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起来,城无千载好,花无百日红。虽然早在1986年12月,国家就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寿县与上海、天津、重庆、平遥、常熟、安阳等38座城市一起榜上有名,又是安徽第一批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另外两个是淮北的亳州、皖南的歙县),但时光流转,曾经四朝为都、十次为郡的寿县,已经日落西山、辉煌不再。

无论是从地理、气候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淮河都是中华版图腰部一条天然的分界线。

人们曾将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统称“四渎”,并形象地比喻长江为耳,黄河为口,济水为鼻,淮河为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了解万事万物的主要工具,淮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淮河与长江、黄河相比,要短的多。但淮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是中华大地最适宜古人居住、繁衍的好地方。

从古至今,赞美黄河、长江的诗篇汗牛充栋,对淮河的推崇也有不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天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江淮熟、天下足”。

淮河也是一条哺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全流域横跨豫、鲁、皖、苏四省,面积2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伏羲和女娲部落曾活动在淮河流域;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夏朝、商朝都在淮河流域建都。到了西周,中国的政治中心才西移到黄河上游、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三大文化儒、释(佛教)、道,除了佛教是引进的,儒、道都发源于此。儒家代表孔子、孟子,道家代表老子、庄子,法家代表管仲、李斯、韩非等等,以及墨家师徒、诸葛孔明,都是在淮河流域长大的;刘邦、项羽、韩信、英布、曹操、朱元璋、徐达、李鸿章及其淮军等等,都是在淮河岸边起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多数)、蔡文姬、司马光、华佗、孔尚任、扬州八怪等等,都是这片沃土培育的;中国四大名著中,至少有三部的作者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都与淮河文化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八公山下、淮河南岸,战国春申君在这里广招门徒3000人,位列“四君子”之首;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贤纳士数千人,在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等“八公”的协助下,刘安组织编撰了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百科全书《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神话,靠这本书得以流传;经纬概念、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天人合一思想等,也靠这本书而得以系统、完整地阐述……

寿州位于淮河中部、东淝河西边,得天独厚。“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南北之要枢,江南之屏蔽。”(清代著名的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淮河,西据淠颖,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 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去咽喉……故楚人既尽大江以南,欲窥中原,逐迁都于是,以为进取之资。汉魏扬州之治,皆取于兹,以均南北之势。”“昔人以(寿州)为建业之骨髀,故魏武帝据之以窥吴,晋谢玄据之以破秦。隋欲破陈,亦先屯兵于此。杨行密据淮南,寿州之防尤重。刘仁赡坚壁自守,周世宗攻之,三年不能下,其形势盖可知也。”(光绪《寿州志》)“寿州为淮南重镇。北关山、西节湖、湖之外长淮限前。东津渡汇东南诸水,由城东绕西北、循山麓而与淮水会。隔隔数十里瓦埠湖,芍陂塘诸水利,盛涨时,亦汪洋巨浸。其水皆以淮为归。”(孙家鼐:《重修沿城石堤及东门桥碑记》)

春秋时期,河流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掘邗沟之前,中原到江南只有一条水道:沿颍河入淮河,进入东淝河、施水(南淝河),经过巢湖,最后抵达长江。寿州坐落在淮河、东淝河交叉处,因此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邗沟开通后,河道比较狭窄,不能通过大型船只。只到西汉吴王刘濞(汉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开掘邗沟文道(今老通扬运河西段),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但寿州作为南北河运要冲的地位,一直是牢不可破的。

楚国末年,考烈王“徙都寿春,命曰郢”,“城中有金城及相国城……,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名列全国六大都会(寿春、洛阳、邯郸、临淄、苑县、成都)之一(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前后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就设立了寿春县;“寿春、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汉书•地理志》)“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南齐书•州郡志》)“寿阳……财力雄壮,独甲诸州。”(宏询:《谢公祠》)

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学者陈寅恪)北宋、南宋加起来319年,安徽出了9个宰相,寿州就占5人:呂夷简、吕公著、吕本中、白時中、魏杞,而且,呂夷简、吕公著、吕本中是祖孙关系,被尊称为“三吕”,祖孙三人,同朝为相,这是十分罕见的;大宋朝有137个宰相,作为一个城市,寿州无论是在安徽,还是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成也淮河,败也淮河。可以说,南宋是中国主导文化——汉文化的下坡点,南宋建立之后,宋、金隔淮河到大散关一线对峙百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金国、南宋都被蒙古铁蹄踏平,从此,中国惨遭马背民族的奴役,汉文化“后渐衰微……”至今也没能恢复元气。就在宋、金对峙时期,寿州从一大都会,沦为南宋抵御金国入侵的桥头堡,军事地位迅速上升,而经济文化地位日益衰落。到了明朝,起义军与蒙古军在这江淮地区反复厮杀,这里已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曹操:《蒿里行》)“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朱元璋《镇淮楼》)雪上加霜,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水南泛,造成了纵黄夺淮,致使淮河入海口淤塞,中下游河床褒滞抬升,风调雨顺的淮河,沦为内河、害河,水患不断,十年九灾,《寿州志》记载,仅明代永乐七年(1409)至清光绪十年(1885),400多年间,寿州城就进行了27次整修,不到20年就整修一次,可见水患多么频繁,财产损失有多么大;到了近代再遭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的重创,河上运输风光不再,寿州就像个半老徐娘,在岁月的侵蚀下,毫无脾气地一天天地衰败下去。

尽管如此,以寿州为代表的淮河文化还是倔强生长着。她北接齐鲁文化,西连荆楚文化,东南被吴越文化所覆盖,既为各种文化的碰撞、角逐之地,又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之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地下博物馆、中国“教授县”等,无不说明了寿州地区文化积淀深厚,是孕育国家栋梁之才的风水宝地。 VjEIE45iu7QLQG46lMQYnzsNhbZZGSyKkzfRDdfEeW7jZTvVNam1ig7G2VuHZD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