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彩妆之始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的宏大气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礼记·中庸》)、“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宋濂《元史》)等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一系列统一的制度。但秦朝历二世而亡,统治时间极短,前后只有15年,现有文物中可确认为秦代的十分有限,最为人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无一女俑。所以,关于秦代女子的妆容,只能从零星的文字记载中略窥一二。

秦始皇:中国彩妆的推动者

秦朝关于妆容的记载多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一生文治武功,“并兼天下,极情纵欲”(班固《秦纪论》),精力极其旺盛。他后宫佳丽无数,子女不下二十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每灭一国,就将这国宫殿用图纸画下来,在咸阳模仿着建造一座,并把从这国掳来的美女安置其中。因此,其后宫嫔妃为来自各个诸侯国的美女,审美与风俗也自是各有千秋。

前文有述,在周代人们就用脂、泽、粉、黛来化妆了,然而,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却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矛盾,但宋人距周的时间比我们要近,作为学者,高承不会没有看过《诗经》和《楚辞》,他这样写自有他的原因。周代黄河流域的女性多为素妆,至于南楚女性,尽管有施朱的记载,但也以“粉白黛黑”为主,受观念的影响和制作工艺的局限,彩妆并不特别盛行。秦始皇宫中的“红妆翠眉”打开了面妆色彩上的桎梏,开启了后世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彩妆风潮,我想这便是高承的本意。

“红妆翠眉”妆容复原。模特:杨述敏;化妆造型:裘悦佳;摄影:华徐永

秦朝实行法家的酷刑峻法,重功利主义与专制主义,人民生活在极其残酷的压迫之下。因此,当时的劳动妇女是无暇顾及化妆的,文献中也少有平民妆容记载。唯有宫中的妃嫔,生活优越,须整日妆扮以侍奉君主,才有化妆的可能。从《事物纪原》中的“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便可大致勾勒出,当时秦代宫妃的妆容是以浓艳为美的。红妆是使用胭脂的效果,早期的胭脂多用朱砂类的矿物质颜料,色彩浓郁但有毒性。翠眉则是一种描成绿色的眉毛,古诗文中常有关于“翠眉”或“绿眉”的吟咏,如唐代万楚《五日观妓》中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宋代王采《蝶恋花》中的“爱把绿眉都不展,无言脉脉情何限”等,都直接把眉色指向了翠或绿。

翠眉使用的眉黛主要原料有矿石“石青”和“铜黛”。清代郝懿行《证俗文》“黱”字条载:“《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其非纯黑。可知后汉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青黛者,似空青而色深,石属也(如石青之类)。”这里提到了“石青”。颜师古《隋遗录》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又提到了“铜黛”。

石青为一种蓝铜矿,古人根据石青具体形态的差异,又分别冠之以曾青、空青、白青、金青等不同名称。其中“空青”色相偏绿,《证俗文》中的“似空青而色深”应是指一种暗绿色。“铜黛”据推考应是“铜青”一类。铜青,又称铜绿,即氯铜矿,在自然界中常与石绿、石青伴生,古人也常把它当成绿色颜料来使用。《本草纲目》记载:“生熟铜皆有青,即是铜之精华,大者即空绿,次者空青也,铜青则是铜器上绿色者。”无独有偶,古埃及人画眼线与眉毛的材料主要也是绿、黑两种颜色:绿色的是孔雀石(malachite,即石绿),黑色的是方铅矿(galena)。不论是铜青,还是石青或石绿,都是含铜的矿物质,而且通常共生或伴生,自古便是非常典型的绿色颜料。而且,铜青和铜绿历来均可入药,有祛夙痰、治恶疮、明目等效。

敦煌莫高窟第一九四窟的绿眉菩萨塑像(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编 7[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将石青粉、石绿粉或铜青粉以牛骨胶液调和,塑形阴干,便可制成黛块(见本书第264页)。使用时将黛块在黛砚上磨制成粉,然后加水调和,再用毛笔描画于眉上,便可做出“翠眉”或“绿眉”。甘肃敦煌莫高窟不少唐代彩塑采用了绿眉妆。

秦代妆容中还有“花子”。在后唐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秦始皇热衷神仙之术,灭六国后第二年遇到方士徐福,两次派徐福出海寻求“仙药”,因此,其令宫妃打扮成想象中的神仙模样也很自然。这里提到的“五色花子”,是指粘贴或者画在脸上的面花,也称“花钿”“额花”“眉间俏”“面靥”等。贴画花子之俗在先秦时期已有,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的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至隋唐五代,花子妆容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晚清。

“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妆容复原。模特:杨述敏;化妆造型:吴娴、张晓妍;摄影:文华(泰岩摄影)

花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色,上妆手法有染画和粘贴两种。染画法多是用胭脂、黛汁一类现成的彩色颜料直接在面部绘制各种图案。粘贴法,其色彩通常是由材料本身所决定的,例如以彩色光纸、云母片、鱼骨、鱼鳔、丝绸、螺钿、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这里的“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应该是用多种色彩描画的云气蒸腾中隐现瑞兽的面花图案。

从某种意义上看,秦始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彩妆最早的推动者。

象征地位的发式

除了彩妆,秦始皇对宫妃的发型服饰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他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华丽,供其赏玩。《中华古今注》载:“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朵子,披浅黄藂罗衫,把云母小扇子,靸蹲凤头履,以侍从。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花朵子,披浅黄银泥飞云帔,把五色罗小扇子,靸金泥飞头鞋。”这里的黄罗髻指的是一种假髻,冠子则是一种女用头冠,女冠的样式在唐宋图像中常可见到。另外,秦始皇还“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发式的样式虽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在秦代这样一个极端专政的王朝,秦始皇在打扮后妃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区分出严格的等级。在秦代,不论男女,发式都是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这一标志在秦俑中有具体可考的体现。

关于秦代男子的发式,兵马俑为我们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形象资料。秦俑坑表现的是一组步、骑、车多兵种配合的庞大军阵。构成军阵的数千武士俑,以其所属兵种和在军队中的地位,发式和头饰各具特点。

步兵俑的发式大致有四种类型:一为圆锥形髻(即脑后和两鬓各梳一条三股或四股小辫,交互盘于脑后,脑后发辫拢于头顶右侧或左侧,绾成圆锥形发髻),多裸露,根部用红色发带束结,带头垂于髻前,也有少数以圆形软帽遮盖;二为扁髻,将所有的头发由前向后梳于脑后,分成六股,编成一板形发辫,上折贴于脑后,中间夹一发卡;三是头戴长冠,发髻位于头顶中部,罩在冠室之内;四为梳扁髻、戴鹖冠,此为将军俑。

骑兵俑的头饰与步兵俑不同,头带赭色圆形介帻,上面采用朱色绘满三点成一组的几何形花纹,后面正中绘一朵较大的白色桃形花饰,两侧垂带,带头结于颏下。

车兵中驾驭战车的御手俑右梳圆锥形髻,外罩白色圆形软帽,帽上还戴有长冠;御手俑左右两旁的甲士俑束发,头戴白色圆帽。

跽坐俑的发式则是在前顶中分,然后沿头之左右两侧往后梳拢,在脑后绾结成圆形发髻,无发带、发卡及任何冠戴。

1—2 秦兵马俑步兵俑所梳圆锥形髻

3—4 步兵俑所梳扁髻,这些步兵的身份要高于梳圆锥形髻者

5—6 中下级军吏所戴长冠

7—8 将军俑所戴鹖冠

9—10 跽坐俑所梳圆形发髻

(图1、图3、图7、图9:中国陵墓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陵墓雕塑全集1史前至秦代[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图2、图4、图5、图6、图8、图10: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秦始皇陵兵马俑[M].北京:文物出版

所有兵俑正面均为中分,鬓发被修剪成直角状,给人以庄重、严整的感觉。

秦俑的不同发式和头饰,是和秦代的社会意识及军事制度相关联的。首先,发式和发饰是区分不同兵种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情况下,为便于识别和指挥调动,以显著标志区分不同的兵种是非常必要的,这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屡见不鲜。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属于步、骑、车三大兵种的武士俑,发式和发饰都有明显的不同,这无疑是区别不同兵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发式和发饰也是区别从军者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从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秦军的成分比较复杂,存在着高低贵贱的等级关系。秦俑发式和发饰的繁复多样,与秦军内部复杂等级关系是相对应的。秦代及其前后的历史时期普遍尚右卑左,发髻偏左的武士俑身份要低于发髻偏右的武士俑。发髻偏左、偏右的武士俑,都属于史书所载的“发直上”,他们的地位均高于发髻偏后的跽坐俑。《后汉书·舆服志》载:“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据此可知,头部是否加戴饰物也是秦军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出土的步兵俑多数头部不加饰物,发髻裸露,地位最为低下。头戴软帽的士卒,地位当高于裸髻者。少数头戴长冠者,似为中下级军吏。个别的头戴鹖冠,神情威严,则属于高级指挥官。

《齐民要术》记载的古代妆粉制作方法

粱米第一,粟米第二……于木槽中下水,脚踏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中多着冷水以浸米,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须易水,臭烂乃佳。日若浅者,粉不滑美。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酒杷搅,淘去醋气,多与遍数,气尽乃止。稍稍出着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着别瓮中。粗沉者更研,水沃,接取如初。研尽,以杷子就瓮中良久痛抨,然后澄之。接去清水,贮出淳汁,着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尘污。良久,澄清,以勺徐徐接去清,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着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灰不复湿乃止。然后削去四畔粗白无光润者,别收之,以供粗用。粗粉,米皮所成,故无光润。其中心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光润者,名曰『粉英』。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干。

1.准备原料:粱米(大黄米);

2.淘净粱米,磨成粉置入瓮中,以冷水浸泡,春秋浸泡1月,夏则20日,冬则60日。“唯多日佳”;

3.浸泡日满后,换新水,用木棍搅拌淘洗,直至淘去醋气,这一过程需数日;

4.接取白色米汁,过滤,置入新瓮中;

5.反复捶打米浆,澄出米汁,此时滤出的米汁越发白皙;

6.用木棍向一个方向搅拌米汁三百余次,确保米浆不黏结,同时分离出粗白无光的部分;

7.澄清米汁,用勺一点点撇去清水,留下水粉淳汁。然后将两层纱布贴在水粉上,倒上草木灰,用灰一遍遍吸去水分,直至吸干,得到米粉块;

8.晾晒米粉块;

9.用刀削去粉块四周粗白无光润的部分,留下中心白且光润部分,即“粉英”,晾干之后磨粉装盒;

10.用香压将米粉压实成粉饼。 zDKrIiOxhr3rkRA0eiBsYOaHcSWW5wU+BsiMGLub1XRMriDd7N8iOIrd31pO608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