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哲学家。我们哲学家更善于问而不是答。虽说这样开场,但我并不是要妄自菲薄以及贬低哲学这门学科。找到更好的研究问题,打破原有的设问习惯和传统,是人类认识自身、认知世界的浩大工程中极其困难的部分。如果哲学家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放纵自己根据“明显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回答所有的问题,把自己那些历经职业磨砺的问题评论者天赋发挥出来,就能对哲学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对形形色色的心智展开提问有多种方式,而我的方式,即本书要介绍的方式,几乎每天都在变化,也就是依照我对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的理解,不断补充、完善、修订。我会介绍一套基本假设,将我的提问方式融入其中,并让这种方式呈现出一种稳定、可辨识的模式。但是,我这种提问方式最激动人心之处是处于模式边缘不断变化的那些部分,也就是实践所在的位置。本书的要义就是呈现我马上就要提出的这些问题,不过请注意,其中一些很可能并无答案。但我的提问方式历经时间考验,成绩斐然,还因不断吸纳新发现而蓬勃发展,而这里面的部分新发现正是受到了我以前所提问题的启发。

对于心智问题,其他哲学家也给出了可与我匹敌的提问方式。不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几种方式,尽管起初看来吸引力十足,却往往导致自相矛盾、进退两难或难以理解的情况。稍后我会具体说明。所以,请让我信心满满地向大家推荐我目前认为的好问题清单。

人类心智仿佛是融合了迥异设计、纷繁经纬的复杂织物。其中某些成分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古老,某些成分又像今天的技术一样崭新。人类心智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动物毫无二致,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大不相同。进化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心智现有成分的构成方式和原因,却没有一条径直的“从微生物到人”的时间线将每一条新线索汇入的时刻揭示出来。因此,在正文部分,我只得在简单心智和复杂心智之间来回穿梭,为引入新的主题不断回顾过去,直到最终引出明确是人类心智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再次回顾书中介绍的心智的差异之处,并评估某些影响。

1995年5月至6月间,我在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举办了阿格尼丝·卡明(Agnes Cuming)系列讲座,在新西兰克里斯特彻奇的坎特伯雷大学做厄斯金研究员(Erskine Fellow)期间举办了公开讲座。以上讲座内容即为本书初稿。我要感谢这两所大学的师生,他们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帮助本书脱胎换骨、更加完美(这一点我很确信)。我还要感谢马克·豪泽(Marc Hauser)、阿尔瓦·诺埃(Alva Noë)、崔伟(Wei Cui,音译)、香农·登斯莫尔(Shannon Densmore)、汤姆·舒曼(Tom Schuman)、帕斯卡·巴克利(Pascal Buckley)、杰里·里昂(Jerry Lyons)、萨拉·利平科特(Sara Lippincott),以及在美国塔夫茨大学跟我学习“语言与心智”课程的学生们,他们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并不吝指正。 ffisS/76+9b8D6OqsXMZ81RHAJ9EkB6JjkklZRx515zuJxVaxbqGlYJlYKBj9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