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孟子》缘何成为经典

《孟子》成为经典,既取决于自身的思想内涵,又得力于外在的社会传播。提问、答问都比别人好,这是《孟子》成为经典的内涵性标准;百读不厌而又常读常新,这是《孟子》成为经典的传播学标准。

在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譬如,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三大儒,《论语》《孟子》《荀子》分别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如果说孔子建构了仁与礼相统一的人学,那么,孟子发展了仁的一面,荀子发展了礼的一面。又如,《四书》是宋、元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朱熹曾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卷14)《大学》帮助人们框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规模,《论语》帮助人们确立“克己复礼为仁”的做人之本,《孟子》帮助人们反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奋发与超越,《中庸》帮助人们求证“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深邃哲理。再如,人们常用“孔孟之道”指代儒学,由此可见《孟子》与《论语》都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程颐曾说:“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河南程氏遗书》卷25)

任何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生存于群体与社会之中。如何成为大写的人?人如何既与群体、社会相和谐,又能有尊严地活着?问题是哲学的灵魂,提问并答问是思想家的使命。在孟子看来,正因在道德形上学层面挚信“性善”,人类成为区别于禽兽的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是大写的人;正因在实践伦理学层面倡导“五伦”,人们在群体中拥有各自恰如其分的位置,既能成就自我,又能成就他人;正因在王道政治学层面分辨义利,物质的获得感与精神的幸福感相得益彰,人真正成为社会性的存在。“以德行仁”(《孟子》3·3),成为一个本性善良、呵护良知的人,过上一种充满温情、相互信任的生活,拥有一个崇尚道义、以民为本的社会,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诉求。

《孟子》不仅是传统的经典,更是现代的智库。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孟子》法〉》指出:“……《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打通孟子的世界与当下的世界,就是要用我们切身的体验去证实孟子提供的答案,拿孟子提出的问题来唤醒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凝聚伦理共识,夯实文化认同,共创文明未来。读《孟子》,实质就是时时处处浸润在孟子“以德行仁”的精神与智慧之中。 cz+5iy3JHJZF4GV3NNnsA6Bo07QipEw1ZrzwhNmBsy/WeCnQu5CaPPCVjcqiUX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