言在十年后得到了证实。

初看之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包含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作者提到皇帝的“权威是举世公认的”,而接下来又说“大革命的种子已在中国生根发芽”。但其实这里并不矛盾。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果朝廷政权仍掌握在像慈禧太后这样的守旧派手里,那么“一场大革命的浪潮将席卷整个中国”。然而,正如我们所知,光绪帝不是守旧派,与此相反,他热衷于改革。光绪帝若能摆脱保守派的阻挠重新复位,那么中国也就不会发生革命。这便是作者的观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

对此,反对者可能会说,慈禧太后流亡西安期间也曾支持改革,还批准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余生都颇有热情地将这些改革措施付诸实施,但中国终究还是没能阻止革命的发生。而事实上,慈禧后来的改革热情蒙蔽了许多外国人和极少数中国人。西方作者宣称,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慈禧太后重返紫禁城,并在此后开始真正地“改变看法”,她显然愿意和西方人建立友好关系,也真诚地采取了改革政策。

但真实情况中国人更清楚,他们不会相信这些,慈禧根本没有“改变看法”,只是“改变说辞”而已。如果想阻止“改革派”成为“革命派”,就必须真心实意地推行改革。此外,慈禧虽然改变说辞,但她并不具备真正的改革才能,在改革前后都是如此。她既没有远见卓识的天赋,也不愿去改变和学习,从而使自己具备这些能力。

有位著名的西方作者宣称:“慈禧太后从1900年就开始按照西方人的路线采取现代化改革政策,并且凭借强势的个性强制实施下去。”我倒觉得,与其说慈禧在义和团运动后是改革的领导者,倒不如说她是追随者。那些更睿智贤明的人坚信,慈禧所痛恨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所厌恶的西方化也无法完全被排除在外,所以慈禧只能采纳他们所提出的改革建议。她不想像英格兰的查理二世一样再度品尝流亡的滋味。荣禄和大总督李鸿章也拿出铁一般的事实不断劝说慈禧,仅凭“义和团”的办法是不能牵制西方列强、并将洋鬼子赶出中国的。然而,她无法原谅和忘记1898年冒犯她的那些人。慈禧心胸狭窄,没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缺乏正义感,以致使她犯下赔款的罪行。康党(曾经参加和赞成康有为等发动变法维新的人)仍然被她列在黑名单上,她也仍然要求只要能抓到康有为,就可以不经审判直接处死他。慈禧仍旧鄙视和憎恨被她囚禁的光绪帝,并不断侮辱和打击他。如今,慈禧不得不赞同光绪帝发起的改革措施,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愈发燃起她的仇恨之火,对光绪帝又多了几分嫉妒之情。

人们对于作为统治者的慈禧,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慈禧具备完美的政治才能,在她的统治下气数已尽的清王朝得以存续了更长的时间;另一种观点认为,清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她。据我所知,中国学界的权威学者几乎没有人持第一种观点,而西方学者却普遍这么认为。举例来说,斯蒂芬·金·霍尔告诉我们:“正是这位天才女性,才延缓了清王朝的毁灭”。卡梅伦博士也评价道:“太平天国运动曾使清王朝濒临灭亡,正是因为她不屈不挠的坚持,才使得清朝能继续存在下去。”他认为,若不是她临朝摄政,“清朝会更快地走向灭亡,损失也更为惨重”。

持反对意见的人中,一位英国学者和一位中国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威廉·爱德华·苏希尔说:“发生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被慈禧太后摧毁后,支撑王权的最后一根支柱便倒下了。”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学者林文庆在1900年就断言,慈禧多年来一直在“推动清王朝走向毁灭的深渊”。

对于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我认为第二种比第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不过有些因素并未被考虑进来。需要强调的是,慈禧只是个无知的女人,不应当由她来为所有的过错承担罪责,也不应该将所有的账都算在她名下。

有四位美国作家对慈禧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第一位作家将她形容为“众所周知最卓越非凡的女王和最肆无忌惮的暴君”;第二位提出一个问题:“说她是19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女性会不会有些夸张?”第三位把她称作史上少有的铁腕人物;第四位甚至说“历史将把她记录为人类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我认为历史会做出公正的判断。几年前我曾供职于清政府,对宫中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我曾经说过,慈禧没有好好地利用手中无与伦比的机会,对于最为古老的大清帝国轰然倒塌应该负主要责任。不过现在我要将“主要”替换为“大部分”。需要补充的是,清王朝腐朽的制度不是慈禧创造的(不仅慈禧在位前就实行这样的制度,而且自清朝建立伊始就已经存在),她也受限于其中,所以不应当在道义上一概而论地谴责她。慈禧只是沿袭了这样的腐败传统。除非她能摆脱腐朽制度的限制,摒弃腐败传统,否则就不能被称作“人类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19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女性”或者“众所周知最卓越非凡的女王”。慈禧既不具备这样的风骨,也没有这样的意志,而这些品质是一位伟人所必须具备的。

如果“伟大”的慈禧真的像有些西方仰慕者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有政治家风范、睿智且爱国的统治者,那么1894年中日之间也就不会爆发甲午战争,1898年西方列强也不会逼迫清政府出让港口和特许权,清政府实施改革措施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也不需要联合什么义和团,更不会发生诸如围攻使馆事件、庚子赔款、辛亥革命、走向“共和”和礼崩乐坏的情况,中国也不会痛失蒙古、新疆、西藏、热河和东北三省。

如果她与西方国家友好相处,那么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将不是“不平等条约”,而是达成共识的双方协定,而现在的中国也将在解决全球的经济发展、民族问题和其他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中发挥着领头的作用。

毫无疑问,发生在历史上的这一切是无法假设的。此外,谴责慈禧无能有失公允。她不具备强大的治国才能,这也不是她的错。虽说如此,但她也没资格成为“被历史记录为人类最伟大的统治者”而受到我们的仰慕。

义和团运动结束后,苏珊·汤利夫人曾经在颐和园与慈禧太后会过面,她对慈禧做出了这样一番评价:“我很难将眼前的这位和蔼可亲、有着意大利农夫般的棕色脸庞的小妇人,和那位神秘而强势的独裁者联系在一起……她竟然会蓄意侮辱和贬损身边的那位不幸的皇帝,并煽动义和团犯下不可饶恕的暴行。”她在文末反问称:“慈禧难道真的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吗?还是说,她只是沦为工具,受到命运之神的摆布?”

我的回答是,她的确沦为工具,而且甘愿如此,但摆布她的不是命运之神,而是那些虽然爱国但狭隘固执的保守主义者,这些人也是受害者,他们受到了满族和汉族那些无赖恶棍的蛊惑。他们发现慈禧能够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我所说,对他们而言,慈禧在大清帝国和朝廷的地位使她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她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和智力的不足,都使她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摆布,成为他们的傀儡和最大的庇护者。

慈禧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虚荣心强。正因为如此,即便从别人那里听不到想要听的奉承话,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比肯斯菲尔德借来泥刀来粉饰自己 。“你知道吗?我常常在想,”她对德龄公主如是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没人能比得了。”我想,德龄公主和在场的所有人只能表示赞同,没人敢反驳她或提出异议。

由于爱听奉承话,精明的慈禧知道,别人也一样喜欢听奉承话,她深谙人性的这个特点,所以接见各国驻华公使的夫人时极尽谄媚之言,与她们打成一片。她恨透了这些外国女人,但却饶有兴味地观察,她们是如何欣然接受她的赞美的。在围攻使馆事件发生前后,她都曾设宴款待过这些公使夫人。据记载,有一次她轻声细语地和每一位公使夫人说:“我们亲如一家人。”然后将她们护送回去,大家都被她的优雅魅力和真挚情谊所打动。然而,没过多久,一位美国传教士发现,她颁布诏令,让清军屠杀在中国的所有外国人,只有“亲如一家人”的满人和汉人才幸免于难。

慈禧对外国人的仇恨之情可能是在结束逃亡生活后变得更为强烈的。他们让她“颜面尽失”,她这辈子怎么可能忘记和原谅呢?1900年以后,她与外国公使夫人重修旧好时,尽管她们对她的和言善语信以为真,但她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意。或许“优雅”的太后就像“可爱”的公爵夫人一样,以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赢得了人气。

慈禧太后喜欢人们将她和维多利亚女王进行比较,当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过,她更喜欢人们将她和伊丽莎白女王进行比较。苏格兰公使向伊丽莎白女王描述“老佛爷”有多爱慕虚荣时,会举这样的例子,在回答女王的问题时会告诉她,慈禧的地位和她不具有可比性。伊丽莎白女王说:“她地位太高了,而我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尽管伊丽莎白女王从来不会下令当她的面鞭打皇帝的妃子,更不会将其扔到井里溺亡,但伊丽莎白女王也不是不敢当众掌掴她的大臣和侍女。有人可能将这些事告诉了慈禧太后,她一定觉得很有趣。

慈禧不仅喜欢将自己和众多女王进行比较,而且喜欢把自己比作神明。她住在颐和园的时候,最喜欢的消遣之一就是扮演观音菩萨。她乘船优雅地站在荷花池中,向苦难的民众撒播爱与慈悲的“甘露”。她最信任的亲信和总管太监李莲英扮成守护神站在她身右,旁边则是双手合十扮成龙女的宫女。

虽然慈禧太后获得“老佛爷”的尊称,但这并不是因为她喜欢假扮观音。西方人通常把“老佛爷”翻译为“年老的佛陀”。我之所以用“尊佛”,是因为这个“尊”和中国的“老”字有关系(尤其是加上“爷”字),“老”在中国有尊敬的含义,而英文中的“年老的”无法表达这个意思。尽管“老佛爷”有尊敬的意思,但这个词事实上是人们对坐在宝座上的慈禧的口头称谓,所以不要误以为这代表着敬畏程度,是对先祖的不敬。清朝皇帝最喜欢用到的一个称谓就是“当今佛爷”。马国贤神甫18世纪初曾在紫禁城居住过,他对康熙皇帝有过这样的评价:“康熙帝深受百姓爱戴,常被称作‘佛’,‘佛’是鞑靼人和汉人都崇拜的神明。我经常听到人们称他为‘活佛’。”显然,这位基督传教士并不知道,“佛”在中国不单指“佛陀”,还是一种对皇帝的流行称谓。“主子”也是一种流行称谓,我住在紫禁城时,常常听见太监和其他侍从称呼皇贵妃或皇太妃为主子。

尽管慈禧太后在朝廷受到大臣们的尊敬,但她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代言人。慈禧的品行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缺乏“尊尊”意识(人类文明之花),也不能和那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先贤相提并论。1897年,她废黜了高级将领林秀川的所有官职,只因他在觐见慈禧太后时,为调整合适的跪拜姿势而动作迟缓了一些。慈禧对下级不敬之举的反应和汉朝一位刺史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据汉朝正史记载,有人冒犯了刺史,并被带到刺史面前准备接受惩罚。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刺史不但没有处决他,反而说:“放了他吧。他虽然放肆,但错在我,不在他。这说明我没有管教好我的子民。”可能也有人和“老佛爷”说起过这个故事,她或许会感到不悦,但应该会若有所思。

颐和园万寿山顶寺庙智慧海

近来,罗伯特·罗兰先生告诉我们,如果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但凡显赫的女性——维多利亚女王可能是个例外——基本都是“虎猫型”。我想,慈禧也属于这一类女性,尽管中国皇族的象征是龙,按照这个习俗,可能说她是“龙型” 更为恰当。

慈禧太后喜欢扮演观音菩萨,因为她自认为是菩萨在人间的化身,朝中上下也将她敬为菩萨。1908年,在中国除了慈禧,菩萨还有另一个化身,那就是达赖喇嘛。当时,达赖喇嘛到位于中国山西的圣山五台山游历。那年夏天我碰巧也去中国西部旅行,在五台山的一座修道院小住了一段时间,有机会与他见过一面。

同年9月,这位来自西藏的观音化身受清政府邀请,离开五台山,动身前往紫禁城,受到同为观音化身的慈禧的热情接待。在那段短暂的时期,京城同时居住着两位观音的化身。然而,短短数周后,两位便只剩下了一位,因为慈禧太后离开了人世。慈禧的离世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两尊“活佛”或同一尊菩萨的两个化身突然同时出现在某个地方,那么其中一位必将离开去往另一个世界,并等待轮回转世。

我们再来谈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我从很多太监那里得知,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就不喜欢她的这位身居皇位的外甥。他们曾和我说起一件事,如果对中国传统习俗不甚了解的人,或许很难理解这件事。在中国有个治疗重疾的民间偏方,其中有一味药是人的股肉,要求由患者的儿子、亲人、忠实的好友或奴仆自愿贡献腿上一块肉,身患重疾的人吃完便可痊愈。按照这个耸人听闻的迷信说法,通过做出这种痛苦的牺牲,所表现出来的孝心或忠诚能感动神明,然后患者便可恢复健康。据说,中日甲午战争前,慈禧太后得了重病,光绪帝前去探望。当时,房间里只有慈禧、光绪帝和大太监李莲英。光绪帝站在病榻前,慈禧深深地叹了口气,自我悲悯地说:“我知道我快不行了,因为我的病只有一种药能治,但没人愿意献上。”说罢,她先是看了一眼光绪帝,然后望着李莲英,两人都知道慈禧所指的药是什么,但谁也没有说话。

不久以后,“老佛爷”的病情很快好转,最终完全康复。她发现李莲英好些日子没在身边,便询问原因,被告知他生病了。后来李莲英手下的太监将他生病的真实原因告诉了慈禧。原来,李莲英自愿献上了自己的一块股肉,并命人煮熟给太后服用。按照这一说法,从那以后慈禧对李莲英倍加信任,对作为养子的光绪帝因没有尽到孝道而愈发憎恶和鄙视。

一位皇室成员曾和我讲过光绪帝最后一次向慈禧太后请安的小故事。光绪帝在被囚禁期间,必须经常去慈禧的寝宫,跪拜在地向她请安,这是他的义务,也是对他的惩罚。慈禧之所以要求保持这项礼节,是因为她需要时不时地提醒世人,光绪帝仍然是她的囚徒。此外,他卑躬屈膝的模样能使她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1908年秋天,有天光绪帝按例到宁寿宫给慈禧请安。此时的光绪已病入膏肓,他自知时日不多。在太监的搀扶下,光绪帝颤颤巍巍地走进太后的寝宫,显然连站都站不住了。当他像往常一样准备跪下时,那副羸弱无力、形如槁木的模样让慈禧大吃一惊。眼前的景象令她很感动,身边的太监惊奇地发现,她的眼里涌出了泪水。平时光绪帝在慈禧太后面前行磕头礼时,双方都默不作声。而这一次,慈禧突然打破了沉默,道出了四个字:“不用行礼。”不过,这位行将就木的皇帝已跪倒在地,气若游丝地说:“我要跪下。这是最后一次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他最后一次请安。

几天后,光绪帝在三海的瀛洲与世长辞,而慈禧太后也在宁寿宫离开人世。“老佛爷”可能已经预感到她和光绪都将去往另一个世界,而所有的怨恨也将灰飞烟灭。或许她只是突然良心发现,想起自己是“观世音”的化身,所以在光绪最后一次请安时,她才会表现出与她本性格格不入的慈悲。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次日,慈禧太后去世。由于时间太过巧合,人们难免会有些猜测。有种说法称,“老佛爷”自知生命垂危,决不让她的囚徒比她多活些时日,所以采取措施确保他先行一步。还有一说法的大致意思是:宫中有些太监是太后实施暴政的帮凶,他们害怕皇帝重新执政后会处死他们,所以用毒药送走了皇帝。我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而第二种说法可能更符合事实。不过这件事无法得到证实。我手头有一份住在宫中的英国医生留下的报告,里面详细记载了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和临终前的病情,并证明他属于自然死亡——毫无疑问,无助的囚禁生活、漫长的十年摧残和残酷的虐待加速了他的死亡。无论光绪帝死于慈禧经年累月的虐待还是十分钟便致命的毒药,我们对慈禧太后品行的看法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不过,如果慈禧在临终前克制住自己,没有采取谋害行为,我们也不必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光绪帝出生于1870年,5岁便继承皇位。1889年,19岁的光绪帝举行完大婚仪式,随即开始亲政。此前,朝政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从1889年到1898年光绪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偶尔会干预朝政。到目前为止,慈禧插手政事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导致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第一次将中国的劣势暴露在整个世界面前。这场战争带来了巨大灾难,慈禧应对其负主要责任。

从1898年到1908年,光绪帝其实是个有名无实的执政者。如果他能活到1934年,甚至1898年的改革方案能顺利实施的话,那么就算中日之间发生了战争,64岁的光绪帝也会开创史无前例的新局面,国家将在他的治理下达到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巅峰。他将和同时代的明治天皇齐名。明治天皇在日本成功推行了改革,并使国家得到了发展。他比光绪帝早继位7年,光绪帝去世4年后他才离世。

诚然,清朝在灭亡前的一个世纪屡遭打击,几次濒临灭亡的边缘,清政府的影响力和威望也遭受了严重损害,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否还能得以恢复。不过,在遭受几十年的冲击和重创后,清朝并未覆灭,甚至1900年在遭受史无前例的奇耻大辱后,清政府也没有立刻倾覆。这说明大清王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很多外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想到的,它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修复能力超出了外国观察者的预料。1898年,清王朝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如果变法能成功,局势将得到扭转,清政府便能走出受挫和蒙羞的低谷,恢复往日的荣光,走向繁荣昌盛。然而,变法失败了,最终未能挽救局势,清政府走向衰败和灭亡的深渊。

在京郊,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被绵延数公里的群山和辽阔的平原所环绕,在两座恢宏气派的陵墓之间,有一座仿照紫禁城而建的陵墓。光绪帝去世后,长眠于此,他被安葬在西陵。“伟大的”慈禧太后则被安葬在东陵,6年前,她的遗体惨遭毁坏。慈禧与光绪生前不和,死后也没有葬在一起,两人的陵墓相隔了半个省的距离。

奥德修斯在《赫卡柏》中说道,如果死后能长眠于高贵的陵墓中,他即便不择手段地活着,也觉得此生无憾了。“老佛爷”似乎这两者都占了。她喜欢生活在北京西郊那座耗费巨资建成的颐和园里,喜欢那段短暂而愉快的露营生活。慈禧也热衷于为未来长眠的豪华陵墓做规划,她不惜耗费人力物力修建了奢华的东陵,想象自己将永远在那个被山川湖泊环抱的地方得到安息。“老佛爷”若能预见若干年后的未来,知道1928年7月这些皇室陵墓中会发生什么 ,想必她会感到无地自容。 PjnTyhNmTsBMowmcLjQjG0nKgt+FrjSpL7Hl484i0FuMoYvgttoaLH9Bp6ePrp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