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郎

卫聚贤

前年夏天我到川北汶川县探访石纽,路过灌县看过二郎庙,而且石纽的禹与灌县的二郎,同为治水者,故在石纽探访记中关于二郎的考证,用滑稽小说的口调说:“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但是,就有人问我:“老郎是谁?大郎是谁?三郎是谁?”我想如果将这三个人考出来了,二郎是谁?自然就知道了。于是着手于此三人的考证。

一、老郎——竹王

竹王见于下列各书: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编者注:原文为《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下文类似表述不再一一注明):“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水经·温水注》:“郁水即夜郎遯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捐破竹于野成林,今竹王祠竹王林是也。王尝从人至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这是川南贵北在古代有以竹为图腾的民族,在其神话中以其始祖是从竹中生的,故以竹为姓。但老郎何以知为竹王?说见后。

二、大郎——夜郎

夜郎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为最早:“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蒙乃上书说上曰:‘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十余万……。’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德威,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史记》又云:“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这就是所谓“夜郎自大”的故事。其实夜郎即大郎,本身就是“大”,金文夜字为“大”为“夕”,大为人的正面形,夕为月字,以月初出在人掖下照出人的大影子来为夜。故夜在古文字中从大得声(夜古音读如呀,山西河东方言叫夜为牙),楷书改为从衣从夕,以衣为声(衣古音亦读如牙)。但夜郎何以知其为大郎?详见后。

三、三郎——三天子

三郎见于下列各书: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柯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

《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唐蒙……因斩竹王置牂柯郡,以吴霸为太守……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

《水经·温水注》:“后唐蒙开牂柯,斩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气所生,求为立祠,帝封三子为侯,及死,配父庙,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

据上所载,竹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大郎,二儿子为二郎,三儿子为三郎。如此,则竹王为老郎,夜郎为大郎了。

二十八年冬季余到湘头麻阳县,在其城外东北二里有三王庙(《麻阳县志》云为竹王庙),有泥塑的三位神像,自右至左,一为白脸,一为红脸,一为黑脸。当地人云:“三王分年值岁,如逢大王值岁则无灾害、不敬神,二王值岁要小祭,三王值岁则大祭——杀猪宰羊演剧。否则必有灾害。三王最灵,尤其在凤凰一带苗民中更为灵验。”

《山海经》有“三天子都”(《海内南经》:“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庐江出三天子都”,《海内经》:“有山名三天子之都。”《水经》亦云水浙出三天子都),其地在江西,是三郎部落沿江而下。如此,三郎即三王亦即三天子了。

四、二郎——开明,鳖令,李冰

竹王有三个儿子,分为三部落,大的部落汉时名为夜郎国,被汉武帝所灭。三郎的部落沿江而下至江西名三天子都,二郎的部落北上至川北以灌县为中心。

岷江从川北山中流出北至灌县城西,有玉垒山一小峰突出,岷江绕此小峰而西南流。后人欲引其水灌溉,乃将玉垒山的小堆盘凿开,使水分出一道向东南流,在西者名外江,在东者名内江,两江灌溉数十县,至泸县合二为一而入于长江。凿开此离堆的人,除《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说是禹开凿外,尚有两种说法:

甲 李冰及其子二郎

《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汉书·沟洫志》:“蜀守李冰凿离堆……”(与《史记》大意相同)

《风俗通》:“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水经注》引)

《华阳国志·蜀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

《蜀中广记》引《古今集记》云:“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数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今县西三十三里犍尾堰索桥有李冰祠。”

《朱子语录》:“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初,开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什么真君。张魏公用兵,梦神与语。须复封为王,魏公遂乞复其封”(是在宋时已有二郎之名。按:灌县二王庙(二郎庙)系北齐建武时造,初名崇德祠,宋改为显英王庙)。

但按《水经注》引《风俗通》云:“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署曰:‘吾斗大极,当相助也!南面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

按:李冰能变为牛与江神斗,这即是小说中二郎神七十二变的由来。又,二郎神亦为杨戬,《封神榜》以杨戬并非血气所生,与竹王相同,是李冰二郎杨戬本是一人之讹。

乙 开明及鳖令

《华阳国志·蜀志》:“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郭景纯所谓玉垒作东别之标者也。”

这是说离堆为开明所凿。至开明亦即鳖令,见于《水经·江水注》引来敏《本蜀论》云:“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地。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这是以开明为鳖令的。但开明亦即李冰。开是汉人避汉景帝讳改的,原名为启,如夏后启为夏后开(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而启明、李冰、鳖令音均相通,是因方言的不同,将一个人名写成为不同的几个字,遂化分成为几个人了。

《蜀论》说开明为荆人,其尸随水上至于汶山,《华阳国志·蜀志》说开明作的乐名荆人,这当是竹王在夜郎,二郎的部落由夜郎北上的传说。

五、三只眼的二郎

小说中的二郎,是三只眼,现在灌县二郎庙的二郎神像也是三只眼睛。

《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侯蚕丛其目纵……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除石棺石椁前人云为纵目人冢,现在为蛮子洞(有一部分是汉人仿造的)不在本题讨论外。而纵目即三只眼。人的二目是横的,三只眼的中间一只眼是竖立的,竖立的眼为纵目。

此外《山海经》亦有三只眼的记载:

1.“一臂国……一臂一目。”(《海外西经》)

2.“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海外西经》)

3.“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海外北经》)

4.“有人一目当面中生。”(《大荒北经》)

5.“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谓烛龙。”(《大荒北经》)

上第一条的“一目”,不能说是纵目,但第三条的“一目中其面而居”,与第四条的“一目当面中生”,当为纵目。又第五条的“直目”即是纵目而非横目,惟“正乘”二字,郭璞注云“直目,目从(纵)也。正乘,未详”,按“乘”当系“中”字的音假。正乘即正中,“直目正中”与“一目当面中”同。至第二条的“三目”,当系二横目一纵目,与二郎神的三只眼正同。

此外在白马寺出土的兵器的剑上有一饕餮,亦系三只眼(见本刊三卷七期《巴蜀文化专号》第二十四图)。

纵目人在现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光绪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见有二十几个三只眼人从西藏到北京去朝贡,路过成都,被人围观。详察正中额上的一只眼,非真的眼睛,系于幼时以刀刻划其额为一小直孔,含以黑珠,长大了珠含肉内,肉缝裂开,恰似竖立的一只眼睛。

佛的额上含一红珠,如果含一黑珠,佛亦变成三只眼了。这在古代名为“雕题”。

《国策·赵策》:“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鲲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也。”

《山海经·海内经》有“开题之国”,开题当即雕题。

据上,雕题(三只眼)为南蛮大吴之风,即长江流域苗民的装饰品。

道书《灌江备考》谓李冰为蚕丛之后。蚕丛为纵目,其后裔二郎亦然,就是三只眼了。

此外,西康大凉山罗罗所奉的马王为三只眼,昆明两擔石苗民所奉的虫神亦三只眼。

六、二郎与孟优

广西镇边的白夷与云南的罗罗为一族,说他们的祖先为孟获、孟优、孟伶三人。孟获为衣服的发明者,孟优为音乐及耕种的发明者,孟伶为文字的发明者。这孟获当是大郎,孟优当是二郎,孟伶当是三郎。

《华阳国志·南中志》云:“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斵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闿斵木,坚刚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欺夷……孟获代闿为主……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郡。”

按: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或为《华阳国志》所传开。《华阳国志》云:“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此八姓为部落名称,爨为大族,《通典》有《东爨传》。孟亦部落,被七擒之孟获或与发明衣服的孟获为同族而非一人。若李之部落有名冰者,排行第二号为二郎,而与白夷的传说中的孟优相混合。但其传说有参考之必要,兹录陈志良的《慢俗札记》(《说文月刊》二卷九期),白夷与竹有关一节于左:“镇边的白夷,据其传说,来自东京(安南),徙往富州,然后定居在镇边(广西)。依照其语音及风俗而论,则与云南的罗罗同一系统。”

该族自称为“Miang”,音与“孟”同。其始祖为孟获、孟优、孟伶,故此“孟”(Msing)字即为“民”字之转音,或者以族名“孟”为姓。

孟获是衣服的发明者,那衣服是用棕皮及麻皮把竹殼及竹皮编串起来的,女子到现在,腰间尚有竹殼围着。孟优发明乐器及耕种,孟伶发明契约(即刻竹筒为契约),及划分田地的方法。所以在二月初十,四月初十,十月初十,祭祀他们。祭时要杀七十二头鸡,二头狗。村中男女,齐集在“兰竹场”祭祀他们。所以,每逢夏历四月初十那一天,就卸去竹场中已枯的旧竹栏,而在那儿搭起一个架台,来举一次大祭。祭时,先由师公(巫师)作法,主持祭礼,继有跳公(领导跳舞之老者)领导村中男女跳舞,谓之“跳公”。跳时,男者左手与女子相互牵持,围圈作盘旋舞;右手持木矛,且跳且与对面之男子来往抛接。历时约三小时,朝晚两次。及止,插木矛于兰竹脚上,并用新枝重编栏棚。这种信仰与仪式,既有慎终追远的含义,又有籍仪式和法术的表现,以象征子孙昌盛的宗教意味!

夷族之与兰竹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兰竹,夷语“Mewaden”,意即“兰竹香炉”,亦可译为兰竹神,栽竹之处,汉语为“兰竹场”,夷语为“dika”,意为“种的场”。兰竹的枯荣盛衰,象征着他们一族的命运,故爱护敬仰备至。

在总教信仰上,固然表现着他们和竹有血统的关系,而在孩子出生的一些习俗上,尤能显示这种关系。当一个妇人快要分娩的时候,她的丈夫或她的兄弟,便去砍一根长约二尺的兰竹筒,到了孩子产下来,把胎衣胎血和在狗身上扯下的三根毛儿放进筒里去,然后塞以芭蕉叶,拿到种场,吊在兰竹枝上,让它永远悬在那里。这种习俗,是求使孩子出生的情景,与祖先一样,而显示它确是他们的血裔。

夷族的始祖传说,亦充分表现着图腾主义的现象,除了上述的兰竹而外,更与猿猴或狗发生关连,在下面的传说中可以看出:

开天辟地的太古时代,在一个兰竹筒里面爆出一个人来,他的面貌像猴类,初生出来就会说话。他叫作亚槎(Aca),过着很苦的生活,住在地穴,穿的是芭蕉叶子,食的是野鼠和果类。他天天拿起木矛到野外去捕鼠和采拾生果。有一天他走到麻远坡去捡拾梨果,忽然看见一只形貌似狗的猴子,睡在梨树底下。他有点儿惊讶,呆呆地站在远处不敢走近前去。半晌,他见没有什么动静很是和气,就慢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拾起一块石头摔下去,呵!那猴一点不生气,这时两情相投,就在郊野丛草间配成夫妇。此后生下来的子孙,就唤呌“罗罗”。

所以夷族认为狗是他们的母亲,他们是狗的子孙。因自认为他们的嘴比普通人尖而长,他们的面色皮层,也比普通红黑。夷语“罗罗”一词为“狗”的意义。镇边的偏苗,亦称该地的黑夷族为Ming Lei Lei是狗。

更有一段传说,说黑夷的祖先刚生下时,父母就死了,那孩子便爬到母狗那边去吃狗奶,因此长大成人,生下了黑夷这族人民。所以黑夷是不吃狗肉的。

从夷族的始祖传说而论,十足道地是以狗为图腾的现象。

按上所载,白夷的崇拜竹,与竹王的传说相同。又以狗毛与血加入竹筒,又吃狗奶,与二郎有哮天犬同。又与猿猴有关,按元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孙悟空云“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是以孙悟空为二郎了。

七、黑狗的黑

《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孟获谓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汝能得不?’”

据上所载,有下列几点可注意:

1.孟获谓“夷叟”,是孟获之部落有蜀(叟)人。

2.“官欲得乌狗”,是猛虎以官欲得其图腾物,欲激励夷人。

3.乌狗尽黑,现在灌县二郎庙二郎神前蹲的狗也是黑色。关于黑的崇拜:

A就历史言:

《华阳国志·蜀志》“帝攻青衣,雄张獠僰”,是青衣为一部落。

《方舆胜览》“蜀王蚕丛氏祠,今呼为青衣神”,是蚕丛为青衣人,或穿的是青颜色的衣服。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是黑色鸟生下来的。

《诗·商颂·长发》“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国语·鲁语》“自玄王以及主癸莫如汤”,《荀子·相成》“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殷人认为他们祖先是玄王即黑王,殷人亦苗民之一,由江浙沿海北上的。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汉书·地理志》滇池有“黑水祠”(《禹贡·雍州》亦有黑水,系氐羌踚岷山至甘肃而名其地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于东海外有“青丘之国……姜姓”,《吕氏春秋》以东方有“青羌”,《禹贡》于山东东部列为青州,《礼记·月令》以祭东方,天子“居青阳,建青旗,服苍玉”,《说文》“青,东方色也”。这部是苗民至于东方之证。

B就遗物言:

在古代陶器新发明时,因为颜色不同,分为彩陶、黑陶、白陶三种,彩陶系于红底上画黑色花纹,也有画紫色及白色深红色的。白陶系含石灰质作的陶器。黑陶系很薄的陶器,上有一层浮光黑色,光可照人,黑陶上往往有雕刻的花纹。白陶在殷墟有,即殷代为白陶期。彩陶与黑陶均为新石器时代,彩陶系黄河流域有,由巴比伦输入的。若黑陶系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特产,以山东的日照及城子崖,江苏的常州奄城及金山卫,浙江杭县的良渚镇,福建的延平,广东的海丰及香港均有大批的黑陶遗址。至于四川在广汉太平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黑陶发现。而杭县良渚镇的黑陶有一巵,边沿上有九个字,这九个字与中原的文字不类。

C就遗俗言:

西康大凉山的罗罗自称为黑骨头为贵族,称汉人为白骨头为贱族,其实罗罗的骨头并不黑。贵州之东及湘西凤凰一带有青苗,广西有黑夷。四川人以吃乌鸡(以去毛后皮肉均为黑色)能治病。广东人卖狗肉时将狗尾尖上留一点黑毛,表示黑狗肉为贵。江苏浙江人不吃黑鱼,而且说玉皇是玄天上帝,即张大帝,张大帝由黑鱼精修成的。并且对于黑鱼有很多神话。

原载《说文月刊》1942年第3卷第9期 970QiiskP9o0Q0tjBYllOJB3u2d5OvDYscMxukAk2jEwnU66vzCkKDU3OsPyfc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